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它说明了如果没有赏识人才的伯乐,像千里马这样的人才就不会被发现并重用。其实鲍叔与管仲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管仲如果没有鲍叔这位知心朋友就会被埋没,不可能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因此,鲍叔对管仲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正如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大多数千里马虽与管仲的境遇相似,却下场悲惨。它们不够幸运,没有遇到像鲍叔这样的伯乐,不能被发现而重用。管仲是幸运的,管仲有他的“伯乐”——鲍叔。
鲍叔能够赏识并理解管仲。
起初,管仲与鲍叔一起做生意,管仲因家贫而出钱比鲍叔少,但分到的钱多。旁人说管仲贪婪,鲍叔却说管仲家里生活困难,这些钱是他自愿分给管仲的;管仲曾三次做官,但每次都被罢免,鲍叔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管仲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管仲率兵打仗,进攻时躲在最后,逃跑时却跑在最前面。他手下的士兵瞧不起他,鲍叔解释说管仲不是怕死,而是为了能够侍奉家里的母亲。鲍叔为管仲辩护,并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因为他赏识管仲这位人才。因此管仲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仲的“伯乐”鲍叔为他创造了施展才能的环境和机会。
管仲因鲍叔而最终受重用。后来,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欲杀死小白却未果。齐桓公小白即位后,鲍叔极力向齐桓公举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鲍叔却甘居其下。终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能够施展他的才能,完全是因为鲍叔的赏识和举荐。因此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正如一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样,当今的中国同样需要鲍叔这样知人善用的伯乐。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发现人才是这一切的前提。因此国家不但要重用人才,而且应多发掘人才,从而更好地让他们施展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篇二:齐桓公管仲鲍叔】
春秋时期,齐国齐僖公之后,就是齐襄公了,因为齐襄公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就被大臣们给杀害了,后来公孙无知自立为君,但他和齐襄公一样荒唐又凶狠,朝廷里的大臣就把他也杀了。
现在出现了一种状况,没有君王了,而此时最有继承权的是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了。当时因为齐襄公在位时,齐国的现状非常乱,两位公子害怕被杀害,都逃离到他母亲的那个国家了,公子纠去了鲁国,公子小白去了莒国,他们去的时候,还有辅佐他们的老师也跟了去,辅佐公子小白的人是鲍叔牙,辅佐公子纠的人是管仲和召忽。
两位公子知道了齐国的情况后,立马快马加鞭的赶往齐国继承王位,第一个到达齐国的人继承王位的机会自然就最大。他们在赶往齐国的路上碰面了,这时,管仲拿起一把弓箭,要射死在前面马车上的公子小白,只听“嗖”的一声,箭射中了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应声倒下了,管仲见后,兴高采烈地告诉公子纠:“公子,您快看,我把那个公子小白射死了,这下没人敢抢您的王位了。”公子纠往外看了看,正如管仲所说,公子小白已经死了,公子纠哈哈大笑地说道:“管仲,好样的!回去后等我继承了王位,一定会大大的奖赏你的,哼哼!公子小白,敢跟我争王位,你还差得远呢!”管仲满脸笑容地说道:“这下我们没有可以顾忌的了!”于是,公子纠就放下了心,慢悠悠地赶往齐国。
其实公子纠还不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那支箭并没有伤及要害,只是射到了他的衣袋钩上,公子小白咬破自己的舌头,吐了口血,便假装倒下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这是将计就计,使公子纠他们放松警惕,然后就连夜快马加鞭的赶往齐国,此时的公子纠还在慢悠悠地走着,最终先到达齐国的人是公子小白,公子小白继承了王位,就是齐桓公。公子纠知道后,只能灰溜溜地回往鲁国。
齐桓公登上王位后,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要杀死公子纠和管仲,这时,鲍叔牙就说:“请问您想不想称霸诸侯国?”“当然想啊!更何况我有你啊,自然可以称霸诸侯国。”鲍叔牙连忙摇头道:“我不行的,如果说让我管理好齐国是可以的,但是要称霸诸侯国,我不行的,但是有一个人有这个本事,那就是管仲。”齐桓公惊讶道:“什么?你说的是那个要射死我的人啊!不行,绝对不行,他必须死,他想要了我的命。”鲍叔牙连忙辩解道:“他虽然射你一箭,但是你要是让他来治理齐国,他就可以帮你把整个天下都射下来。”
齐桓公想了想,听取了鲍叔牙的意见,决定拜管仲为相,这时,鲍叔牙就说:“我就不当宰相了,让管仲当吧,他比我要厉害得多!”之后,齐桓公就派人对鲁国的庄公说:“因为管仲射了我一箭,他想要了我的命,我对他是恨之入骨,必须要把他押回来亲手把他杀死,至于那个公子纠,你们自己看着办吧!”鲁庄公让人把管仲押到了囚车后,把公子纠也给杀死了,剩下那个召忽,他觉得,公子纠死了,活着没有意义了,就自杀了。
