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相关作文

【篇一:与释伽牟尼对话】

有梦百转千回万年不断,纵我七情六欲一晌贪欢,恍惚间一梦华胥,为化心中欲念,我踏上苍茫黄沙漫延的大漠。身下热气翻涌,有凶鸟栖于枯木之上,天色浅淡,我衣衫褴褛,步伐蹒跚间轰然倒地。

恍惚间有一僧人倚墙而立,眉目间一股清气如莲,青灰的僧袍,洗尽古今尘与倦。

我走近,妄图从他寂然的眼神中窥出几分禅意来,我知道那是我要找的人,那十七岁出家,三十二岁悟透大乘佛法的我佛,他欲渡世人,那我便欲他渡我。他是慈悲众生的菩提,悟佛道,得大乘,渡众生,远劫苦,他能否渡我?焚香礼戒,檀心佛骨。

我问:“弟子欲壑难填,佛能否渡我?”

佛曰:“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何谓求不得?”

佛曰:“去贪则清凉。”

我沉吟,世人爱财,殊知纵使家财万贯,白玉为堂金作马之人,也多有意难平而眉未开之时。世人嗜赌,片刻可得华屋金玉、妻妾成群,可惜成败一线间。珊瑚宝树、锦绣珍珠,也可刹那便化作浮屠塔下尘土。世人多情,流连芳丛,爱风流美人,花前月下,沉醉不知归处,只怕到头来情薄如纸,劳燕分飞,昔日种种只作一场荒唐戏。

佛曰:“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无欲无求,无缚无脱,心中无一事,与亲友相见即眉开,便是我心安处。”

以造化为烘炉,世间万物芸芸众生,谁不是在苦苦煎熬?世上再无宁静、无幸福、无善良。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我问:“既然世间本无一物,那何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

我顿悟,原来所谓至善,是舍而非取,是施而非求。舍杂物而取所乐,施助于人而非为己追逐,才能得到快乐。与人分享,荣华宝贵便不会作云烟散,尽亦不作细泉而涌江流,尽显辽阔。

佛曰:“届时施主便能心静,心静如止水,则无谓欲壑难填。”

“可世间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佛曰:“愿化泥土,人践踏你,辱骂你,沾辱你,皆不动声色;活于底层,人诳你,辱你,毁谤你,只当消业障。”

原来这世事如海繁华,诸人所历劫苦,竟都是自结孽果。清心寡欲不是枯躁,是束缚心中欲望而超脱,甘于卑微不是心无远志,目光短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念清念,则一念自在。

我终于明白这个人为什么会被称作“佛祖”。他活于红尘之中,心里却早没了红尘。他的确是在渡世人,却也是在助世人渡世人。他从不想超脱于六界之处,却早已破道千万重。

一念婆娑。他的身影渐渐模糊于眼前,风卷起黄沙,四周一片迷蒙。

悄然惊醒,身下凉席未暖,新炊犹未熟。

【篇二:庄子】

我们无法懂得庄子,但勾得出他依稀的轮廓。

真的,遗憾。

遗憾千年了,不知多少文献丢失,遗憾不知多少儒人政客的损毁,遗憾那伟岸的身躯只有轮廓。

真的,幸甚。

幸甚千年前有一个庄子,幸甚他能不凡不俗,无挂无牵,幸甚那里还有一个渺远的轮廓。

第一笔是他的超脱,无功于世,是其能极。能够极力延展自己的思想,无限而没有边界。楚境的对话,只是一个小角,庄子于名无求,于利无求,如有求,则将有待。而且是低级的待,不如六月息,其待以脱待为目的,而名,利、功以待束其境,不能更加深远的发展,困于死水深潭,此待将待更多的事物,待更多的人,物、事。超脱于庄子无可赞谔,是常态,是无待的必然先提。

第二笔是他的艺术。庄子很有艺术,不是条框,不是提纲,穿插的哲理在于庄子的世界中。只有庄子才能鲲鹏,才有屠龙者,才有这濠梁,才有这梁国之吓,才有这凡于此世界而不凡于庄子世界的万千之物。没有此类,庄子思想仍在,但无可流传,从此可见,庄子仍在有待之境,他放下心灵魂魄,以有待而引众生,这艺术是其待,而为无待。这个伟大的生灵没有弃万物,而是在思想中无待之境以求有待之万物无待之境,这是转换的艺术,心的艺术,不同世界的艺术。

第三笔是离。欲无待,先有待,而有待之后,需离,是精神与身躯的离,身有待以助神无待,才能有今日的庄子。其次是与人世之离,离人世而离众生,有境之旷,才有心之旷,形之旷,万物之旷。庄子在精神上与人世所离,于是有鼓盆而歌,于是有庄周梦蝶,于是有鲋鱼之问。庄子离万物而渐融其中,以达无待。

轮廓于我是勾完了,幸甚!有庄周可感,呜呼!惜感不足也!

