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与释伽牟尼对话】
有梦百转千回万年不断,纵我七情六欲一晌贪欢,恍惚间一梦华胥,为化心中欲念,我踏上苍茫黄沙漫延的大漠。身下热气翻涌,有凶鸟栖于枯木之上,天色浅淡,我衣衫褴褛,步伐蹒跚间轰然倒地。
恍惚间有一僧人倚墙而立,眉目间一股清气如莲,青灰的僧袍,洗尽古今尘与倦。
我走近,妄图从他寂然的眼神中窥出几分禅意来,我知道那是我要找的人,那十七岁出家,三十二岁悟透大乘佛法的我佛,他欲渡世人,那我便欲他渡我。他是慈悲众生的菩提,悟佛道,得大乘,渡众生,远劫苦,他能否渡我?焚香礼戒,檀心佛骨。
我问:“弟子欲壑难填,佛能否渡我?”
佛曰:“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何谓求不得?”
佛曰:“去贪则清凉。”
我沉吟,世人爱财,殊知纵使家财万贯,白玉为堂金作马之人,也多有意难平而眉未开之时。世人嗜赌,片刻可得华屋金玉、妻妾成群,可惜成败一线间。珊瑚宝树、锦绣珍珠,也可刹那便化作浮屠塔下尘土。世人多情,流连芳丛,爱风流美人,花前月下,沉醉不知归处,只怕到头来情薄如纸,劳燕分飞,昔日种种只作一场荒唐戏。
佛曰:“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无欲无求,无缚无脱,心中无一事,与亲友相见即眉开,便是我心安处。”
以造化为烘炉,世间万物芸芸众生,谁不是在苦苦煎熬?世上再无宁静、无幸福、无善良。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我问:“既然世间本无一物,那何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
我顿悟,原来所谓至善,是舍而非取,是施而非求。舍杂物而取所乐,施助于人而非为己追逐,才能得到快乐。与人分享,荣华宝贵便不会作云烟散,尽亦不作细泉而涌江流,尽显辽阔。
佛曰:“届时施主便能心静,心静如止水,则无谓欲壑难填。”
“可世间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佛曰:“愿化泥土,人践踏你,辱骂你,沾辱你,皆不动声色;活于底层,人诳你,辱你,毁谤你,只当消业障。”
原来这世事如海繁华,诸人所历劫苦,竟都是自结孽果。清心寡欲不是枯躁,是束缚心中欲望而超脱,甘于卑微不是心无远志,目光短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念清念,则一念自在。
我终于明白这个人为什么会被称作“佛祖”。他活于红尘之中,心里却早没了红尘。他的确是在渡世人,却也是在助世人渡世人。他从不想超脱于六界之处,却早已破道千万重。
一念婆娑。他的身影渐渐模糊于眼前,风卷起黄沙,四周一片迷蒙。
悄然惊醒,身下凉席未暖,新炊犹未熟。
【篇二:写人的作文】
节假日,闲暇时,我有时也要到寺庙里去逛游逛游。入乡随俗嘛,我也要烧烧香,磕磕头,拜拜佛,甚至往功德箱里投点功德。每当我在大雄宝殿的释伽牟尼佛祖塑像前烧香跪拜时,总有众多的香客也在跪拜。她(他)们一边磕头作揖,一边闭着眼,口中念念有词。我知道,她(他)们都是希望得到佛祖的保佑。
这时,入乡随俗的我,总是要想,面前的菩萨明明是泥塑木雕,它又怎样来保佑你呢?世上到底有没有佛?有谁能保佑我?笃然,我想起了释伽牟尼“成佛”前的一个故事。他先前曾是“西天”一个王国的王子,他又是一个孝子。一次为了给他的母亲治病,他竟不顾自身伤痛割下臂上的一块肉献给慈母。
刹那间,灵光一闪,母亲慈祥的面容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明白了,人们苦苦寻找,要想侍奉的佛,应该就是母亲。于是,一幕幕往事浮现在我眼前。那年涨水,母亲卷起裤足背着我,淌过一条又一条哗哗流水的街道送我上学;我考试失败、犯了错误,甚至很大的错误,母亲总是以宽恕来对待我的过失。凡是在我失意、忧伤、无助无奈之时,母亲的微笑就像佛光一样,为我映出一片光明。从而,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我被卑微和落魄怎样困挠,母亲永远是我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她的关爱和呵护总会把我渡上一条风雨无阻的航船。
母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是伟大的。
母亲,就是我心中永远应该侍奉的佛。
这篇文章作者将“母亲”比作“心中的佛”,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伟大和崇高。文中通过写自己拜佛的经历以及母亲在对“我”的所有付出,表达了母爱的细腻温柔以及“我”对母亲的恩情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