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家乡】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诗句,用3个词语构成了一副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画面,毫不夸张地说,这句诗涵盖了几千年来所有江南水乡的特点。
对于苏州来说,我是个外乡人,因为我的父母是在读完大学后来到这个城市工作的;对于我来说,苏州是我的家乡,因为我出生在这个水乡,这个有着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水乡。
水乡,那最有名的便是水了。太阳初升,一切笼罩在淡装色的雾中,那流水宛如娇羞的小姑娘,在淡薄的面纱内唱出一支婉转的歌谣。太阳到空中,小桥两侧渐渐热闹起来,糯糯的吴侬软语便在流水上回荡起来。一只小船在水中划出了一道轻轻的波澜,悄悄地荡漾开去。“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呀,迎着风儿随浪逐彩霞;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呀,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与之伴随着的还有船夫的吆喝和那橹在水中摇动的“哗啦哗啦”的声音,帘内人们坐在船内的闲情雅致也留在了这浩浩的流水中。
人们都说水乡的水名扬海外,而那雨中的江南更是锦上添花。尤其是在梅雨季节,江南的雨如同烟雾一般笼罩在小楼上,屋顶被打湿了,却呈现出一幅诗意而又朦胧的画面。雨顺着屋檐向下流,若是从里面朝外看,那就会看到雨滴滴落下来形成了一道天然“珠帘”。从那“珠帘”里朝外望去,却也别有一番情趣。雨顽皮地在空中嬉戏着,落到流水里,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河里的鱼虾也沉不住气,一个个悄悄地从河底冒出来,和雨水开着玩笑,这一滴雨水落下来了,便游过去,那一滴又落下来,便再游过去。
且先不说水乡的水,水乡的亭台楼阁也是极好的。兰亭玉砌,粉墙黛瓦,只让人看着就心旷神怡。坐在园林中的亭子里,抬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假使这时走过一个水乡老妇人,那也一定是笑吟吟地走过来,称赞你道:“好一个娇滴滴的小娘鱼呦!”或:“好一个俊俏的小倌!”那一个笑,定然是纯朴、慈祥的笑容。
那水、那桥、那人,那亭台楼阁会在你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篇二:绍兴味道】
独自一人漫步。大抵因临近节日了吧,绍兴的大街热闹、繁华,但又无端生出隐约的空寂。“是少了些什么吧!”我轻轻地对自己说,“可,少了些什么呢?”
不觉中,步入一条小巷,青石巷,黑瓦,白墙,勾勒出岁月的素雅,一席的光阴,风华绝代。“这,好熟悉!”似曾相识的味道扑面而来,唤醒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小时候,天很蓝。清晨,在豆花飘香中醒来,热气腾腾地吃完,便再无事可做。亦或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坐看天上云卷云舒;亦或是跟在奶奶身后,缠她讲故事。每一个故事,是一段光阴,溢出的都是绍兴的味道啊!奶奶喜欢品茶,总爱煮一壶茶。一到下午,便坐在街边,和一众老太太就着清茶唠家常,皆操着一口吴侬软语。只一开口,绍兴的古朴便荡漾开来,令人好生欢喜。这人间的烟火,这小城的春夏秋冬,织起了绍兴的雅韵,总让我莫名的满足。
绍兴的味道,绝不单单只这些。闲时,奶奶总带着我去听戏。不同于今日电视中的考究,仅两三个演员,一个临时架起的戏台,便能演绎一出好戏。“小奴家正青春,年方二八,面似海棠花……”越剧婉约,带着地气,带着柔美,还有那时年幼的我尚不理解的烟火之气,亦是绍兴的味道了。
瞬间,十余年匆匆逝去。一切都变了: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多;高楼,越来越多……很多东西,越来越多,但有些,似乎渐渐地失去了,甚至不复存在。蓝天阳光,黑瓦白墙,吴侬软语,豆花飘香,声声越剧,还有……绍兴的味道,就这样淡了。只有在高楼、马路、红尘的喧嚣中包围的青石巷里,还依稀可循。但,终是不同了。恍然大悟,热闹、繁华中生出的心的空寂,是我们对喧嚣红尘的疲惫,对雅致、古朴的老绍兴味道的渴望。
今日,我在想你。那个绍兴,你还在吗?
