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眼中的苏轼】
“苏轼是一个多情的人吗?”,当你问四年级三班的同学时,你会听到几乎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是!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你看,他自己都说应笑我多愁善感,早生华发!但当我合上《一蓑雨任平生》后,感悟最深的是他的乐观豪放,而不是他的多愁善感。
我们就先说说这首让大家误解他多愁善感的词吧。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它的这一句有“多情”二字,但是接下来的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独酹江月。”又让我读到了它的洒脱。
我们再说说“乌台诗案”吧!苏轼因此被捕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好不容易获释,他便又活蹦乱跳,吟诗一首:
却对酒杯浑是梦,
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
窃禄从来岂有因。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大难过后不会多愁善感到不能自拔,他是典型的好了伤疤忘了痛,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最后大家别忘了,苏轼可是豪放派的创始人哦!咱们看看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吧!《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那是多么地“狂”啊!再看《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又是多么地胆大啊!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比,这些多情的婉约派在苏轼的狂妄面前简直被秒杀。
所以,我确定以及肯定地告诉你,苏轼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多情”人儿。
【篇二:门外与窗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两个孩子站在村头,女孩儿手捧一本古诗文集,一身阴丹士林旗袍和毛线开衫,头发剪得短短的,对面一个流着鼻涕的男孩,口中正滔滔不绝地涌出李白,杜甫的千古名句,一气呵成。“姐,我背完了!”守志微笑地望着爱儿,眼睛弯成了一轮明月。爱儿将书本放下,清冷的面庞不曾动过丝毫,轻吐二字“去吧。”守志完成了任务,便像兔子一样飞快窜跑到深巷中去,瞬间消失不见。宋爱儿微叹一声,走回自家院子,银杏叶黄夕阳下堆积起满地伤感。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江南”
宋爱儿人前人后两张面孔,对着他人,永远低眉顺眼,对着宋守志却成了怒目金刚。手上一把戒尺,在他背诵不出诗词时总准确无误地打落在守志身上。在戒尺的教育下,守志渐渐亲身体验了宋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在他心目中,爱儿就是当之无愧的豪放派代表,而别人眼中的爱儿却是不折不扣的婉约派。他控诉道“姐!为什么我读书你却可以不读,我背不出来要挨打,你都不用!”爱儿不言语,只将戒尺一亮,守志拔腿就跑。
宋爱儿热爱读书,尤其以诗词为推崇,但她们家的家训本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再者,窘困的家境哪里有钱供养两个孩子的学费。宋爱儿便成了家中缝补,管教弟弟的佣工式的存在。可是,越长大,守志就越不愿意拿着这本古诗文翻来覆去,在爱儿几次责骂下,守志终于失态大喊道:“如果古诗有用为何中国会变成如此内忧外患,遍地战火!”
的确,他们生活的年代,早已国土割裂,满目疮痍,中华民族的文化摇摇欲坠,爱儿只回答了一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江南。”年少的守志哪里懂得什么含义,只以为姐姐回答不出,含糊地敷衍了事,便摔门而去。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他们生活的小镇幽静偏远,好像远离城市的喧闹和战争的侵扰。可有些事该降临的终将还是降临了。
那一年的五月,守志刚过完成年的生日,战争也悄然而至。接着七月来了,北平沦陷;八月,淞沪会战失利;十二月,南京血流成河……因为战争,守志的学校被迫停课,自从回到家中便一直待在房间不肯出来。一日,爱儿轻敲他的房门说:“守志,出去吧。父亲为国而死,你是他唯一的儿子,怎能坐看祖国沦陷?你的朋友早已去了北方,战火也未能燃烧掉他们与国家的情系!我当初是如何教你的!好男儿自当为国效力,难道你想让全村人耻笑吗?你……”话音未落,房门陡然打开,只见守志双眼通红,英俊的面貌不复往昔,凌乱的头发凸显了他的狼狈,“姐,不是我不想走,我是……是舍不得你啊!”