管仲知道这是鲍叔牙的主意,可是士兵走得很慢,怕鲁庄公识破,鲍叔牙就哼着小曲,士兵们一听,特别高兴,走得也快了起来,到了齐国,见齐桓公和鲍叔牙都来迎接他,非常高兴。
之后,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帮他治理国家,最终齐国成了春秋五霸之首。
【篇三:那条路】
路,是同一条路,不同的,是行过路的人。
同样的路,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拥有的是不同的结果。师出同门,亦都才华横溢的庞涓与孙膑本应互帮互助,共创佳话。然而庞涓却因嫉妒孙膑的才华而设计陷害,使孙膑惨遭酷刑,而自己最终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反观鲍叔,同是面对才能高于自己的管仲,不仅处处包容,还助其成就相位,而自己也因此流芳千古。
很明显,他们所面对的路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庞涓选择的行过的是一条堕入深渊、万劫不复的不归路,而鲍叔选择行过的却是一条光明坦荡的路。路,早已确定,只是看你如何去行走。
一条路,充满坎坷,但路边终会长出鲜花。当你心怀抱怨,满腹牢骚的行过,那你的眼中永远只有荆棘坎坷。若你心怀希望,行过时拥有的将是满路的芬芳。
他,是清代贬黜的最后一个大臣,却也是人民心中的最后一个好官。林则徐,因得罪列强,被贬至新疆。从一个手握大权的一方重臣到颠沛流离的晚年贬官流放,也许很多人都会想,算了吧,都这么老了,安稳的度过晚年就好。但他不,他坚信自己能给当地人民带来一份幸福,带去一份温暖。于是他硬是将一条贬谪之路行出了恩泽百姓的气魄。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拍手叫好。贬谪的路早已确定,不同的是他以一颗充满希望、满怀责任与信心行完了那段从北京到新疆的艰苦历程,这使他在晚清的历史上挥洒出了浓重的一笔,使他的姓名被千万人铭记。
同是临时执政之路,袁世凯行过,是“百日皇帝”的短命之程,孙中山行过却是乱世之中的一丝光明。同时战败,勾践行过,是卧薪尝胆的卷土重来,项羽行过,却是乌江自刎的英雄挽歌。同是秦王殿上的刺秦之程,秦舞阳行过,是战战兢兢的色变振恐;荆轲行过,却是镇定自若的谈笑风生。他们的路是一样的路,却因行过的人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路,还是那条路,不同的人是行过的人和行人的选择罢了。
【篇四:高风亮节鲍叔牙】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参与本次读书分享。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殊不知,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位默默无闻,却又不或缺的人物,他就是鲍叔。
回望历史的锋烟,鲍叔尽心尽力,鞠躬尽瘁,辅佐公子小白登上齐国大位。他原本可以理所当然地登上相国的位置,但他却拒绝了相位,竭力举荐管仲,而自己却甘居人下甘当绿叶,他成全了管仲,也成就了自己,难怪管仲会说:“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放眼现在,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用算盘和计算尺推演出上万的数据,创造出了我国的第一首核潜艇,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经历了190次失败仍不退缩,成功提取的青蒿素,使得无数人逃离疾病的魔掌。疫情来袭,医护人员奋战一线,救祖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不计个人得与失。
然而,并非人人都有鲍叔之心胸。庞涓害孙膑,周瑜恨诸葛亮,曹操杀杨修……正是因为他们心里只有自己的利,才有了无休止的明争暗斗。
可以说,没有鲍叔就没有管仲,更没有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难以想象,如果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没有像鲍叔一样的人,又怎么会有如今愈加强盛的祖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像鲍叔一样,胸襟宽广,不拘小节,在集体利益遇到侵害时,舍小我成全大我。
【篇五:齐桓公管仲鲍叔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管鲍之交,自古为千秋美谈,管仲与鲍叔并没有应各位其主而分道扬镳。而齐桓公也不计前嫌,虚怀若谷,最终取得了九合诸侯而不以兵车的辉煌成就,更成为了春秋的第一代霸主。因此,千古美谈管鲍交,风物长宜放眼量。
于友。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鲍叔的举贤是历来被称赞的,他知管夷吾家贫,便多分他钱财,鲍叔知管仲家有老母,便为他的临阵逃,脱贪生怕死寻找理由。因此,观众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但鲍叔却为推管仲为相,这就是所说的“宰相肚里能乘船”吧。多年之后的一个月夜,一位官员正在骑马飞奔,追上了失落的韩信,萧何的威名也就传遍了全国。
如果管仲是匹千里马,那鲍叔牙一定是伯牙。天下满相识,何处是知音,对朋友,我们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精神,团结合作,唯有相让是友情鲍叔的大度令我敬佩。也许,“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是如此吧?
