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回忆的味道】
什么是味道?它需要我们慢慢地品尝,一道菜它的味道可能是甜的,也可能是咸的,也可能是苦的,更可能是酸涩的。不同的心境会尝出不同的味道,人生中也有许多珍贵的东西充满着不同的味道,那就是回忆。
漫漫人生路,每走过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让人珍视的回忆。它就像珍宝一样陪伴着我们。当我们无聊时就会回忆起那时初中的我们每天手牵着手嘻嘻哈哈,操场上满是我们的笑声,那时的味道是甜的。
当我们遇到艰难、困苦时,总会想着放弃。回忆里那一段的我们遇到了更大的困难都没有放弃,脸上还总是秉承着笑脸,那时的回忆充满了苦涩。
还记得起跑线上的我,满头大汗也还是慢慢腾腾的,眼前一片黑暗,貌似看不到一点光明,同学们焦急地站在跑道外大声地为我加油,灌满铅的身体好似得到了力量不管不顾地冲向终点,那时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
还记得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在学校马马虎虎不知道注意校纪、校规的我们终究是犯了禁忌。老师找到我们一干人,我们没有推卸任何责任一起受罚,我们看着彼此的脸,虽是受罚却也还是笑着,那时回忆是甜的。
不知不觉中回忆的味道总是吸引着我。它好似儿时的伙伴总是缠绕着我。恍惚间我喜欢上了回忆的味道,也让我有了依赖,它将是陪伴我一生的伙伴。当有一天,我已头发花白,满脸褶皱,所有人都慢慢的离我远去,但它还是不会离开,它将会随着我的消失,而被化作破碎的泡沫。(指导教师:柏俊楠)
【篇二:我的同桌】
她“高大威猛”,不拘小节,但心思缜密。
通过三个星期的观察,我发现了她的几个“禁忌”:平时不能跟她开玩笑,不然她会当真的。因为她心眼小,脾气大,指不定哪次就会“翻脸”。
但是,她很健忘。天大的事,过几分钟也会忘记的一干二净,跑到脑后,烟消云散。
她非常极端,聊天聊得好好的,稍不小心,一言不合就开骂,拿起书本“狂轰乱炸”,并且脸拉的老长老长,甚至要掉下来。
不过,这种事情往往只是暂时性的。当她有求于你的时候,她就会可怜兮兮且低声下气地求你。
一次,她又肆无忌惮地和我据理力争,仅仅是为了一本英语书。当我们两败俱伤时,上课了,这件事不了了之……结果,上英语晚自习时,她就要我教她读单词,因为她不会音标。于是,我也装着来火,故意说“不会!”“班长,我知道你会的”她放低了声音,“这个沙发怎么读,我以后再也不生你气了。”“算了……”我还是教她读了,但是这也只是我对付她最好的办法。
我的同桌尹佳仪,除了脾气很犟之外,其他都很可以。她随和,真性情,人缘又不错。
【篇三:遇见】
泱泱五千年华夏风云,沉淀了历史,提炼了文化。华夏儿女个个肩负文化传承的重任,为了追慕先贤,也为了铭记国史,更为了让后人了解何为中国。遇见中国,便是要遇见中国文化的叶,中国文化的根。我遇见了,遇见了那两个中国文化气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并铭记于心。
第一种气息,是茶的香气。我自幼爱看阿公饮茶,也喜听阿公以茶叙道。阿公每天都要喝茶,茶碗晶莹透亮,电炉上的茶壶突突冒着热气,汩汩的水声一响,悠悠的茶香便飘散开来。
长大后,我对茶越发中意,并深入了解了茶文化。说到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大体上可谓始于汉,盛于唐,无论时代如何变更,茶叶从未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开。中国人不仅自己喝茶,还将这片神秘的东方树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茶叶主要分为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它们再由产地和月份来区分等级的高低。众多茶品中,我最爱的是云南的首日芽,这是一种初春时采摘的茶叶,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需阳光晾晒或文火干燥,微发酵后简单加工,便可饮用。茶叶的赏,冲,品,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礼仪,抑或是中国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赏茶时,观其形态,闻其香味。冲茶时,水温八十五度为佳。品茶时,汤色呈淡青,抿一口,滋味清淡回甘。茶的清香和回甘不就像是生活最美的样子么?