是了,自从父亲战死后,母亲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心劳成疾患上了失心疯。自小起,全家的大小事务都是爱儿一人承担,有时守志在旁便会尽力所能及帮助爱儿,如今守志一走,爱儿负担更加沉重,守志哪里忍得下心!“丈夫志四海,岂可终言归。姐姐从不怕困难,若你不走,那再也别叫我姐。”话毕,决然离去,在雪地上留下一行清晰的脚印,分外孤凉。
几天后,守志整理好行李,准备参军。母亲知道守志要参军大哭大闹了三天,不肯罢休,爱儿只能趁母亲休息时偷偷出来送行。爱儿望着这个如今比自己高个头的弟弟,边整理他的衣领边念着:“这是你第一次出远门,也不知何时能回来,记住姐姐教你的最后一首诗: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遮月日,游子不顾返。”不料,守志语更轻“我知道。”爱儿惊讶地抬头,问,“怎么哭了?”他轻轻拂去,“是雪呢。”漫天飞舞的结晶飘飘洒洒地落在脸上,湿了一大片。“是时候该走了。”于是守志缓缓离去,回头望向爱儿,冬日里,爱儿依旧那清冷无畏的面庞,十几年未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守志只身一人在北方战斗,他与同伴们都失去了联系。战火连绵不断,烧遍了大江南北,守志白天同战士们浴血奋战,夜晚便一个人思念起家人。在这种时候,守志才明白那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江南的含义,原来爱儿早已知道守志定会离开家乡,而这首诗便代替她翻越所有阻难,化成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抚摸他,让他忘却忧愁,放下担忧,一心保国。同伴们皆抱怨生活艰难时,守志轻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为姐姐和我二个人,我不能倒下,我要代我姐,走遍天下,杀尽天下害国贼!”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自守志走后,村中大多青壮年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整个村庄安静的像是了无人烟。爱儿无事时便坐在窗前,望着浩瀚无际的蓝天,盼望着那只飞往远方的燕子归来。
【篇三:共享江湖】
在传说中,有一个强大而又神秘的帮派,不同于“婉约派”“豪放派”,更不是“蛋黄派”,它就是——“共享派”。
清晨,一缕阳光直射在大地上,夏姑娘虽然踩着火轮回房休息了,但她留下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烫的足以烤鸡蛋的大地公公,小草也无精打采地低着头,正在向夏姑娘认罪呢,还有一份来自夏姑娘的大礼包——太阳公公的爱抚,使我原本就绿豆大小的眼睛更加饱受摧残。
“嘭!”一位少年撞开门,嘴里还叼着一块面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又好像脚下装了风火轮,扶起自行车,又拧又缠地打开了自行车的锁,一个飞虎扑食跳上了自行车,双脚一蹬,一个完美的曲线倒在了地上,接着就是一阵鬼哭狼嚎。没错,他就是我,我正想埋怨老天在我的自行车上戳了个钉子,又“柳暗花明又一村”地用眼角瞥见了一辆黄色的自行车,我心中一阵窃喜,扑了过去,拿出手机一扫,“bingo”,我心中仿佛大喊一声,紧绷的神经又松了下来。骑在路上,只见一眼望去,茫茫黄海,都是小黄人。只要一个手机就能周游世界,一辆辆小黄车在阳光正咧着嘴笑呢,组建起了一个属于它们的“共享世界”。
又是一个周末,老妈那三千分贝的河东狮吼又回响在楼层中,“快————去——-买——书!”我双手抱头钻进了被子中,死死地用枕头压住脑袋。但老妈的喊声仿佛有了魔力,又仿佛有一位鼓手在我的耳膜上敲击着,我只好慢悠悠地在老妈的威逼利诱下走向电脑,我轻车驾熟地打开了网上书城,一个个书名在我眼前滚动,不一会儿我就选好了书。真是方便,不用跑腿了!收到新书后,我的嘴大的可以塞下一颗鸡蛋,我揉了揉眼,确定了我的所见————三本“童话书”!我飞一般地冲到了电脑前,点开已购,明明是小说书啊!我只得像抱着珍宝一般抱着书走向书架…。
共享可谓是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闯出了一片江湖,“共享”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人生得一共享足矣!
【篇四:宋词】
词,起源于隋,发轫于唐,历五代,极盛于两宋。宋词乃词中经典,由小令到中长调,可谓流派纷陈,风格各异。
北宋前期,词坛上呈现着贵族词与市民词雅词与俚词,小令与长调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局面。贵族词的代表人物是悬殊、欧阳修。它们都官至宰辅大臣,词作侧重于反映;士大夫阶层闲适自得的生活以及流连光景、感伤时序的情怀,词调以小令为主。词风迈似南唐冯延已,辞笔清丽,气度闲雅。市民词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其词作的描绘都市风光,传写坊曲欢爱,抒发羁旅情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融情于景,烘托点染,柳永将情侣分手时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描写得淋淳尽致。“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户盈罗琦,竞豪奢。”写怒涛如雪,境界雄浑。又再现出北宋初年杭州的市井风情。
宋词至于柳永,完成了第一次转变,即词体形式的解放。宋词的第二次转变,就是“豪放派”的兴起。
“豪放派”的发韧之始,应该是范仲淹。他所作的边塞词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北宋后期,王安石在创造上一方面学武范仲淹,另一方面又向词须合乐的世俗发起了挑战。“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乃苏轼。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对词体的内容大胆革新。他的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抒爱国之志,叙师友之谊,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东流的长江,浩瀚壮阔,无边无际。苏轼又由浩荡大江想到千古人物,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谁见幽入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用一个问句将孤独落寞的人推到前台。苏轼的词充满豪放之情,句句都表现出他的旷达与乐观。
北宋晚期,词坛的分野转而表现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两军对峙。“豪放派”名家继苏轼之后有晁补亡和黄庭坚,“婉约派”名家则有秦观、周邦彦及贺铸。
