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间清欢】
《道德经》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他拽了拽衣袖,是时候了……
青年时的他是胸怀大志,年轻气盛的热血男儿。他遵循儒家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信条,13年的出世入世,身心俱疲的他还是尊儒崇道,“无为而治”便成了他“性本爱丘山”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时代,回归自然田园生活的他,终是失去了多少,才在千年前的那个时刻,弃官还乡,而不被世俗所羁绊,让我做一回快活神仙吧。
千年后的我不由抿嘴而笑,终于肯为自己潇洒活一回了。五柳先生的归去来兮,便成了一段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佳话。
“携幼入宝,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倚南窗以寄傲……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在饮酒之时是否会怀念自己的官途岁月?在将有事于西畴之时,又是否会忆起13年自己的满腔傲骨?而随后,他嘴角的一抹凄凉苦笑,便流露了仓皇怀才不遇。不,不,不,这些皆已不重要了,从此之后,这世间再无彭泽县令,有的只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陶渊明。
他的一生饱受争议,有的说他没有完成“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有的笑他消极避世,一味逃离,而我只是淡然一笑,人间有味最是清欢。我们在鞭策的同时,是否记起当初翻身上马的目的?大多数人都已忘却,我们已忘了自己的初心。我们的理想并不如水晶般澄澈透明了,它流出了暗与杂质。
他的生活,随遇而安。叩问内心时,不忧不惧,无愧于心。生命若能如此,便已足矣。人间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之事,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若有一日,当你踏遍万水千山,尝尽世情风霜百味,依旧能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你回首,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不去想我没有拥有什么,而我想我能拥有我的,此生无憾矣。
【篇二:不要让灰尘蒙住心灵】
当戴上擦亮的眼镜环视周围的一切时,仿佛整个人被带入另一个世界,眼前的光线变得柔和明亮,从四面八方各个角落毫不留情地占满双眸,天空如浸染般青蓝,白云如蚕丝般柔软,那浮现在人们脸上的,是逐渐清晰的笑容。
这副眼镜就好比是人们的心灵,试想一下,倘若心灵上布满了灰尘,充满了死寂,心就会变得灰色和迷惘。与其人,整日怨天由人,对身边的事全然否定和怀疑,甚至将美好的事物抛之脑后,置之不理。这样的人,还能看清漫天的繁星,还能聆听悦耳的丝竹吗?
可正也是因为有着一颗清澈透明而没有被灰尘蒙住的心,杜甫才会在茅屋中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因为有着一颗“性本爱丘山”的初心,陶渊明才会“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因为有着一颗乐观旷达的心,苏轼才会歌一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豪情。假使灰尘布满了他们高尚的心,他们还会留下这传世的佳作,抒发这样激昂的情怀吗?
但在灰尘已粘满的玻璃上,如果不擦亮这扇窗,不擦去玻璃上的污点,你还会透过窗户看清外面的世界吗?如果不拭去心灵上的灰尘,你还会用心去感知身边的一切吗?
由于灰尘的缘故,人与人之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无形之中便砌起了一堵误解的高墙。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会因为误解而成为罪犯,一个充满正义的人会因为误解而错怪了好人,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也会因为误解而变得冷酷无情。误解往往给人带来的是委屈和痛苦,甚至无法填补的绝望。擦去灰尘,推翻高墙,不要让灰尘蒙住了心。
不要让灰尘蒙住了你的心,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擦亮玻璃上的污点,让阳光透过玻璃漫射在洁白的墙上,你会发现原来草丛中的蚂蚁也是那么的活泼可爱,树叶上的纹路也会清晰可见,别人的一句关怀也使你充满温暖。
你会明白,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并不是金钱和名利,它们的存在都阻挡了你发现美的视线。而真正的美好,会在你擦亮心灵的那一瞬间出现。
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我们青少年不能让灰尘蒙住我们的心,一定要坚守自己内心的芳香,坚守自己内心的洁白!
