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率相关作文

【篇一:那一次,教室里好静】

记得那一年我教初四毕业班。

那时还没有新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非常普遍,那是一个“虚实结合”的年代。许多教师明明加班累得要死,怨声载道,迎接上级义务教育督导检查时还得违心地说:我们从来没加过班。为了升学率,各学校都卯足了劲,使出浑身解数,偷偷摸摸加班加点。初四除了星期天补课,平时还得上晚自习。

那天学校安排我到外地参加听课学习,恰巧晚上轮到我上自习。想调课,可是怎么也调不开。没办法,听完课就马不停蹄地坐上客车往回赶。顶着夜色赶回学校时,第一节晚自习已经开始了。教室里照旧还是乱哄哄的,学生们因为疲惫厌烦,都懒洋洋的,无动于衷。作为教师,我对上晚自习也是颇有抵触情绪,谁不想在家休息,轻轻松松,享受天伦之乐?本来我就心烦意乱,硬着头皮,再加上还没有吃晚饭,肚子里早就咕咕叫个不停,我开始有些坐立不安。

突然手机响了,妻子打来电话喊我回家吃饭,“你们先吃吧,我上完自习再回去吃!”我随口应答。乱哄哄的教室突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抬起了头,吃惊地看着我,投来询问的目光。我向同学们解释:“我去外地听课刚回来。”这时,一个男生大声说:“老师,您赶快回家吃饭吧,您不用看着我们,我们能管住自己,您放心吧!”说这话的竟是一个平日里调皮捣蛋出了名的学生。数九寒天,我的心中一瞬间竟然涌过一阵暖流。我感激地微笑了一下,为学生们的理解和懂事感到欣慰。老师都不容易,夜以继日,不图名不图利,呕心沥血。孩子们更不容易,哪一个不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如今只能寄宿学校,熬夜苦读。可我们都无力改变现实,既然这样,只能接受现实。尽管我极不情愿,但既然来了,就当尽职尽责,让学生有所收获。想到这里,我说:“没关系,我不饿。”

同学们都埋下了头,专心地做起了练习。教室里更加安静了,只听见“唰唰”的写字声。做完作业,我开始讲评。就连平日里一贯交头接耳的学生也一本正经,聚精会神地听讲,直到两节晚自习结束。从那以后,我的晚自习再也没乱过。

永远记得,那一次,教室里好静。尽管我的肚子一再抗议,但我觉得那次饿得很值。

【篇二:蓝天去哪儿了】

唉——真是的!要不是人得睡觉,我看老妈一天就想让我学习二十五个小时吧!我一边写着作业,一边在心里抱怨着。

说真的,我是多么想亲口对她说出这些话,然而一看到脾气“温和”的老妈,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就泄了。所以,抱怨归抱怨,还是得好好学。

我的心中有个疑问:难道六年级的时候,自由都不能拥有吗?老爸也总是说:“这七年努力了,大学就轻松了,找工作也容易了。”现在的家长拼命让孩子补习,吃补品,为了想让孩子上一本大学,可是我们不一定就需要这些,我们想要一个自由的童年。

几个星期前,那该死的期中成绩发下来了。我——考砸了,在爸妈的话语里,我感到了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无力感。我考砸了,难道我不难受吗?那一个星期我妈停止了我一切娱乐时间。

在那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身处黑暗,那唯一的亮光也消失了。

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的时光:几乎每个星期,老妈都会带我和弟弟出去玩,我们摘过橘子、豆角,挖过土豆、地瓜,种过西红柿、白菜……老妈总是想尽一切努力得知哪里好玩。如今……

我想去考新星、嘉禾,有两个原因:不是因为那里教学优良,升学率高,更多是因为想逃离在家里的无力的感觉。

六年级,请你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给我们一片蓝天,一片自由……

【篇三:文化的功利面目】

为了掩饰像那种的浮躁而汲取文化,却将肤浅曝于朗朗乾坤之下,这,是为何?

——题记

总会记得初三时发的薄薄一张文学常识学习提纲,上面密密麻麻尽是“四大名著”的知识:作者姓氏名谁,生在何朝何代,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该作品,身世如何,有何意图,作者刻画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态,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小说中是经典的是哪几章……白纸黑字,一清二楚。连老师都常叹“得君一张纸,胜读四名著!”为什么?因为中考要考。其实真正读通读懂读透这四大名著的学生屈指可数,但若说上面这些知识,却是无人不知的。你若是不信,大可去问问几个初中的学生,初一初二或有不知,而初三学生必定是烂熟于心的。谁要不知道其中几个情节定会被笑话的,什么草舟借箭,空城计、黛玉葬花、香菱学诗、武松打虎,无不如数家珍,但如要再深问,那必定会是哑口无言了。

为了考试而读名著,在中国绝不是个别现象,都希望学生腑有诗书气自华,才以考试来检验他们阅读的成果。但从不给我们营造读书的氛围,永远是为了高分和升学率在奋斗,你看哪个学校不把自己“光宗耀祖”的升学率四处宣扬?尤其是那红底白字横幅,更叫人考少几分都会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对不起学校的栽培。于是便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学生才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体会名著中真正的精髓,一纸提纲也只是为了高分而已。在这样浮躁的心态下,何谈精神境界?于是所有的创造精神均遭泯灭。不仅仅是文学,在中国急功近利的氛围下,音乐,绘画等等各种艺术无不带着其“独特的”中国特色,谁都希望明天就可以一举成名。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令人无语的喧嚣,各种炒作纷至沓来,每天都有所谓惊世骇俗腾空而来,让人分不清方向。

更有甚者,读不透经典也罢,竟“标新立异”,随意篡改经典,《红楼梦》变成了《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白骨精爱上了孙悟空;女儿国国王嫁给了唐僧……无奇不有,“所向披靡”。

我们乘着一叶扁舟随风荡漾在精神文化那片深不可测的大海上,企图将海面至海底的一览无遗,而那一叶扁舟却只在海面上划出细细的波纹,很快便了无痕迹。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