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春节】
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一到,我们全家便能团圆。在外打工的哥哥姐姐都会回来。春节的团圆饭,餐桌上没有美味佳肴,没有燕窝鱼翅,有的仅是那些富贵人家餐餐能见,而我们这些穷人家久久才能盼到一次的美食。餐桌虽陋,但却满承载着我们的浓浓的亲情,饭菜的氤氲扑面而来,好香好香,我从未感到如此香气。一家人说说笑笑地在这简陋的餐桌上度过幸福的团圆饭。
饭后,自然也少不乐趣。外面的世界人群熙熙攘攘,有走访亲戚的,有行街游赏,车水马龙,但这一切都与我们无关。我们在饭后,打开电视机,收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在桌上摆上瓜子,摆上一些糖果。一家子围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辛酸的一年,憧憬美好的一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都得到乐趣。作
【篇二:谈白菜】
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一家人围在饭桌旁开始吃饭。饭桌上又有了白菜,这几乎成了外婆家的习俗,餐餐都有白菜,这道菜经常被我忽视。今天,当这道菜又摆到饭桌上时,我却心血来潮,迫切的想知道为什么每餐都有白菜。
我问爷爷:“爷爷,为什么我们每餐都吃白菜呢?”听了我的话,爷爷微微怔了一下,随后放下碗筷,为我讲述起了这个习俗的由来:“在解放战争的时候,人们吃不上饭,只能挖些地瓜和野菜来吃。那时家家户户都种许多白菜,每到冬天,就把白菜存起来,留着过冬吃。”讲到这里,爷爷顿了一下,轻轻地叹息,继续讲到:“到了冬天,每餐都只有白菜,用白菜作汤作菜,我也没有吃腻过,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家家户户的主食都是白菜。”爷爷又拿起筷子,夹起了一片白菜,放到口中,细细的品尝着,眼中放射出弈弈神采:“直到解放,人们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我进入了大城市生活,吃到了许多以前根本没机会吃到的山珍海味,却觉得它们都没有白菜好吃。”爷爷又夹起了一片白菜,慢慢的品尝。叹了口气:“一吃到白菜,我就想起过去的苦难生活,就会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觉得很快乐。:”
爷爷的话使我一时怔住了。是啊,眼前的菜肴,就像我置身其中的幸福生活,我不好好的珍惜,常常不懂得品尝,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宝贵的光阴。我没有经历过苦难的生活,怎会知道白菜真正的味道呢?
此时,面对满桌丰盛的菜肴,我缓缓的夹了一片白菜,像爷爷那样,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
【篇三:面条的秘密】
妈妈病了,在辛劳的工作中倒下了。
外婆匆匆忙忙地从老家赶了过来。已经七十岁的外婆千里迢迢一路颠簸到家后,便马不停蹄地又赶往医院。记得那天是星期六的正午,我问我妈:“中午吃些啥?”“哎,没胃口……”从妈妈的语气中听出了一丝疲惫,一丝虚弱。我便默默的走了出去,这也不是第一天了。“吃中饭了吗”病房里传出外婆苍劲的声音。“没……”“那……想吃什么?”“面条”。面条是外婆的拿手菜,至今我依然记得,外婆每次给我们煮饭时,总会再煮一些面条。为此我曾迷惑不已,后来想想便以为是老年人牙齿不方便,爱吃面条。
“好!我去给你煮。”我开门走去,向外婆问了句好。半个钟后外婆带着装满面条的保温盒回到了医院。虽然我家离医院不过十分钟的距离,但对于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家,这速度令我惊讶!
外婆打开保温盒,热腾腾的气漂浮在空中,顿时,一股香味飘到我的鼻子里。外婆盛起一碗,我在旁边直流口水,肚子里咕咕叫,外婆先盛给妈妈,再盛给我。外婆夹起一筷,放在嘴边轻轻地吹,小心翼翼地递到妈妈口中。“妈,你去把费用缴一下。”外婆出去了。“你去把这面条到了,我吃不下。”我一愣,不是说要吃面条吗?转眼,我便懂了。端着面条倒了。连续的几天,我都在维护蕴藏在面条里的秘密。
我终于懂得了外婆为何餐餐煮面条,这是一种亲情一份爱:就像妈妈对我一样。同时也是种回忆,回忆小时候的时光,是一种味道,永远不会忘记……
竖起耳朵,让我告诉你面条的秘密吧!——是爱,是母亲的爱!
