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全球变暖】
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我来说,北国风光往往总是弥天漫地的大雪。而今年的雪,却稀少的可怜。
冬日的阳,显得格外耀眼。
端坐于电视对面,观看着新闻节目。我的双眼突然停留在银屏上,那明晃又有些刺眼的头条,诉说着可怕的现实---北极熊灭绝。
起初还是片刻的怀疑,但随后却有种不详之意渐渐涌上心头,灭绝?不可能!脑海中努力回想着昔日的他们,搜索着知识,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因缘。
望着那灭绝两字,我陷入了沉思……
许久,我终于明白了答案。北极熊是因为冰雪消融,茫茫大海之上,从而失去了栖身之处,但北极的雪又是遭受了怎样的破坏呢?我的心里不禁想起那个常常提起的词“全球变暖”。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我们!
工厂里排放的滚滚黑烟,沉浸于雾霾之中,犹如当年雾都的城市,都(next88)是令人畏惧的画面,可如今却都成为了现实。现在的中国,为了发展经济,破坏资源,这也许就是中国发展中用的手段吧,但是,它却暴露了一种欲望---贪婪。
我想,这种贪婪,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的确,我们都曾想过成功,但这成功之路上,为此牺牲了多少鲜活的生命!难道有一天我们站在胜利的顶峰上,不会羞愧吗?
任何生命都是有其价值的,不能因为种种理由而辩解,在无形中杀害一个个无辜的生命!
因为生命胜过一切。
当你满足了欲望时,就会发现你失去了比富贵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然。
就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如果你想拥有更好的,就要放弃一个,就像富贵与自然,当你失去了自然,富贵又从何而来呢?
忙于低头赶路的中国,快抬起头看看,不要让全球变暖,让我们失去明天。
【篇二:读《活着》有感】
余华的《活着》应该是我用时最短读完的一本书吧!最开始知道《活着》这本书是因为在微博看到易烊千玺的推荐,他说:“读《活着》就是随着富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习惯于接受失望,等时间淡了悲伤,苍凉难耐么?尽是人生”后来又在微博上看了一下其他读者对《活着》的评价,知道这是一部悲剧,主人公富贵一生都在不断的失望中度过,生命并没有在他的努力中出现转折,也没有任何奇迹可言,每次觉得有盼头的时候总会被当头一喝。
我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来看这本书的,可是直到最后苦根也离开的时候我依然哭到不能自已。富贵最后倒是看得透透的,与他的老牛相依为命,他的苦楚,他的寂寞最后只能自己消化。生活对他不是善良的,对家珍、对凤霞、对有根、对二喜、对苦根都不是善良的,甚至是残忍的。可是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又对谁是真正友好的呢?哪怕是春生、龙二也是牺牲品。跟着富贵的足迹走在那个时代里,一步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经历过农村生活的我在读文章的时候似乎更能融入到那样的环境当中。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只是为了生存下来就要不断的挣扎。读着富贵的人生,我在想如果是我在那样的环境下,我能坚持下来吗?如果我像富贵那样留在了最后,守着一座茅草屋几座坟,我还能坚强的活下去吗?或者说那个时候我还有活着的意义吗?
以前有一个远房亲戚,爷爷说我应该叫“幺爷爷”,印象中我还在上幼儿园就去世了,之所以还记得有这么一个人,是因为听到爷爷说“幺爷爷”死了好几天才被村里的人发现,还是村上出钱将他埋了的。我当时年龄很小,但仍觉得很心酸,没有家人、没有子女,就连死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么活着不难受吗?不痛苦吗?
