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相关作文

【篇一:春节,新一年的开始】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就特别开心。或许可以用热闹这个词来形容春节。春节,意味着旧一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到来。在记忆里,大家在新年期间都会变得异常忙碌。在异地工作的人们都匆匆忙忙往家里赶,和家里人一起团团圆圆过新年。大家聚在一起,相互说说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聊聊自己的工作状况。远游的孩子们也可以暂时放下自己繁忙的工作,终于有了可以陪伴自己爸爸妈妈的宝贵时间。准备过春节了,大人们要忙着给家人们买新衣,还要买各种食品、收拾房子,把家里打扫地干干净净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孩子们呢,穿着自己的新衣服和自己的小伙伴在大街上到处跑、玩耍。到了除夕夜,在我们这个小村庄里,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烟火。我一直都记得当时的烟火美极了。到了拜年的时候,孩子们还可以从大人们那里拿到心心念念的压岁钱。这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应该是最开心的事情了。过年期间,我们总是有吃不完的好吃的东西,每天都有自己想吃的肉,有自己想喝的饮料。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是新一年的开始。

【篇二:美,一直都在】

太阳透过它小小的叶柱间的缝隙,将破碎的光洒在它脚下的柔软泥土上时,我再次为没能及时发现它的美而感到惭愧。

刚把它从小姨家带回来时,它只有瓶盖大小。它是一株原本生长在荒漠的多肉,小小的,绿绿的,它的叶子呈细长的鹅卵状,肉滚滚的,却很脆弱。叶柱绕着它的中心一圈圈的排开,像深埋于地下的石兰,倒也惹人怜爱。

但,久而久之,在我那“百花争艳”的阳台上,便渐渐默默无闻了。

它没有向日葵高大的身躯,也没有薰衣草诱人的香味。更没有硕叶和花朵——这足以使我忘记了立在孤零零角落里的它。

几周后,由于远游的缘故,我的一部分花草需要托人照顾。我离家远游之时,阳台上只留下了几株耐旱和无处安放的植物。

回家的那天,我几乎是救火般跑去给阳台上饱经日晒的植物浇水。一阵忙下来,有些劳累的我便坐在阳台上歇息。

忽然,一抹小小的绿进入了我的眼帘。这,不是那株多肉吗?没有其他花叶的遮挡,它小小的身影展露在了我眼前。看着阳台上晒了几天的残枝败叶,我忽然不安起来,急忙过去查看。

谁知,那一圈圈的小绿叶柱,还是饱满浑圆的!它向着阳光,无需畏惧炎热和刺耳的蝉鸣,在柔软的泥土中依然挺立着!

这一刻,我百感交集。欣喜,悔恨,感动……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诱人的香气,可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几百年前,他们用柔软小巧的身姿,依然挺立在沙丘之上!尽管它的生命会被轻易摧毁,但只要摘下它们的叶柱播在图中,便会生根发芽,再次拥有生命!在没有任何水源的恐怖荒漠中,它却能将水分锁进那圆滚滚的叶柱!不同于丑陋并向外显露锋芒的仙人掌,它是小巧的,可爱的,美丽的生命!这美丽的生灵就在我身边,而我却无视了它!

我发自内心的向着这柔弱,骨子里却透露着顽强的美丽生灵致敬!我发现美,一直都在。

【篇三:菊缘】

古人爱菊,也爱写菊。陶渊明写出了“不是花中偏偏菊,此花开尽再无花”的孤傲,孟浩然写出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期盼,而李清照写的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凄婉寂寥。

菊花是什么?对于新婚不久、夫唱妇随的李清照来说,那朵朵盛开的菊便是幸福的自已。金秋时节,众菊吐蕊,李清照与丈夫一壶淡酒,二情依依,吟诗作对,共赏秋菊,暗香盈袖,思念“负芨远游”的丈夫,不禁低吟“人比黄花瘦”;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如经历过一声秋雨的菊,零落满地,不见其原来的面目,只有依稀香可寻,连梧桐也禁为其低泣,点点滴到天明。

