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家风】
何为“家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即为家风。我们家,也是一个拥有好家风的家族。
听妈妈说,我们家的好家风是从姥爷开始养成的。那时,妈妈他们居住在一个北方的小镇上,姥爷是那个小镇上的一名赤脚医生。妈妈对我说,她小时候,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来找姥爷看病,他浑身上下散发着臭味,妈妈闻到了,连忙躲得远远的,似乎怕被染上臭味似的;但姥爷却同往常一样耐心地给老人诊治着。诊治完后,姥爷得知那位老人没钱买药,却一边把药塞到他手上,一边对他说道:“老人家不要紧,先把药拿着,病可不能拖”。事后,妈妈曾不解地问过姥爷,而姥爷却只是笑着说:“把病人的病治好,才是最重要的。”她还对我说,姥爷曾经夜里送急诊病人进城,当时天黑路滑,姥爷不慎摔倒在地,石子嵌入了他的膝盖,他却忍着钻心的痛,继续赶路。而且在摔伤的第二天,他还继续坚持给病人看病。姥爷的事迹使我很感动。
而我的妈妈,也是一个敬业的人。有一次,我夜里突发高烧,第二天中午脖颈歪斜,送到了急诊室。妈妈得知这个消息,心急如焚,但她当时正好在组织一场大型招标项目,只好咬咬牙,继续工作。直到工作完毕,才飞奔到医院。当时我还小,不知道她的不容易,哭着问她为什么不早点来,是不是不要我了。她咬着嘴唇,没有说话,眼圈也红了。而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她的不容易,知道她那时的纠结。也看出她舍小家为大家的敬业精神。
妈妈和我之间,就如之前的姥爷和她,并没有太多言语的说教,但善良、责任、感恩这些温暖的品质,静静滋养着我的成长,这些好家风的传承,成为我们家沟通的桥梁。或许是因为受到家风的熏陶,我也成了一个懂礼貌,有爱心的人。我利用假期去科技馆做过义务小讲解员,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天乐公园捡垃圾、做公益、用自身行动宣传环保,乘公交车或者过马路时我会帮助行动不便的人,我还会把吃剩的饭菜拿去喂流浪猫狗……
这种好家风,我会让它代代相传下去。
【篇二:妈妈,我爱您】
要说我最爱的人,那就是妈妈了。妈妈每天不辞辛苦的劳动,为了让我过上好的生活,多么勤劳,多么辛苦啊!
妈妈,您多么关心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头晕眼花、浑身无力,您急忙拿来温度计为了量体温。结果发现我发烧了,您二话不说就背着我风一样地走下楼,搭车,送我去医院。在车上,您一直关切地问我舒不舒服,头不头疼?看着此时此刻的您,头发凌乱,还穿着睡衣,豆大的汗珠从脸颊旁落下来,您也不管,我的心里多想跟你说一句:妈妈,谢谢您如此关心我,妈妈,我爱您!
可是,夜晚很多医院都已关门了,你左顾右盼,急切地眼光时而望着我,时而望望窗外,寻找着。终于,还是找到了一家仍在营业的医院,您的脸上这才露出了一些喜悦的目光。您赶紧把我抱下车,让医生为我诊治。您摸着我滚烫的额头,着急得哭了起来。
妈妈,您又多么勤劳。每天都辛勤地做着各种家务活,打理好家里的一切,同时还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更是每天坚持接送我上下学,可您从没说过累。
妈妈,您又是多门担心我的学习。我完成了家庭作业以后,您还会给我布置其他作业。在您完成家务后,又会过来陪我一起写作业。
妈妈,因为有您,我很温暖;因为有您,我有欢乐;因为有您,我很幸福。我爱您,妈妈!
【篇三:传承中医药文化】
中国的中医药已经传承几千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科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副挂在药铺里的发黄对联,可有谁还记得?又有多少人是这样想的呢?
我国古时候有个叫扁鹊的神医,他技术精湛,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诊治,也是他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之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有一次,扁鹊为齐桓公诊治,仅仅只是看了看,就断定他皮肤上有些小毛病,需要及时医治,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可是齐桓公就是不相信扁鹊,认为他只是沽名钓誉,并没有真才实学,就拒绝了扁鹊的诊治。就这样,通过几次的望闻问切,扁鹊不断地给齐桓公提出意见,希望他能接受治疗。但齐桓公却一次次地拒绝,最终不治而亡。由此可见,扁鹊的医术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不仅医术高超,医德也是十分高尚。
“德不及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及仙者不可以为医”。昔有扁鹊、华佗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今有屠呦呦斩获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屠呦呦研制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获得的最高奖项。这无疑是对中医药莫大的认可与鼓励。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扛起中医药文化的大旗,学习并传承中医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