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间清欢】
《道德经》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他拽了拽衣袖,是时候了……
青年时的他是胸怀大志,年轻气盛的热血男儿。他遵循儒家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信条,13年的出世入世,身心俱疲的他还是尊儒崇道,“无为而治”便成了他“性本爱丘山”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时代,回归自然田园生活的他,终是失去了多少,才在千年前的那个时刻,弃官还乡,而不被世俗所羁绊,让我做一回快活神仙吧。
千年后的我不由抿嘴而笑,终于肯为自己潇洒活一回了。五柳先生的归去来兮,便成了一段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佳话。
“携幼入宝,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倚南窗以寄傲……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在饮酒之时是否会怀念自己的官途岁月?在将有事于西畴之时,又是否会忆起13年自己的满腔傲骨?而随后,他嘴角的一抹凄凉苦笑,便流露了仓皇怀才不遇。不,不,不,这些皆已不重要了,从此之后,这世间再无彭泽县令,有的只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陶渊明。
他的一生饱受争议,有的说他没有完成“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有的笑他消极避世,一味逃离,而我只是淡然一笑,人间有味最是清欢。我们在鞭策的同时,是否记起当初翻身上马的目的?大多数人都已忘却,我们已忘了自己的初心。我们的理想并不如水晶般澄澈透明了,它流出了暗与杂质。
他的生活,随遇而安。叩问内心时,不忧不惧,无愧于心。生命若能如此,便已足矣。人间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之事,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若有一日,当你踏遍万水千山,尝尽世情风霜百味,依旧能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你回首,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不去想我没有拥有什么,而我想我能拥有我的,此生无憾矣。
【篇二:不要让灰尘蒙住心灵】
当戴上擦亮的眼镜环视周围的一切时,仿佛整个人被带入另一个世界,眼前的光线变得柔和明亮,从四面八方各个角落毫不留情地占满双眸,天空如浸染般青蓝,白云如蚕丝般柔软,那浮现在人们脸上的,是逐渐清晰的笑容。
这副眼镜就好比是人们的心灵,试想一下,倘若心灵上布满了灰尘,充满了死寂,心就会变得灰色和迷惘。与其人,整日怨天由人,对身边的事全然否定和怀疑,甚至将美好的事物抛之脑后,置之不理。这样的人,还能看清漫天的繁星,还能聆听悦耳的丝竹吗?
可正也是因为有着一颗清澈透明而没有被灰尘蒙住的心,杜甫才会在茅屋中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因为有着一颗“性本爱丘山”的初心,陶渊明才会“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因为有着一颗乐观旷达的心,苏轼才会歌一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豪情。假使灰尘布满了他们高尚的心,他们还会留下这传世的佳作,抒发这样激昂的情怀吗?
但在灰尘已粘满的玻璃上,如果不擦亮这扇窗,不擦去玻璃上的污点,你还会透过窗户看清外面的世界吗?如果不拭去心灵上的灰尘,你还会用心去感知身边的一切吗?
由于灰尘的缘故,人与人之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无形之中便砌起了一堵误解的高墙。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会因为误解而成为罪犯,一个充满正义的人会因为误解而错怪了好人,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也会因为误解而变得冷酷无情。误解往往给人带来的是委屈和痛苦,甚至无法填补的绝望。擦去灰尘,推翻高墙,不要让灰尘蒙住了心。
不要让灰尘蒙住了你的心,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擦亮玻璃上的污点,让阳光透过玻璃漫射在洁白的墙上,你会发现原来草丛中的蚂蚁也是那么的活泼可爱,树叶上的纹路也会清晰可见,别人的一句关怀也使你充满温暖。
你会明白,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并不是金钱和名利,它们的存在都阻挡了你发现美的视线。而真正的美好,会在你擦亮心灵的那一瞬间出现。
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我们青少年不能让灰尘蒙住我们的心,一定要坚守自己内心的芳香,坚守自己内心的洁白!
【篇三:生活启示录】
生活中处处都有发现,启示。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会获得启示。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孩子看中了一个57元的玩具。让爷爷现场就买,可是爷爷身上并没带那多钱,那个小孩就要爷爷回家拿,爷爷和孩子说好话“下次再来买”。那小孩不愿意便开始漫骂,爷爷始终一声不吭,把头埋的低低的。小孩骂了一阵后,发现爷爷不吭不哼就更加生气了,小孩便开始打爷爷,边打边骂,爷爷无奈的看着他,小孩骂得特别恶毒,从上肢运动转换成了四肢运动变成了拳打脚踢。路人们见了纷纷摇头,叹息。都指责这个孩子太不像话了。最后,还是一位好心的阿姨劝住了小孩!
