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慢一点更好】
不久前,一向在学校全勤的闺蜜请了三日假期。回来时总过分注重形象的她摘下了项链、发卡,一条白色丝带束起黑发,还带着一双红肿的眼。“祖父去世了。”她轻声说。
“有时候,我们活得太匆忙……”她告诉我,两年前回老家时祖父还和她在山路上侃侃而谈,两年来忙于外出旅游,参加比赛,等再欲因忙于中考备考而拖延时,却接到了噩耗。她说她只剩小时候那一点快乐的回忆了。“有时候真的以为那个人离我近到一个电话,一天车程就够,但突然,这个距离就再难逾越……”
听她哽咽,我猛地害怕了:和爱的人的联系,可以就在这样的匆匆中断开,无影无踪。总对闺蜜抱怨自己和父母关系差,因为长大了活得忙了。忙学习,忙班级事务,忙学生会工作,所以我天不黑不回家,回家就锁门,清晨吃了饭就逃也似地跑了……是不是我再不慢一点,与父母的一门之隔就和她那匆匆中的一天车程无异?是不是以为自己长大了,忙了,就可以不顾与他们的联系?我怕听到答案。
深夜躺在床上数星星,恍惚间忆起从前与父母在灯影中对坐,倾诉内心的一切。那日复一日的最平常不过的唠叨真的是时间的浪费吗?还是一味追求快速的我们所对亲情的遗落呢?身边人,包括父母,都说我一下子成熟了许多。成熟就代表可以用“忙”,用朝夕间两点一线来逃避他们绝不可能消失的关怀了吗?成熟就代表在心灵旅途上与时间赛跑而忽略本该慢慢品味的一切吗?
早上,我终于停下,细细留恋父母准备的早餐。那热乎乎的感觉,只有轻轻咬下,由齿及舌,才能吃出其中的悉心与爱意。眼前模糊是由于蒸汽吧?心灵颤动,是因为卸下匆匆与冷漠的伪装时触手可及的那份爱吧?停下在岁月中狂奔的脚步吧,去珍惜自己爱也爱自己的人,因为慢一点,更好。
或许一路低头疾走的我们从来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曾失去,只因我们从来不会放慢脚步去欣赏路旁早已为我们盛开的鲜花。快一点,我们无法挣扎着在终点旁回顾曾经的风景,那么,慢一点,更好。
【篇二:读《朝花夕拾》有感】
从小到大,你眼中的世界是一样的吗?车马涌动,灯影闪烁;曾几何时,你还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真孩子吗?我想看看鲁迅眼中的世界,《朝花夕拾》就是他的“眼”。
《朝花夕拾》以鲁迅的视角描述了他从小到大看到的世界。他不断长大,身边的人、景也在不断变化着。鲁迅更加成熟,懂得了更多,明白了社会的黑暗与悲惨。
鲁迅的“眼”不仅仅是他的成长史,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全貌。
幼年的鲁迅世界是无忧无虑的,童稚的眼眸中闪动着天真。百草园中的奇妙世界,以及偷偷溜到三味书屋后院玩耍,都使他兴奋不已。他渴望自由,但心灵却被父亲囚禁。那次的五猖会,父亲对鲁迅心理的无知和与他的隔膜,我体会到了儿童天性被扼杀后的无力感。
当时的社会,有着太多不合理的封建思想习俗。但长大后的鲁迅,渐渐成熟了,他为了父亲的病四处寻医,为父亲的死而感到内疚,鲁迅体现出他的宽容与博爱。
后来,他去南京求学,随后又辗转到日本,在那里鲁迅学到了很多。那时的鲁迅年少轻狂,是藤野先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了他。先生因惜才的叹息,也让鲁迅懂得有人是真正在乎他的。即使最后终要离别,鲁迅的瞳孔中仍闪过些许光芒;范爱农的死,诉说了当时社会的悲惨与无奈。鲁迅的眼,已有些苍凉……
在我生活中,也能看见人间冷暖。我的眼时而燃烧,时而冰冷;时而温暖,又时而苍凉。我会坚持自己的个性乐观地生活,为生活谱写最真挚的情感。如果周围一片黑暗,我会闭上双眼……
鲁迅先生,您放心,天堂中没有泪水,只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三:光与影】
有光就有影,就有黑暗。光和影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光绝对不仅仅是因为黑暗而存在的,正如白昼中的烈阳,也会生长在光明的时刻。而大部分光是为了黑暗而存在,正如电灯、蜡烛、月亮、星星。
