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身边的故乡文化】
在我身边,有这么一种民俗文化,在故乡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到以后都不会消失。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梅州客家人的风俗信仰吧!
我的故乡——梅州,位于粤北偏东,有一大河名为梅江河。梅州人多为客家子弟,常讲客家话,自然风景秀丽,有山水瀑布,茶庄田园等,其中温泉较为知名。
而我故乡在梅州之南的丰顺县,四周群山环绕。因元宵时节有“烧火龙闹元宵”的民俗文化,故被称为“火龙之乡”,据说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火龙”,就是用竹子人工搭排制成一条长约二十米的龙形竹架,再用硬宣纸把外面贴好,然后装上已制成好的胶皮龙套,最后装上数吨重的烟花爆竹在龙身上,向龙的眼睛里安装闪着色光的灯泡。这样,龙就成了火龙,在元宵节的晚上由三、四十名年轻人扛着火龙到特定的广场上燃烧。便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各地游客来参观这一年一次的火龙盛宴。而这一条条闪耀的火龙是不同村里的人聚款制作的。也象征着火龙能为村里的人造福,平安度过这一整年。
然而到了新年春节时期,家家户户都会杀鸡宰鹅和放鞭炮等,无一例外,这又是为何?再来,故乡里的每个村子都有个祠堂,大家每逢大年初一都要去拜祠堂里的太公。据说是以前创造村子的祖先,为村里做出巨大贡献。祭拜仪式通常是一位村里岁数较大并具有名望较高的老先生进行致念拜词,然后每家每户派出一人手接三柱香,对太公塑像三跪九叩,许下心愿,送上祭品便可。最后,聚合所有人的红鞭炮,一时齐放,烟气如浓雾般浮于空中,象征着这一年的福气。
在一年中,每逢农历中有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便有集市,极为热闹。有一条名为“凡桥”的大街,长一百多米并连着一个广场,一旦到了集市,整条大街上处处人来人往,像是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有卖鸡鸭鹅的、卖水果蔬菜的、卖服装首饰以及家具的,冰糖葫芦、烧烤熏香的应有尽有。据说还能有缘遇上亲朋好友,甚至找到爱情或友谊。由此可见,赶集使得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精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除此之外,听村里的老人说,人人都有辈份大小之分,一共有二十五个辈份,每传一代人为下一辈份。即使有客人年龄稍小,但辈份却大于你时,你就更应该恭敬礼貌地待好客人,甚至连称呼都要有所改变。还有每年冬至日吃汤圆大一岁之说和饮食特产油炸豆腐干和脆喜糖的来历等。这些习俗让故乡的人们更加以礼相待和形成良好的传统客家风。
俗话说:“逢上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如此众多而复杂的民俗文化相传了数百年,历史悠久。但由于一股股强大的现代化之风逐渐地吹倒了这座传流民俗文化的小屋,依旧缺少许多人的守护,怕是在这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抹去。
我身边的故乡文化也造就了许多伟人,如朱德、叶剑英等,也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带来自信和自强,从而拖动村子的发展和更好地建设故乡。这样强大的民族精神把我身边的故乡文化发扬光大和为人民带来安详。
【篇二:照片背后的故事】
从一年级开始,我和徐技栋就一直是很要好的朋友,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我们俩也是“孪生兄弟”。老师经常会把我们俩搞错。
渐渐的,我们长大了,相貌的差别也越来越大,所以,认错人的情况也不会再频频发生了。
就在六年级上半学期的时候,我和徐技栋的真实关系才被揭晓:有一天放学的时候,我们走出学校,发现徐技栋的爷爷正在和我大奶奶聊天,走上前一听,他们竟在谈论我和徐技栋的关系!其实,我们俩不只是同学,而且是亲戚!
经过了解,我竟然是徐技栋的叔叔!当然这只是按照辈份来算,知道这件事后,我和徐技栋都目瞪口呆地望着对方。要不是两位长辈作证,谁都不能相信有这回事,毕竟他还比我大一岁呢!
从这以后,我会经常叫他侄子。自从徐技栋得知自己是我的侄子后,就十分生气,每当我叫他侄子的时候,他就气得恨不得过来揍我一拳。当然,玩笑归玩笑,哪怕是我辈份比他高十辈,我俩也永远是好朋友。
【篇三:有趣的名字】
大家好,我叫周子皓,可是现在改成了周开皓,是应三爷老爷和爷爷的安排把子改成了开。因为我们老家的传统是按辈数,我是开字辈,所以名字中间有个开,像我爸爸是启字辈,我爷爷是应字辈一样。
我们老家那里的人都有辈份,辈份的主要原因,是分得清长辈和晚辈的意思。比方说:爸爸是启字辈,有人要是和爸爸同辈份,年龄比我爸大,我就叫他大伯;如果他比我爸小,就叫他小叔;如果是女的辈份和我爸一样,就叫她姑姑。如果和我一样的辈份,男孩就叫兄弟,女孩就叫姐妹,辈份使我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
如果让我自己给自己起名,我喜欢姓赵,因为百家姓里,赵排第一,而周排第六。就叫赵永恒吧,赵姓排第一,永恒的意思是天长地久,这是个吉祥的名字。可是,我姓周,我只能叫周开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