于君。齐桓公称得上是一代明君,他思贤如渴,任人唯贤,那豪迈的一指,使这一代霸主更加熠熠生辉。管仲的那一箭射来了雄才大略,射去了一对深厚的君臣友谊。面对捉捕归来的仇人,恒公咬牙切骨,恨不得将管仲碎尸万段,将其尸体弃之荒野。但他忍住了,他明白,我的山河社稷需要有贤人来辅。这股仇恨他只能埋在胸口,随即任命管仲为相。这惊遍朝野,谁也没想到,当齐桓公登上霸主宝座时,竞会对管仲称谢。这对君臣,也创立了老马识途,石破天惊的故事,受后人瞻仰。
相反,任人唯亲,孤行的君主也必定会走上灭亡的道路。项羽逐范增,以武治国,最终导致了乌江边的涕泪横流,拔剑自刎。同样,唐玄宗在晚年沉迷于花天酒地之中,任用口蜜腹剑李林甫,乱国专权杨国忠,引发了安史之乱。孙武说:同欲者胜,民齐者强,唯有君臣同心,才能共利断金。否则,要么是贤能之人离你远去,要么是贤能之人看着你逐渐淹没于滚滚浪涛之中,不复往回。
于人。孟子曾说:管夷吾举于士……所以动身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悲观的生活能够助造上进人生。十年寒窗,百年苦读,莘莘学子的梦想就在放逐一瞬。相信,我们都是两眼有光,未来可期的青年。努力,打赢高考!不负韶华!
千古美谈管鲍交,风物长易放眼量。团结与此终身定,莫把流离作无期。未来!拼闯!
一名考生
【篇六:齐桓公鲍叔牙管仲发言稿】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在这场读书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透过历史的烟云,纷繁的历史人物让我们看到人性光辉。正如今天读书会上的主角——鲍叔。
管仲、鲍叔和齐桓公的故事人尽皆知。虽然管仲的忠心耿耿、足智多谋,齐桓公不计前嫌和任贤用能的高贵品质让人赞叹,终成一段佳话,并且在故事中扮演这不可或缺的的一环,但是以我的观点来看,鲍叔的品格闪耀出的光辉超过前者。
春秋时期,群雄割据,划地为王,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王室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在这样的环境下,鲍叔能做出让贤的举动,就如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一般的品质就显得更加可贵。虽然明君圣贤让人景仰,但同鲍叔这般视权力官位如粪土的人又怎能不让人铭记呢?在乌烟瘴气的社会环境中能做到洁身自好的人屈指可数,而鲍叔这样满腹经纶又低调谦虚地做人做事则更是少之又少,又怎能不让人拍手叫绝?
