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那一次,教室里好静】
记得那一年我教初四毕业班。
那时还没有新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非常普遍,那是一个“虚实结合”的年代。许多教师明明加班累得要死,怨声载道,迎接上级义务教育督导检查时还得违心地说:我们从来没加过班。为了升学率,各学校都卯足了劲,使出浑身解数,偷偷摸摸加班加点。初四除了星期天补课,平时还得上晚自习。
那天学校安排我到外地参加听课学习,恰巧晚上轮到我上自习。想调课,可是怎么也调不开。没办法,听完课就马不停蹄地坐上客车往回赶。顶着夜色赶回学校时,第一节晚自习已经开始了。教室里照旧还是乱哄哄的,学生们因为疲惫厌烦,都懒洋洋的,无动于衷。作为教师,我对上晚自习也是颇有抵触情绪,谁不想在家休息,轻轻松松,享受天伦之乐?本来我就心烦意乱,硬着头皮,再加上还没有吃晚饭,肚子里早就咕咕叫个不停,我开始有些坐立不安。
突然手机响了,妻子打来电话喊我回家吃饭,“你们先吃吧,我上完自习再回去吃!”我随口应答。乱哄哄的教室突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抬起了头,吃惊地看着我,投来询问的目光。我向同学们解释:“我去外地听课刚回来。”这时,一个男生大声说:“老师,您赶快回家吃饭吧,您不用看着我们,我们能管住自己,您放心吧!”说这话的竟是一个平日里调皮捣蛋出了名的学生。数九寒天,我的心中一瞬间竟然涌过一阵暖流。我感激地微笑了一下,为学生们的理解和懂事感到欣慰。老师都不容易,夜以继日,不图名不图利,呕心沥血。孩子们更不容易,哪一个不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如今只能寄宿学校,熬夜苦读。可我们都无力改变现实,既然这样,只能接受现实。尽管我极不情愿,但既然来了,就当尽职尽责,让学生有所收获。想到这里,我说:“没关系,我不饿。”
同学们都埋下了头,专心地做起了练习。教室里更加安静了,只听见“唰唰”的写字声。做完作业,我开始讲评。就连平日里一贯交头接耳的学生也一本正经,聚精会神地听讲,直到两节晚自习结束。从那以后,我的晚自习再也没乱过。
永远记得,那一次,教室里好静。尽管我的肚子一再抗议,但我觉得那次饿得很值。
【篇二:蓝天去哪儿了】
唉——真是的!要不是人得睡觉,我看老妈一天就想让我学习二十五个小时吧!我一边写着作业,一边在心里抱怨着。
说真的,我是多么想亲口对她说出这些话,然而一看到脾气“温和”的老妈,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就泄了。所以,抱怨归抱怨,还是得好好学。
我的心中有个疑问:难道六年级的时候,自由都不能拥有吗?老爸也总是说:“这七年努力了,大学就轻松了,找工作也容易了。”现在的家长拼命让孩子补习,吃补品,为了想让孩子上一本大学,可是我们不一定就需要这些,我们想要一个自由的童年。
几个星期前,那该死的期中成绩发下来了。我——考砸了,在爸妈的话语里,我感到了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无力感。我考砸了,难道我不难受吗?那一个星期我妈停止了我一切娱乐时间。
在那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身处黑暗,那唯一的亮光也消失了。
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的时光:几乎每个星期,老妈都会带我和弟弟出去玩,我们摘过橘子、豆角,挖过土豆、地瓜,种过西红柿、白菜……老妈总是想尽一切努力得知哪里好玩。如今……
我想去考新星、嘉禾,有两个原因:不是因为那里教学优良,升学率高,更多是因为想逃离在家里的无力的感觉。
六年级,请你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给我们一片蓝天,一片自由……
【篇三:文化的功利面目】
为了掩饰像那种的浮躁而汲取文化,却将肤浅曝于朗朗乾坤之下,这,是为何?
