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开学第一课】
9月7日晚上8点,中央一台播放了《开学第一课》。这一次的活动主题是英雄不朽。一共有四节课。
第一节的主题是爱国。
在第一节课中,主持人为我们讲了几个小故事,印象深刻的是东北抗日英雄赵一曼,军事家左权。他们都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国家牺牲了。前辈们用14年的时间换来了国家解放,取得了现在的改革开放胜利。在《开学第一课》中左权将军的女儿,已经75岁的左太北老奶奶扶着助行器走上舞台,坚持站着讲述她爸爸的故事。再过几天就是左太北的2岁生日,父亲却牺牲了。她从小在保育院和学校里过集体生活,已经很长时间了。爸爸对她来说都只是别人口中的英雄,直到左太北40岁的一天,她妈妈寄来的包裹里有爸爸的11封家书。流着泪读完,她才知道“爸爸他不是一个只知道上战场打仗的人,他其实非常想念她们。”这个故事,令全体人起立给左奶奶致敬。就这样,伴随着《黄河在咆哮》这首歌结束了第一课。
第二节课主要是讲勇敢。
首先,上课时,主持人先用了一个动画片的片段引入了主题中。然后,向我们讲述起了《王小二》的故事。在第一节课现场,王小二原型儿时的伙伴史林山爷爷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讲述人。他告诉我们,儿童团团长闫福华就是王小二的原型。闫福华小名叫二小,他一直叫闫福华为大哥。有一天,他和二哥正在放牛,突然发现敌人来了,二哥决定让史林山去送信,自己引开敌人。史林山说,等他送信回来却发现敌人用刺刀抵在二哥身后,二小领着敌人过了几个山头后,将他们带入了我们的包围圈里的悬崖边,突然抱住一个日军与他同归于尽时,被另一个日军用刺刀刺进了二小的胸膛挑下山崖。史林山爷爷最后含着泪说,我能活到今天,是因为二哥将生命留给了我,把死留给了他自己。他当时才13岁。我们含泪听完这节课,故事以一首歌结束。
第三节课讲的是团结。
它告诉我们要团结,只有团结才不会松散。我们会一直努力加油,一起奋斗下去。就像一个人做不了的事,多加一个人就可能会成功。
第四节的主题是自强。
这节课说,只有我们自强,努力建设国家,才不会被东动挨打。
通过看《开学第一课》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历史。
【篇二:小妇人读后感】
当我把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这本书全部读完时,掩卷沉思,心中竟微微有些伤感。乔和劳里最后将爱情转化为友情,所有人似乎都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我却更想看到乔和劳里人生相爱的那一幕。
《小妇人》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展现了世界上有美好的事物,诸如亲情、友情、助人为乐、不爱钱财等等。四个姐妹乐观地和她们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她们的世界里没有杂质,作者努力地向我们诠释了“纯真”二字。可它的第二部则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悲伤的一面。伤逝、离别、悔恨、嫉妒、世俗等等。没有童话般的泡沫,没有一丝丝的温情,作者在书中营造出了一种苦丁茶般的先苦后甜的滋味。我对小说的结局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但是有一个人物的结局却让我耿耿于怀,那就是小说主人公乔的结局。
我欣赏乔的勇敢。有时候,我甚至希望自己家能够像乔·马奇那样有胆量、有才华。我希望她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结局,而不是嫁给巴尔先生,当然有这样的结局乔也很幸福。《小妇人》从乔和劳里相遇的那一刻,便一直在很细腻地描绘二人的心理感受,见到对方的内心感受,怎么看都是感觉二人在最后会有一个爱情美满的结局。但他们二人的感情历程却在第二部发生了转折。乔坦诚自己并不爱劳里,只是将他当作朋友。劳里撕心裂肺吼叫的那一幕,令我惊呆了。我合上了书,将书轻轻放下。虽然我有些不敢相信,但是这个结局在书中也做了很多铺垫。《小妇人》一书在前面已经就乔如何不愿出嫁、不愿谈论爱情进行了很多描写。随后劳里负气出国,遇到了正在国外的乔的妹妹艾美,并认为她是唯一一位能够替代乔的人。直到现在,我还在埋怨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希望乔和劳里能够走到一起,然后像劳里希望的那样周游世界。但当我回头看路易莎的作者简介时,我了解到,四姐妹的原型,就是作者的姐妹们,而劳里,则是路易莎随一位妇人去欧洲时遇上的一位艺术家,她虽然心生爱慕,但却没有结果。而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则留在了家中,承担起了由父母和姐妹们所组成的家庭的责任,做了永远的老处女。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在《小妇人》倒数第二章花了整整一页来讲述“一定要尊重这些老处女们”的原因了。作者能够给以自己为原型所创造的人物乔安排一个巴尔先生作为丈夫,安排一个劳里作为朋友,对作者而言,在内心已经是极大的安慰了。