鲍叔这样的“傻人”靠着自己的一股“傻劲”推举管仲,看似让自己吃了亏,缺失了权杖,但从长远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却是实打实的为本国的利益考虑,最终也获得盛名,流传千古。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体现。唐代作家王昌龄就在诗中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刺客荆轲所作的《易水歌》更能说明这一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奉献精神也是当代难得可贵的精神。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人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六十年代的596计划使左右交困的中国在军事实力上站稳了脚跟;三代人的青春换得了塞罕坝从荒漠变成绿洲的奇迹;墨子号卫星的升空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如今,新冠疫情当前,我们当代年轻人也应该深刻领会这种奉献精神。在疫情前线,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筑城一道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长城,而我们也要发奋图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鲍叔的精神时至今日也不过时,而是滋养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迎着风雨前进。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篇七:谈包容】
【篇一:谈包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生活中常听的俗语,但我们只需要用前半句即可,后半句可弃之,所谓“量小非君子”即告诉我们做人要大度,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度量宽宏,学会包容,定会不忧不惧,坦然处世。少一分烦恼多一份快乐,何乐不为呢?
成大事者定要胸襟广阔,让我们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小白和哥哥为争国君兵戎相见。当时,管夷吾在小白哥哥麾下效力,为了阻止小白回国争国君之位,管仲在小白从鲁国赶回齐国的路上截击小白,混战中,管仲用箭射伤了小白,可还是让小白成功回国,且当上了国君。小白当上国君后,勤于政务,搜罗人才,当他知道管仲是一个治国之才,不计前嫌,忘记曾经是生死相对的人,任用管仲为相国。果然,管仲成为相国后辅助小白,齐国迅速强大,小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可喜!可佩!可敬!小白的度量使人敬之服之。有大度量之人可成天下之大事。将历史再推到三国时期,周公谨与孔明都是同一时代能人,周公谨以他的才学,本事,智慧,的确是一位难得的谋臣,必定会闯出一番大事业。可惜,英雄气短的他,由于心胸狭窄,妒忌心重,在与诸葛孔明斗智斗勇失败后而英年早夭。可悲!可泣!我们后人看历史不能只是为他叹息,而要吸取一些经验。那就是告诫我们要大度。
有人说:有德有识者,度量可大,我说,度量大者,才可说有德有识,气度狭小者,怎可说是有德行?气度狭小者,怎可说是有才学呢?
别以为度量大是一种甚高的境界,别以为度量大是一件先天本能。其实,要做到是很简单的。前人史播臣所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胸开朗,眉目清扬。”只要我们能学会冷静,静点思考问题,忍住一时之气,又何须“庸人自扰。”气量就那么简单。量能学,学进识进,识进量尽,又要我们每天保持心平气和,不因小事而吵闹,在心里克服忍耐,日子一久便可惊奋地发现自己真的变伟大了,心明清澈,开阔明朗是一种何等境界,不以为然,那只是小事一桩?
度量大是世人都欣赏的一种品格,人生的喜怒哀乐,忧愁苦痛,只要我们时时包容,事事包容,以大海般广阔的胸襟,包容芝麻般的不快之事,我们便可以百事可乐,固此,人生在世能够大度,懂得包容,一生虽不能说辉煌,却能快乐恬然。
【篇二:谈包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一种伟岸的情操,是一种高尚的善意。能用包容之心兼怀人和事,则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友爱。反之,气量狭小的人则难免遇事恼恼,见人耿耿了。此耿耿,无事于补,于已无益,是徒然也。
有人认为,度量是系于先天,是生来就有的。然而,“性相近,习相远”,度量不是先天生就的,它关系人的德行,也关系人的见识。有德有识者此方能有度量,德识靠不断学习,修行才能得到。只要后天的教育得当,那么人人也都能成为有度量的人。相反,在后天若不好好学习,好好修行的话那也就难以成为有德识之人,也将难以成为有度量的人,一切都只是空谈罢了。
历史上不乏兼有包容之心的人。管仲是齐国的名相。“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后来叔牙做了齐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则辅佐公子纠。最后,公子小白当上了齐王,也就是后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恒公。公子纠最终被杀,管仲沦为阶下囚。但叔牙没有离弃管仲,而是极力在齐王面前举荐他,齐恒公最后决定起用他。此后,管仲辅佐齐恒公“九合诸国,一匡天下。”管仲说过:“吾尝三仕三见遂于君,鲍叔不以我为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正因鲍牙的包容之心,使管仲的才能最终得到充分的展现。叔牙于管仲也因此成为了形影相随的好友。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如魏征谏唐太宗,太宗包容他直谏的无礼,而且虚心纳谏,“贞观之治”的盛世繁华就是这样产生了。
相反,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那样,到头来只有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地步,若不是他对安东尼奥的敌视和怨恨,若不是他一心想置人于死地,若然他能以包容之心来对待别人,那就不会造成那样众叛亲离的场面。
清朝封建统治者是愚昧的。一首“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皇冠”,统治阶级也就冠冕堂皇地将作这首诗的诗人株连九族。若清统治者能以包容之心待,真正为百姓办事,又怎样会出现此后的多次农民起义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兼济天下,则能万事千秋!
