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相关作文

【篇一:百善孝为先】

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百善中,孝为第一位。因此,我们要学会乌鸦反哺,现在父母养育我们,等父母老了,我们再孝顺他们。

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很孝顺父母。如:汉文帝、鲁迅、孔融等等。他们孝敬父母、兄长,因此我们要向这些孝子们学习孝敬父母。

双休日的某天,我从楼下回来,发现妈妈正在拖地。拖把一起一伏,弯曲的身体也跟着一起一伏……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难过极了。

妈妈的身体突然倒下,犹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轰然倒塌。我连忙赶上去,扶住了妈妈,问:“怎么了,妈妈?是不是累了?”妈妈喘着粗气说:“没事儿,就是有些渴了……”我扶着妈妈,让她坐在沙发上,便跑向厨房去端水。水端来后,恭恭敬敬地送了过去,“请喝水。”妈妈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小口水,说:“谢谢”,我的心里顿时温暖极了。

现在,我们还是孩子,父母来养育我们,我们应该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如:父母下班回家时递给他们拖鞋、给父母捶捶背、帮父母做点家务,尤其是当你做过家务,才会感受到父母平常是多么的辛苦!因此,我们长大后要更加孝敬他们。

【篇二:人要有度量】

汉文帝是一个有胸怀,有度量的君主。

在我学习的《周亚夫军细柳》中,我深深地被汉文帝的度量所折服。汉文帝前去细柳军营慰问军队,结果开头就吃了闭门羹,被拦在军队外不给进。进了军营后,又听从周亚夫的规定来“按辔徐行”。一位有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却要听从一个将军的话规定,毫无权威可说,出来后“群臣皆惊”,如果汉文帝动了怒,后果将不堪设想,周亚夫可能面临着生死的危险,而国家可能就会少了这位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的大将周亚夫。可是汉文帝没有生气而是赞美周亚夫是真将军,可能正是因为汉文帝的胸怀与度量,才使他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杰出的人需要才华,但是度量与胸怀更重要?雨过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可心胸可以是最宽广的,也可以是最狭隘的。心胸宽广的人能容纳接受他人,听从别人的意见,发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并完善自己。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有着与汉文帝一样的宽广胸怀,他赏识人才,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假如他那时与夫差作对,怎会东山再起?“三顾茅庐”的刘备;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没有宽广的胸怀与度量,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辉煌。

心胸狭隘的人眼里容不下比自己优秀的人,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建议,他们往往只会发现别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不能很好地改进自己。心胸狭隘的人会因为鸡皮蒜毛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即使有再好的才能也不会被人赏识,他们常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在生活中处处碰壁,被琐事所牵绊,终究成不了大业。曹操被世人称为“奸雄”,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他的形象来说,他是心胸狭隘的,他嫉妒手下杨修的才能,便找借口杀了他;周瑜以小说里的形象来说也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如果有着宽广胸怀,也不至于被诸葛亮气死;拿破仑的狭隘心胸,容忍不下别人的发明,推掉了一项伟大发明,最后以失败结束他的传奇一生,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失去了一个时代。

度量与胸怀对人来说很重要,它是一个人安身立世,成就大业的前提。有度量的人们生活是美好,充满乐趣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也喜欢与有度量的人交朋友,他们能让我感到放松,不用去计较无意的伤害,我要学习汉文帝这种气度,体谅理解他人。

有胸怀者,方能成事;有胸怀者,方能受人尊重。

做一个有气度的人吧!

【篇三:满分作文】

孝心无价

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一个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最先应该从爱父母开始。若是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关心和爱护,又怎么会懂得爱他人?一个亲寡情薄的人,又怎么会踏上成功的阶梯,取得成功呢?