【篇四:人间美味——饺子】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餐餐世间味,最是此物鲜。”落在沸水里面翻滚的水饺就像是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元宝一样,看着喜气十足,而它那别样的味道和风味更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的饕餮盛宴,简直是齿颊生香,叫人忘不掉,戒不掉。
饺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历来都受到国内外的推崇与赞美,尤其是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每年除夕夜的饺子宴已然成为了一种千年的文化传统,文化印记和文明标记。而对外来游客而言,饺子已经成为了中华美食的代名词,凡是来过中国的,必然会去见识一下何为饺子,感受一下何为美味,而那些没有来过中国的,已经把对饺子的了解当做了对中国的认识,在他们眼中,中国人就像饺子一样含蓄内敛,潜能无限,魅力无限。
其实饺子可以变得这样知名,这样流行是也不是不无道理的,实在是饺子真的太独特,太美味,太诱人了。那薄薄的饺子皮虽然称不上晶莹剔透,也比不上薄如蝉翼,但是相比其他面食来说,它确实已经足够精致,足够轻薄了。而皮里面镶嵌着的满满的馅料,光是看着就已经垂涎三尺了,要是在闻一闻那就更了不得了,让人恨不得立马冲过去生吃了它们。而一旦要是出了锅,上了桌,在沾点醋,拌点蒜泥,撒点辣椒,那简直就是一大人间美味,直教人唇齿留香,欲罢不能。
对我而言,只要离家久了,最思念的莫过家人,最惦念的莫过于饺子了,可惜的是,尽管他乡也有饺子,可是异乡的饺子除了有一点食物本身具有的香味之外,它与自己家里的饺子简直天差地别,没有一点点可比之处。当然,这大多源于心理作用,俗话说食之在味,感在在情,一个人享受美食的心境和情感彻底决定了入口之物的好坏与成败,而我大概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在外面无论怎么样嘴馋,我都很少会去尝试饺子,相反,只有每次一回家,我就会缠着妈妈给我包饺子吃,而妈妈牌的饺子无疑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饺子了,我只要吃一个就会感受到浓浓的平稳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有缘伴君三杯酒,相逢一笑齿留香。”饺子作为中国舌尖上的美味,一直都是人们心中一份美好的存在,一种浓烈的情感寄托,所以人们喜欢吃饺子,也喜欢谈饺子,更享受包饺子。而我呢,虽然对包饺子没有什么天赋可言,但是吃饺子和说饺子我可就在行了,但愿通过我的介绍,大家都会爱上饺子这一人间至味。
【篇五:亲亲老外婆】
今年,我已经10岁了,在这3650多个日日夜夜里,陪伴我最多的除了爸爸妈妈之外,就是我那亲爱的老外婆了。如果真要细数起来的话,那相处时间最多的还是外婆。所以每每说起我的身世,我总是会昂着头说:我是妈妈生外婆养的!
这十年之中,外婆几乎天天为我的一日三餐而忙碌着,不辞辛劳地跑菜场、跑超市、跑乡下,有时还跑进四明山里去买食材,变着法儿地给我烧不重样的美味儿。为了使饭菜色香味俱全,后来,她还戴起了老花镜,研究起了菜谱。可是因为只念过两三年书,好多字不认得,她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学,那勤勉的态度啊,完全都赶上我了。有时,妈妈、爸爸也埋怨她太认真了,又担心这样下去会把她的身子累坏。但是,她仍然“自顾自”地认真地做着饭,看着烹饪书,买着菜,餐餐都使我大饱口福。而我每一次的赞不绝口,都使得她她开心满怀。仿佛我的称赞就是一支支兴奋剂,能给她注入新的活力。
不过,外婆对我的好啊,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常听妈妈说,我小时候身体很不好,三天两头生病,打小吃的药比吃的饭还多呢。生病时,常常咳嗽,爸爸妈妈外婆就轮流地抱着我,只是为了让我睡着、睡安稳。而一抱,就是整整一个晚上。而我的外婆,那时已经50多岁了。
还有一次,外婆在厨房烧饭,让我坐着学步车在院子里玩。为了安全,外婆还特意圈了几把椅子在我的周围,可不知是我顽皮还是不懂事,我竟然滑出了圈子,结果重重地摔下了两格台阶,脸颊上蹭破了好大一块皮,还流出血来,疼得我“哇哇”大哭。外婆闻声飞奔出来,一看这情形,把她吓得脸都白了,她一把抱起我来,捧着我的脸,不停地问:“宝宝,疼不疼,疼不疼啊?”看到我一直哭,她竟然也哭了起来。妈妈每每说到这里的时候,声音也时常会哽咽。我知道,妈妈除了心疼我之外,也心疼她的妈妈。
妈妈生我那一年,外婆53岁。今年,我10岁,外婆63岁。外婆53岁时满头的乌发,慈眉善目;而今年,她的白发早已星星点点了。唯独不变的就是她的慈祥和蔼,还有那对我深深的爱。
亲爱的老外婆,叫我如何来报答您的恩情呢?