包容之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方。但包容并不意味着对任何事情都要泰然处之。对于那些穷凶极恶又死不悔改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其必要的还击。
“一只脚落在了一朵紫罗兰上,踩扁了它。紫罗兰却把花香留在了那脚跟上——这,便是宽容。”在人们追求生命的意义时,他所需要的是爱;是包容世事变迁的博大襟怀;是那种“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的旷达;是那种虚怀若谷,宠辱不惊的超然……
总而言之,若以包容之心去待人,我们也能获得许多。让我们心中那朵包容之花在充满阳光雨露下娇艳绽放!“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同样,人生给了我包容的心,我要用它寻找真善美!包容天下,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精彩!
【篇三:谈包容作文】
包容是什么?包容如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包容如广阔无边的海洋,可以容纳无数的小水滴;包容如无边无际的宇宙,可以容纳世间万物。
是啊,人生在世,不如意事何日无亡,何时无亡?生活中总有人在倡导:要学会包容,包容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生活,但在生活的浊流中又有多人人能做到?这有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思考呢?
钱几天,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十四岁学生一刺伤,且伤势也不轻,还在医院里昏迷不醒,双方的家长忧心忡忡,争吵不休……这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我们尚且不去议论,但这确实引起我们的思考——宽容是什么?
试想,如果这两个学生在发生争吵时,都能保持理性,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接受和原谅对方的错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对于一个花季的青少年来说,如果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伤害他人或做出违反法律的事情,犯下弥天大错,而自毁前程,这是多么的不该啊!那么造成这些悲剧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是没有怀抱宽容之心,没有懂得包容的真横内涵。不是吗?宽容的心能使我们时刻保持理性地去辨别是非,避免冲动而做出让自己后悔一生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常怀一颗包容之心了。
其实,包容之心不是先天性的,它关乎人的德行,也关乎人的见识,是一种道德的境界,是需要靠不断的学习,修行才能获得的。有包容之心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品格,不是吗?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见信深感忧虑,回复张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把院也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家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因此,宽容是一种理解和体谅人的做法。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的“意外”退赛,这是多么的出人意料。或许,他的意外退赛,曾让多少的中国人失望和埋怨,无可质疑,2004年奥运会他的“惊人一跨”让每个中国人都为之动容,为之自豪。如今,他在北京奥运会却……但是相信指责埋怨并不是中国人的本色。在悠悠的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理解和宽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面对刘翔的“意外退赛”,中国人更多地选择了理解和宽容,正因为如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刘翔会在他的人生道路中走得更好,更远!
卡耐基说:“能够坦然面对表明自己已经不再畏惧;接受结果自己会就会轻松下来。”感受宽容的意蕴,宽容自己,朋友,社会,然后积极投入,就可能挽救失败!
拥抱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生活的种种,让我们宽容牵手,与快乐为伴。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抱怨,阳光明媚的日子,何不出去走做?看看天有多蓝,看看花有多艳,体会情深似海,感受真爱无边,领悟宽容的博大!
【篇四:谈包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是说那大海之所以如此浩瀚辽阔,是因为它能够容纳百川。无论是延绵几千里的大江大河,还是涓涓细流,它都包容着,成就了它的伟大和不可征服,但有人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不是海洋,而是人的胸怀。那么,人的广阔胸怀又是怎样的包容呢?