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挚爱一座小城,挚爱小城那慢悠悠的时光,怀恋——绍兴的味道。
【篇三:慢下来会精彩】
生活,不必总是太过匆匆,有时,慢下来,也会领悟到一种别样的精彩。
漫步在平江路上,那粉墙黛瓦、石栏杨柳依旧,渺渺炊烟回旋上升,随风而逝。可是曾经的老店没了,曾经的人儿也不见了,如今的平江路多了很多鼎沸喧哗,少了一份老苏州的恬静优雅。观望两旁,多是些商业性的店铺,而其中的商品和食物多半是外地的,苏州民间小吃却寥寥无几。
目光转移到前方,继续信步沿着熟悉的青石板路一路闲逛下去,一转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处,偶然发现一家掩映着的小吃店——
陈年古色的木窗木门掩盖不住岁月的沧桑,推开门,走进去,发现店内的墙壁已开始脱落,露出暗淡的灰色,一排排已被磨得光亮的长凳整齐地排列在桌前,和之前看到的店铺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却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店内少有客人落座,一个老人安详地坐在藤椅上,戴着一副老花镜,时而惬意地看着报纸,时而聆听着收音机中传出的吴侬软语。见我靠近,他才微微抬起头,慢慢站起了身。“你好啊!”老人笑着打招呼。他的脸上分明刻着岁月的印痕,却仍显得那么和蔼可亲。“要来一碗桂花鸡头米吗?”“要呢”。“好嘞!来一碗桂花鸡头米!”随着洪亮的声音,他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里屋。
透过朦胧的蒸汽,只见里屋靠窗边坐着一老妇,想是他老伴吧,那一尘不染的老旧衣裳下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正又快又稳地剥着鸡头米。脱去其光滑的外衣,一个个嫩黄色的胖娃娃就显露了出来,地上放着一大盆已经剥好的鸡头米。
老人端来一大碗煮好的鸡头米,点点桂花散落其上,晶莹剔透,香气四溢。我迫不及待地用勺子舀上一口,顿时,一股桂花香与鸡头米的软糯在口中融合、酝酿,又渗入了五脏六腑。我不由伸展下四肢,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意。在看似繁杂的街道上,慢下来,终于体会到了那一份独特的精彩。
“怎么样?好吃吧?”老人笑咪咪地说,“我们这家店已经开了十多年了,鸡头米都是现剥的,里面的配料也是自制的,这么多年来从未改变过!”窗外,一缕阳光透进来,滋润着他那略显沧桑的脸庞,照应着他内心的淳朴。
我望着那碗鸡头米,若有所悟。
庙宇楼阁,蚕丝苏绣,老街古桥,吴侬软语,白兰花香弥漫……
的确,人在一生中往往太过匆忙,忽视了许多精彩。慢,恰恰不是生活的“拖油瓶”;若慢下来,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怀有一颗宁静的心,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篇四:中国最美的声音】
苏州评弹,吴侬软语,醉一世方华,
轻清柔缓,最美声音,传百年文韵。
苏州评弹是江苏省苏州市的曲艺,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它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2006年,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弹同昆曲、苏剧被誉为苏州文化“三朵花”,因多次赴港澳台演出,被同胞们誉为“中国最美声音”!
2015年,幼升小暑假,我报名参加辛庄中心小学小评弹团的第一天,这天我真正摸到了琵琶。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把琵琶,我一拿到它,就爱不释手地把它抱在怀里,左摸摸,右摸摸,左看看,右看看,直到老师让我们放下,我才停止研究。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苏州评弹的历史,又让我们仔细观察琵琶的各个部位,并给我们讲了一下琵琶不断改进到现在形状的历程,最后又给我们表演了几段名曲,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琵琶弹奏出的美妙。
这是我第一次与琵琶亲密接触,第一次聆听到琵琶弹奏出的动人优美的声音,也是第一次知道了琵琶有四根弦(代表了四只轸子)、二十四根品、六个相……,这第一节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呀!
2018年,三年级暑假,镇文化站给我报名参加了2018年华韵之星中泰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活动,听到这个消息,我十分——不,是万分的激动。出国比赛,多光荣啊!为了争光,我开始刻苦训练,常常练到手发酸,唱到嗓子发哑,但我坚持下来了。我在泰国的舞台上弹奏出了独特的琵琶韵律,唱出了吴侬软语的柔雅之美,我获得了金奖。
参加这次活动,我感到非常自豪,这不仅锻炼了自己,也把吴侬软语、委婉优雅的苏州风格传到了国际,把评弹这项文化传向了世界。
苏州评弹,糯糯雅雅,珠圆玉润,只需要两三人琴瑟和弦,就可纵横千古弹唱;只需要在琴声的轻拢慢捻中,闭目聆听,尽情领略江南风韵,感受经久不息的文化魅力!
苏州评弹,中国最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