【篇一:把握过去现在,勇创未来辉煌】
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歇,在这个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更要不断前进。而前进的路上,更不能丢掉过去。我们应该把握好过去和现在,勇创未来的辉煌,做新时代的接班人,新时代的弄潮儿。
一枝墨梅树梢挂,一股暗香入心尖。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热播,人们再次感受到了中华诗词的魅力。过去与现在,差距不只是一点,过去的书香墨宝虽已被手机电脑代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便是,正是手机电脑电视等媒体为现代的书香墨宝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时代的进步必然会使一些事物发生改变甚至消亡,但我们若能摒弃糟粕,、发扬精华,便是时代改变带给我们最大的礼物。李泓瀚正是将过去与现在结合的产物《墨梅》搬上舞台,赢得阵阵掌声,将墨梅的暗香吹入人们的心尖。不忘过去,又紧紧把握现在。
二者相合广流传,二人同台成佳话。《经典咏流传》中各位演唱者的表现赢得了一致好评。他们将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无疑助力了古诗词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一首诗或词谱一新曲,赋予它们新的灵魂。而著名女歌唱家黄丽泽与洛天依同台演唱的经典戏曲也令观众们大饱眼福。跟着时代走,是传统事物的最佳选择,而我们更应把握好过去与现在,二者皆不可随意抛弃,正是他们的精华之处,让我们能够不断发现、创造新的辉煌。时代在前进的路途中,自然会做出它应有的选择,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回首中前进。
三年只为迎新作,宝藏犹从笑中来。《国家宝藏》的制片人用了3年的时间策划了这个节目,然而这个节目却影响了很多人。《国家宝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请现在当红的演员来演绎一段又一段的故事,从而引出一个又一个的文物或一种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的生活之乐趣与特点。这些文化工作者正是把握了过去与现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文化辉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有些东西我们始终都不能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对待过去应有的态度。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更要正确地把握过去与现在,在未来的路上,闯出一片天地,助力中国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把握过去现在,扬希望之风帆,不畏干里,不惧风浪,勇创中国未来之辉煌!
【篇二:书的三种“吃法”——书香人生路征文】
从古至今,睿智的先人们创造了无数的知识,他们为人类的蒸蒸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的载体。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囊括的知识无比丰富,亦无比“美味”,正如美食,尝一口既可充饥,又可滋润心灵的焦渴。
可惜,琳琅满目的书既有佳肴又有糟粕,真正会读书的人同时也是会“吃”的人,他们有着敏感的舌头,能剔除无益的废渣,品尝到书中诱人的精华。
那么如何才能品尝到这样的精华呢?我为大家推荐书的三种“吃法”。
啃。你要吃到美味的书必须有书可吃。市面上卖着各种各样的书,但并不是某某大师的书才是好书,有许多“无名小辈”写的书亦美味无比。于是我们在闲暇之时要不断的看书,不断的啃书,把所有有办法得到的书大致的“啃”一下,长久下来,你将把你的舌头训练得越来越挑剔,糟粕之物一啃便知,啃得速度也越来越快。
品。啃完无数书后想必你嘴中的“食物”也塞满了,但千万别急着下咽,因为其中难免会夹杂的许多“过期食品”或“腐败食品”。而此时你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尝其中的滋味。用力的嚼一下吧!把书嚼烂嚼碎,用你那敏感的舌尖不停地扭动着,把那些苦涩无味、酸溜难咽的书搅到一边,然后用力一吐!剩下来的便都是美味佳肴了。
咽。经过“啃”、“品”后想必你已饥渴难忍了吧?哎——!先别咽下去啊!这是嘴里虽是堪比琼浆玉露的美味,但千万别一口咽下去了,此等美味是珍贵无比的,须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咽下去,让饥渴的肠胃充分消化这些精华,然后化成营养物质传到身体每一根血管,让其充分吸收。
当我们长年累月地把书中的好书品出来,坏书吐出去,益书咽下去,便会给我们空虚饥渴的心灵带来一片沁凉,知识的源泉也得以深入我们的肌肤与头脑,使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品格的人。
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依我看书中也有琼瑶露,看一本书使我们乐趣无限,吃一本书使我们滋润心灵!