【篇三:禅】

肉体之痛永远比不了灵魂之痛。那是一种痛入骨髓,让人无法触碰的伤痛。它可以让你铭记一生。

换句话说,灵魂之痛就像是你每天都要接受审判,那种痛并不是你一句我错了就可以抵消掉所有。在基督教中,就有原罪说,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是为了赎罪,这一生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早已命中注定了的。人没有权利说一句不。就像是爱情,该来的时候,你躲也躲不了,不该来的时候,你强求也没用。树活一秋,人活一世,人若无法超脱本相,那么不管你如何努力,你都只会在世俗的泥泞中不停的挣扎。

而今,岁月流逝,世间万物大都已经变了本来的模样,他们的心智在不断的强大,可是灵魂却在不停的受苦。有的人,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甘愿夺人所爱;有的人为了金钱,甘愿违法犯罪;有的人为了权利,甘愿出卖色相……世间种种都使的灵魂堕落地狱,而其所谓的后半生,大都会在审判中渡过。

世间种种皆是幻想,却也是应了奢求的心性,看不破,参不透,因而痛苦。世人之所以痛苦,乃是应了此劫,万般皆是命,绕不出,也就逃不掉。而今各自成空,所谓的审判也就存在于每时每刻,只不过最痛苦的时候是在寂寞无人之时。

命里注定此生受戒才可幻化,而人却偏偏看不破,受戒之事,也便在冥冥之中搁置了。逃不开的是贪欲,忘不掉的是权利,躲不开的是荣誉……此生应了此间种种,终是负了本心。尔后各自成空,纵使苦闷,也怨不了别人,生路亦或是死路,都不过是自我追求的。万般无奈,却也痛不欲生,风光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份落寞,无人问津的背后,却也是疼痛难忍。

人生有太多的坎,每天都要接受良心的拷问,苦痛的灵魂渐渐远离了肉体,超脱自然的力量,却也无法言说。清醒时分或许会知道是错,沉醉时分,早已忘记本心。

本性终究是败给了现实……

【篇四:接受自己】

人生有许多的不顺,我们要学会接受,接受不喜欢的老师,接受淘气的同桌……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缺点,过积极的人生。

勇于接受现实,接受自己的不幸遭遇,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勇于接受了惩罚。他为兵败于匈奴的李陵而触怒龙颜,为了保全性命,他接受了宫刑。面对世人的不解和嘲讽,他接受了失去尊严的自己,同时也接受了自己作为史官的责任。自获刑之后,他没有自暴自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仍然明白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为了著成《史记》,他遍访名山大河,探访伟人古迹,最终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司马迁敢于接受自己,最终为中华文化添上了光彩的一笔。倘若他不接受自己,自此一蹶不振,恐怕他的名字也不会为世人所知。

他永远是笑着的,笑容与轮椅是他的名片。他热爱生活,更加热爱生命。史铁生,他是一位思想上的伟人,伟大之处在于接受自己的残疾,他的著作《我与地坛》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残疾人奋发向上。他与地坛为伴,地坛的每个角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那里,他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拥有出色文采的他,经常开玩笑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一句玩笑话,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乐观。

史铁生敢于接受自己,虽然他失去了双腿,但比我们每个人走的更远,他的思想超越了生死离别。弥留之际,他立下遗嘱,将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对待生命,他比我们多一份坦然更多一份释然。

“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鸣。”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任途的偃蹇,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正是这样曲折的人生,苏东坡以非凡的勇气接受了他。至刚则易折,遭遇挫折的他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被贬的经历使他很快成熟起来,他使自己冷静下来,平定那颗因报国无门而焦虑不安的心。他接受了自己,学会了超脱。于是,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象雄浑,心胸平阔的诗句展示出他超脱的心境。他接受了自己生命中的大喜大悲,虽然他也曾痛苦,彷徨,但那份超脱让他走入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

敢于接受自己,像司马迁,像史铁生,像苏东坡,以超然的心境接受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困境中奋发向上,走向成功的彼岸。接受自己,享受自信,阳光的人生。

【篇五:做一朵昙花】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一现,定格记忆。许久过后依旧不能忘却初见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的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脱凡世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但却又如此短暂。

为这惊艳的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犹豫,有的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倔强。就这样悄悄地绽放又凋谢,留给人无限的感慨。

再艳丽再娇贵的花,最终的命运仍旧是一天一天老去,仍旧是最终凋谢,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虽然短暂,却可以芳香永留于世,不曾让世俗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只等来年又开出绚丽的花朵。

昙花的美,在于它所展示的生命的极致。那让人惊心动魄、为之颠倒的艳美无比。大千世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美,莫过于昙花一现的瞬间。短暂却又可以在心中永驻。像是深夜的一杯热茶,抚过泪颊的一次轻柔,面对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次安慰,世俗中的一次感动,永驻在人心中一般。

不要说昙花的短暂,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的内在力量,在最适量的时候,从内心一迸而发,展现给世间一抹惊艳、一点孤傲、一些洒脱。让它们最美的记忆活在人们心里,经历千百年,依旧美丽。

肉体逝去,记忆永存。

不要再流连于世俗的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再空虚的过着生活,以为那只是行尸走肉。

做一朵昙花吧,就是昙花,留下永存于心灵的一抹孤傲的美丽。那才是极致。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