像往常一样,今年夏天我又回到了爷爷住的小乡镇。乡镇可没有城市的电路发达,一天晚上,屋子就停电了。
在没有很多光源的乡下,一停电便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无尽黑暗,能感受到的仅有知了、蟋蟀不间断的细语和夏日清爽的风儿。
爷爷似已习惯这种日子,拿出了早已储备在家的蜡烛。一直在城市里居住的我可没怎么见过蜡烛,便和爷爷坐在小凳上点蜡烛,爷爷告诉我,在他以前的那个年代,晚上都是无光的,唯有靠蜡烛撕碎漫漫长夜。
爷爷告诉我,蜡烛燃了半个小时便要剪烛花了。我看见棉芯上跳着猩红的火花,爷爷说这就是要剪了。如果不剪,费蜡烛不说,还会淌下串串烛泪,脏了蜡烛。
爷爷剪烛花,不像别人用的是剪刀,他用的是自己的手,将大拇指和二拇指并到一起,屏住气息探进烛苗,尖锐的指甲盖比剪刀还要锋利,一截棉芯飞快地被掐折了,蜡烛的光焰又变得斯文了。
爷爷这样做,从未把手烧着,不是他肉皮厚,而是因为眼疾手快,这是从小练出来的本事。
烧剩的蜡烛瘪着身子,但它们也不会被扔掉。爷爷说,奶奶和以前的女孩子喜欢把它们攒到一起,用一个铁皮盒盛了,坐到火炉上,溶化它们,再采来几枝干树枝,用手指蘸着滚烫的烛油捏蜡花。
蜡花如梅花,看上去晶莹璀璨,有喜欢粉色的,就在蜡烛中添上一截红烛,溶化后捏出的蜡花就是粉红色的了。
在那个年代,谁家的柜子和窗棂里没有插着几枝蜡花呢!看来光的结束也不总是黑暗,而是通过另一种渠道,又获得了明媚的新生。
见蜡烛燃得正旺,我和爷爷做起了手影。
“你看,我这个是小鸟!”
“你那个不好看,看我的小兔。”
“这个你就不会了吧,看,这头牛嘴巴还会动!”
爷孙俩的欢声笑语中流淌出了光明,这种光明照亮人们荒芜的内心,永远没有阴影。
生活的富足,使马灯、油灯渐次别我们而去了,蜡烛也只成了时髦的展览或浪漫的代表。
当我们踏着繁华街市中越来越绚丽的霓虹灯影归家,为再也找不见旧时灯影的痕迹而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那些灯影斑驳的往事,注定会在午夜梦回时幽幽地呈现。
【篇四:《繁星春水》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
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而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
冰心奶奶受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而写下了《繁星春水》这本现代诗篇,令我感动的是冰心奶奶用一首首小诗表达了美好的童年,无私的母爱,热爱的大自然,在当中我还是喜欢那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在《繁星》第83首小诗是这样描绘的:“小弟弟!你恼我么?灯影下,我只管以无稽的故事,来骗取你,绯红的笑颜,凝注的双眸。”冰心奶奶用对儿童的了解,写出了孩子们的心理,在冰心奶奶的笔下,仿佛儿童们都是小天使,那样的天真无邪,那样的天真童趣。
是啊!每个儿童都是那样无邪,纯洁,朴实,在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位淘气可爱的小孩,那便是我的弟弟。有一次我俩同时找到了仅剩下的一颗糖果,我看机会难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糖抢了过来,这时弟弟不高兴了,耍起了小聪明大叫道:“妈妈姐姐抢我的糖!”我瞬间蒙了,明明是抢来的,怎么就变成他的了,妈妈也没问清楚状况就说道:“姐姐把糖还给弟弟。”我也没法解释了,只好不情愿地把糖给了弟弟,感到胜利扑面而来的弟弟淘气的向我做了个鬼脸。看到他这个样子,我真是又好笑又好气。
冰心奶奶用小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温馨,感人的场景,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人间的暖吧。
【篇五:不变的你】