【篇三:生活启示录】
生活中处处都有发现,启示。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会获得启示。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孩子看中了一个57元的玩具。让爷爷现场就买,可是爷爷身上并没带那多钱,那个小孩就要爷爷回家拿,爷爷和孩子说好话“下次再来买”。那小孩不愿意便开始漫骂,爷爷始终一声不吭,把头埋的低低的。小孩骂了一阵后,发现爷爷不吭不哼就更加生气了,小孩便开始打爷爷,边打边骂,爷爷无奈的看着他,小孩骂得特别恶毒,从上肢运动转换成了四肢运动变成了拳打脚踢。路人们见了纷纷摇头,叹息。都指责这个孩子太不像话了。最后,还是一位好心的阿姨劝住了小孩!
我看了这边文章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那孩子的放肆完全是孩子的错吗?“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本来是一张纯洁的白纸,需要大人帮忙来绘画蓝图。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许多人都生怕孩子吃苦,什么都依着孩子的性子来,“不教他们感恩,不教他们做人”。尤其是爷爷奶奶,要什么就给什么,买不起的就任意孩子随性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爷爷奶奶不但不管教,还纵容他们。所以这样的孩子,多半是大人不教之过。所以我在此呼吁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家长,关爱孩子,不要溺爱孩子!否则……
【篇四:快乐与豁达同在】
想必大家对那“哭婆变笑婆”的故事并不陌生吧?因为晴天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天大女儿的鞋卖不出去而成年累月哭哭啼啼的老太太,经一位大师指点后,以豁达代替悲观,从而由“哭婆”变成了“笑婆”。这个故事很明显地揭示了一个真理:快乐与豁达同在。
豁达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待事态度,快乐与它同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宋朝词人苏轼《定风波》中的诗句,从中我读出了他那风轻云淡的快乐。东坡的一生历经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可他并没有因此而退却倒下,只因他有豁达的胸襟。只因他豁达,所以能感受到“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只因他豁达,才能怀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只因他豁达,才能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豁达让东坡在坎坷路上,享受着那份游山玩水、赏鹤垂钓的快乐,快乐与豁达同在。
豁达是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坚定信仰,快乐与它同在。人的一生都被功名与利禄所牵引着,可偏偏就有一位豁达的诗人愤世嫉俗,独享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快乐。他误落尘网,终日面对着黑暗腐败的官场,呼吸着污浊不堪的空气。即使如此,他也没让现实将其棱角磨平,也不曾忘却自己“性本爱丘山”,不曾放弃向往自然的信仰,正因如此,他才拥有了所有文人墨客不曾拥有的快乐。豁达让陶渊明在污浊的官场外享受着一份叫作悠闲自在的快乐,快乐与豁达同在。
豁达是一种能冲破外物的轻盈心态,快乐与它同在。如果刘翔没有这种豁达,他能够正确地看待世人对他发出的“口水战”吗?还能在因伤退赛后完美复出吗?如果居里夫人没有这种豁达,能不受艰难简陋的实验条件影响,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吗?答案是:否。豁达带给他们一份叫做成功的快乐,快乐与豁达同在。
豁达是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一种超脱世俗的坚定信仰,一种不受外物影响的好心态。这样的豁达,快乐还能不和它在一起吗?
【篇五:平凡的人生】
俞敏洪曾在他的文章中说自视平凡。大多数人眼中的他的确那么的不平凡。可见,平庸并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在实现梦想后心中的淡然自若与朴实无华。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生。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来先进的见解。他曾指出:平庸实为愉悦,因为内心无所求。君子平凡,气概不凡。故平凡的人生需要不平凡的姿态。余华作为思想者先跑,他曾在她的书中指出要过平凡的生活。他们的平凡都是建立在奋斗与努力多年过后的安逸中实现的。可见,没有基本保障,再多的平凡也是假话,终将成为衣食担忧的凡夫俗子,痛苦与日俱增。所以,平凡始于实现人生目标。
东晋隐士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南山,够平凡了。他不惜权贵,舍名逐利,毅然决然来到“桃花源”。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归隐之后能有如此闲适之态,可谓可敬。清高脱俗并非人人都有,但这种平凡修身养性,精神上得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如此,便造就真正的心灵之歌,洗礼后代。
所以,平凡终于实现精神愉悦。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平凡的人生呢?
