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冰求鲤相关作文

【篇一:我给老妈洗脚】

今天,我对老妈说:“老妈,今天我给您洗脚”。老妈说:“今天太阳没打西边出来呀,你怎么给我洗脚啊!”我说:“不告诉您!”

到了晚上,我给老妈倒好洗脚水说:“请您把脚放进去”。老妈笑呵呵的,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我手抓住老妈的脚丫,正准备“洗刷刷”的时候,老妈突然大笑起来,原来,是老妈的痒痒肉在作怪,为了减少这种“尴尬”,我问老妈:“老妈你知道东坡肉的鼻祖是谁吗?”老妈说:“是苏东坡他老婆做的”。我哈哈大笑说:“是苏东坡做的”。老妈说:“你个小馋猫,是不是想吃东坡肉了?”我说:“知我者莫若母”。这时,我已经给老妈把脚洗完了。正当我要擦干脚时,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红红的,像小白兔一样。老妈说:“你让我想起了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说起“卧冰求鲤”,我想:我要向王祥学习,以后多给老妈洗脚,这样的话,老妈的泪点就不会这么低了。

通过这次给老妈洗脚让我明白:孝敬父母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篇二: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爱不是交换】

从小到大,我听过不少故事,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卧冰求鲤”这个故事了。

“卧冰求鲤”讲的是:一个叫王祥的孩子,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他爸爸又给他找了一个新妈妈,他的新妈妈一点儿也不喜欢他,也不怎么照顾他,但王祥却非常听新妈妈的话。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他的新妈妈突然生了病,病中的新妈妈很想喝一口鱼汤,王祥想都没想就跑去了河边,但到了那儿他才发现水面已经结了厚厚的冰,他用身体贴在冰面上融化冰块,人都快冻僵了,总算抓到了一条鲤鱼,为他的新妈妈煮了鱼汤。

起初听到这个故事时,我还很小,怎么也想不明白王祥的后妈对他那么不好,王祥为什么却对后妈那样孝顺?

现在我渐渐懂事了,也渐渐懂得了这个故事背后的深意。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平时说孝敬父母时总是想着是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所以我们才要孝敬父母,而王祥对他后妈那么孝顺并不是因为后妈对他的付出让他感动,而是源于他内心的善良。我想,如果一个人能善待一个不怎么喜欢他的人,那他就一定会更善待一个喜欢他的人。

同样的,我们爱我们的祖国不能总想着祖国为我们做了什么,而要多问问自己,我能为我的祖国做些什么?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与人友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统统不是以交换为前提,而是以人善良的本性为前提。

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真诚、善良、美好,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祖国就会越来越美好!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

【篇三:孝靠行动来实现】

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说起孝,会让我想起许多尊老敬老的美德故事,如“恣蚊饱血、卧冰求鲤……”虽然这些故事很感人,但它并没有能触动我的心灵深处。直到我看了《最美孝心少年》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让我明白了孝,就在我们身边,孝要靠行动来实现。

那一晚,我眼前有了一幅幅孝的景象:一个乖巧的女孩在蚊子到处肆虐的夏夜,和她右手有残疾的妈妈一起叫卖着烧烤;我看见,在医院与家之间来回奔波,不知疲倦的推着病重的妈妈,但脸上总挂着微笑的男孩;我还看见用一架简陋的铁板车,推着高位截瘫的父亲千里寻医的小姑娘;还有那个在母亲最脆弱的时候,献出自己的骨髓,让妈妈远离死亡的帅气男孩……

同样是少年,同样身为儿女,看了他们的事例后,我的心灵深处就像平静的湖面瞬间被投下了巨石,激起了千层水花,久久难以平息。它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我们生活的环境比他们优越,也没有身处他们那样的逆境,父母的身体也很健康,我们应该怎样实现我们的孝呢?在父母工作了一天后,我们为他们盛上一杯热茶,滋润他们干渴的喉咙;为他们端上一盆温热的洗脚水,洗除他们一天的疲倦;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减轻他们的负担。我们更应该努力认真的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我想,这些与让父母住豪宅、吃一顿山珍海味的大餐在孝的天平上是等量的。

我觉得,每一个赤诚忠厚的人,都应该许下孝的宏愿。我也相信,每一个许下孝的心愿的人,都会用行动来实现“孝”这个字。

【篇四:扑通扑通的良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扑通扑通的良心,这颗良心扑通扑通跳动的动力是诚实、友爱、正直和善良等。可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孝顺。孝顺是什么?孝顺是太阳,让人感到温暖;孝顺是大山,让人感到安心;孝顺是清风,让人感到慰籍。孝顺是中华人民的美德,我们人人都应该有一颗孝顺的心。