阿公爱茶,也极爱茶诗!“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的这首《山泉煎茶有怀》阿公尤其喜欢,诗中讲的是坐着倒一壶清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将这清香飘溢的茶盏给予爱茶之人。是啊,品茶,爱茶要何理由?生活的趣味便在这看茶,煎茶,寄茶与喝茶的过程中了。
第二种气息,是中药的甘苦味。第一次闻中药,大约是小学三年级吧。阿公的肠胃向来不好,需要用中药来调理。“为什么阿公不吃药片偏要喝这个黑黑臭臭的汤?”我问阿公。“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个啊叫中药,药片治本,中药治根,只有从根处医治,才不会再次生病呀!”阿公答道。所以说中药也是文化的根,根种在了每个人的生活中,密不可分。中药基本的理论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中药的药材采集须应对时节,在炮制时还需注意用量的多少。中药药材的命名有的根据地域,有的根据气味,有的则根据形态。中药也是有禁忌的,如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和妊娠禁忌等,都是不可服用中药的呢。
我遇见了中国特有的气息,也籍此遇见了中国独特的文明之根。茶的清香和中药的甘苦,都需要我们华夏儿女来传承,才能让独特的中国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我想遇见更多的,属于中国的独特元素,也想将它们传播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与中华文化有一场美丽的“遇见”。
【篇四:面对死亡】
“死”这个字眼,在人们看来是不吉利的,对于有些人来说,甚至是永远的禁忌,或者是一些人永远的心理黑暗。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人会死的时候,是在五岁的时候,我惊恐地瞪大了眼睛,眼里满是恐惧,妈妈说:“好人死后会去天堂,坏人死后会下地狱。”那我呢?我想我应该去天堂吧。小时候,我一直沉迷在这个美好的幻想之中。我多么希望这是真的呀,可是谁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天堂,也许吧。
当我长大后,我开始确信这是假的,于是我又开始害怕死亡。我试着重新接受死亡,可是不行,他在我心中成了一面墙,它是黑色的,向上是无限高的,左右是无限宽的,向下也是无限高的。这就是死,他仿佛离我很近,又好像离我很远,我无法拒绝死去的命运。
我无法接受死亡的原因是不管你死前有多么伟大,死了以后什么都没了,一个都没了,就连你的朋友也没了。也许,我会成为一个幽灵,一个人永远孤零零过着日子;也许你不会成为幽灵,而是成为宇宙中的尘埃,就像沙滩上的一粒沙子,十分的平凡。
我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就开始想死亡以后的情形了。我为了减少痛苦也开始自己读书了。我看了《天蓝色的彼岸》,觉的生命原来是永无止境,你的下一站原来是世界的另一种活法,你跳下去了以后可能是一个原子,一个中微子。我还看了郑渊洁写的《隐形裁缝》,我知道了人死以后会成鬼魂,而且还会有职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还真想去看看阴间的阎王爷,但是如果真这样人人不怕死社会就完蛋了。
我现在一点儿也不怕死,反而很期待,但是我的脑海中却依然存在着几个问题:我来人间是干什么的?为了创业?我想不是的,为了钱?我想也不是,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来人间。
这就是一个小学生对死亡的理解。
【篇五:好习惯】
养成一个好习惯,真的会受益终生。
你都有哪些好习惯,是否愿意与我分享呢?
吃饭的时候,要长辈先动筷,不能挑食,不能浪费粮食,也不要在盘子里到处乱翻。这样会显得很没礼貌。在你面前的够得着可以吃,够不着的想要吃的可以跟其他人说一声让他们帮一下忙,而不是自己大摇大摆不管不顾的就直接动手捣了起来。
还有一个禁忌,是筷子不能插在饭里头,这个长辈应该都有讲过。也不可以拿着两根筷子,各种敲击碗筷,这是乞丐才会有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卫生,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尤其是个人卫生,要保持整齐干净的妆容,这样出门会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衣着干净整洁,会显得这个人很注重形象,也很尊重跟你见面的对方。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记得随手关灯,随手关上水龙头,空调最好不要一直开。
学习的时候要坐在桌前十几公分的距离,腰身端正,坐姿适当。
我们要养成好习惯,才会慢慢的成为习惯,然后让生活变得更加自然自律有自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