显然,我们首先需要设立一个目标,并下定决心实现它。只有满足追求,才不会痛苦。并为将来的安逸做好打算,给足保障。如果连必需物质都没有,何来梦想之人生,恐怕只会如恶魔缠身,跌入欲望之渊。
再者,我们在实现梦想达成目标之后便要去除多余之念。佛语有云:“事来心应,事去心止。”像扎西拉姆·多多,那位《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笔者,便归于禅,犹如莲,静静躺于荷叶之上,接受大自然的沐浴。我们可能不会像那样,但能求得心灵的安宁,与精神的快乐。平庸与快乐并不对立,也不矛盾,只是所处的态度不同,结果便不同罢了。平庸与快乐可以同处一个时期——成功人生后享受。
平凡的人生,同样拥有不平凡的前程,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选择的路。有了对的路,有了对的心,一切如约而来。平庸为快乐之本固然不错,我们应为之奋斗,而不是无所事事,随波逐流。
平凡的人生,亦有耀眼夺目的舞台。
【篇六:邪不胜正】
正义不会迟到,虽然在很多的电视剧电影里面,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情节,坏人活的精彩,他们欺骗,也可以说是诈骗好人,用那些不正当的利益来声色犬马的生活,而好人总是很悲哀,他们用自己最大的善意来对待别人对待这个世界,看到摔倒的老人,他们会冒着被诈骗的风险去扶老人起来,遇到路上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都会主动的伸出援手,他们一直都保持着自己的最大的善良与纯正,可是到最后失去的远比他们用善良得到的多。
当你说凭什么的时候,还在四处奔波劳累的时候,坏人不认账,无可奈何的时候,他们在心里会呵斥,呵,道德的沦丧,人性的缺失。当我们长大之后读到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我们会越来越质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人生下来,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是本性是善的,为什么还会有人变坏,如果说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因为金钱的诱惑促使人们变坏,那么就可以说人的本性其实还是坏的,只是出生的时候还不懂事,还么有被激发出来。如果说本性是恶的,那我们看到的乐于奉献,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属于善的行为就推翻了人性本恶的观点,早在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时候,就因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争论过,没有输赢也没有对错。
在我经历的这么多年过来,我还是愿意相信,人的本心是善良的,无论到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初心,邪永远都不会战胜正义,这个世界还会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有希望。
【篇七:人间有味是清欢】
鸡鸣唤醒了黎明,晨风送来秋凉。
茅屋外的石级上,静坐着一位年过半百的采菊归来的老者。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岁月粗拙地在他的脸上留下道道痕迹。他在沉思,若有所思的眼神中透出洞察生命的深邃。
时间一点一点地在流逝。
他依旧坐在台阶上,望着对面的山,无言的青山谦卑地静立着,始终静默着。
去?留?犹豫不决。
自从归来后,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屋里,已是揭不开锅,米缸里已然底朝天,家徒四壁,萧然冷寂。复出入仕,荣华富贵他本是不屑,但使老妻弱子衣食无忧,却要违背他的意愿生活,趋炎附势,逢迎拍马,察言观色,囚禁思想。
回首来时路。二十九岁,胸怀济世之志,步入尘网接济天下,但黑夜茫茫,求索十三载,仍不能改变现状。却要摧眉折腰,束带迎接乡里小儿。他性本刚直,岂能为五斗米,折腰相向?
于是,将小小的乌纱帽,换成大大的布衣衫。归去来兮,将芜的田园迎接着他的回归。久在樊笼里的他,复得返自然。抬头看见鸟儿剪开双翼,驮着夕阳的余晖,结伴向山中飞去,它们没有彷徨,没有迷茫,也没有离群的悲伤,其中自有不能用言语表达的真意。
老者的眼中闪过思索过后的沉静和坚决。
与其浊福,毋宁清贫。
人间有味是清欢。
明天,他仍将驾着思想的小舟,去找夹岸的桃花,去寻不知仙缘何处的桃花源。
明天,他将继续写他钟情的《归园田居》,写袅袅依依的墟里烟,写轻轻浅浅的山涧水,写鸡鸣犬吠的热闹与静寂。
明天,他仍是陇亩民,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他淡雅宁静,他不拘小节;他优哉游哉,他飘然若仙;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抱拙守真,他笑看浮华。他的气节,他的风骨宛若飒飒秋风中摇曳的一株野菊花,幽香弥漫,穿过重重岁月,缭绕在你我的鼻息间。
他就是永远的靖节先生——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