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丧父相关作文

【篇一:知否知否】

又是秋天。

窗外的枫叶摇曳出一派萧瑟,不经意间晕染了我的回忆……

一样的被秋叶染的寂寥的秋天,我回了趟家乡,去看望我的外婆。

外婆年幼丧父,靠母亲一手拉扯大。小时候家中贫寒,家里还有五个哥哥。为养活一家七口人,外婆的母亲起早贪黑,但仍是连饭也吃不饱。平日里吃的是些木薯,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次肉。因此外婆自幼便养成节俭的习惯,五六岁时就跟着母亲下地耕种。外婆没读过什么书,不识几个大字,却懂得许多大道理。记忆中的外婆是如神一般的存在,对于我而言,则是饰演着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那时正值深秋,秋风一阵阵袭来,刮得人脸生疼。树木萧条着秋的寒意,花草都把脸掩藏于叶片之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当其他的孩子在温暖的被窝中酣睡时,我却被外婆早早地叫起帮忙干活。有时浇浇菜,有时晒晒衣物。那时的我心中是极其不满的,谁愿意在这么冷的天早早起来干活?!前几次我还能忍受,但后来我干脆不起床,觉得外婆此时一定无计可施。但我没想到,外婆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坚持下去,这对你有用的,你以后就会明白了。”无奈,终究还是坚持了下去。结果是,直至现在,我都有早起的习惯,因此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学习。一年四季,从未改变。

知否,知否?那时的我——可曾吹落北风中。

还有一次,那件事我至今难忘。那是一次普通的饭后,我来到厨房,碰见外婆正在套着垃圾袋。她把手上的垃圾袋快速的向下甩动,然后紧扎着袋口,袋内便装满了空气,但它很快就瘪了下去。外婆皱着眉,摇了摇头,又掏出一个,重复刚才的动作。这个袋子纹丝不动,仍是鼓鼓的。外婆微微一笑,面露欣慰的神色,对我说:“有时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好的,好看的不一定就是实用的。就像你和别人交往一样,只有当你们交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现对方的缺点。”我听得一脸崇拜,也好像懂得了什么。结果是,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较为深刻的洞察力,也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知否,知否?那年的我——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许多深奥的道理,遥想起,大都是那年秋天所了解到的。外婆虽没有什么文化,但她所教授于我的,或许才是事物最真实的本色,纯洁无暇,字字珠玑。

如今,距离那年已过了两年。再遇秋天,心中却有了不一样的情感——

知否,知否?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篇二:书——我的精神食粮】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照到了我的脸庞,我朦胧地睁开双眼,向窗外伸了个懒腰:“啊,今天的天气可真好!”我轻声呼唤着爸妈,可是半天都没有声响。突然想起来,我这不是在寒假中嘛,爸爸妈妈可早已开始上班了。

“唉,一个人好无聊啊!”

还是看书吧!于是我在床头拿起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在温暖的阳光下开始了阅读。

书中说道:高尔基年幼丧父,母亲也离家出走,只得由外祖父母抚养。高尔基有很多舅舅,因财产分割问题而反目成仇,互相残杀……看着看着,我身临其境,不禁入了迷,可肚子却不争气地“咕噜咕噜”叫了起来。我只好忍痛放下心爱的书,去厨房拿出面条煮。

我将面条放入沸腾的水中,盖好锅盖,可心里不由得还在想着书中高潮迭起的情节。反正面条要多煮一会儿的,看会儿书也没关系!于是我又捧起了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十分同情高尔基,他童年就目睹了种种残忍的瞬间,而且生活贫苦,这使我回想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在锅里躺着的面条。

突然,一阵“刺啦刺啦”的声音和一股奇怪而又难闻的味道在厨房间弥漫开来。我急忙跑进厨房,只见白色的泡沫从锅沿溢出,眼看着快要把火焰浇灭了。我连忙关掉燃气灶开关,迅速揭开锅盖。惨了,一半的面条已经和锅底“亲密接触”,紧紧地粘在了一起。空气中烟雾缭绕,我几乎睁不开双眼。等到热气散尽,我便快速地拿起抹布,小心翼翼地将厨房清理干净。

因为实在太饿了,我只好吃着烧糊的面条,但是一想到阅读给我带来的乐趣,面中的焦糊味似乎也淡了许多。书,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篇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初是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师提出的,本意是激励自己和同行积极进取。可现在被一些教育管理者和官员广泛使用,作为评价老师和学生的杀手锏。但试问,是不是也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理的校长;没有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辩护的律师……结论不言而喻。

首先,一个有先天不足的人是否被教好不能以正常人的标准来衡量。比如说,一个智力上有残疾的孩子,长大后能生活自理,照顾好自己,再有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好好地生活,人们就会认为他很好了。但如果放到一个正常孩子的身上,他不知道会遭多少嘲笑和冷眼。再比如说,我们举办残疾人奥运会,就是为了给残疾人一个展示的机会,但如果以正常人的优秀标准来衡量,恐怕这些残疾人运动员都不会来参加吧。人的先天资质各有不同,因此,很早以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我们不能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被“教好”。

其次,一个人能否被教好,与他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个必要条件,绝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人生下来第一眼见到的就是父母,从小生活的地方就是家庭,所以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岳飞不受王佐之聘,岳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使得岳飞一时不慎做出不忠不义之事,毁了岳家英名,于是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试想,倘若岳母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之人,为了私利任儿子违法乱纪,胡作非为,那么即使老师多么尽心尽力地教育,岳飞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爱国将领吗?

一个人能否被教好,与他成长的大环境也息息相关。相信“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孟子年幼丧父,他的母亲为了能让他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辞辛劳,连续三次搬家。大家不妨想一想,假如孟父死后,孟母改嫁,留下孤苦伶仃的孟子,生活在一个肮脏、破败、充满谩骂和势利的环境中,孟子会怎样?还能成为后来的亚圣吗?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人能否被教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师只能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去教,教不教得好,不是他能说了算的。所以,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是错误的。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