各样的黄花在李清照的生命中随处可见,甚至是两者浑然一体,难分彼此。从幼年便成远近闻名的才女,到与大学士赵明诚结为伉俪,李清照不可谓不幸福,只是后来随着赵明诚的远游,李清照就有了少许的落寞与闲愁。“惜春春去”,可惜了“几点催花雨”。但是,李清照心中的美好期待却悄悄地酝酿出了一朵菊,纵然是孤独寂寞,也开得五彩斑斓。只可惜世事无常,不过短短几载便已物是人非,天壤之别的境况让李清照憔悴之极,总是“欲语泪先流”,惟有菊花依然伴左右,不离不弃。纵然是流落飘泊,无依无靠;纵然是山河破碎、前景渺茫,风雨的洗礼褪去了菊的万种风情,但余香犹存。那幽香像明灯,指引着李清照在“凄凄惨惨戚戚”之时,也依旧寻寻觅觅;像是益友,在漫漫秋夜中,驱走淡淡的孤独,模糊了易安居士泪眼中的忧伤。

李清照的菊不同于陶渊明在田园中的安逸,多了一份乱世飘零,忧伤而坚韧,孤苦却倔强。于是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硬生生的担起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犹如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而更像不甘零落的菊花。纵使秋风凛冽,也依然挺立枝头,溢出特有的清香。

菊是易安,易安亦是菊,清香缭绕,雅俗共赏。在北雁南飞的季节,突然飘来点点梧桐细雨,让人徒生几分愁绪,再添几盏淡酒,恍忽间,便悠悠地零落一地黄花。

【篇四:我与书】

如果书是羊,那么我就是狼;如果书是雨水,那么我就是沙漠;如果书是一艘船,那么我就是这艘船上的一名小乘客。

“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这句话说明了人是离不开书的。我,就是一个例子。远游时,为了打发车上的无聊时光,我带了许多书,在休息区时可以看,在睡觉前可以看,等车时也可以看。沉醉在文字的海洋中,我无暇喧闹,无暇烦闷。

我认为,人一出生大脑里是没有知识的,只有看书,如果长时间不看书,在这个信息更换迅速的时代,我将不知如何与人交谈。

读书是一种放松,有的时候,我心情莫名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很想发泄一下。我就随手拿起一本书,看着看着就入迷了,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读书是一种快乐,吃完饭看看书,我很快乐;写完作业看会书,我很充实。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在超市里看到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可妈妈不给我买,我伤心极了,不由自主地哭了,于是,姑姑就帮我买了,我转悲为喜,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一天,语文老师说:“想捐书的可以交给老师,再捐给贫困的小朋友。”我想了想,最后拿出了那本姑姑给我买的书,虽然不舍得,但想应该让他们看这本书。书让我们把知识继承,书让我们把快乐分享。

我离不开书,就像婴儿离不开妈妈一样。

【篇五:远游无处不销魂】

苏子在《赤壁赋》中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细细想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者也惟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了。陆游曾说,“远游无处不销魂”,的确如此。因为不论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还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侧畔,都有着它与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故事……

沉浸千年的布达拉,有一种圣洁,朝朝暮暮。

自幼就在书本上,电视中数次看到世界屋脊明珠的壮阔——110米高,360米长,13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3层宫殿建筑。可这种震撼与磅礴,岂是书本与电视可传载的!我多想身临城下,亲身体会一下这种震撼。

有人说,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巩固政权而建,亦有人说,松赞干布是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我宁愿选择相信后者。宁愿相信,大相径庭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字,但他们依然走到了一起。然而,主宰这一切的,绝不是冷冰冰的一书圣旨,而是冥冥中注定了几世的情缘,牵着她走过千山万水,走过高原湖泊,来与他结发偕老。

除了凄美的爱情,这里更有着乌云遮不住的宁静,有着清风拂不去的虔诚。

有那么一种虔诚,足以令你我震撼。一路五体投地磕长头的朝圣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内心深处坚毅不可动摇的信仰。而更多人,从家乡出发,用身体丈量大地。三步一拜,沿着或平坦或泥泞的道路,用短则数日,长则数年的时间,拜到心中的圣祖面前。我终于相信,信仰,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力量。