最近听到了太多不好的消息,我感觉心里承受的负能量快要将心脏撑爆了。经常在想人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没有生活在富贵那个年代,没有文化大革命、没有集体化,不必担心受冻挨饿,可是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也少了单纯,少了真诚,充满了欺骗和背叛,越走进生活越害怕生活。
然而哪怕是这些感伤,这些害怕也只有活着才能体会到。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作者在书的自序中就给到了我们答案: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篇三:活着读后感】
阅读《活着》后,我感到的是内心低沉的怒吼与无声的震撼。
读这本书之前,我浏览过作者余华笔下的一段文章,朴实沉稳的语言,细致挠心的描写,让人感到密不透气,整个人都仿佛被严实地囚在眼前这密闭狭小的空间,《活着》也是这样一部词句中弥漫着蛮荒、苦涩、与土腥味儿的作品。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稻田里,老人富贵对身旁老牛吆喝。富贵向四处寻找故事的我讲述了他的一生。
富贵原是一名富家少爷,因自己的放荡败光了家财,父亲因此去世,一家人的幸福就此而亡失,憨厚的佣人长根无处可归,他终在自己悲惨的现状中找到了自己,正怀孕的妻子家珍被硬拉回了娘家,滞留下女儿凤霞。妻子回来时带回了儿子有庆,原以为一家人可开始过过安静的小日子。富贵的母亲却落上病,富贵寻找郎中,路途中被拉做了俘虏,捡回一条命归家,却母逝女哑。文革时,日子似乎有了点起色,儿子有庆抽血过多死亡,家珍又得了软骨病,好不容易为哑女凤霞讨来好亲事,凤霞却死于产后大出血,妻子也去了。富贵和女婿二喜一起照顾孙儿苦根,三人没有了负担,平安而又平静。不久,二喜工作时被水泥板压死。只剩下富贵和孙子俩人,富贵把孙子当做生的最后希望,两人忘却痛苦轻松地活着。可最终,苦根吃豆子撑死了。只剩富贵一人,他买回一头牛,取名富贵,于是,这个世界上便有了两个老不死的富贵……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是啊,他再也看不见儿子有庆了,多好的娃子,就没了。曾经那个懂事的有庆如今顶着瘦骨嶙峋发青的面,毫无预兆地离开,又毫无生机地回来。县长妻子大出血急需用血,活生生地抽干了有庆的血。黑暗的社会,在冷血的人的眼里,有庆的命一文不值,县长妻子的命大于天。
生命其实如此荒唐。抽血、吃豆子……仿佛一阵风都可立马结束掉一场完好的生命。有人认为,《活着》是刻意堆砌的悲剧,它只是道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
人死像熟透的梨,离树而落,梨者,离也。余华说过,人类是无法接受太多现实的。善良会受到保佑?不,不是的。这部作品恰恰打破了这种观念。正因为打破陈旧古老的定论,万物才显现出本真的模样。
全文看起来的冷静,其实反衬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富贵的经历使人麻木,人不能改变社会,要么等社会冰冷地改变自己,要么自己接纳社会,从容面对。有人说过:最美好的状态就是看过了世界的黑暗与痛苦,依旧勇敢面对。
我也认为富贵悲惨,上苍不公,也许,是我们自己忘记了上苍无公无德,会德的只有人。到最后,富贵或许分不清苦甘,可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从而珍惜当下。因此,他最终和老牛过成了最纯最真的模样。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文章的结尾,我似乎明白了小说题目的深刻含义。
【篇四:春天的花】
盼望着,盼望着,我们走过了迷茫的夏,萧瑟的秋,凛冽的冬,灿烂的夏天终于来了。春天就是跑得那么快,好像能够看见似的,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们的耳朵轻轻地吹了一声“我来了呵”,然后很快就跑过去了,它的身后,是一团团、一簇簇、一朵朵的花,它们便是这个春天的使者。
在这大千世界里,那小小的杜鹃花却吸引了我的眼球。一簇簇杜鹃花“围坐”在一起,仿佛在讨论如何打扮自己,瞧,那花或红、或粉,红的似火,粉的似霞,它们在春天的感召下展开了自己最美的绽放!细看,花儿的蕊十分精致,蕊的末端还有点弯曲,玲珑的花蕊下是粉嘟嘟的花瓣,花瓣上还有一些精巧的图案,这些不知名的图案让杜鹃花多了一份生机,仿佛是上帝给予它们的“天使之吻”。
“唯有牡丹真国色”,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在这蓬勃春色之中,牡丹怎么不会舒展她美丽的身姿呢!在清明前后,牡丹的花苞就已鼓胀起来,一个水滴形的花苞在静静地聆听春的声音。花苞上雨水点点,一层层花瓣紧密得包裹起来。盛开的牡丹更是艳丽,那一瓣瓣花瓣好似芭蕾舞演员蓬松的长裙,外层花瓣又大又红,而内层花瓣却又小又瘪,金黄密集的花蕊好似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般,仿佛在悄悄交谈春的消息。爷爷花园里的牡丹花更是浓妆淡抹,有红的、黄的、紫的……应有尽有。在花园里,小蜜蜂更是常客,它们吮吸着花蜜,扑扇着一对透明的小翅膀,牡丹也欢迎它们,每当此时它们就似乎在说:“Welcometothegarden!”每年的四月十日,我家的牡丹都会准时开放,这时我们一家人都其乐融融地欣赏艳丽的牡丹。牡丹的盛开,也象征着我们一家的富贵与吉祥!来我家赏花的客人们也纷纷赞不绝口,都齐夸爷爷的中华本领与牡丹的生长趋势!
