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长大以后我就成了你】
小时候,不仅是妈妈,我身边的人都经常问我:“你长大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时候,我的大脑飞速旋转,闪现出这么几种人:有精打细算的商人;有家财万贯的老板;甚至有一天到晚努力干活不知疲倦的打工族。
可是,这些人我都不喜欢,又何谈成为他们呢?精打细算的商人在我眼中是最没有人情味的,他们的眼里只有钱,甚至是嗜财如命;每个人当然都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啦!而那些家财万贯的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给了我不好的印象。比如像《阿凡提》里的巴依老爷,小气吝啬,根本就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所以,每当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都会回避地说:"我不告诉你!"直到我看到这么一个故事:
2015年3月15日,一座小城以最隆重最庄严的方式,向一位中学校长告别。广西广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数千人不远万里、不约而同,赶来送别他们的校长—莫振高。
他的离去引发巨大的震动。媒体上,网络间,校园里,哀悼缅怀者络绎不绝。往日受恩于他的学生,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守灵、送别。
莫振高校长用一生诠释了“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这八个字。
只要不出差,不放假,每天早上六点以前准时到校,晚上十一时后才回家,这个“时刻表”,莫高振坚持了30多年。由于积劳成疾,莫高振先后12次因病住院。他从病榻上醒来后,一边输液,一边又忙着批改作业。
有一件事被很多人讲起,莫高振去市里开会,昔日的学生想请他吃饭,被拒绝,学生一再坚持时,莫高振说,将餐费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
这些年来,莫高振先后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多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多么高尚的品德呀!不惜钱财,心系学生,这不值得我们称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到这里,我不禁想到那个除了家人,陪伴我时间最长的人。那么那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敬爱的老师呀!是老师呵护、关怀、引领着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为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教师是人类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您让我怎样比喻您以及您们平凡中的伟大呢?我敬爱的老师,您是像化雨春风,像冬日暖阳,像大海航灯…。我觉得都不够。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长大以后,我就成了你!
【篇二:人性的光辉】
在生活中,有许多的平凡人,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一段段传奇,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光辉,面对这其中最闪耀的一个无疑是郭小亮。因他成功的阻止了一场飞车抢劫,弘扬了社会正气,当之无愧的成为河南沁阳外出形象大使,中国最牛农民工。
郭小亮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农民工,是中国千千万万打工族的一员,因这一砸,“砸”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郭小亮这个名字在千千万万人间传颂着。
也许有人不服气,郭小亮的事迹说简单点,无非就是用自行车砸摩托车,被网络“炒”红了,是他运气好,要是我,也会这么做,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也会做,但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小偷与强盗,在遇到这种事情时,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一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这看似普通的一“砸”包含了一个人对人性的思考,对道德的负责,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因为这一“砸”之后,自己也可能被“砸”到,我们一定会想到如果遭到飞车贼的报复,如何才能逃跑,如果这是一个偷盗团伙,自己不是捅了“马蜂窝”。如果砸了之后,自己的自行车怎么办,对于一个贫穷的家庭来说,这自行车意味着什么?如果回家父母问起自行车,该怎么说。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是现实而又敏感,也正是这些“如果”阻止了人们做好事,我们无从知道。郭小亮是否犹豫过,但可以肯定的是,郭小亮确实战胜了自我。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这件事极其简单,也极其容易,但从人的心理看,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孟子说,人都有本心。本心,指人的羞耻心。但我想,本心的意义决不于此,他包括着战胜自己内心的胆怯,战胜自己的自私心,勇敢的承担着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从自己的身上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只有这样才能从自己身上展现出光芒,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人生,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愿更多的郭小亮在社会上出现,展现人性的光辉,给人们以安全感,促社会安定和谐。