站在这片圣洁之土上,乌云密布,却未曾遮住内心中被渲染的安宁,清风拂面,却未曾拂去面色中被感染的虔诚。透过茫茫沙漠,我仿佛看到玄奘独自背着行囊前行。烈日当空,他轻轻擦拭去鬓角的汗水,只为走向那片圣土。我坚信,在他耳中最美的声音便是佛教徒们口诵“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在他眼中最美的画面便是佛光普照下,人们诵读它历经千辛取回的佛经的场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车轮悄然逝去,但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一寸华夏土地。秦淮河冰冷的河水诉说着南宋统治者的腐败与软弱,西北大漠的荒凉充斥着戍边将士收复边疆的艰辛。无论是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还是温柔缠绵的江南水乡,都有着它独特的“华夏记忆”。

远游无处不销魂,销魂的是那美景,更是那深处的文化与记忆。

【篇六:话说中秋】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走亲串访,与家人团聚,重温亲情,这天晚上的月亮会特别圆,犹如一面清冷的圆镜,神秘又令人向往,古时候有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至今。

中秋之夜,家人们坐在花前月下,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一边赏月,小孩子们便缠着大人们讲关于月亮的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桂女神、天狗食月等故事,大人讲完之后,小孩子们会抬头仰望月亮,他们会隐隐约约看到一只玉兔在广寒宫四处跑,美丽的嫦娥在思恋着后羿,吴刚在用斧头不断地砍一棵树,奇怪的是那棵树被砍倒之后,很快便长起来了。这些都是美丽的神话故事的美丽情节,月亮为这些美丽的神话添上一笔神秘的色彩,犹如一层面纱遮住了姣好女子的面容,美艳令人神往。

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比什么都要好,可某些远游在外的的游子,只能通过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希望远方的家人能收到自己的这一份思念之情,故事就有李白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是勾起了多少远游的游子心中那份深深的思念之情。

也借着苏轼《水调歌头》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愿天下所有在外漂泊的人早日回到自己的故乡。

【篇七:第一次卖报】

在我的脑海深处,经常会有一件件令人感动的事,第一次和家人远游;第一次学做饺子;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与好朋友一起参加卖报活动,而且还让我尝到第一桶金的滋味。

我记得当时和同学们一起去了买报纸的地方。去到那里后,我们就立刻到了负责领取报纸的工作人员处,领取意见工作服。卖报纸的工作人员跟我们说:过来吧孩子们,我把衣服给你们,记得买完报纸后要还给我哦!”我们领了工作服之后,发现背后竟然有“南方都市报’这五个字,我感觉我就像一个名副其实的卖报小行家呢!我认真听了工作人员简单介绍工作流程,领了40份报纸,把它整齐地放在黑色袋子里,挂着肩膀上,往体育中心方向走去。因为那里正好有一个人才招聘活动,我猜想那里一定会聚满很多人才,卖出的几率会更大。开始卖报了,我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有一位哥哥正在看风景,我走过去微笑着对他说:“哥哥,你要不要买一份报纸呢?一元一份而已。”哥哥说:“不要了。”我紧张而激动的心情一下子低落起来。接着,我又看见不远处走来的一位姐姐,我燃起了斗志,问道:“姐姐,你要不要买份报纸呢?一元一份而已。”姐姐说:“好啊!给我一份吧。”我立刻递了一份给她,接过了她手中的一元钱。瞬间我就像青蛙一样蹦了起来,真开心啊!经过努力,我很快就卖完了手中的报纸,然后回到工作人员集合的地方,把卖报的钱递给了他,他核实后给了我五元的报酬,我看着手中的钱,感觉比吃了蜜糖还要甜。这是我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奖励,也是我工作获得的“第一桶金”。

人生总会有第一次,这次也算是我童年的美好回忆了。

【篇八:牵挂如一缕绵长的云】

许久,在父亲的注视下,我终于拨通了那个一直存在心底的电话号码。

电话被接了起来,我尽力把声音调得高兴一些,冲着电话那头喊:“奶奶,是我!”那边的声音也从低哑变得清亮,我微笑着听完那头的一串问题,并回答了无数个“嗯”,却不知道奶奶到底在讲些什么。

此时那边突然一阵沉默,安心的声音从那边传来:“终于又听到孙女的声音了,真好,真好……”