就拿我来说吧,我的爸妈每天都在外面辛苦劳累,加班加点地工作,都是为了给我一个舒适的生活,他们不曾亏待过我,我被他们呵护的很好。可是看看爸爸妈妈,他们的脸上的皱纹,佝偻的背脊,粗糙的双手,都是因为我才会变成这样的,然而他们从不曾在我面前抱怨过什么。

他们给我的爱太多太多,如潮水一般向我涌来,置身于爱的海洋中,使我时时嗅到幸福的味道。我常常想我能为父母做什么,来报答他们。是在他们疲惫的时候给她们按按肩或是在他们口渴的时候倒杯茶,或是在他们伤心的时候安慰他们?这些都不够。可我会努力并且持之以恒,让父母感受到来自于我的一点点微簿的爱意和孝顺之心。

我自己所回报的都觉得如此至少,我不懂的是为什么现在社会有如此之多虐待父母的事。每当看到新闻里那些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浑浊的眼睛里含着的泪水以及被赶到大街上单薄的背影,我的心就阵阵抽痛,觉得那些当子女的简直太可恶了,他们的良心肯定已经千苍百孔了。他们是如此不孝,连乌鸦都知道反哺,羊羔尚且跪乳,他们连动物都不如。

我不求他们像《卧冰求鲤》和《哭竹生笋》里的主人公一样,那么尽心尽力的侍奉父母,可起码要拿出基本的尊重和善待,让父母安享晚年。那样残忍地对待父母,对得起自己那颗扑通扑通的良心吗?对得起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父母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语文书上的这首诗,非常形象的概括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见从古至今,孝顺一直被人们所歌颂的主题。又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从这句话不难看出人们对孝顺的重视。让我们习传统,知感恩,行孝道,对得起自己那颗扑通扑通的良心!

【篇五:令人赞叹的一个字——孝】

我有这么一个字谜:“老在上,子在下”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对了,就是一个字—孝,孝亲敬长的孝。

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的人历来受人称赞,获得人们的尊敬与信任。而不孝之人则会遭到他人的谴责鄙视。从“亲尝汤药”“卧冰求鲤”等旧二十四孝,到现在的“膳食科学、营养得当”“生活起居,整洁干爽”等“新二十四孝”,无不在彰显孝道。每当我看到这个孝字时,我总会想起,父母无私的爱。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孩子更重要。为了孩子,他们可以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优秀,他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因此,当儿女的一定要孝顺父母。因为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这种恩情子女们要永远铭记在心中。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孝敬父母,就是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如爱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百善孝为先,学会感恩,学会孝顺,学做父母贴心的“小棉袄”。

【篇六:我之国学观】

何为国学?

顾名思义,国学应为一国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这个词,在我看来,包含的范围十分广,它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术数等等。也许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内涵非常广阔的词汇,故而没人能给它一个完全的定位,因此,人们对国学产生种种误解也就在情理中了。

首先,国学是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是属于炎黄子孙亲自创造的,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的血液和灵魂。之所以叫它国学,“国”字正是体现了它是中国的专属,与外来文化、外来经验没有关系。国学经典凝聚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博大精深。

然而,在当今各种文化泛滥的情况下,国学并不被所有应该懂得一国之学问的中国人所理解,国学范围大得惊人,却也小到了细枝末节,有的人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尊老爱幼;有的人被钱权利益迷惑失去了本心;有些人没有怜悯之心,心中只有自己……这些体现在生活中的小事件都是对国学的不理解,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然而真正做到仁爱的又有几人?当然,这种仁爱不是要像修行之人那样,踩死一只蚂蚁都要向佛祖磕头谢罪,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见了贩狗商人的杀狗行为就要厉声阻止,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仁爱的地方,你可以为少砍一棵树而节约用纸,而不是将还未使用过的纸张揉成一团后随便丢弃;你可以见到他人时面带微笑,而不是檫肩而过时的一脸冷漠;你甚至可以将自己已经不穿的衣服善意地送给缺衣裹体御寒的乞丐……如此种种,你都可以做到。

国学不是一味地崇尚儒家思想,古代的割肝救母、卧冰求鲤我们完全不必效仿,我们只需要具备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因为,国学也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并得以开枝散叶的。可以说,儒学并非国学的全部,它只是国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学中的精髓。

崇尚国学,践行国学的路还很长,它将时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让我们随时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那么,就让我们在国学的陶冶下,用自己的一生感悟人生的哲理,体味国学的真谛,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以升华。

【篇七:家之风】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家风也吹遍中国各地。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家风能熏陶子子孙孙,培养出行德高尚之人。我从小就生活在家风气息颇为浓厚胡氛围下,与我而言,家风既像一把戒尺,令我无从抗拒;又似一本典经,使我受益匪浅。