听,春的笙歌,悠扬成平仄起伏,春天的花儿在枝头倾听着这首春的笙歌,初春的早晨,是花装点了这个世界,是书声感染了这个世界。曙光初起,春花烂漫。曙光初起,书声琅琅!
【篇五:那一天,我与纳兰性德相遇】
不是人间富贵花,奈何生在富贵家。
——题记
他是权相之子,高官贵胄,却不甘于富贵却平淡的生活。“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后世之人如此评说他的词章。他担着如此圣名,却也实实在在担得起。在他亲手编织的梦里,这一天,我与他相遇。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他了,反正也有不少日子。在这次遇见之前,我首先在《长相思》中遇见了他。那时,我只晓纳兰性德。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多美的词啊,他的名字也同他的词一样。以前,我并不知晓纳兰性德即是容若,但一知觉,就为之折服。容乃是包容;若,即为如果,包容了一切如果,自也是料得到他短暂的一生多坎坷,不说他似锦的前程,却说他与世俗相悖的思想,是注定了无法一世长安的。
他把自己的一生活得像诗一样,让人忍不住想要接近。
于是,在缱绻的水墨书香中,我第一次走过这三百年的山水与时光,跨过这不长,亦不短的深峡,同他相遇了。
我到了他身旁,听他讲“人生若只如初见”背后的故事。
我到了他身旁,听他念“明月有情应笑我”复杂的由来。
我到了他身旁,听他说“我是人间惆怅客”笔下的辛酸。
我到了他身旁,询问他“一生一世一双人”又有怎样情深与怅惘。
我自认容若其实是幸运的,他那一身的忧郁与悲苦只不过是他作茧自缚罢了。他明明有一身的才气,他明明有显赫的家世,他甚至有深爱的妻子,可也许正是因为此,他把自己亲手送进了梦里,一个他自己亲手编织的梦,所有像我一样爱他词的人均是如此,我们都跌进了他所营造的梦境、沉浮,却又流连忘返。
他的一生得以冠上“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名号。容若,你为谁而作下的饮水词,打动的又是谁的心境?那遍地散落的花儿,早以零落成泥,碾碎为尘,埋葬的,又是谁的流年似水。
他似玉。翩翩公子,却纯净得不容一丝杂质。
他如雪。宁静淡然,却洁白得不容一点污秽。
他像莲。一世无双,却高雅得不容一分恶念。
他从不向世俗低头,坚守自己的秉性,清朝并不比诗情画意的唐宋,是绝对不会给他展现自己才气最好的场所,而他的好,他的美,只能等后人来发现。
他同他的文字、他的词,都是世间最美花儿结出的最甜的果,但若是深读、细品,你才会发现那缠绕着悲情的千千结,点落在你心头。
柳永也是我喜爱的诗人,他也有流芳千古的佳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谁料晓风残月后,人人争唱饮水词?
那一天,我悄声走到他身旁,深深凝望,从此,他便在我心底梵唱。
【篇六:真正的富贵】
众声喧哗的年代,世人甚爱富贵,许多人从一出生便在追求富贵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可惜多数人却不懂何为真正的富贵。
谈起“富贵”二字,世人往往各执一言,但多数人却脱离不了“金钱”这一永恒的主题。显然,世人将富贵理解成了物质生活中的衣食无忧,殊不知真正的富贵终须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和充盈。
毕淑敏有言: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和玻璃的区别。诚如此言,余以为,真正的富贵便是磨砺内心,从而成为精神上的贵族。
她用绿色点亮生命,行走在美丽的森林,了解黑猩猩的喜怒哀乐。她是珍妮?古道尔,一位美丽的使者,一生致力于研究黑猩猩,为世界播撒希望,她的世界里满是绿色的财富;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各地掀起“莫言热”,他不是抓紧时间敛财,而是选择回归大地,依旧埋头写作,勤于耕耘,他收获了精神上的富贵;当“正大综艺”节目被她主持得风生水起时,她毅然抛下当下名利,选择到国外进修,厚积薄发,惊艳世人,成为精神贵族,为世人呈现一个更加完美的杨澜。
众声喧哗的年代,世人甚爱富贵,许多人从一出生便在追求富贵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可惜多数人却不懂何为真正的富贵。
谈起“富贵”二字,世人往往各执一言,但多数人却脱离不了“金钱”这一永恒的主题。显然,世人将富贵理解成了物质生活中的衣食无忧,殊不知真正的富贵终须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和充盈。
毕淑敏有言: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和玻璃的区别。诚如此言,余以为,真正的富贵便是磨砺内心,从而成为精神上的贵族。