包容是一种大义。古时候一个皇帝在庆功宴上包容这一位将军对自己妃子的无礼,将军感恩戴德,而这位深明大义的皇帝就是由这位将军救出性命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对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予以包容。这是对情义最好的诠释。
包容是一种智慧。假若一个人不懂得包容,不能得到什么,反而会失去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在一次节目上说:“包容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会包容,一种是傻子,因为他们不会包容;一种是有智慧的人,因为他们不会因为任何事而浪费自己的快乐,他们会宽容。希望所有人都会用智慧去包容。”包容不是一种智慧吗?
包容是一种耐力。古代日本有一位名僧叫白隐。有一天,住在寺旁的卖菜夫妇抱着一个婴儿来骂白隐。原来,他们的女儿不知怎的怀孕了,父母问她孩子父亲是谁,女孩子吞吞吐吐说出了“白隐”两字。女孩的父母于是抱这个婴儿给了白隐。白隐知道后,只说了:“就是这样吗?”从此,寺里香火灭绝,而白隐,每天用米磨碎去喂那个婴儿,直到十年后,那个女孩终于说出了真相,孩子的父亲是邻村的一个卖布的。而当他们带回已十岁的孩子时,白隐只说了:“就是这样吗?”从此,寺里的香火比以前更旺盛。白隐禅师十年的忍辱负重,包容着人们对他所做的一切。他的包容是一种耐力,一种超凡脱俗的耐力。
有智慧的人把包容比作大海,一滴墨水滴下,仍然清澈如故。这里有着情义,理解和善良。而愚蠢的人把包容比作一杯水,一滴墨水,就会使它混浊。因为它不懂如何包容。或许,包容只是一种做法,就是不要用别人的错误去惩罚自己,快乐地看着“云舒云卷,花开花落”。
【篇八:你有针尖,我无麦芒】
气量,是海纳百川之包容;气量,是天容星辰之璀璨;人不知而不愠是气量,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气量,容他山之石是气量。大度的气量对于个人乃至国家的成败兴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大度,成就国家兴败。自春秋时期一直流传至今,被人赞为佳谈的”鲍叔举荐管仲”的故事想必家喻户晓。鲍叔任相后非但没有刁难管仲,反而将他举荐给齐桓公,使其担当重任。因为鲍叔的心胸宽广,齐桓公不记仇的大度气量,成就了齐国千秋霸业。如果不是大度的气量,就不会有管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感慨,不会有《史记》中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大度,成就个人的荣耀。莫言作为诺贝尔奖唯一一位中国籍获得者,可谓炙手可热,名声大噪。当然也有不少与其针锋相对的话语指向莫言。可是当莫言面对这些令人恼火不已的恶语时,却真正做到了“莫言”。他用他的气量做盾牌,挡住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他用他的大度向世人证实了他的不虚此名,他用他的“你有针尖,我无麦芒”阻挡了流言蜚语的侵蚀。
然而大度的气量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例如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的妙计不仅气的周瑜愤慨难耐,大声疾呼“既生亮,何生瑜”,更气的年仅36岁的周瑜英年早逝。周瑜难得一身本事,却因小气,不肯忘却心中的得失,年纪轻轻便赴上了黄泉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气量小的人,因为心胸狭隘,没有度量,便难成大事。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话粗理不粗”。官至宰相,六部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旁人的嫉妒、羡慕肯定不少,但身为宰相,即使听见自己不愿听的也要用自己的宽容、大度把这些包容起来。宰相替皇上日理万机,若是每件事都斤斤计较,怕是多大的“脑容量”也不够用啊。
自古大度者能成事,齐桓公能容管仲之针尖,终迎万候来朝;莫言能容他人之麦芒,不愧为一代文豪;君若能容他人之针尖,收己麦芒,化干戈为玉帛,敞开胸怀,得君子之雅量,成大夫之大度,必能成一番大事。
生活需要气量,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你给他针尖,他也不会回以麦芒。因为大度者本无麦芒。“你有针尖,我无麦芒”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处世之道,“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让我们以大度为荣,成为一个“无麦芒”的人吧!
【篇九:齐桓公管仲鲍叔牙高考作文发言稿】
以宽宏气度,筑成功未来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众所周知,齐桓公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称作“春秋五霸”之首。但对于创立了这份功绩到底是谁的功劳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议。
或许有人将它归功于鲍叔的知人善谏,或许有人将它归功于管仲的治国之才,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齐桓公的气度。
在齐桓公继任后,鲍叔向其推荐了管仲,要知道管仲和齐桓公可是有着“一箭之仇”的。但齐桓公并未因此而不任用管仲,相反齐桓公重用了他。齐桓公难道一点都不记恨管仲吗?不!但他却能够“以先国家之利而后私仇也”,因为他知道管仲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他为了国家和百姓可以牺牲自己的恩怨,这便是他的气度啊!