【篇三: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有许多话喜欢的话,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则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话出自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九》。这句话的意思是:淘金要经过千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是只有淘尽了泥沙,闪亮的黄金才有可能露出来。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许许多多的作业。一开始,我还斗志高昂,认真地做着。可没过多久,我就感到烦厌了。我想:今天怎么作业这么多呀,我还要做妈妈布置的课外作业呢!好不容易做完了如山的作业,我想:算了吧,今天课外作业就挑点简单的算了。突然,我脑海里闪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话。对呀!我怎么能挑简单的做呢?这样还不如去看会课外书呢。于是,我又把课外习题翻到较难的地方,认真地做了起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我最喜欢这句话。
【篇四:取精华去糟粕】
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重新唤醒了文明古国的生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但是,我国千年的传统也被西方文明冲击地荡然无存,细细想来,传统文化中可留之处已被吹走,应抛之处却还是坚如磐石啊!
书信,一个在现代社会已苟延残喘的通讯方式,以其应不应该留在世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似乎在这个便捷的世界已无用武久地的书信必须被淘汰,请想想,当我们卷入到万事都以快为好的潮流之中,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或许,未来我们已不会被《傅雷家书》中那一句句关怀的话语感动,不能再等待远方的亲人的家书,也再也享受不到打开书信时的那一缕墨香。那些字里行间的感动被一个个冷冰冰的号码代替,谁又能否认这是一种后退?我们固然不能要求人们放弃现代文明,去重新茹毛饮血,飞鸽传书。但在闲暇之余,重新拿起手中的笔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写一封信,让亲人寻找到那早已逝去的感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书信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摇摇欲附,可那些不合理的文化却仍占有一席之地。
提起民俗文化中的丧事办理,我想大部分农村人都先想到的是那一顿丰盛的饭。我曾多次去观看“白事”,也曾仔细地思想它。一个人去世,一家人大办其事,邻里乡亲都来随礼,然后一起吃一顿饭,聊聊家常,就完美地结束了这一天,记得逢周年时,还请来一个戏团唱戏,一唱便是一天,而下面的人则有说有笑,指指点点。待到该哭的人硬是挤下几滴眼泪时,便开饭了。在饭桌上小孩子的嬉笑,大人们的侃侃而谈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是喜事。纵观从头到尾的一系列活动,全无实质内容,有的只是繁锁的仪式。这样的活动既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而不知何时,这样的活动也掺杂了一些攀比的味道,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愈加复杂……
这不得不使我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明诚然发达,但他们仍美丽的田园,仍重视那些乡土生活,在中国我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少的农村土地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西方的葬礼上,倘若你坚持不哭,他们会夸赞你坚强,在中国却被指责为不孝,在西方,没有人会因起时间而去插队,他们都在坚守着看似死板的规定,而在中国却随处可见插队的人……我不是一个奉行全盘西化的人,我想说的是,当我们用天朝上国观念去嘲笑外国人时,是不是暴露了我们的无知?同是现代文明,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当我们接受现代文明时,是不是应该发扬一部分,摒弃一部分呢?
让中华文化在时代的滋润下去除糟粕,流入精华的海洋,支撑民族的信念,成就中华的脊梁!
【篇五:封建文化优与劣】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文明的文化大国,而在这五千年中,封建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古代,近代中国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21世纪的中国是否还需要这种文化呢?答案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从1911年开始,我国才瓦解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成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那些封建文化的思想却没有被推翻,依然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封建文化才逐渐从人们的思想中隐退。如今已经是21世纪了,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与矛盾逐渐加深起来,只有将传统封建文化加以筛除,保留其精华,去除那些落后的部分,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
封建文化的落后会给国家的发展造成阻碍,对于这种落后的文化,要抵制!要去除!