汉文帝刘恒,刘邦第三子,为薄太后所出。他以孝治国,在薄太后卧病在床的三年里,他常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真正地做到了《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他统治期间,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后与汉景帝的统治共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以孝感动天下人名,若不是他事事以母为先。恐怕就是他统治期间做的再好,也不会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莫以为孝只是史书上一页页的文字记载,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事事父母先的大孝之人。

在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孝心少年中,就有一位15岁的男孩让我记忆犹新,他就是邵帅。

邵帅的母亲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才能恢复健康。可是除了邵帅,只有国外的小姨才能进行骨髓移植,可小姨赶回来需要时间,只有15岁的他不顾亲人的反对,坚决要给母亲移植骨髓。终于,母亲获救了。

只有15岁的少年尚且如此,同龄的我们和成年人又当如何呢?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至君王,下至平民,无一不是在以孝为做人之本。可是,在现代社会,却是有不孝之事常常发生。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档节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西部的贫困大学生。这个大学生为了不使同学看不起自己,就谎称自己的父亲是包工头,家里很有钱在学校大手大脚。这些钱,却是作为农民的父母卖血换来的。

步入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寒心,却也有很多的事情让我们欣慰。不会孝敬父母的人,就不会爱别人,爱祖国,他们只会爱自己。

爱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旦失去就永无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愿我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孝心无价!

【篇四:汉文帝待母读后感】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如今想来,此话一点也不假。《弟子规》这本书就让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其中《汉文帝待母》让我最受感动。

故事说的是汉朝的时候,汉文帝虽然是皇帝,处理很多大事但他每天都要问候母亲。有一年母亲生病了,汉文帝日夜服待,从未睡过一个好觉,每次母亲喝药时,他都要亲口尝尝,看看烫不烫。汉文帝就这样待奉母亲长达三年之久。

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贵为皇帝,国事繁忙,但是他却三年如一日,尽心尽责地照顾母亲。这份孝心让我很感动。

想想我自己,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爸爸妈妈都会准时接送我上学放学;为我买书从来不心疼太多太贵;为了让我上好的学校,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地工作。对此,我却从来没有过任何想法,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每当星期天,妈妈都要在家里大扫除,可我从不帮妈妈干点什么,只管玩我的电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惭愧!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并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我却从来没有在乎过他们的感受。

同时,还让我想到了我的同龄人。他们能有几个像汉文帝那样孝敬父母的呢?他们惟我独尊,家里饭菜不合口味,就又哭又闹,硬要父母重做;自己的红领巾丢在家里了,就打电话让父母送来学校……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他们的奴仆!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也要像汉文帝一样孝敬爸爸妈妈。每天回到家,自觉地学习,和妈妈一起做饭,干家务活,减轻她的负担,为她讲故事、唱歌,让她开心;爸爸回到家,帮他拿拖鞋,给他倒杯水,为他捶捶背,让他回到家就感到无比的幸福。做一个像汉文帝一样孝敬父母的人。

【篇五:一封家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中华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这肯定是有来由的,自然“孝”也是一种礼仪,也是现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自古就有董永卖身葬父,为了好好地安葬父亲,不惜卖身还钱来安葬父亲;还有郭巨埋儿,为了使自己的老母亲活下去,不惜将自己的儿子埋入土中;黄香温席,年仅9岁就知道帮老父亲暖被窝……

这样孝顺的事情数不胜数。当然,身处现在的我们更不能把“孝”这种传统美德摈弃掉,我们要继承并发扬这种孝精神,孝敬长辈,尊亲敬老。

发生过一件很真实的事情。晚上,爸爸问我:“儿子,你明天想吃点什么”

“面条吧,加个鸡蛋。”“行,我给你把鸡蛋煮着去。”

等鸡蛋煮完之后,我对父亲说;“爸爸,鸡蛋明天早上我自己剥吧。你去休息吧。”

第二天清早,朦胧地听见厨房里有些声音,便稍稍集中了注意力去听,仿佛隐隐约约的听到了砸蛋壳的声音和剥蛋壳的生音,楞了一下神,突然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猛撞一下,又疼又酸,我怎么可能不知道是父亲早起帮我剥蛋的?鼻尖酸酸的,眼眶里盛着晶莹,听着父亲轻手轻脚地走回房去,我的泪水一下子就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谁会知道做父母的到底像这样为子女付出了多少?

