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代渐渐地发展,注定了生活节奏的加快。起早贪黑、加班熬夜似乎已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见缝插针地休息,致使我们的作息变得碎片化。顾此失彼,我们可曾真正地享受过生活吗?
我身边有一个孩子,童年的时光无忧无虑,父母从不给他施加压力,在幼儿园的成绩却十分出挑,他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入学后,父母给他报各种兴趣课,原本可以“为所欲为”的双休日成为了忙碌的工作日。压力突然增大,无法从这碎片化生活中发现任何兴趣与快乐的他,在各民办初中入学考发挥失常,最终进入了一个普通的初中。
仲永和这个孩子的经历令人惋惜,而回想起过去的自己,不过也是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傀儡而已。想到我初三时的日日夜夜,浑浑噩噩地完成堆积成山的试卷,又时不时地被外物所干扰,事半功倍,碎片化的学习生活让我感到身不由己。眼见中考在即,我不应该成为被生活所左右的木偶!
所谓碎片化生活,就是在极快的生活节奏下,因为无法管理自己的作息与时间而产生的,它基本毫无意义和价值。所以,在无法摆脱这种快节奏生活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学会统筹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初三的下半学期,经过一个月的寒假休整,我给自己设定了每天的作息。工作日回到家先完成数量较多的作业,小憩后完成余下的零散作业。意料之中的,在一个月的微微调整下,我似乎找到了学习的节奏,每天用完成作业后多余的时间复习,11点后准时睡觉。第二学期的课上,困意不再席卷全身,复习阶段的学习效率远远高于第一学期。最终在中考时稳定发挥,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府。
节奏,不仅仅存在于音乐之中,更多地存在于我们主观的时间安排之中。发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原本碎片化的生活,就会渐渐归拢,成为一张完整的时间表。那时便会发现,其实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繁忙错杂,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更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良性循环。
海德格尔曾惋惜道:“词语破碎处,无物之存在。”无论是碎片化的学习还是生活,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才能让破碎的时光变得完整。稍稍放慢脚步,反思自己的每分每秒,才能真正做到享受生活的快乐。
【篇二:碎片化人生】
现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家庭,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产品。碎片化的阅读似乎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阅读方式。正如某个知名的媒体是这样评论的:“碎片化的阅读已成了大众化的阅读趋势。”
可见,这种断断续续的的阅读方式越来越被大众采用。究其原因,还是跟人们的快生活的节奏相关。借助现在发达的互联网和电子产品来利用空闲的时间来阅读,这点刚好符合人们的需求,来抓紧一切时间。
可我们现在注意到了这种阅读方式。谁又会来抽时间真真定下心来好好地,认真地去看一本书呢?只靠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是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的。现在的人更多是仅仅去读一个片段,并非去享受一种阅读的快乐。真的喜欢阅读的人是不会因为这个那个而不去阅读。所以,不要说什么抽不出时间,这只是敷衍自己而已。
史学博士廖峰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我想,这带有预言性质的警示就快实现了。曾经携一卷好书,温一壶阳光下酒;如今带一个平板,蹭WiFi浏览。越来越多的好书被尘封在历史的书架上,原因却可能仅仅是因为字太多。“这就反映出了现在的人是多么的依赖这些东西啊。不仅人们就这样对阅读丧失了兴趣,还是人们的浮躁和对功利的追求。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增高了,对精神的需求降低了。觉得自己看了几篇关于精神上的文章就觉得自己升华了,难道不可笑吗?
海德格尔曾经叹息:“词语破碎处,无物之存在。”碎片化了的阅读,一天天让我们也成为了碎片。为了让破碎了的我们重新完整,放慢脚步吧!享受真正的阅读,享受真正的人生!”大家不要再碎片化的阅读了!
【篇三:遇上碎片化的阅读】
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信息像一股激进的洪流涌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一瞬间,我们的生活节奏开始变得越来越快,我们已经置身于碎片化的生活时代。手机令我们的时间碎片化,网络令我们的阅读碎片化,微信令我们的交流碎片化。我们所存在的好似一个又一个拼凑在一起的世界,使我们眼花瞭乱,目不暇接。然而,科技也因我们的需求而变得高端、深不可测,摩登世界崭新得令人喘不过气来!