她用绿色点亮生命,行走在美丽的森林,了解黑猩猩的喜怒哀乐。她是珍妮?古道尔,一位美丽的使者,一生致力于研究黑猩猩,为世界播撒希望,她的世界里满是绿色的财富;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各地掀起“莫言热”,他不是抓紧时间敛财,而是选择回归大地,依旧埋头写作,勤于耕耘,他收获了精神上的富贵;当“正大综艺”节目被她主持得风生水起时,她毅然抛下当下名利,选择到国外进修,厚积薄发,惊艳世人,成为精神贵族,为世人呈现一个更加完美的杨澜。
周国平曾言: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纵观当今社会,有许多人为了追求虚假的富贵,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迹,令人哀之惜之!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在出版《野性的呼唤》后坦然承认自己也是为了钱而写作,引人深省;郭美美身处红十字会,本该扶危济贫的她却开豪车、穿名牌,公然在各种社交网站上炫富,不仅令人唏嘘;复旦大学高材生投毒事件,曾一度引起热议,本是最接近精神殿堂的他为何沦陷,被嫉妒冲昏头脑?
究其本源,皆是他们为了追求虚假的富贵,而与真正的富贵之路背道而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追求真正的富贵呢?
在这样一个信仰大面积坍塌,情感大量缩水的时代,我们唯有坚守本心,找回自己无处安放的信仰,理性地生活,方能完成灵魂的自我救赎,赢得真正的富贵!
浮生若梦,世事纷繁。在这样一个精神遭到贬值的时代,你是否能够坚持做“精神贵族”?通往真正的富贵的路哪怕艰难险阻,我亦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只为找寻心中那方净土。
周国平曾言: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纵观当今社会,有许多人为了追求虚假的富贵,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迹,令人哀之惜之!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在出版《野性的呼唤》后坦然承认自己也是为了钱而写作,引人深省;郭美美身处红十字会,本该扶危济贫的她却开豪车、穿名牌,公然在各种社交网站上炫富,不仅令人唏嘘;复旦大学高材生投毒事件,曾一度引起热议,本是最接近精神殿堂的他为何沦陷,被嫉妒冲昏头脑?
究其本源,皆是他们为了追求虚假的富贵,而与真正的富贵之路背道而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追求真正的富贵呢?
在这样一个信仰大面积坍塌,情感大量缩水的时代,我们唯有坚守本心,找回自己无处安放的信仰,理性地生活,方能完成灵魂的自我救赎,赢得真正的富贵!
浮生若梦,世事纷繁。在这样一个精神遭到贬值的时代,你是否能够坚持做“精神贵族”?通往真正的富贵的路哪怕艰难险阻,我亦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只为找寻心中那方净土。
【篇七: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一种重量,更是一种力量
——题记
在作家余华所写的名为《活着》的书里,情节却都是围绕着一个词:死亡。
或许,与死亡相衬,活着才显得更为庄严。
厄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是从第一个亲人的死讯传来时,在有庆脸色苍白,心跳停止那一刻开始的?还是富贵败光了所有家产时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更愿意相信,苦痛是连结着身体的一部分,富贵既然活着,便须面对时时刻刻都可能出现的厄运。
富贵曾过着风流公子似的生活,吃喝嫖赌,但也终于付出了代价,落得一个家徒四壁的下场。在贫穷困境的挤压下,富贵终于明白了亲情的温暖,却又不得不面对冰冷的死亡:儿子在众人暴虐的贪婪及趋炎附势的狞笑压迫下的死亡,母亲被枯萎的岁月硬生生托来的死亡,父亲在田间那一头长叹一声后终于落下的死亡,女儿在迎接新生命的那个本该充满希望的日子里的无情死亡,妻子在撕心裂肺的心灵之痛与损人形体的病痛的双重折磨下的死亡,女婿在工厂做工时毫无预兆的意外死亡。最后富贵已脊背佝偻,面容枯槁,原本这辈子已别无所求,但还是迎来了最后一个亲人的死亡——孙子苦根那被贫穷扼住的荒谬死亡。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苍老的富贵牵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这是富贵的平凡又离奇的一生。
这种命运的折磨用狡心来形容是远远不足的,但富贵在诉说往事时却波澜不惊,他的眼睛里是落山太阳的夕晖。
小说中说“他是那种能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只有富贵还活着,扛住一切重压活着,让我们看到了活着的坚忍,活着的力量。