我看了这边文章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那孩子的放肆完全是孩子的错吗?“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本来是一张纯洁的白纸,需要大人帮忙来绘画蓝图。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许多人都生怕孩子吃苦,什么都依着孩子的性子来,“不教他们感恩,不教他们做人”。尤其是爷爷奶奶,要什么就给什么,买不起的就任意孩子随性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爷爷奶奶不但不管教,还纵容他们。所以这样的孩子,多半是大人不教之过。所以我在此呼吁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家长,关爱孩子,不要溺爱孩子!否则……
【篇四:快乐与豁达同在】
想必大家对那“哭婆变笑婆”的故事并不陌生吧?因为晴天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天大女儿的鞋卖不出去而成年累月哭哭啼啼的老太太,经一位大师指点后,以豁达代替悲观,从而由“哭婆”变成了“笑婆”。这个故事很明显地揭示了一个真理:快乐与豁达同在。
豁达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待事态度,快乐与它同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宋朝词人苏轼《定风波》中的诗句,从中我读出了他那风轻云淡的快乐。东坡的一生历经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可他并没有因此而退却倒下,只因他有豁达的胸襟。只因他豁达,所以能感受到“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只因他豁达,才能怀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只因他豁达,才能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豁达让东坡在坎坷路上,享受着那份游山玩水、赏鹤垂钓的快乐,快乐与豁达同在。
豁达是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坚定信仰,快乐与它同在。人的一生都被功名与利禄所牵引着,可偏偏就有一位豁达的诗人愤世嫉俗,独享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快乐。他误落尘网,终日面对着黑暗腐败的官场,呼吸着污浊不堪的空气。即使如此,他也没让现实将其棱角磨平,也不曾忘却自己“性本爱丘山”,不曾放弃向往自然的信仰,正因如此,他才拥有了所有文人墨客不曾拥有的快乐。豁达让陶渊明在污浊的官场外享受着一份叫作悠闲自在的快乐,快乐与豁达同在。
豁达是一种能冲破外物的轻盈心态,快乐与它同在。如果刘翔没有这种豁达,他能够正确地看待世人对他发出的“口水战”吗?还能在因伤退赛后完美复出吗?如果居里夫人没有这种豁达,能不受艰难简陋的实验条件影响,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吗?答案是:否。豁达带给他们一份叫做成功的快乐,快乐与豁达同在。
豁达是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一种超脱世俗的坚定信仰,一种不受外物影响的好心态。这样的豁达,快乐还能不和它在一起吗?
【篇五:平凡的人生】
俞敏洪曾在他的文章中说自视平凡。大多数人眼中的他的确那么的不平凡。可见,平庸并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在实现梦想后心中的淡然自若与朴实无华。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生。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来先进的见解。他曾指出:平庸实为愉悦,因为内心无所求。君子平凡,气概不凡。故平凡的人生需要不平凡的姿态。余华作为思想者先跑,他曾在她的书中指出要过平凡的生活。他们的平凡都是建立在奋斗与努力多年过后的安逸中实现的。可见,没有基本保障,再多的平凡也是假话,终将成为衣食担忧的凡夫俗子,痛苦与日俱增。所以,平凡始于实现人生目标。
东晋隐士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南山,够平凡了。他不惜权贵,舍名逐利,毅然决然来到“桃花源”。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归隐之后能有如此闲适之态,可谓可敬。清高脱俗并非人人都有,但这种平凡修身养性,精神上得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如此,便造就真正的心灵之歌,洗礼后代。
所以,平凡终于实现精神愉悦。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平凡的人生呢?