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官,据《资治通鉴》记载,他一生曾向唐太宗上谏两百多次。但你们可能不知道,魏征一开始是唐太宗哥哥李建成的臣子,并曾向李建成建议杀掉当时只是秦王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死,魏征被擒。魏征本一心求死,但李世民不计前嫌,以礼相待,最终得魏征相助,开创了一番盛世。是李世民的气度得到了人心,造就了他的成功。故而拥有气度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谓:“天之高,纳君子气度。地之厚,蕴仁者胸怀。”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蔺相如用他的气度感化了廉颇。这份气度并不是建立在蔺相如的个人利益之上,而是建立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这份气度是君子的气度,这份胸怀是君子的胸怀。这才是廉颇老将军所敬佩之处啊!
当今社会,有许多人缺少气度,斤斤计较,没有容人之量,这种品行并不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狭隘,多一点气度。在别人犯错时给予原谅,不计较,不记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每一个人。培养自己的全局观,不局限在个人的角度与层面,心怀天下。在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为祖国复兴献上我们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篇十:持明者之智慧,担国家之重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阅读心得。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持明者之智慧,担国家之重任。
遥看春秋战火,多少英雄豪杰各显其能,英勇善战驰骋战场,足智多谋胆识过人。当我们谈起“管鲍之交”时,也许齐桓公不计前嫌,目光长远,宽容大度的君子风范会令你感触颇深,或许管仲适天下局势之变化、发挥其能的谋士风范会让你为之称赞。而于我而言,鲍叔慧眼识珠,心胸宽广,心怀天下的智者风范让我最为欣赏。可以说,没有鲍叔,齐桓公何来启用管仲成就天下伟业一说?又何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说?
鲍叔之过人之处,在与其拥有超群的智慧,即为明者之智慧也。
慧眼识珠,此为明者智慧之一也。首先,鲍叔辅佐公子小白成为称霸一方的齐桓公,其能力必然是不可多得的。然而在齐桓公成就霸业之际,鲍叔却以“想要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一言极力举荐管仲助其成就霸业。鲍叔未尝不知在王位之争中,管仲处在敌方阵营,鲍叔以慧眼识珠的眼光推荐管仲,可见其智慧之深。若没有鲍叔慧眼识珠的能力,发现管仲这颗“难遇的珍珠”,纵使管仲再有能力,也只能如一匹千里马一般终生难遇伯乐,难显其能。千里马可贵,伯乐更可贵。
心胸宽广,此为明者智慧之二也。“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宽容大气之人被君主赏识,持君子风度之人吸引贤才。历来古代官员为功名利禄争夺不已,而鲍叔身为开国功臣,不仅推荐能力过人的管仲来辅佐朝政,更愿意甘居其下,其实管仲何曾不想亲自辅佐,但就是这样一种隐忍,一种谦让,一种爱惜人才的风范,不仅成就了齐桓公和管仲,也成就了自己,历来为后人称赞学习。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心怀天下,此为明者智慧之三也。“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人君子,必要果敢坚定,顾全大局,担起国家之大任也。当鲍叔遇到一个实力与自己不相上下甚至可能胜过自己的人时,他没有心生妒忌之心,而是从全局出发,从国家出发,保贤才重获用武之地,助君主得国家之大成。舍得个人利益促进国家繁荣昌盛,此乃大智也。纵观古今,能如鲍叔一样做到怀天下,顾大局的人可谓甚少,心怀天下的大局观念决定了智者的高度,是声远名扬一时,还是名垂青史,显然,鲍叔为后者。
古人之智慧放于当下,对我们而言受益颇多。鲍叔的超脱智慧助当代新智者持明者之智慧,担起国家之重任。身为新青年,当如鲍叔一般识大局,明大体,以大浪淘沙之势接好复兴之路的接力棒,以青云鸿鹄之志传好复兴之路的接力棒!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