余华在序言里写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确实,活着的目的就在于活着,它是一种重量,更是一种力量,它看见了活着之于生命本身的庄严,不被失败撂倒,不被痛苦打垮,不畏过去,珍惜当下,在岁月的磨砺下蜕变,在泪水的洗涤中重新开始。依然坚定的活着,是对生命无可限量的勇气,是历经苦难的证明。
然而,我们素有苟延残喘,苟且偷生的说法。曾犯过大错,生活拮据,又没有亲人的富贵是不是能算传统意义上的苟活!除此之外,我们也有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乌江畔尖刀刎颈而死,死得何其壮烈?文震亨在国破家亡时投河寻死不成又绝食而亡,死得何其赤诚?谁不羡慕这样一场放纵的迷醉,他们死成了烈士,死成了英雄,可与平凡人富贵相比,他们却少了些承重的勇毅与担当,在人生这趟列车上,谁不知道最终的结局都是尘埃为伴,有人以“不苟活”作为漂亮的借口,把旅途的沉重抛向脑后,提前下手。而富贵呢,他不知道旅途还剩多长,却也明白了时日不多,前路黄沙漫天,孤独重重,他一直稳坐在车上,经过一个又一个生活为他准备的驿站。
所以,当富贵牵着那头最后与他相伴叫做富贵的老牛时,他的口中才能飘来轻快的声音:“富贵呀,你要好好干活啊。”
【篇八:活着读后感】
我一直觉得很多乡土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有一个精神寄托的地方,比如莫言有他的高密乡,孙犁有他的白洋淀,贾平凹有他的商州。汪曾祺有他的高邮,而余华什么也没有,他有的仅仅只是那个叫福贵的老人和叫福贵的牛。
书中最让人唏嘘不已的便是那由一个又一个思维组成的苦难了。曹文轩笔下的苦难是喝的一口药,味道是苦的,而余华笔下的苦难则是生命的疼。因献血而抽取过多活活被抽死的儿子有庆,产后大出血而亡的女儿凤霞,被水泥板生生压死的女婿二喜,吃豆子被撑死的外孙苦根。许是年纪太小,涉世未深,我实是无法与富贵感同深受。只是觉得,这苦难简直是富贵身体的一部分了。
“有庆不会再在那条跑来路去了”
“凤霞,你也要当娘了”。
“苦根,你爹死了。”哦:知道了
我老得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
死亡固然可怕,但只要自己还活着,就有意义。而富贵没有时间思考活着的意义,但只为一件事而不停地逼着自己往前走,那就是让自己活着。书中的另一人物老全也让我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槃涅。老全刚说完“老子死也要活着”就被流弹击中。最后只是凄凉地说一句“老子连死都不知道死在哪了。
命运善嫉,总吝啬赋予世人恒久的平静,”总猝不及防地把人一下子塞进过山车,任你怎么恐惧挣扎也不肯轻易停下来,非要把圆满的颠簸成支离破碎的,再命你耗尽半生去弥补。
“活着”想告诉读者的应该不是人生总充满苦难,而是好好活着吧。正如书中所言“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如果以后重新回过头来看,现在这些被试卷拖垮的疲惫,和被琐碎烦恼的生活,绝对不会再被认为是人生里黑暗的部分,相比较将来可能会遭遇面临的事。他们干净透明得发亮。尽管在我们这个年纪,它们被认为是生命力最最沉重的话题。所以,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希望不灭吧。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在《蜜月旅行》中说到“人的一生,无论发生多少不可挽回的事,也只有活下去”。活下去,便可以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活下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最好的延续。
在那样一个苦难的年代,余华讲述的不是幸存,而是生活。什么是生活?鲁迅在《彷徨》里说“道枯身孤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我想,生活就是平凡但不平庸。像富贵一样,尽管见过生活凌历,依然内心温暖。如今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都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都是在模仿自己种度过。日复一日,机械更装腔作势的重复他们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世人皆苦,但不能因为苦就敷衍生活。像有庆欢快奔跑的双脚,像凤霞淳朴无害的笑容,像二喜勤劳工作的双手,像苦根纯真可爱的童心。
对这个世界失望是轻而易举的,对这个世界热爱是举步维艰的。向死而生,不是走投无路的悲壮。也不是顺其自然的丧气。向死而生,是明知结果怎样。却仍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过程的大无畏。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