于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在最后,让劳里作为朋友,让他以一种更为长久的方式陪伴着乔,留在乔的身边。因为乔和劳里两人的性格太像,都很倔强,都很爱自由,所以其实他们二人在生活中也许并不好相处。也许,对于乔而言,她在爱情和友情之间所作出的选择,应该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吧。
【篇三:追逐星辰的人】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题记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段话是年前流行的网络用语,用来表示预料之外的惊异和烦躁迷茫的心情。
但它背后的故事却远不如网民们随意的理解和应用来的浅显。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高更在塔西提岛的巨作,当时的他生活潦倒而无望,准备将此画作为最后的遗作,倾尽的心血与热情,让这幅画成为他毕生的巅峰之作。
因为对高更生平的好奇,我想起那部久闻其名的名著——《月亮和六便士》。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看完之后,那些文字却使我在好奇之下收获了更多。
这大致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中年银行家,却为了所谓绘画的梦想抛妻弃子,离家出走。置旁人羡慕的生活于身后,淡然而又坚定的迎接贫苦交加,孤独纷乱的逐梦生涯。最后远赴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将生命注入画笔,完成毕生之作,摘下星辰的故事。
那个银行家,以高更为原型的故事主角——斯特里克兰,在决定创作之后,始终怀着对“俗世”的傲慢与不屑;对“梦想”的执着与激情,对周围的一切通通闭目塞听。恃才傲物,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
这样的形象很艺术,也很让人无奈。据说自我自大是艺术家的通病,那斯特里克兰无疑标准的做到了。毛姆在文中曾借哲学家帕斯卡之口说:“感情自有其理,理智难以知晓。”的确,斯特里克兰的冷漠无情使人厌恶,他引诱朋友的妻子布兰奇,又将她抛弃导致她自杀,善良而又热心的丈夫斯特洛夫伤心欲绝。他却全然不顾斯特洛夫对他的照料与帮助,将事情完全置之身外,也将爱情垫在欲望之下,高傲地嘲讽他人的爱情观。斯特里克兰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对他的好,转身又对所有人睥睨不屑。
可以说他在人格与情感上的缺陷非常严重。即使是对他后来的土著妻子阿塔,也没有什么真心。
但是,为什么一个如此性格迥异,一意孤行的人能让包括书中的叙事者在内的很多人被他吸引,甚至无偿付出呢?
用一个不太规范的词——赤子之心。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无人可及的超凡意志,甚至直白刚烈的讽刺讥笑。都是完完全全不掺任何杂质的。
我们喜欢孩子和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攻击性,不必防备,也没有心事重重却八面玲珑。斯特里克兰,他正是这样简单直白,不必防备。他虽然有刀,但不会藏毒。
而另一重,他丢弃庸俗和平静,全心追逐梦想,在粗野皮相下的优雅脱俗又让人心生神往,不由得靠近。“抛妻弃子,孤注一掷”仅仅八个字,就是他对艺术的信仰超脱世俗的表现。
毛姆对故事的编织与加工要高于原型本身。因此,斯特里克兰和高更是截然不同的。在故事的最后,主角独自一人来到塔希提岛,娶妻生子,与世隔绝。在绘出那副惊世的遗作后,又要一把火将它烧个干净。这样的加工更具戏剧性,也更激烈的体现了作者表达的,感性的艺术与理性的现实的冲突。
这本书读完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任仍然心寄于此,毛姆细致的刻画和娓然的手法让我感同身受。尽管书中很多的地方我仍然无法理解透彻,但是书中点明我的,对于生活的定义,依旧让我有所感悟。
斯特里克兰“疯子”般的行为的确不可宣赞,每个人生来所需要担负的责任使我们注定不能抛弃一切献出我们的灵魂。但对生命精神的追求,却可以自我决定。
毛姆用“六便士”表示大多数人追求的功名利禄,“月亮”确是掩埋在心底的,真正渴望,却看似虚幻不可及的理想。银行家尽管中年已至,却仍能有追逐星辰的勇气。许多人却总是拖拖拉拉,找无数个借口来掩盖自己的懦弱与懒惰。意外和明天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个先来,那又为什么要沉迷于现在所谓踏实安稳下的平庸胆怯呢?