我国封建文化对人的精神迫害是十分严重的,鲁迅先生再其小说中提到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一大诟病,这种封建思想使人堕落,不思进取,形成中国人懦弱,自满的本质,这种思想的迫害在中国近代的表现尤为突出,正由于中国人的自以为是,软弱的思想,使原本富强的中国后退了几十年的发展,同时封建文化中的男尊女卑,四大权也令中国的妇女深遭摧残,《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劳动妇女形象,他勤劳善良,却深遭封建思想的迫害,最终甚至被各种封建势力摧残致死,这些落后,吃人的封建文化一定要去除。
封建文化也保留了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髓,是我国繁荣昌盛的象征。
我国的封建文化也代表着许多优秀文化,比如尊师,孝道,爱国等优秀的思想也不断的哺育这我国的中华儿女,一些传统节日也可以增添我们的思想阅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赞扬,推崇的。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国家的发展进程,所以,我们需要利用好文化,利用好我国历史悠久的封建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请珍惜,保留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努力。
【篇六: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祖国】
21世纪,这个全新的时代,中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传播到全球每个人的眼中,我们不禁为这样飞速发展的国家而惊讶,但是,此时此刻,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在日新月累地变更,交替,各种文化在融合中碰撞,因而,让我们不禁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该走出怎样的一条路?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各种学派的大师凝聚毕生的才华为我们留下许多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这些文化的精髓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儒家的以人为本,或是唐太宗《贞观政要》中: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再到谭嗣同《仁学》中:君末也,民本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们为中华文化宝库呈现了精华,但是,有其精华必有糟粕,比若,法家的“严刑酷法”在现代看来已是不可思议,但在商鞅看来,这是治国之根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于商鞅这一治国准则早已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而现在我们只能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又如老子的“无为而治”已必然不再适用现代社会了。他们虽然在历史的宝库中为我们留下了治国法则,思想精髓。但是,时代的变化发展已必然不值得借鉴,提倡了。
糟粕的文化必然会对社会乃至国家造成阻碍,民国初期妇女缠足,封建迷信思想,亦或是一夫多妻制,这些都是封建的习性他深深耕置于中国每个人的心中,给中国带来极大的阻碍,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入,我们还一味的保留着封建思想而懦弱的任人宰割,肆意瓜分中过的每一寸土地。我们要在历史中汲取教训,不能重蹈覆辙,那些糟粕的不就应该剔除么?
在欧洲,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工业都很发达,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文化就是一定先进的,最好的,但西方的文化正在卷袭着中国,对传统文化冲击巨大,一些先进的思想与一些腐朽的文化对我国冲击巨大,例如:种族隔离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还有过分开放这些都侵入每个中国人的大脑让我们总以为西方的思想先进,不论是科技,文化都是比我国的强,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在了刀刃上了啊!怎样开辟中国特色文化道路?让中华文化复兴之路,是否我们应该冷静的看待文化,任何文化的诞生都有其合理与不合理的两面性,一味的全盘西化主义就等同与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埋在深海之中。不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化怎样来造福我们的子子孙孙怎样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文化之路。
希望在一代又新的一代,祖国文化需要我们年轻的朝气去保护,需要我们冲破思想的的牢笼,打破社会的世俗,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文化,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我们这一代人做起,不能让迷雾封住了双眼,不能让狂风吹到信念,让传统文化一直生生不息……
【篇七:文化精华与糟粕】
七十年前,鲁迅先生的一篇《拿来主义》教育了国人该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依旧在被文化的问题所困扰。七十多年了,我们的进步似乎就只有几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类空洞的口号,取什么精华?去什么糟粕?