让我给您捶捶背、洗洗脚,给您讲讲有趣的故事,给您的每碗小菜点个“赞”,让您看着我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长大,好吗?
【篇六:美味的玉米糊】
玉米,是我们长阳人主食之一,它有很多种做法,可以烤玉米、煮玉米、做成“金包银”的饭……用玉米做出来的美食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好吃。
今年暑假我到奶奶家去玩,奶奶就给我们一人一碗玉米糊,我闻了闻,想到玉米糊这么香一定很好吃,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可是味道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吃,一点儿也不甜。
我就问奶奶:“奶奶,为什么每年玉米成熟了,我们都要先吃一碗玉米糊呢?”
奶奶告诉我,我们小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只能吃玉米,而且它的营养也好,我们那时候每天都吃它,餐餐都离不开它,如果有幸可以吃到一点儿米,也是要把玉米磨成粉,和米饭一拌就可以吃了,它还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金包银”饭。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恨不得天天都吃这个,那是因为我们对玉米有感情,怀念它的味道,就喜欢吃这种原汁原味的食物。
我听了奶奶的话,才知道原来奶奶对玉米是有感情的,想到奶奶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之中,想吃一顿米饭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可我们现在有这么多好吃的,好喝的,还不满足,挑三拣四,甚至浪费粮食,这是多么不应该的事情啊?
我又端来玉米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把它吃了个精光,我摸摸嘴巴对奶奶说:“玉米糊真美味啊!”
【篇七:我向往的学校】
今年,我上小学四年级。两年后我要小升初了,我多么向往有一所这样的学校。
走进学校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教学楼。每天从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同学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探讨问题。美术课上描绘祖国大好河山;音乐课上,悠扬的歌声在校园上空回荡。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同学们所有的作业都可以用电脑来完成。
教学楼的前边有一个大花坛,里面种着洁白的茉莉花,娇柔的蝴蝶兰,富贵的牡丹……它们竞相开放,红的如火,白的似雪,粉的像霞,五彩缤纷,每一朵花都散发出一段清香,整个学校的空气都变得花香溢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我们的心情该有多好啊!
花坛的右边种着许多面包树和苹果树。那面包树里含有许多可口清爽的水分。每棵树上有许多个小孔,在严热的夏天,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水源,同学们口渴了可以随时饮用,再也不会因喝不到水而感到苦恼。苹果树上每到夏天就会结出又大又红的苹果,孩子们在下午吃茶点时,可以吃上一大块苹果派,喝上一杯天然的苹果汁,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教学楼的后面,有一个巨大的“面包”形建筑的食堂。同学们餐餐能吃到肉,牛排,面包,喝上牛奶……使同学们的身体得到丰富的营养。
在食堂的左边有一个大图书馆,它的建筑风格是一本打开并倒放着的书,有五层楼那样高。里面存放着无穷无尽的书籍。在阅读课上,同学们可以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同无数作家谈话,了解中国建设的发展史,读世界名著,看中国百科,世界百科,科技类等,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我向往这样的学校,今天我努力学习,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篇八:吃货大王】
我们班里有一位吃货大王,因为他每天的饭量都至少是我们的两倍,所以获得我们班一致的公认。也因为他的好胃口,让他有了一个圆鼓鼓的“青蛙肚”和肉呼呼的圆脸,笑起来有一种莫名的“慈祥”,再加上他姓贾,所以我们平时也叫他“甲虫爷爷”。
吃货大王只要到了食堂总是坐得最笔直的,因为知道他饭量大,分饭员每次也会多给他分一点,即使这样,吃货大王仍然是狼吞虎咽,餐餐都是光盘,而我们则时常偷看他吃饭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
记得有一次,他的饭堆满了餐盘,就像一座小山丘,我估计这饭量已经是我的三倍了。分饭员想逗他一下便说:“‘甲虫爷爷’,你如果吃得比我快,我永远多分一勺给你。”“甲虫爷爷”听了,像打了鸡血似地开始吃饭。那速度,简直出乎我们的意料,真可谓是“风卷残云”,只见他用勺子疯狂地扒饭,拼命地往嘴里塞,连头都不抬一下,饭粒沾满他的脸,像长了白胡子似的。因为吃得太快,他时不时地呛住饭,我们见了都为他担心。可是他就嘬几口汤,让自己缓一缓,就又埋头吃起来。顷刻间,他已经吃掉了大半份,而我们却只吃了几口而已。分饭员看了“甲虫爷爷”的吃相忍不住捧腹大笑,连忙说:“你赢了你赢了。我认输了!你这样吃下去,吃坏肚子我可赔不起”。说完就赶忙递过几张餐巾纸给“甲虫爷爷”擦嘴。谁知“甲虫爷爷”拿着纸巾草草在嘴边一擦,又继续吃了起来,那样子似乎已经饿了三天三夜。他快吃好的时候,我忍不住问他:“你难道不觉得撑吗?”他摇了摇头认真地对我说:“我是真的饿了,不止是为了输赢。而且吃货的世界,你是不会懂的!”