顾忌太多,思索太久,反反复复来回颠倒的犹豫着要放弃。弥留之际,还是只能换来一声被柴米油盐煸炒之后的叹息。
人生看似百年之长,却是转瞬即逝。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为了一些难以放下的尘埃,舍弃了心中的星辰月亮。
【篇四:话题作文】
生活就像一本百汇全书,不同的人就会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果要我说什么是生活,我可能真的很难说得清到底什么是生活,因为我本身的一个生活经验就不是很足,再加上关于生活的诠释实在是太多了,而你又不能说因为你认可了谁的说法,那么什么就是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题。
生活早在我们还是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解答,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新鲜的事和物,对于这些新鲜的事物通过我们的不断研究和观察,之后都会有着自己的一定了解,在这样的一知半解中我们不短的打磨着自己原型,从而塑造出另一个全新的自己,再由这个全新的.自己去编演着一段较为合适的故事,而这样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生活。
不管生活是什么,也不管到底懂得了多少,在生活的面前谁都是渺小的。你有可能是温室里没有见过风雨的小花,也可能是经历了风雨的一根不起眼的小草,但不管是什么谁都有自己所渴望的生活,而在这个生活里没有幸运不幸运只有更幸运。因为在欲望的都市没有所谓的知足与不知足,只有永远也不会满足的欲望,而生活便是如此。
太多的时候我们都看不清自己最初的模样,是因为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诱惑,而我们总在害怕别人眼中的自己不够完美,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太自以为是的将自己改造得以为很完美,可是却不知道那样模样的人到底是谁。
恐惧自己的丑陋,害怕别人的非议,带上面具,以为将自己防护得天衣无缝,其实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跳梁小丑罢了!
【篇五:《惊奇队长》观后感】
说起惊奇队长,看着效果倒是不错,立体感也很强,给人一种视觉的震撼。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像流浪地球那样的一种科技片,会提到过很多高科技,不过看电影情节来说,真的是没有什么高科技,画面也不是说很震撼。就是感情波动挺好的,有时候看着,眼泪就下来了。
我看了一下门口的海报,我发现这就是复仇者联盟的后片,而且在电影内容里面我也发现了与复仇者联盟很相的地方,比如说队长里克里人要攻打的小绿人星球,这里面的小绿人就像是绿巨人原型打造成的,而惊奇队长的原型也是用美国队长,甚至颜色搭配都一样。不过我要吐槽的就是克里人的太空装,真的是很难看,要不然你就把头发全部包在连体衣里,要么全部都露在外面,可是他们的造型就是只留头顶那一小节,特别像大公鸡,不不不,更像那种社会人,真是一看就像笑。
其实这个电影还是挺好的,总体来说看着也不错,大家可以去电影院看一看。
【篇六:读《童年》有感】
童年如画,记录着精彩的瞬间;童年如歌,跳动着欢快的音符;童年如海,翻动着我们快乐的回忆。我认为每个人都有着美好的童年,有着幸福的过往。可是,不久前我读了《童年》这一本书。它让我产生了一个愿望,那就是我要长大。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它真实描绘了俄国社会生活,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甚至令人窒息的生活,表现了一代新人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崇高理想。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种种遭遇,使我极为难过。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外祖父的自私残暴,舅舅们的唯利是图,使他的童年那么不幸,甚至可以说悲惨。
回忆起我的童年,多么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我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在爷爷奶奶的疼爱下长大。可我还不满足,肆意发脾气。而阿廖沙呢?他很小就失去了爸爸,妈妈又把他丢在了外祖父家。除了外祖母没有人关心他疼他,想到这里,我忽然为我的任性而感到羞愧。
是啊,我们从小就对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心里只想着依赖父母,让父母为我遮风挡雨,却忘了自己也要学会长大。是《童年》唤醒了我,教会了我,它让我知道,要像阿廖沙一样,坚强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苦难,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因为我们总要学会长大。
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不会再惧怕苦难,再惧怕失败,因为这些与阿廖沙的悲惨命运比起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与他相比,我拥有的太多了,也幸福多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坚强呢?回首往事,我要改变那个任性的我;珍惜现在,我要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展望未来,我会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因为我已长大。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会把童年的点点滴滴,当成一份最美好的回忆,用我的力量,谱写我人生最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