现在的中国,需要留下读书破万卷的精华。
自古以来,先人们便发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变得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而读书。国人人均读书量只有明年4。7本,甚至低于泰国。为了考试、为了证书、为了文凭,我们更多地在读教科书、工具书,但那只是一摞摞鲜有情感的纸。我们要挤一点时间读闲书、读文化类书籍。我们要像关羽一样军帐中不忘读春秋,我们要像苏轼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学高尔基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只有发扬立志读尽人间书的精神,留下读书破万卷的精华,中华的文化方可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现在的中国,需要去除文化内涵单一的糟粕。
任何一名国人,尤其我等学子,必须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文化,绝不只是某一种主义、某一种思想、某一种理论。现在我们所所学习的人文,绝大多数都由马克思理论所支配。以至于如今我们的作文常常开头马列主义、内容毛泽东思想、结尾邓小平理论,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真理、是经历过历史检验的。鲜有学子主动去研究黑格尔、研究尼采、研究胡适,更不用说他们的唯心理论了。因为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思想是有问题的、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单一的思想认同与否定是文化发展的大忌。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因为我们学习其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加以利用。绝不仅仅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以共产党为领袖。政治,绝不可能绑架文化!
文化之美,包罗万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要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不仅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吸收外来的西方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美丽的玫瑰却常常长有尖刺,西方文化也绝非是什么精准的标杆。优点和缺点,还要我们慢慢摸索。美味的河豚往往有剧毒,腐朽的枯木下藏着鲜美的菌子,要炖好文化这一锅汤,找到它们不容易。
经历数十年、上百年、过千年的孕育,中华文化正在不断地成长,正在走向复兴与辉煌。我们要做的不单是“拿来”,更要创新,还要送出去。精华与糟粕,亦夹杂其中。
【篇八:娱乐与文化】
如果去问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你的偶像是谁?”他一定会回答某位“星”的名字,歌星、影星或体育明星。我想这便是娱乐的力量,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中,还有多少人崇拜那些大文豪、科学家呢?然而,文化是人一生中必备的一项素质,我们不容忽视。因此,文化与娱乐应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文化可以被忽视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由此看来文化的地位不容忽视。
娱乐可以无限制的发展吗?诚然,娱乐可以放松我们的身心,但也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青少年往往容易被笼罩在明星身上的那种炫目的光环所迷惑,而忽视了他们星光背后的真实因素。实际上,“星”们身上的光环很大程度上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人为包装的。而当你了解到他们的真实面目后,也许就失去了以他们为偶像的兴趣。比如,一些“星”们的文化水平可能连小学生都不如,还比如一些“星”们有些非常不好的生活习惯……倘若我们任凭娱乐发展,便会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毁掉他们的一身。由此看来,娱乐的发展应有所控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娱乐与文化应有机结合。近日,许多电视台录制的以文化为中心的娱乐节目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此类节目有符合青少年兴趣的明星、时尚、科技等元素,在青少年得到放松的同时又能从中提炼出与文化有关的知识授予他们,很好地让青少年放松身心同时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娱乐的轻松快乐却泡沫化,文化的枯燥乏味却给人知识并不矛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两者可以很好的共同发展。
【篇九:一场秋雨一场寒】
秋雨是凄冷,它意味着秋与冬的间隔。春雨是由冬到春,是由冷到暖,秋雨正好相反……
秋天是让人意味深长的,走在公园中,赏秋也是常有的事。啪,一滴雨滴打落在大地,接着又一滴。它不像下雨,来得快,下得猛。它是慢慢的,不急躁,很稳。我起初未发现这秋雨的到来,终于有滴雨打在我的头顶。我抬头看,又有几滴打在我的脸上,让这秋的沉闷慢慢消去。
雨,又大了,我撑起伞,向远处的小亭子走去,雨打在雨伞上,声响很小,不像是夏雨,热烈而粗犷。到了小亭子,收起雨伞坐下,开始好好观赏这秋雨。面前的水洼,被打得泛起了朵朵涟漪。水洼后那棵法桐,在雨水的冲洗下已经去其糟粕了。只留下了几个较好的树叶,而糟粕便是那些先前的落叶罢了。它们落在水中,结果只有逝去。幸运的话,还可能被哪个淘气的孩子捡起向妈妈说“看,妈妈,树叶!”下雨时的雾自然是在远处了。瞧去,远处的山峰云雾缭绕的,在雾的衬托下,恍恍惚惚,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正是如此吧!