我总是认为,我有个豁达开朗的爸爸,让同学羡慕不已。
可当我进入初中,感觉爸爸变了,变得不苟言笑了,每次下班后赶到姜堰来看我,那些关心的话语都变成了冷冰冰的询问成绩。我们之间只剩下了数字联系,距离也越来越远。
他白天要上班,我的上下学都是爷爷接送。每次看到别人的父母在教室门口等着自己的孩子,我心里也不知是什么滋味。
今天,一如昨日的寒冷。我下了晚自习,从温暖的教室走出来,被迎面的寒流扑了个激灵。回过神来却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爸爸站在我们班级的门口。他将手中的大衣披在我身上,喃喃道:“今天很冷啊……”
天色已晚,路灯照得地上白茫茫一片。灯影下唯有一种灵动,那就是爸爸红红的鼻子呼出的雾气。我们这儿的冬天湿冷,北风一吹,直吹得人感到冷飕飕的,只好不停地搓手、哈气,跺脚。爸爸已经在这儿等了好久了吧,我不禁鼻头一酸。
“还没到你班里来过呢……”爸爸说道,“最近学习怎么样啊?老师讲的内容听不听得懂?不懂的要主动去问老师啊……”我又有些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这些陈词滥调:“知道了,我好好学习着呢。”说完,我隐隐感到自己冒失了。
爷俩并肩朝着大门口走去。在路灯强光的照耀下,我无意间发现爸爸的头上生出了许多白发,眼角也已有了不少皱纹。他忽然回头对我笑了笑,眼角的皱纹瞬间像鱼尾一样跳动了起来,显得更深了。他抚摸着我的头,说道:“不说这个了,快点走吧,天这么冷。”
时光像琥珀一样瞬间凝结,那个豁达开朗的爸爸,此刻又出现在我面前。此刻,我明白了,爸爸是不会变的。
我走上前牵住爸爸的手,爸爸惊喜地调转头,连那几根俏皮的白发也泛着笑意。
【篇六:读《猫头鹰人》有感】
本文讲述了一个卖猫头鹰的人在街头卖鹰,一年之后,他的长相给人的感觉就完全变了。他的长相几乎和他卖的鹰一样,耳朵上举,头发散扬,鹰勾鼻,眼睛大而瞳仁细小,嘴唇紧抿,身上还穿着灰色掺杂褐色的大毛衣,坐在那里就如同一只大的猫头鹰,只是着人形罢了。
这巨大的变化引发了作者的深思。便想到,做了很久的屠夫的人,脸上的每道横肉都长得和他所杀的动物一样;鱼市场的鱼贩子,不管怎样洗澡毛孔里都会流出鱼的腥味;在银行柜台数钞票很久而不顾其它的人,脸上的表情就像一张钞票,冷漠而势利……
一个的职业、习气、心念、环境都会塑造他的长相和表情,这是不错的。读到这里我便想到“世本无相,相由心生”,想到苏东坡的一句“腹有诗书气质华”。那我们为何不多去静下心来读书,修炼自己的心境,提升自己的气质呢?
正如培根所说:“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读史的人明智,读诗的人智慧,读演算的人精确,读哲学的人深刻。反正我们手握一支笔,手捧一本书便是在自我修炼。
当一个人,外界的繁事搅扰不了他,外面的诱惑迷惘不了他,这个人便有静气,也就算修炼到位了吧。而他给人有感觉一定是稳如泰山,风度自若。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嘛。
偶尔阅读,读到王维远离车马喧,隐逸自得的他以看淡红萼花发,自开自落,方写出“犹怜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这般意味深长的诗句;读到在夜阑人静时与自己灯影相对的苏东坡,他唤起心中的哀悯与柔软,方带无限温柔写下“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读到独居于清净的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他检索自己,探索内心,写下《瓦尔登湖》点亮无数后人的心灯。
古人的静气通过书本慢慢氤氲萦绕在我的身旁,但我知道我的修炼还远远不够,须继续静心阅读,总会有那么一天,境随心转。
作者在结尾中写道,我们不只要擦拭自己的心灵之镜,来照见世间的真相,也要常常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相与昨日的不同,更要照心灵之镜,才不会走偏邪的道路。卖猫头鹰的人每天面对猫头鹰人,又何尝不是在照镜子呢?