我想应该永远都不会知晓。

吃饭时,望着那个被剥了壳的蛋,我仿佛还能想象出父亲当时是如何认真地剥蛋的。吃着父亲剥过的蛋,似乎有一股暖流从我心上流过,握着这枚蛋,却感觉分量却如此之重。同事也感受到了一个儿女所应尽的“孝”责任。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

汉朝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的母亲,每天不管公务多忙,他都要去他母亲的房间请安。有一次,文帝的母亲病了,汉文帝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过母亲,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而且母亲每天喝药时,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母亲喝不下去。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身为皇帝的汉文帝却侍奉母亲长达3年之久,此种孝心不可不钦佩,不可不让我们赞扬啊。

但回首望去,才恍然发觉,这传承千年的“孝”竟然在我们的这个时代逐渐消弭,无踪无迹。

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孝”会在我们的时代逐渐消失呢?

这令我们甚是费解,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缘由。

但是现在有多少人不愿意回家去看望父母双亲,人们总是说什么:“太脏了,太土了,谁愿意去啊。”有多少人不愿意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与自己同住,人们总是说什么:“父母太土了,影响家庭环境。让他们呆在那个土农村吧。”有多少人把一笔钱甩给父母,就声称父母的生死与自己无关。你们可知道当你们说出这句绝情而冷酷的话时,你可知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伤心与绝望啊!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是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怎么能够弃他们于不顾呢?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给了我们一切。我们有时候不仅不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他们,还出言顶撞,使他们黯然神伤,这是多不应该啊!而且,难道父母生我们育我们只是为了我们的钱财么?当然不是,在父母心中,亲情与陪伴永远比金钱更重要。所以,我们要多抽出一些时间来多孝敬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情况。

这才是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

趁他们还健康,趁我们还年轻,把应该对父母做的都做完,才是尽到一个作为儿女的责任。当他们慢慢变老时,我们也要像当时他们那样,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篇六:虚叹多艰命多舛】

自古政坛多星斗,受用与不受用,只看政见合与不合罢了。而众多文人墨客就不受用发表感慨。表面看是时运不济,无明君赏识,实则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晋有陶渊明。陶渊明独爱菊,爱菊之隐逸、谈泊、超然。而在我看来,隐逸不如说是“安逸”更贴切些。晋,天下纷争,皇权飘摇:菊,超然于世,自得于己。晋,万民于水火之中,哀鸿遍野;菊,隐逸于山水之间,自诩清高。这就决定了陶渊明一生仕途的潦倒,还有后来人不绝的惋惜与赞赏。

但处于乱世之中的晋,需要的也许不是一个超然脱俗的隐士,而是千千万万个致力于民生的仁人志士。不能为君分忧,何谈君臣忠义?不能为民请命,何谈仁爱天下?不能救民于水火,何为志士仁人?窃以为,陶渊明身为一名儒士,却辜负了儒家出仕济民的本愿。

陶渊明为一己之不遇吟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错矣。作为父母官,应心怀仁爱,济泽百姓,敢于担当别人无法承担的重任,而他竟受不了些许讥讽。他放浪山林,悠然自得,美曰“隐逸”,其实不过是“逃避”,逃避现实对他那微不足道的不公。作为有才能的人,当然能够脱俗离世,悠然自得,而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又要靠谁去拯救呢?

如若说陶渊明身居下位,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堂堂的楚国三闾大夫,又为何要自断退路?三闾大夫,朝中高官,却因不满奸佞当道,因而奋力谏言,最终触怒了楚王。当朝高官、宗室近臣却因不满奸佞小人,而自断退路,若心有不屈可退一步暂避锋芒,何必不顾实力悬殊与之冲突,做无谓的牺牲?何况奸佞的背后还有楚王的纵许。终于,含泪孤投汨罗江,忠义之举虽可歌可泣,但除了惊起一滩污浊的江水,和后人徒劳的哀叹,又能如何?

西汉贾谊以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向世人尽诉心中苦楚,博得众生怜悯。但据正史记载,汉文帝并非昏庸无为的帝王,反而是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文景之治”的开创,为汉武大帝建立丰功伟绩奠定了基础,更使他占得史书一席之地。贾谊,洛阳一介书生,却想汉文帝在顷刻间全盘接受自己的政见,的确有些妄想,仔细分析,贾谊倒是显得求成操之过急,气量太小罢了。

从政应为民请命,心怀仁义以济万民。如果你不能像曹孟德一样创造时势的话,那你就只有等待时机,等待一个最适合你政见的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功成名就。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