这句话我听清了,恍惚中觉得有种温暖包围了我,夹带着些感伤的、落寞的情绪。我恍然,那一句句的念叨原来就是奶奶如云一般的绵长却又轻柔的牵挂啊。

老家的天空向来是纯净的,湛蓝的,云也少见,如爷爷奶奶的心思一样干净。两个老人住在这湛蓝的天空下,过着平凡的柴米油盐的生活。三十里外的堂妹一家,九十公里外的我们一家,都似放飞不远的风筝,绳的一端紧紧牵在爷爷奶奶的心头。家远的我们不能常回去,每次回去,便被浓厚的爱意包围着,奶奶不停地忙前忙后,在我们回老家的前一天晚上,收拾好我们要住的房间,拿出新的被子,去集市上买了比平时多得多的水果蔬菜,早早的站在路口不停地翘首张望。

每次我从车窗里望见晴朗天空下的奶奶,总觉得,那缕绵长的牵挂,终于将远游的风筝拉回眼前,细细检查,却又在不舍中再次放归天空,而那份牵挂,变成那缕绵长的云朵,护佑着远游的孩子在天空自在的飞翔。

每当我们临时有事需要提前回程时,奶奶总是先小心的挽留,知道事情非办不可,又着急的让我们快点回去,却又不忘让我们吃了饭再走,走时不忘把菜畦的韭菜、屋顶上的倭瓜、亲手做的馒头一一塞进车里,一边说着不用惦记,一边却是望着远去的车子迟迟不肯松眼……

电话又一次响起,看见熟悉的号码,笑着接起来,无非是一些芝麻小事,却因为那份绵长的牵挂而无限重要起来。这份牵挂,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最牢固的丝线,萦绕在子女的耳畔、父母的心头,她时时告诉你,在你受伤痛苦失意之时,身后还有一个可以回去疗伤的地方。

天下的儿女们,无论何时何地,请珍惜这份牵挂,珍惜这份如云般纯洁而绵长的爱!

【篇九:优秀作文】

中国古代诗歌中,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爱情诗,征人思妇诗几乎占据了大半诗坛,而思母诗呢?

说起闺中思妇“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这样的诗句张口即来,而念及年迈的母亲怕是支支吾吾一时半会也只能想的出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灯下裁衣人,其实多为慈母啊。“玉箸应啼别离后,征人蓟北空回首”娇妻在别后两行清泪,楚楚动人,怜得征人频回首,愿长留。可他们的老母亲或许在床榻、在灶边、烛泪满面。他们可曾想到?

“父母在,不远游”,说不定哪天在一个不留意的笛声里,一个高歌纵酒的乐宴里,又或是一声声杜宇啼归的哀怨里,他们便与世长辞。但可恨的是,这句话还有下一句“若远游必告知。”总归,母亲父亲还是抵不过那三十功名,宁愿“八十里路云和月”地追寻。任凭走马临川边的江水流淌,就如同他们远方的母亲的牵念。古人总忌讳儿女情长,他们对母亲的思念,不至于没有,却不及他们的母亲的牵挂来得那样长久,那么绵长不断绝吧!

《愤怒的葡萄》里提到了母性,鲁迅也曾问答萧红的问题,他对于青年的爱是母性的,母性里有一种慈悲。而母爱里却是一种牺牲,俗语说,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母亲不会在乎孩子对他们的爱是否会“有尽时”,他们的爱永远是“无绝期”的。

连绵的水,只要不干涸,就会永远流淌,母亲只要健在,爱就不会停歇。流水,一直是古人常用的意象,水载万物,无象无形,一直在流淌,但它不会变。河还是那条河,河床也没有消失,奔流的或涓淌的是那日复一日的流水,或许越淌越清澈。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尚的情操莫过于无形的水,滋润万物而无所索求。母亲在我们身边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甚至让人们忽略了她们细流的爱。扁担长,可也就那么长,既不宽广,也不无限,并且易断折,尤其是在水的浸泡下。不要在母亲的爱中放纵,消磨掉了自己应该回报的那份爱。

有朝一日,策马扬鞭临过流川时,千万不要别过脸去,驻马停下好好看一看,这流水也有如母亲的思念,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