这么说来,我们每天都去静心读书,也是在照镜子呵。在与书中的自我平心交谈,与书中的自我灯影相对……
【篇七:发现】
在清风明月之夜,或朝阳初起之时,行走于远山近水之际,拂风杨柳之间,整个身心沉浸其间,会发现这世界真的很美。
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眼角稍露沧桑痕迹;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匆匆之势流转了一天又一天。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已不容人们改变。工作!工作!生存的基本条件已抹灭了人们对生活的认知。人们应该发现世界的美丽,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与大自然热情相拥。
闭上眼,只见小船儿荡起涟漪一圈圈散开去。眼前就像水声灯影里的水墨画,多么宁静的江南水乡。春水像一湖翡翠,比天更蓝更绿,澄澈如洗,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江雨霏霏江草齐”,黄莺深藏在绿树浓密的枝叶间啼叫,纤长的杨柳丝随风斜飞,轻拂着长江堤岸。江边涛声依旧,芳草萋萋。仰泰山之高,听黄河怒嚎,一切的一切,尽收眼帘。
“人生如白驹过隙,匆匆已过,转瞬百年。”人生苦短,时光匆匆走过,一片繁忙的忧伤。生命不应这样走过,应当用明媚的眼睛去发现这大自然的美。在悠闲中偶尔捧起一杯拿铁,咖啡的香醇和牛奶的丝滑如艺术般完美结合,淡淡丝甜。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有酸有甜有风霜,我们应当学会享受这生活,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去发现大自然的馈赠,去发现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去发现人类没了大自然便一无是处。
爱护环境,发现罪恶。
享受生活,发现美丽。
【篇八:仲夏,金陵梦】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在夏季再访南京城,揭去它现代的喧嚣,留下秣陵的不羁,白下的淡雅,建康的气魄。或者何不再登凤凰台,听一曲安详笛声,醉在芊芊灯影的金陵旧梦。
“江南女儿争采莲,莲花落尽红不研”。仲夏的玄武湖之景别有一番风情。乘一条乌篷船荡漾湖中,想拨弄几株玉莲发现却怎么也弄不折。是的,这里的荷花和别处不同,是挺拔,而不是玉立。绿茎玉盏托银珠,一株株一团团队列整齐,如蓄势待发准备随时出征的将士,与莫愁湖淡雅脱俗,清香十里的芙蓉仙子差距巨大。是什么让他们,对,他们,如此不同?莫非是因为玄武湖是皇家御湖,荷花也熏得六朝王气?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连北京颐和园的荷花恐怕都不能望其项背吧!
“千年淮水当鸣琴,一卷古城类画帙”。在朦胧的夏雨中为何不聊聊烟水秦淮呢?对,要亲近她,透过现代的桨声灯影,画舫儿依旧在古老的画框内游弋。六月的烟雨缠绵,迫近着六朝的管弦笙箫,旖旎着千船风雅,百代文艺。渲染出万种风情,一河绮丽,竟不知秦淮河风流了几个世纪。滴滴答答的雨声,我听见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呢喃,听见歌女的婉转琴音。江南贡院,多少士子千金状元梦圆;桃叶古渡,当年李香君送别侯方域的踪迹可否在此寻觅?我也想,和酒肆骚客把盏,笔墨挥散宣纸砚,流露出淙淙诗句?但是这只是梦,是一段碎在仲夏金陵烟雨天的韶华旧梦。
那年夏夜,杜郎闻《后庭花》凭轩惆怅无言,后主也曾携愁凝结成《相见欢》。民国第三十八年夏至,解放后的民国旧都中秦淮花楼的戏子相思着退守台湾的国军军官,枉将绿蜡作红玉,满座衣冠无相忆。得月歌台,传来了几缕《秦淮景》小调:
“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
诸公各位静呀心静心呀
让我来唱一支秦淮景呀
细细呀道来唱给诸公听呀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呀
瞻园里堂阔宇深深呀
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呀……”
【篇九:青春因行走而不同】
记得最喜欢看他人旅行后记下的游记,手指摩挲在光滑的纸张上,品读上面的文字,却总无奈感叹大千世界之广,而自己行走在其中又何其渺小。