【篇三:我的外公】
在我们这里,称妈妈的爸爸为外公。可我不爱那样叫。“外公”起来是有点显得生疏。叫爷爷,可不亲近多了!我小时候,父母都是打工族,常年住“爷爷”家。
两三岁时,我每天最爱的事情就是坐上爷爷的车子,转悠到超市去,当然是为了我这个好吃的嘴。每次到店里,爷爷的话都能让卖货阿姨背出来:“拿最好的,不要便宜货”。那时的我,一听到这句话,就很骄傲,以为我外公是个很有钱的人。
外公有一好手艺,做竹篮子。,山上的小竹子砍回来,经他一弄,能编成漂亮小巧的提篮,可受人青睐了。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做出一个个竹篮挣钱,手头零钱就活了。但他那双破了两个窟窿的球鞋还常穿着。外婆多次叨唠,才说动他去鞋店里,都到货架低层去看标价最低的,我很疑惑,外公却说:“这鞋穿的舒服些,不打脚”。
外公是朴实的农民,小时也没读什么书。但我总觉得他很有学问,他家里有收藏着的厚书。我就看到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记得我还没上学,爷爷就教我读。那时的我,也太顽皮了,爷爷教一句“苟不教,性乃迁"吧,我又不懂,故意说“猫不叫,心乃牵”。外公就反反复复教,不放过我,有时竟有罚跪的危险。心里很不甘。我有一次很生气说“书有什么好″,外公多次说出“富家不用买粮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唉,直到现在我都没完全懂啊。
现在上中学了,外公家就去得少了。今年秋天,母亲要去外公家帮忙收割稻子。我一起去了,但外公说什么也舍不得让我去下田,只准在家里看书。大人们似乎忘了时间,大概是农活没干完放不下,快十二点不见回来。我灵机一动,何不下厨把饭菜烧好呢?到厨房一看,有一条鱼,一颗大白菜。我虽然吃过这些,真正自己烧这菜还是头一回呢!也想着妈妈烧饭的样式,系好围裙,生起火来。结果你们猜得到的,一碗咸,一钵淡,也烧的焦黑了。大人们都回来了,看见我做熟饭等他们吃,外公脸上笑得像开放的花,一边夸着,一边把我都难以下咽的咸菜水喝着,连说"好吃好吃″,唉,我自个儿知道,那是外公对我的鼓励呀。
外公年事渐高了,最大特点是仍喜劳动!我想说:“爷爷,该少做点了,对自己好点吧,别太累着了,小时候,您牵着我走,现在您老了,就让我来牵着您的手,陪您走一走吧!"
【篇四:适应】
“碎片化”指被分割的,不完整的时间,也许是几分钟,也许是1小时,而碎片化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当今社会丰富多彩的的各种活动,包括学生的补课,打工族的加班,各种演出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活动,我们的时间变成了碎片。
碎片化的生活着实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烦恼。想要出去玩,却发现只有40分钟的时间,约了朋友刚说几句话就要走了,远在佘山的乐园更是不可能了。但在平日快节奏的学习下我们需要一整天在乐园的疯狂或是与朋友一下午的奔跑。说到学习,各种作业堆加在一起已经使我们累得够呛,偏偏又东一个西一个冒出那么多“兴趣班”,只能把作业安排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但这样一来效率就提不高了。学习需要一个进入的过程才能真正的专注,以达到“又快又好”,而现在我们有充分的时间“进入学习”吗?往往屁股没坐热就要离开了。数学讲究思维逻辑,一道大题可能需要30分钟,而现在或许我们刚有些头绪就被打断了,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岂不是浪费时间?
但是一件事总是有利有弊,碎片化的生活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并在相同的时间给予我们更多。不完整的时间对于我们的时间安排能力要求非常高,而时间那么宝贵,时间安排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我们不断改进,也就熟能生巧了。而在更少的时间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就要考验我们的专注力了,在大环境的需求下,我们的专注力与进入状态的速度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而最重要的是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也丰富生活。在一段完整的时间中我们往往会玩游戏看电视作为休息娱乐但在碎片化的时间,我们就会抓紧时间或是背诵或是聆听,从而获得营养。而我们并不会觉得累因为这就是休息。
在21世纪的当今社会,碎片化已经存在了。而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抱怨,而是适应它,学会更好地利用它!在这基础上我们既获得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识丰富的内涵,又有选择的权利。生长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不可谓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