“碎片化”是一个新名词,它给我们带来了新颖与渴望。就拿生活中人们看书来说说吧,发现当今的人们越来越少的为读一篇文章去买一本杂志,为看一则新闻去买一份报纸,为获得相关知识去认真阅读一本专业书籍。而取代的是无论你要想查什么,想知道什么,只要google或者baidu一下,网页上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小精灵”蹦出来,它都能帮你找到其中的答案,让你心旷神怡,迎刃而解。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下,互联网上的信息同步率更高、更新,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阔。就这样,我们一直在崇拜着,幸福着。
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否一味的接受下去呢?回往过去,我们已习惯于纸质书的传统阅读去哪儿了呢?网络世界的信息碎片化阅读,这使得人们多多少少懒惰了思考的能力,动动手指就可以得出的结论,不需要大量阅读或者深入思考就知道答案。结果,往往就是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一味追求效率的阅读方式,使读者们囫囵吞枣般,把一段段文字在脑海中扫过,只留下大概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无一丝不苟,更有深度地像传统阅读那样,静下心来去品读、思考、领悟。显然,阅读的质量就变得越来越浅薄,越来越浮躁,是否人们的大脑完整的思维被信息的碎片割裂了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社会,这种碎片式阅读已成为一种常态。而随着这种碎片化阅读体现出的浮躁求快,也助长人的浮躁,也逐渐失去了内涵,成为了空心人。这种失去底蕴的碎片化阅读趋势,难道我们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灿烂中华文化,就这样传承下去吗?难道一个不愿用心来读书的民族,凭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海德格尔曾经叹息:“词语破碎处,无物之存在。”碎片化的阅读,一天天让我们也隐身起来成了碎片,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真正的传统阅读,而非沉浸于走马观花的碎片阅读。为了让破碎了的我们重新完整,请放慢脚步吧!享受真正的阅读,享受真正的人生!
我相信,碎片重固,已然不远。
【篇四:读你作文800字记叙文】
浑浊的眼里藏着一个明澈的世界,我曾经看不懂,读不透……
—题记
时间的齿轮依旧不紧不慢地转动不息,阳光透过老旧不堪的窗框,照在了楼梯间那辆满是记忆的灰尘的三轮车上。
每每这时,我都会想起那已离去的你与车,想起我拥有的温暖童年,想起你仿佛历经沧桑阅遍世间百态的眼,想起那些有你陪伴的时光……
自我出生起,车库里就一直停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听父母说那是你的自行车。幼时的我对它印象不深,只记得你曾骑着它送我去上学。那自行车骑起来“吱吱呀呀”地响,边边角角总有些破碎处,生锈的零件时不时会在衣服上蹭上些铁锈,破旧、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你小心翼翼地把儿时我的抱上后座,我看着你略有些弯曲消瘦的后背,心里却满足地好像拥有了全世界。那时我的从你的眼里看到了爱与愉快。
后来的某一天,不知怎的,车架的某一尖锐处划伤了我的腿,本没有大碍,你却慌里慌张地从家里寻了布条,匆匆赶往车库。跟在你身后的我看见你推出自行车,细心地用布条包裹着那些尖锐破碎的地方,我私下里,觉得是多此一举,不必如此麻烦。你的手并不灵巧,或有些笨拙,再仔细端详着你,皱着眉,微眯着眼,拿着布条在自行车上来回比划着长度与大小。那浑浊的眼中,分明透着认真和浅浅的温柔。
后来你病重住院,我进入重症监护室看你,见是我,你慈祥地冲我笑,苍老的脸上满是皱纹,竟是虚弱到不能说话。我不知你的癌症已到了晚期,无药可救,只是一个劲地说:“你要等我长大呀!等我上初中,高中,大学……不是说好的吗?”你只笑着,轻轻点头,眼里似乎有些光亮,不知是泪光,还是希冀的光。
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你的眼。
你终究还是走了,那天,我在沉重的木棺前痛哭失声,长跪不起……整个世界仿佛都成了灰色,你没遵守诺言,那双浑浊的却充满爱的眼睛再也不能看着我长大了。
很遗憾呀,自行车没了,到最后也没能读懂你眼里的光。
大概是爱吧,深沉的爱与盼望我成才的殷切希冀。
你的眼里仿佛有一个小小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阳光;有蓝天;有你;有我;有爱。
【篇五:碎片化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碎片化的时间,我们可以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去做我们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去做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写作。有些人认为碎片化得生活是不好的,但我认为碎片化的生活发式是有利的,是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帮助。
碎片化的写作是有益的,它能帮助我们写作更加的高效,也能帮助我们更加充分的利用我们的课余时间。著名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哈丽特。斯托正是利用她做家务的时间完成了这一部著作,引发了人们对二战时期在战火中饱受战火迫害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在战争中对难民给予暴行的士兵的强烈谴责,唤起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地狱》的翻译者朗费罗用一天又一天等咖啡煮沸的十分钟里,最终完成了《地狱》的翻译。朗费罗和哈丽特。斯托的实力无不在向我们展示碎片化写作的益处。
碎片化的阅读也是有益的。比彻用自己的碎片化阅读时间读完了整整十二卷的《英国史》,我认为我们也应如比彻一样充分利用我们的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学习,一个人的一天会有数个固定的碎片化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利用这几个时间中的一个,只要坚持下去,我们就会收益无穷。这就好比学习,如果你每天利用下课的时间同老师进行交流,持续一个月,持续一年,只要坚持下去,相信你的学习会变好的。海德格尔曾经叹息:“词语破碎处,无物之存在。”碎片化了的阅读,一天天让我们也成为了碎片。为了让破碎了的我们重新完整,放慢脚步吧!享受真正的阅读,享受真正的人生!
碎片化的生活是有益的,是有好处的,它能帮助我们更我们更充分的利用我们时间,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