南宋前期,抗战、北伐,使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向“豪放派”聚集。写战争史实,抒豪情壮志。“怒发冲冠,凭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首《满江红》英勇悲壮,高亢激越,唱出了千百年来爱国热血之士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特别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作者以近乎直白的语言道出了趁年轻要努力作为的迫切心情。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词作的深婉沉痛,离愁别恨与国破家亡、流离颠沛之甘撼人心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开头一句展示了花落水流之景,同时也兼比兴,喻青春易逝,光阴难驻,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相思之苦,闲愁之深,同时又与下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均为对偶句,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人比黄花。秋风卷帘,相思的人儿倚门翘盼,其形容之娇弱,其神态之妩媚,令人遐想,撩人情思。
综观之,宋词除了对离别相思、婚恋生活冶游狎邪、歌舞宴乐,都市风情这类带有香艳倚丽色彩的内容题材的表现之外,还从自然世界里的春夏秋冬、山川湖泊、风花雪月、鸟兽虫鱼、名胜古迹到社会人生中的风土人情、社交友谊、官游羁旅、旷放闲逸、幽默谑趣,从乡村风物到宫廷幽秘到边塞军旅,从历史时空到梦幻天地到艺术世界,美不胜收,脍炙人口。
【篇五:苦涩而美丽的承受】
生命的来去,是在苦难中完成前世的救赎,是在这漫长的救赎中创造出今世的美丽,是为来世的安逸作一场苦行。生命之苦。生来就与之相随。只要生命延续,它必要去面对那世间的种种。生命之美,亦在这苦行中成长。
地里的种子承受着土壤的压迫,从而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蝴蝶作茧自缚,蜕皮脱骨;承受着蜕变过程中的苦涩,当在破茧的一瞬间,当晶莹的粉翅迎向太阳的那一刻,何其美丽……
自然界的动植物如此,人类也亦如此!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不妨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的他一生潦倒,半身漂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因居长安十年,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清楚的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从而他把国家的前途,把人民的疾苦压在自己这布衣之身,羸弱之肩。他承担着何等的责任,一生只想为国家,为人民。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他的诗被人们誉为“诗史”。在盛唐诗坛上他与李白双峰对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杜甫承受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涩,承担着为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祉的责任;从而在自己的诗歌里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在漫步到宋词里,北宋诗人柳永。一代才子,却因为皇上一句“且去填词”,便于仕途绝了缘;抑郁不得志,便“混迹”了一生,便“放荡”了一生;在“混迹”和“放荡”中长出了宋词的婉约派,长出了一代词宗,这正是诗人的无奈,这正是诗坛的侥幸。他想效力于国家的期盼,却得不到皇帝的回应;所以在这无奈中,他唱出了“衣带渐宽”,唱出了“潇潇暮雨”,唱出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他的诗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皆婉;对后世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柳永承受着皇帝一句“且去填词”的苦涩,怀着心中效力于国家的期待,从而在自己的词里创造出宋词的婉约派,是自己成为一代的词宗。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曾记得,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她是乱世中的美神,她是宋代词坛的奇人。她身出乱世,承受着亡夫之痛﹑国破之恨﹑孤独之悲的苦涩,却依然清丽婉约,把世事的动荡,生活的变异;人情的冷淡,心中的苦凄,凝于胸间;发于笔端,而成就了一首首千古绝词!
这就是我们的易安居士,这就是我们的旷世才女。她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压力,但她如同一朵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傲然挺立。
生活中,当“苦涩”来临时我们要勇于承受,而且要怀着一颗平常的心去承受。不要为作业的难题而放弃学习,不要为路途的遥远而放弃追逐,不要为命运的不公而放弃抗争……
所以,学会承受苦涩吧!让我们的生命在苦涩中开出一朵美丽而有价值的花!
【篇六:我种下一颗种子】
前进的道路满是荆棘与鲜花,也许彷徨,抑或茫然。但总有心与梦告诉你路在何方。
——题记
锦绣江山如诗如画,只待文人墨客将它们细细描绘。那一笔一画都是对山河的赞美,那一字一句都是对山河的敬意。我将思绪融入了一颗种子里,从此再无法分开。
那种子来自于唐,穿越千年,只为与我们相见。大唐是自由的。不像清代下笔需万分谨慎。诗仙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的尽是大气、豪迈。《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正印证了如此吗?与李白同光,普照千秋的杜甫亦炉火纯青,世人称他为“诗圣”,他的诗歌淳朴厚重。因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哀之时,杜甫的诗将思家与爱国交织在了一起。譬如《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还有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追忆,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幻与高适“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的气概……
宋是唐的续章。豪迈而飘逸的苏轼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脍炙人口,一想到中秋节便会不由自主地吟咏这古来共赏的《水调歌头》。身为婉约派的才女李清照,她的词细腻、清雅,令人念念不忘。先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后是痛失丈夫,悲叹于身世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令人心中生出万般怜悯。还有仍是豪放词风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酣畅淋漓的梦境将爱国之赤心转化为笔墨,现身于词中……
诗词乃世间美好之物,是古人对后辈的恩赐。古人的思想总会让我们如梦初醒般醍醐灌顶,并从中有所收获。诗意人间,为现代生活增添一道别样风景,吸引着向往历史文学的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
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将那诗意的种子深埋心田……(公众号:涵城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