显然,我们首先需要设立一个目标,并下定决心实现它。只有满足追求,才不会痛苦。并为将来的安逸做好打算,给足保障。如果连必需物质都没有,何来梦想之人生,恐怕只会如恶魔缠身,跌入欲望之渊。
再者,我们在实现梦想达成目标之后便要去除多余之念。佛语有云:“事来心应,事去心止。”像扎西拉姆·多多,那位《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笔者,便归于禅,犹如莲,静静躺于荷叶之上,接受大自然的沐浴。我们可能不会像那样,但能求得心灵的安宁,与精神的快乐。平庸与快乐并不对立,也不矛盾,只是所处的态度不同,结果便不同罢了。平庸与快乐可以同处一个时期——成功人生后享受。
平凡的人生,同样拥有不平凡的前程,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选择的路。有了对的路,有了对的心,一切如约而来。平庸为快乐之本固然不错,我们应为之奋斗,而不是无所事事,随波逐流。
平凡的人生,亦有耀眼夺目的舞台。
【篇六:邪不胜正】
正义不会迟到,虽然在很多的电视剧电影里面,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情节,坏人活的精彩,他们欺骗,也可以说是诈骗好人,用那些不正当的利益来声色犬马的生活,而好人总是很悲哀,他们用自己最大的善意来对待别人对待这个世界,看到摔倒的老人,他们会冒着被诈骗的风险去扶老人起来,遇到路上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都会主动的伸出援手,他们一直都保持着自己的最大的善良与纯正,可是到最后失去的远比他们用善良得到的多。
当你说凭什么的时候,还在四处奔波劳累的时候,坏人不认账,无可奈何的时候,他们在心里会呵斥,呵,道德的沦丧,人性的缺失。当我们长大之后读到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我们会越来越质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人生下来,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是本性是善的,为什么还会有人变坏,如果说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因为金钱的诱惑促使人们变坏,那么就可以说人的本性其实还是坏的,只是出生的时候还不懂事,还么有被激发出来。如果说本性是恶的,那我们看到的乐于奉献,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属于善的行为就推翻了人性本恶的观点,早在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时候,就因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争论过,没有输赢也没有对错。
在我经历的这么多年过来,我还是愿意相信,人的本心是善良的,无论到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初心,邪永远都不会战胜正义,这个世界还会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有希望。
【篇七:人间有味是清欢】
鸡鸣唤醒了黎明,晨风送来秋凉。
茅屋外的石级上,静坐着一位年过半百的采菊归来的老者。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岁月粗拙地在他的脸上留下道道痕迹。他在沉思,若有所思的眼神中透出洞察生命的深邃。
时间一点一点地在流逝。
他依旧坐在台阶上,望着对面的山,无言的青山谦卑地静立着,始终静默着。
去?留?犹豫不决。
自从归来后,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屋里,已是揭不开锅,米缸里已然底朝天,家徒四壁,萧然冷寂。复出入仕,荣华富贵他本是不屑,但使老妻弱子衣食无忧,却要违背他的意愿生活,趋炎附势,逢迎拍马,察言观色,囚禁思想。
回首来时路。二十九岁,胸怀济世之志,步入尘网接济天下,但黑夜茫茫,求索十三载,仍不能改变现状。却要摧眉折腰,束带迎接乡里小儿。他性本刚直,岂能为五斗米,折腰相向?
于是,将小小的乌纱帽,换成大大的布衣衫。归去来兮,将芜的田园迎接着他的回归。久在樊笼里的他,复得返自然。抬头看见鸟儿剪开双翼,驮着夕阳的余晖,结伴向山中飞去,它们没有彷徨,没有迷茫,也没有离群的悲伤,其中自有不能用言语表达的真意。
老者的眼中闪过思索过后的沉静和坚决。
与其浊福,毋宁清贫。
人间有味是清欢。
明天,他仍将驾着思想的小舟,去找夹岸的桃花,去寻不知仙缘何处的桃花源。
明天,他将继续写他钟情的《归园田居》,写袅袅依依的墟里烟,写轻轻浅浅的山涧水,写鸡鸣犬吠的热闹与静寂。
明天,他仍是陇亩民,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他淡雅宁静,他不拘小节;他优哉游哉,他飘然若仙;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抱拙守真,他笑看浮华。他的气节,他的风骨宛若飒飒秋风中摇曳的一株野菊花,幽香弥漫,穿过重重岁月,缭绕在你我的鼻息间。
他就是永远的靖节先生——陶渊明。
【篇八:一个美丽的梦】
梦,简简单单十一笔画,却代表了太多意义。那梦的定义是什么呢?
如果说,梦是功名成就,衣锦还乡,那不为5斗米折腰、“性本爱丘山”的五柳先生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梦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不屈不挠抗元、“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梦是大放异彩、一夜成名,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子美又是为了什么?
恍然间发觉,梦有时其实如此简单,可以是闲来无事,可以是种种花,可以是花前柳下一杯茶,可以是灯下求学,可以是释放爱国情怀……
也许在陶潜的梦里,两排随意种植的菊花,就漫延成长长的小道。偏离人间烟火的地方,处处都是自然的气息。也许在文天祥、杜子美的心里,梦就是家园平安,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原来梦如此简单,没有华裳艳福,只是安安静静,只是清清淡淡,只是在千丈红尘间,开出低到尘埃里的花。曾经偶拾佳句,“人类世界永远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用自己最爱的的方式,过完不够漫长的人生。”话里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了。
陶渊明选择了一捧菊花,从此悠然见南山,在山水田园间放逐自己,从此“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李白选择快马江湖,从此明月清风来相伴,一壶美酒,一段故事,足以醉倒半生的颠沛流离;辛弃疾选择金戈铁马、征战沙场,一颗爱国词人的心洋溢滚烫的热血;杜甫选择了忧国忧民,在他心里没有国哪有家?