论“孝”,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的美在于其孝顺与否。古有“孔融让梨”,令人赞叹不已;还有“卧冰求鲤”,足以感天动地;今有我“端水献祖母”。

我的父亲是个重孝道之人,他自然对儿女教育有加。不仅嘴上说,而且还以身相授,主动包下了当天奶奶要做的诸多家务,还协助爷爷干体力活儿。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晚,我就机灵地端来一盆热水,放在正休息着的奶奶面前,“奶奶,泡个脚更舒服!”奶奶见状既感动又欣慰地说着夸赞我的话语。我想,这不仅是对长辈的帮助,也更是爱的传递,传递到那颗为我们操劳已久的憔悴的心里。

论“俭”,顾名思义,便是俭约之意,可它与“勤”有着某种联系。我的祖父是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人,每天下地耕作,勤勤恳恳,无怨无悔。

一次,他捕捉到了我吃饭时的陋习,在他说来,便是我下巴漏了个洞儿,桌上我“漏”的饭粒儿便是最好的证明。爷爷先是皱了皱眉,而后认真而专注地看着我,“怎么回事儿,吃饭怎么能这么大意呢,你要知道每粒米饭都是用汗水换来的,要吃干净了!”我立马朝爷爷点点头,随之迅速地“消灭”了桌上的米粒儿。是啊,就像朱柏庐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是米饭还是水源,这些有限的资源都需要在我们的节约下得以无限循环生产。

在父亲言传身教下,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在家风的潜移默化下,“孝”之道,“俭”之要已烂熟于我心。别让家风至成为“一阵风”,徒留下“古风不再”的感慨。

【篇八: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中充满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写出鲁迅童年生活的快乐、美好,儿童纯真、好玩的天性,但这之中也夹杂了对恶势力的强烈讽刺。

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出现在我们的眼中,作者笔下那些有缺点、在生活中或许会被我们忽略的小人物,却能看出他们的伟大。长妈妈善良质朴的性格,无常重人情的故事,藤野先生细心严谨的画面,寿镜吾先生忘我读书的神情……

身份低下、粗俗、迷信、无知的保姆长妈妈,爱孩子、尽力帮助孩子,给年少的鲁迅买来了《山海经》。

公正、讲人情的阴间裁判无常,因同情别人,放人还阳半刻而挨打。

毫无民族偏见的老师藤野先生细心、严谨地帮鲁迅改血管图、讲义,希望医术能传到中国。

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寿镜吾对学生严而不厉、和蔼却专制,不让孩子问课外的问题。

不仅如此,文章还插入了大量童话、传说和故事,让读者在阅读时增添趣味。

《狗·猫·鼠》中选入狗猫成仇、猫婆婆、猫鬼、老鼠成亲、老鼠数钱的故事,讽刺了“正人君子”之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美女蛇”的传说。

《二十四孝图》中细写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等故事,批判了封建教育,表现了对妨害白话文者的痛恨与厌恶。

《无常》中无常放人还阳半刻的传说,表现出鲁迅对无常的喜爱、赞扬之情。

这本书,作者把片段写的生动有趣,把人物写的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更表现出作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篇九:有一种高贵叫文明】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讲文明,懂礼仪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自己有时候却不够尊重别人。文明体现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上,文明闪现在每个人一言一行的细节里。

在古代,因为懂得兄弟友爱,所以有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因为孝顺父母,又有了卧冰求鲤的传说,因为尊师重教,还有了程门立雪的感人。古代的小孩子见到大人会毕恭毕敬,打躬做揖,现在的小孩子有的会在别人家里乱翻乱看,把东西弄得一团糟。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呀,都是些小事。”可是,文明的美德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日常的小事中。

就拿我们小学生来说吧,我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读同样的书,写同样的作业,可是大家在学校里的表现可就大不相同了。早读时,有的人的座位宽,就把多余的空间让给后面的同学,也有的人恰恰相反,他拼命地把椅子往后推,结果后面同学的桌子都快要挤倒了。

还有上厕所的时候,有时地面上有积水,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很多同学会顺手拿起拖把,把水拖干,但也有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地走过去,觉得和自己没关系。

这次运动会上,我不小心扭伤了脚,老师和同学们立刻涌过来扶我,那么多双温暖的手,那么多关切的目光,我感动得几乎要流泪了。我没有兄弟姐妹,可此刻,每个老师和同学都是我的亲人。

让位的那一点点距离,却让我们离文明更近,拖地时流下的点点汗水,闪耀着文明的光辉。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的双手,营造出了我们石厦小学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让我们一起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因为文明是一种高贵!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