终有一天与人说起,说起这广陌的土地饱含着我的太多向往。每次都将目光倾于纸面的字间,将那逐字中拼凑的场景于心中想象,总是觉得那样足矣,满足于脑海中自以为对风景的了然,便匆匆去掀开下一站的篇章。
记得那时候很喜欢朱自清那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多想去南京行走,亲自去探看那兼十代繁华之地,却每次都觉时间匆促,来不及憧憬就已忘记,而时过几日又想起来,又开始心动,可还未等我遗憾叹息,友人竟说:“既值青春,何不行走随心?”我愣住,许是顿悟,便没有言语转身离去,走时依于轻声呢喃。
许是这样,我终踏上了南京的土地,没有多做停留地,我匆匆向那前淮河畔赶去。
临近夜幕时到达,看着眼前的巷子,不得不感叹人确是多的,满眼竟全是红得耀眼的花灯,高挂商家的门头,而那门头无论是明或暗,一律悬着灯彩,灯的明暗,彩苏的粗细全都不一,但这灯彩实在勾人,我一路走去,竟未发觉已到河旁,河畔的薄雾涌起,如梦似幻地,在这夜幕垂下之际,河上大大小小的船便随河水流淌而点起了灯火。我看得朦胧,总想向前去探个究竟,却不料触到冰凉的石栏。石栏上的雕纹已被时间风化,但仍贮存着,存于这浩渺的空间里。细细看去,我竟看到那元朝时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酒风流;看到那隋唐时文人骚客为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看到那明清时华灯灿烂,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这历史的印记如水雾笛声般从河水的微漪中涌出。如是想着,竟能看清那碧阴阴的淮水中封存着从古至今传承于这方土地上的一切。原来行走至此,一切便都了然。
当这行走的脚步愈发快速,愈发深刻,心境竟也愈加向往,向往着更多附于不同土地上的风情与过往。
而我也终行走于国外。
罗马的斗兽场,破碎的旗帜如血般鲜红,伫立于黄昏之下,风轻拂过,我竟在震撼之余些许惧怕,惧怕这最原始的生存法则。踏入其中,几是无人,可清晰看到那斑驳围墙上古老的划痕,似是历史的痕迹烙于这里,同时,也烙于心上,角落中早已没有干涸的血迹,但那石台栅栏下,却依稀能看到曾有斗士在这炼狱中存活,而其外呢,许是贵族们与高处的座台上挥着手帕高呼催促的声响。喧闹不绝,而拿抹随于落日一齐停留盘旋于这高空中不曾散去的悲痛呼喊。象牙白的建筑中是血与悲伤逆流成河。我不禁予那人民敬意,即使于这般境地,却未曾改变放弃,依与这不尽的猛兽拼搏,可忆起罗马于历史上的兴衰,每一次的兴起都是何等凄切,但罗马人呢?他们用每一份智慧与血肉拼凑成这于历史长河中几近永驻的国家,这独一无二的罗马。
从那时起,我们走在江南烟雨去体会那才子佳人的故事;行走在罗马古城体会那抹象牙白中的兴亡;行走在威尼斯体会宁静小巷中的脚步,那仿佛把世界走通的脚步。
终明白那份独特的心境与文化的传承,而那份不同,许是原来目光仅覆于纸面上的我不曾经历与看到的,青春的回忆不再是感叹自己对于千年历史的渺小,是那份走在世界各地的心境与思考。
终看到我不仅行走于那方土地,还行走于这每片土地不同的过往与历史之中。
青春不可驻存,但那存于记忆中的行走的印记永不消逝,同这史诗一起,在岁月里伴着荒唐一起流淌过,行走于无尽的道路上,行走在这年月的更替中,行走于青春正当的年华。一切,竟都融合在一起,一同变化着,滋长着。
青春,因行走而不同。
【篇十:时光悠然】
斑驳的阳光洒在身上,却不带一丝躁意,只让我感到暖洋洋的舒服。抬眼望向窗外,是一排枝繁叶茂的杨树,郁郁葱葱,微风吹过,树叶随风飘动,翩然而舞。天上的白云,悠闲地散落在各处小憩,蔚蓝的晴空下显得柔软而又洁白。侧耳倾听,在那空中回响的,绵延不断的,是鸟儿悠扬的歌声,它定是在演奏什么动听的天籁之曲吧。天空是澄澈的蓝,树是生机的绿,鸟儿是活泼的欢乐,而我的心里,是前所未有的宁静。
带着一颗宁静的心,我低头,潜心阅读。
忽然读到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许是气氛安然,文字美好,我不禁闭上了眼。秦淮河的意境之美隐约在脑海中浮现。我仿佛看到了秦淮河独特不失清隽的小舟,仿佛听到了歌姬凄柔忧惋的歌声,那歌声的旋律,余音绕梁般,在我耳边回响,在我心间徘徊。那在黯黯水波里,逗起的缕缕明漪,也令我一阵心悸。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美到了心坎里。
沉醉了良久,我终于睁开了双眼,那睁开的一刻,脑海中的意境散了,窗外的美景却又引我着迷。一瞬之间,我宁静的心底忽然充溢着满满的幸福感,甜甜的。
悠然时光,窗外风景有美,书中文字有美。假期的生活,那么的幸福,那么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