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击破死寂】
责任与使命从来就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而必定是有人接过了命运接力棒,奋力奔向终点。
在沉默的人群中也必定会有人高举双手,用坚实的臂膀撑起一片蓝天。
这样的人常被耻笑为“露骨”“张扬”。那么,那些站在天地间,缩着头,弓着身子的人又算是什么东西。台上的人意气激昂,台下的人却一言不发翻着白眼。请问这是学富五车还是目不识丁?
众所周知,美国黑人在众多个世纪以来一直遭受白人的歧视。而法律也一直偏向着白人。这个自由平等的联邦羽衣下尽是丑陋与不堪。可是,黑人的反抗在哪里?没有,他们只是沉默着等待着“上帝”来救赎他们。选举权没有,忍了;差别对待,忍了;生活艰苦,还是忍了!一切的一切能忍的都忍了,不能忍的也咬碎了咽进肚子里。可在这份沉默中终于有一个黑人爆发了。这个叫马丁·路德·金的牧师用自己的演讲将所有的不公平全部抖了出来。所有黑人心中的导火线被点燃了。在黑人运动巨大的压力下,政府只好做出了让步。
可是,试问若没有这一丝火星,那导火线是不是永远只是一堆腐烂的绳子?
有时候过分的隐忍是一种变相的胆怯,当正义的怒气充满内心,只有骤然爆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但是勇气并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大胆地尝试与积累。在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惶恐时,如果你能度过难关奋发向前,那么黎明的希望必然会于某一时刻出现。
神宗年间,针对国力衰退百废待兴的局面,王安石进行变法。可是当时这一建议一提出,立刻就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反对。其中不乏司马光、欧阳修等政界大佬,以及苏东坡这个皇门红人。但是,王安石并不气馁,一遍又一遍地向神宗上书变法之利,并积极寻找支持者。可顶着这种巨大的压力,几乎没有人愿意支持王安石。还不断劝他放弃,终于在一次辩谈寻找中,抓住了守旧派的漏洞并扭转了局面。若从全面的眼光看,欧阳修与苏轼的被贬,司马光的废黜全都拜了王安石所赐。可北宋也因变法换回了短暂的强盛。
在追溯王安石这一生时,这一段往往会被苏轼的粉丝大力抹黑。可事实上,王安石要承受的并不比苏东坡少,他始终一个人奋斗在黑暗的朝堂上,将自己的后背放于空洞之中。这一丝光明是日日夜夜地心惊胆寒与呕心沥血地坚持所换来的。假如他胆怯了放弃了,又或是对变法有了少些懈怠,都可能坠入万丈深渊。
可是,如果没有这份大胆的尝试,这份强硬而坚定的信心或许落得的就只有默默无闻。
我们时代的发展所需要的是越来越多挺身而出的人,而是沉默寡闻的人。在这个经济迅速腾飞的时代,只有不断地站出来承担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努力向前,奔跑争夺属于自己属于国家的利益。那么社会才能建设地更加圆满。
聂鲁达说过人们沉默的地方要有我的声音。这份声音是对自身的自信,是对黎明的渴望,是对那辽阔的天空,对未来的无尽向往。
【篇二:环境的影响】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庄严的大海产生蛟龙和鲸鲵,清浅的小河里只有一些供鼎俎美味的鱼虾。”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人的心胸,境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好的环境,给人们提供进步和发展的可能。中国古代名家大儒孟子,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孟子小的时候,家在墓地旁边住,日子久了,孟子自然而然的学会了祭拜之类的事。孟子的母亲孟母知道后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搬到了集市上,但到了集市,孟子依然不学好,学会了做买卖。于是孟母把家搬到了学宫旁边,于是孟子耳濡目染学会了鞠躬行礼进退的礼节,孟母这才放下心来,就此定居,后来孟子学成六艺,这就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同样的,阿富汗有一句谚语说“住在什么地方,习惯就随什么地方。”很大一部分人就是童年时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了积极的影响,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造就了努力上进的习惯,为成年后取得成功打下了基础。
反之,糟糕的环境则可能会带给一个人失败。明末万历年间,明神宗执政,在贤臣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下,他对朝政毫不懈怠。但在万历十二年间,张居正故去,神宗身边的的大臣换成了外戚和宦官,这时他疏远朝政,不上朝,不面臣,明王朝日益衰落,而后直至崇祯皇帝,明朝国力衰微,以致灭国。由此可见,外部的糟糕环境会导致人心境的消极,而消极的心态又支撑人们的行动。这就直接导致了神宗的命运的巨大变化。马克思说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这在神宗身上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环境不仅对个人影响深远,对于家族和团体也影响深刻。在美国,有个家族繁衍了8代子孙——200年前德高望重的爱德华家族,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培根说过:“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是良好的家庭环境,让这个家族生生不息,越来越壮大,并且培育了这么多优秀的家庭成员。
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如今这个时代所需要重视的问题,脱离差的环境,投身于优秀的环境中,自然会得到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利于当代青年成长,这是社会所需,同样也是个人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