梦,俗世中竟如一股清流,存于每个人的心中。俯首低眉间,沾染了时光的香气,抑或选择了从心,抑或选择了失意,它都坦然以对。只是那些实现或未实现的梦太美丽,美得铭心刻骨,美得不负流年。
静心之余,从心吧,去看看那棵许多年前种下的树,是否实现了当初幼稚的愿望。前进途中,特意去走走那些曾向往的路,无论那条路还在抑或翻新,时光总会给你一个答案。
即使坠落的星辰,也会在天际留下一道绚丽的光彩。即使少年时代曾经迷茫,也放进心里好好珍藏,让那些来不及实现的梦,有个归宿。
让美丽的梦,都不曾落空。
【篇九:执著铸就成功】
纪伯伦曾说过:“有时候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每个人心中都有想要实现的愿望,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有些人抵抗不了挫折带来的痛苦,禁不住诱惑,心中被蒙上了一层尘沙,在困境中迷失了最初的目标;有些人却沉着稳重,一直执著于最初的梦想,永不放弃。
历史的长河中,我凝望着你——楚国项氏一族的少主。你13岁就熟读兵书,力大过人。年纪轻轻就成了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的你最后竟会败给一介草民出身的小混混刘邦。因为你性格急躁,刚愎自用,导致你的谋士都离你而去。因为你没有执著于心中的信念,四面楚歌的挫折和虞姬舞剑自刎与你告别的痛苦让你一蹶不振,身为西楚霸王的你终以自刎乌江的结局在历史舞台上惨淡谢幕。
相比之下,同样是战败的越王勾践却比项羽的结果要好得多。
春秋时期列国征战不断,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越过被吴国打败,然而越王勾践却并没有一蹶不振,见大势已去就自我了断。他认真的思考,执着的准备,虽然是个阶下囚臣服于吴王,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复兴吴国的心愿。他忍辱负重,励精图治,数十年如一日的积蓄力量。终于长期的执著让他东山再起,金戈铁马践踏了吴国的都城。卧薪尝胆的故事也为后人传颂。
翻开历史的书卷,多少古人的事迹千古流芳。司马迁执著于完成史记这本伟大的著作,宁可遭受万般天大耻辱苟活于阴冷的牢狱中,也决不放弃自己的信念;陶渊明丝毫不为官场的功名利禄所动容,执著于自己“性本爱丘山”的本性,绝不为五斗米折腰;曹雪芹执著于完成他的《红楼梦》,虽然有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委屈,却也增翻五次,批阅十载,决不放弃……他们的执著让人感动,他们的成就令人叹服。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生命的血雨,洒满了奋斗的泪泉。”也许花儿开的艳丽迷人,会出乎人们的意料,然而当你看到花儿所付出的牺牲后你便会觉得尽在情理之中。
当你披荆斩棘,脚踏实地,历经重重磨练之后,你一定有资格为自己的成功开一瓶爆响的香槟,因为,挫折是强者的熔炉,执著铸就成功。
【篇十:和自然同行】
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小。
人类在步入21世纪之后,也就迈入了高科技时代,正因如此,人类变了。那些在田野中忘情奔跑的人没有了,那些在江湖中忘情行舟的人没有了,那些在高山上忘情攀登的人没有了……人类把自己囚禁于钢筋砖墙的灰白色之中,把自己封闭于硬梆梆的铁门之内,把自己关锁于紧张兮兮的狗吠之间,淳朴的风情不再,城里的人们堵住了自己探访自然的眼。
我,生就是一个“性本爱丘山”的孩子,小时候,父亲常带着我出去游山玩水,两辆单车,是两份愉悦的心情,撒在路上的不是叮铃铃的车铃声,而是我们从内心发出的笑声……那时的我,去的虽不是什么名胜古迹,只不过是周遭的一些小村庄罢了,可这也让我高兴半天。因为我喜欢让郊外的点点翠绿润湿我压抑干涩的眼眶,我喜欢让自然的风吹着鲜草的芬芳绕过我的发梢,我喜欢和自然同行。
上了初中之后,特别是在初三,我的学习任务繁重起来,父亲的工作也不像以前那般轻松,我为了中考,把自己牢牢缩在灰白的教室,橙黄色的小屋,“两点一线”的生活让我丢了自己,也丢了与自然同行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校内那株已掉光叶子的大树竟在乍暖还寒的早春冒出点点新绿,我的内心荡漾这巨大的欣喜。似乎只过了几日,那树便开出了满枝繁花——原来是一棵桃树!那一树粉红的花朵,是那么美,它网住了宝石蓝色的天空,把我淹没在粉红色的海洋里,在它面前,我仿佛听到了生命寸寸拔节的声音。
原来,自然从不是属于郊外,它从未远离我!也许我过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可这生活之中又隐藏了多少的自然之美呢?或许是几棵行道树,又或许是一片小草坪,或许是一簇野花,又或许是头顶蔚蓝的深远。人们从未丢失自然,只是少了一个行走的角度,若是仰起45°角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就像变化了一般,连树上的嫩叶也都变成了绿色的花。自然,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和自然同行,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亦是。因为自然,紧紧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