自古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所谓秋冬分界是它,不会错了。下完雨,环卫工人们又有活儿干了,满大街都是他们忙碌的身影儿。他们的衣服已不像夏季的那么薄了,已经是棉衣了,几个刚下班的行人在街上走着,嘴里还一直絮叨:“知道下雨就多拿件儿衣服了,这么冷。”几个小朋友在街上跑着,丝毫不惧怕寒冷,上前问去,原来是早有准备啊!突然感觉心中有些空洞,小鸟去哪了?是因为寒冷躲起来了吧,真所谓是一场寒啊!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句话倒是不错,让人意味深长啊!
【篇十:漫谈庄子与《庄子》】
我如何以空洞的言辞,来描绘一个遨游九天之外,桀骜不羁的灵魂呢?
我如何以笨拙的口舌,来道出一卷汪洋恣肆,浑厚雄奇的大道至言呢?
太初有道。这道混混沌沌,是万物的源头,是宇宙的秩序;天上星辰借着这道运行,地上万物借着这道生长消亡。“真人”拥有这道,便怀抱宇宙,背倚日月,超脱功名生死,与万物浑然一体。庄子便是半个“真人”,他窥探到了大道的踪迹,使用手中神奇的妙笔,启蒙世人愚顽的灵魂。于是,一部旷世奇书——《庄子》,从他的笔下诞生了。
一部《庄子》,不像儒家的刻板说教,不像名家的炫目巧辩,更不像法家的压抑苛刻,夜读《庄子》,是精神的洗浴,是在辽远的大道中畅行,是在怪诞的寓言里翱翔,是在空灵的词藻中悠游。自由奔放的文风、深邃悠远的狂想,将文学与思想结合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赏文之奇丽,悟道之幽隐,读罢一篇,心神畅快淋漓,自觉胸中清风习习,飘飘然轻盈若飞。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宋国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著有《庄子》一书。他一生清贫,拥有才能却不屑于入仕为官,只做过漆园吏一类的小官吏。他像谪仙一样悠游四方,钓于濮水,游于濠上,谈论大道,直至终了。
有人说,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我却不以为然。庄子的归隐,乃是为了探寻深远的大道,自由自在,还璞归真,楚王愿把国事托付于他,他却漫不经心地答道“吾将曳尾于涂中”,这并不是消极的态度:功名利禄对于他来说轻如薄雾,不足为道,而忙于国家政务,更是背离他的理想。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只有顺其自然,不去违背其中的规律,才能获得“大治”。况且一个悲观消极的人,会在妻子死后“鼓琴”吗?会幻想自己化为蝴蝶,翩然流连于花间吗?外物与自我,在他的认识中已经浑然一体,是对立而统一的;得到与失去,无非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的改变,并没有真正的得到与失去。正因为看开了,他才能保持平和喜悦的心境,不受外物的纷扰,持守本真。
因此,大道是质朴而玄妙的。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同样是质朴的,是桃花源一般的和谐社会。人民抛弃雕琢的华饰,舍弃心机和巧智,回归到自然的状态中,民风淳朴,安闲而快乐,这是多么唯美的理想啊!没有欲望,没有争斗,天下真若如此,还怕得不到治理吗?可惜,“道”是俗人所厌恶和不解的;那么得“道”的社会,岂不是像乌托邦一样遥远、难以企及吗?
唉,我等平庸之辈,如何用学鸠的短浅目光,窥视大鹏的踪迹呢?如何用猫头鹰的狭隘心胸,测度鹓鶵的无量胸怀呢?我在这里讲说庄子,谈论的岂不是圣人的糟粕吗?“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
就让这“大道”的精神,寄身于“圣人的糟粕”,一代一代源远流长吧。
正如庄子自己在《养生主》篇末打的比方:“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