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生活】
碎片化,原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被逐渐切碎,从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尚未兴起之时,人们往往将闲暇时间用于自己爱好的事物,或者和三五好友聚会休闲。但考虑到交通、天气等外在条件,娱乐方式较稀缺且大多数活动因科技尚不够便捷或其本身就以修身养性为主而耗时普遍较长。而随着“QQ、微信”以及各种便利“APP”的出现,人们的生活变得大为方便。原来要在大型商场花上好几小时购物,现在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送货上门;原本工作之余所剩的十几分钟无法利用,如今却能在这一事件内轻松读完公众号里的几篇短文。“大块”的时间,就这样被移动互联网这把刀碎片化了。
正如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一样,碎片化生活的来临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因其满足了人们物质上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GDP的提升,人们已从过去的温饱水平向全面小康出发。因此,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需求也逐渐提升,从而带动了市场,促进了新科技的研发。最终,新产品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原有形态,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变化。举例来说,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社交的渴望,有人发现了智能手机在这一方面的便捷性并加以研究,“微信”应运而生。因此,碎片化生活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过程。
然而,碎片化生活本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有许多人的节奏被这新时代彻底打乱。当今社会,几乎随处都能看到“低头族”的身影。除此之外,一则“15岁少年沉溺手机坠亡”的新闻亦令人扼腕叹息。面对新时代的诸多诱惑,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发挥其积极性。从而扬长避短呢?
《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应当学会利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合理管理碎片化时间,而不是成为新兴电子产品的奴隶。这样,我们方能做到“君子使物,不被物使”。
【篇二:网络之外,心之归宿】
计算机的诞生,似乎将世界上的一切地点都安置在了一张可以无限延伸的网格之上,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张网格的持有者。毋庸置疑,网络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保持一份清醒,懂得及时从虚拟世界抽身而出,感受真实世界的美好。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诚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被信息的洪流裹挟着盲目的向前赶路,全然忘记了追逐人类起源最初的谜团和终极的哲学命题。我们是谁?我们又为什么而活?相反,人们往往热衷于时时刻刻关注网络八卦的风吹草动,一旦有任何风波迭起,他们总会毫不犹豫的站好队,纵然对真实情况一知半解,对是非黑白心存摇摆,他们也能自以为是的高举正义的旗帜,义正言辞的指责,甚至恶意攻击那本有可能是无辜的受害者,这种缺乏理性思考的行为直接导致他们成为舆论的推动者,谣言的散播者。网络的便捷性不仅使人们日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得他们养成了思维上的惰性,一步一步的丢弃思考的本能,迈向无知的泥沼。当肤浅成为流行,深刻的思想在书页里无人问津,那么,这将是一个也许富有但平庸的社会。
因而,我们需要跳脱出舒适区,在书籍中寻得先贤圣人智慧的结晶,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中具有清醒人格的知识分子。一如赫尔曼黑塞所言“我认为生命是一连串生生不息的思索,了解,觉察,抉择,创造于精进的循环过程”他知道,热闹的时候,我们的感官常被外物所牵引,我们的思绪常被他人所左右,只有当一切都重归宁静,当内心的喧嚣浮躁都被一份虔诚的求知之心所抚平时,我们才能洞察生命的狭隘,挣脱集体价值观的束缚,甚至卸下世俗的重荷,成为真正的智者。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时刻保持清醒吧。毕竟网络之外,才是心之归宿。
【篇三:“碎片化”导致的不再耐心”】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在科技科研上取得了一次次的突破。当今人类的生活无不被他们影响且变得有些无可取代。
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说是现代对人类影响巨大的一项发明。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了解天下各事。它们突破了报纸的局限性,反馈给人们大量的信息;它提高了查阅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们所用的查阅时间;它的便捷性更好地体现了它的益处,手机,4G或者WIFI,互联网,三者具备,无论你在何地,都可以完成你的心之所“想”。优点如此让人赞叹,那它就没有弊端吗
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一词伴随而生。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阅读等等“碎片化”都成了当今社会人们所热议的话题。就拿碎片化的阅读来说,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网络上阅读,利用陈展等车,排队的时间来浅读“书物”,整本书的情节全靠零散的记忆拼凑起来;一章与一章之间也许隔着一周之久,这样读来的书又能读清多少,读懂多少呢?精读已经离大众越来越远。社会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人类求快的心理。试问一下自己,如今的你是否还能抱着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心无杂念的静静阅读一整个下午,还是会去时不时地碰碰手机,刷刷微博?耐心,被我们抛弃了。
在繁忙的生活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背背单词,拓展些知识来充实自己,岂不悠哉,美哉。但现实却出于本愿。人们自行开辟碎片化花的时间,“欺骗”自己有很好的利用时间。作为一个高二的学生,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本来一气呵成地完成作业,却因为手机屏幕地次次闪烁而放下手中的笔。一个小时的作业量,拖啊拖的,变成了两个小时或者是更多。人们把原来整一的时间凌迟,将它碾碎成一块块零碎的碎片,不再耐心去完成一整个事情。
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生活都只是造成不再耐心的帮凶,而真正的凶手却是我们人类自己。科技的发展不是为了束缚人类。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篇四:面对碎片化的浪潮】
碎片化正像波普艺术那般将画面打碎形成各个细小的碎片,而碎片化的生活就是生活的节奏被移动互联网将原本大块的时间安排粉碎成碎片式的生活工作状态。有些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加以学习,而更多的人却将自己的生活打碎,终日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
其根本的差别在于前者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而后者在迷茫中被忙碌引向懒惰。
碎片化的出现源于其不可或缺的技术进步。智能手机则是更小更快发展理念的极致,正是这种随时便捷性,将原本不可能利用的时间瞬间“充实”起来。
在客观条件得以满足以后,商家对于手机屏幕时间上争夺,加快碎片化的步伐。人在手机上时间是有限的,而商家为了获取更大的流量,推出更多更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以此抢占已有的用户时间,拓宽用户在自己内容的时间,因此,原先甚至不是碎片化的时间都被应声而来的内容击打的四分五裂。而这时碎片化就变得危害起来。
碎片化打乱了更多的进步与积累,也让你远离了自省。当互联网个性化推荐诱惑着你,让你甚至是无意识翻看两眼,而此刻你不仅毫无收获,也降低之后工作的效率。同时,过往忙碌多有闲暇之余,哲学的思考也多迸发于此,康德多次说他在从家至大学的路上总能激发出众多的灵感,但倘若康德生活在今天强迫他听着音乐看着手机走完全程,那些思考的时间又从何而来?回到自身上来讲,闲暇时间的占用,也挤占自己安静下来反思自己、整理自己的过程,而这样的缺失有会反过来让我们更容易陷入被碎片化的忙碌且无所作为的泥潭之中。
然而,我们又不可以否认碎片化的内容给我们的好处。碎片化的学习,比如有声书、知识性订阅专栏让我们在不期而约的时间上邂逅令人欣喜的感动与心智上的触动。而如何把握碎片的应用,则是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自己究竟要什么,倘若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便不会因《今日头条》一篇哗众取宠的文章而扰乱自己的学习状态,在真正碎片的时间去利用手机的便利得到自己想要的价值。
互联网带来碎片化其实是瓦纳格《指环》中的指环与隐形头盔,多少人为之力量着迷而互相残杀,但也有英雄利用它拯救世界。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在与工具的关系中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