——题记
总会记得初三时发的薄薄一张文学常识学习提纲,上面密密麻麻尽是“四大名著”的知识:作者姓氏名谁,生在何朝何代,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该作品,身世如何,有何意图,作者刻画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态,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小说中是经典的是哪几章……白纸黑字,一清二楚。连老师都常叹“得君一张纸,胜读四名著!”为什么?因为中考要考。其实真正读通读懂读透这四大名著的学生屈指可数,但若说上面这些知识,却是无人不知的。你若是不信,大可去问问几个初中的学生,初一初二或有不知,而初三学生必定是烂熟于心的。谁要不知道其中几个情节定会被笑话的,什么草舟借箭,空城计、黛玉葬花、香菱学诗、武松打虎,无不如数家珍,但如要再深问,那必定会是哑口无言了。
为了考试而读名著,在中国绝不是个别现象,都希望学生腑有诗书气自华,才以考试来检验他们阅读的成果。但从不给我们营造读书的氛围,永远是为了高分和升学率在奋斗,你看哪个学校不把自己“光宗耀祖”的升学率四处宣扬?尤其是那红底白字横幅,更叫人考少几分都会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对不起学校的栽培。于是便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学生才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体会名著中真正的精髓,一纸提纲也只是为了高分而已。在这样浮躁的心态下,何谈精神境界?于是所有的创造精神均遭泯灭。不仅仅是文学,在中国急功近利的氛围下,音乐,绘画等等各种艺术无不带着其“独特的”中国特色,谁都希望明天就可以一举成名。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令人无语的喧嚣,各种炒作纷至沓来,每天都有所谓惊世骇俗腾空而来,让人分不清方向。
更有甚者,读不透经典也罢,竟“标新立异”,随意篡改经典,《红楼梦》变成了《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白骨精爱上了孙悟空;女儿国国王嫁给了唐僧……无奇不有,“所向披靡”。
我们乘着一叶扁舟随风荡漾在精神文化那片深不可测的大海上,企图将海面至海底的一览无遗,而那一叶扁舟却只在海面上划出细细的波纹,很快便了无痕迹。
【篇四:法治校园】
学校,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词语。它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它是培育祖国希望的摇篮。如今的社会是个法制社会,可是目前中小学校违法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西安一小学让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老师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
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
这一件又一件的校园冷暴力事件,使我们有多么心寒。如红校服、绿领巾等,这其实造成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距与疏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将会是终生的。而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因为这伤害到了最根本的部分——自我的部分。这将会对他将来的成长、融入社会造成深远伤害。
还有一个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有些学校升学率高,为什么升学率高?因为这些学校在法定节日不放假、刻意缩短假期,心理课、健康教育辅导课等都被占用,甚至暑假还要补课!
实际上,学生们在学校这样的强压之下,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你能想象得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一个周末的家庭作业,能从上午10点做到下午5点么?九江3名小学女生因作业太多相约跳楼,口称“死了就不用写作业”,可赛阳中心小学校长却说是偶然……
我们传教授课的学校,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呢?我们到底是要培育出民族栋梁呢?还是一台只会读书、读书、读书的机器呢?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想,在这样一个日益发展的国家里,我们更加需要的是文才兼备的人才。这里所说的“文才”,并不单指学生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更指的是学子们运用自己充满智慧的头脑自己思考所得出的精华。这是学校无法教予,只能引导的。但学校不能因为升学率而采取不科学的手段,压迫学生们,这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应当注重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设定适量的文化课程任务,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调动起脑细胞。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让学生有足够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科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
学校不能将压力过多的加在学生们身上,更不能令学生因学校原因形成心灵上的自卑和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不要按照成绩的好坏主观的评价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别把任何一个学生孤立起来,这会成为阻碍他们向成功前进的绊脚石,造成负面影响。
故而学校要做好法治校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制教育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也有文化知识的成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篇五:我看素质教育】
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日月如梭,时不我待,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腾飞?
“素质教育”的理念问世之后,虽然我们一遍遍地为“素质教育”而摇旗呐喊,却依然固执的为各类名目众多的考试所累,说得轻一点是尴尬地徘徊于“素质”与“应试”之间。每年夏天,全国上下都会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黑色六月”高考大战,从初夏的蠢蠢欲动,到盛夏的白热化厮杀,在这场混战中,中学与高校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要为自己赢得利益。而这一场大战中,将一个“抢”字才可把考生的痛苦形容得淋漓尽致。作为追梦者的我们,该如何看待高考这一实现我们理想的最直接途径?又该如何步履从容的走向中国教育的未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大学源源不断的扩招,大学生稀缺的现象已成为昨日黄花,但大学生的精英意识仍很浓厚,而大学生供给过多和高端岗位较少之间产生了矛盾,因而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可见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满意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不是声讨社会竞争太过激烈,而是要检讨一下自己,读书期间在课程高压之间,是否来得及思考自身的立位,是否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两千多年前孔子近乎完美地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可见“素质教育”的理论源远流长。在我看来,21世纪全方位走向世界的中国,并不缺乏那些高文凭、高学位的知识分子以及财富精英,而缺乏那些有着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评价与希望为我们勾勒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我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中学生,不敢妄加评论教育,只想提出点粗浅看法。现在学校单方面抓“素质教育”,避免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然而大多企业人才考核的依据依旧是学历、文凭,为了生存,也为了未来,学生必须把全副精力无奈的放在学习上,学校、家长为了升学率,必须全力抓学习,如此恶性循环,又怎么能让学校让学生去真心实意的注重素质教育呢?因此,只有全社会都把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中来,我们的老师都一以贯之的推行“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全面发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孜孜不倦的求知、求真、求善、求美,而不是作业的“操作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