这就是我们班的吃货大王-“甲虫爷爷”贾中泽。
【篇九:勤俭节约我先行】
勤俭节约,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字眼,但它却是高尚的品德,它对于我们十分重要。古往今来,有哪位浪费出来的天才?勤俭节约,既帮助我们成名,又锻炼我们的生活技能。
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有许多勤俭节约的名人:
雷锋,他不仅是一位助人为乐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也具备勤俭节约的美德,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一滴水,更不放过路上的每一颗废弃的螺丝钉。并且,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一辆“耗油大王”变身为一辆“省油先驱”。
范仲淹,虽然他有着“丹心”永照青史,却也不乏勤俭节约。他拒绝朋友带来的大鱼大肉,餐餐清粥素菜,当官后也不曾锦衣华服始终穿着朴素,而且也从不去应酬浪费。当然,不止这两位,还有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
有时饭吃了一半就倒,水喝了一半就倒,换做是你,都理所当然,因为我已经付了饭菜钱了。有时觉得节约又不是理所当然的,别人都不节约,那我为什么节约?由于从众心理,浪费,便泛滥了。
但是你再想想这饭菜是如何辛苦耕种的、世界上还有人饱受饥渴,这样,勤俭节约就不再困难。勤俭节约不仅要你我做到,更要全民动员。见到浪费现象,要抨击。它的实现要靠大家,它所获得的利益还是大家的,勤俭节约要靠集体的力量。
不知道你看到过这样的广告没有:"一人浪费一张纸,就会有大量树木被砍伐"这便是浪费导致的后果。相反,还要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人节约一滴水,就有无数的农田森林被灌溉。"节约十分重要它的责任重于泰山、力量重于泰山、利益重于泰山。只要我们杜绝浪费,坚持节约,就会对后代有益。
勤俭节约我先行!
【篇十:记忆中的玉米面】
在六七十年代,玉米面虽是主粮,但却是遭人嫌弃的,那时候,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大环境下,人们是别无选择,不得已才用玉米面充饥果腹。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玉米面、各种杂粮及各种各样的野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因当时的生产力过低,即使是产粮大区也很难吃得到白面馒头及白面面条,饺子更是可欲不可求。当时最常吃的就是玉米面馒头,境况稍微好点的玉米面里可以加点白面合在一起蒸杂粮馒头,从人们呲牙咧嘴紧皱眉头的吃相上来看,人们对于吃玉米面从心里是相当排斥的,但是为了吃饱肚子却又不得不吃。和现在物质充裕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大多数人日日细粮大肉,餐餐山珍海味。难免感觉吃腻吃烦,没有胃口,介于调剂口味及尝鲜之需,偶尔吃些杂粮野菜,吃些玉米面馒头。
细粮大肉虽然可口,但单吃细粮大肉健康很难得到保证,为了顺应身体的基本需求,我们应该健康饮食,细粮粗粮合理搭配。
在无数个寂静又平凡的日日夜夜,玉米面野菜已渐渐酿就成为人们记忆深处的一抹阳光。我们难忘饥荒年代玉米面曾经的救赎,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奔向细雨和风,阳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