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烟雨江南】
风轻轻转过小巷,夹杂着许些枯黄的落叶,来的悄无声息,在短暂的一瞥中便无影无踪,好像只是为这个秋天点缀淡淡的悲凉似的。
雾起,映忖下着淅沥小雨的天空,朦胧的美感,若隐若现。手指轻触雨珠,冰凉的感觉,由指入心。耳畔隐约传来古琴的回响,一片朦胧中,我忘却了尘世,仿佛回到了那梦中,留连往返的江南。
撑着油纸伞,漫步在斑驳的青石板上,呼吸着古时纯净的空气,感受文人墨客的足迹以及雨丝缠绵的柔情。雨滴在西湖的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向外,向内,朝那隐于雾中的深处。杨柳的枝条拂动,莎莎的声音使人平静。江南的美,属于文人,江南与文人,似乎有着宿命般的联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的美,譬如白居易这样的诗人,都流连往返,写下相思的诗句,当然,他们只是欣赏者。苏轼的坎坷仕途,似乎并不能是他内心动摇,现今横卧在西湖上的苏偍,就是当时苏轼的真实写照,他与江南的美合二为一,感受着江南的美学。我算不上什么文人墨客,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薄人格,也写不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华美诗章,我只是,在编制的梦中孤芳自赏罢了。
雾浓,烟雨中那种柔美的感觉愈使我陶醉。终于,为那一场烟雨负了天下,世间荣华,落幕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不如做一场烟雨,淡泊,潇洒,与江南合二为一,尽享那忧愁的唯美。温柔的风,吹散了心灵的尘埃;唯美的雨,洗涤了内心的污秽。古琴的声音变的深缓抑郁,我独自寻找象征缘分的三生石,铭刻下三生的诺。
雨止,烟散,梦醒,终于看清了那隐于雾中的尘世。古典唯美的瓦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古琴婆娑的声音不见了,随即而来的是刺耳的鸣笛。江南,就这样消失了,仿佛从未出现,它的足迹,它的身影,放眼现在,再也寻不到了。社会,在进步,人却忘了某些东西,那人性最初的真善美。风不在温柔,变的凌烈:雨不在唯美,变的浑浊。
梦中的江南,是梦,还是未来?
【篇二:星空下的遐想】
天渐渐沉了下去,太阳的最后一缕余辉抚摸着这个千百年来的江南小城,湿漉漉的空气中蕴含着一丝令人捉摸不透的冷寂,房檐也啜泣着,一大滴的水珠搭拉下来,那么神秘。
天空之上,寥寥几枚星星束在了天上,一大团雾云也笼罩在其中,那么朦胧。
街上,卖糖葫芦的老先生已经走了,但行人却越来越旺,许多牌坊正开门营业,卖各种东西的都有,各类吃食、衣服,似乎已经完全遗忘了月夜下的静谧。
雨星星点点的坠落下来,行人渐渐散去了,各户的竹灯笼都挑灭了灯芯,安详的睡去。
西边的小山包并不高,两三下就可以爬上去,可上面却又是一幅不一样的景像。这是一片树林,每一棵树都青青翠翠,呼之欲出,草也十分柔绿、轻薄,踩着雨声的鼓点,你同样也可以继续朝里看,瓢虫、青蛙,你都可历历数之,萤火虫便像一点点星光,带你走向天空,有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了。
这座小城并不大,从薄雾中能看到一抹城墙,再走近看时,却是一栋塌败的破壁残垣而已,上面写满了历史的沧桑,战火的洗礼……
这还得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旧社会,政治腐朽,军事力量薄弱,只是列强眼中的东亚病夫而已,事实上在中国的旧社会期间来说,也的确是这样的,一片片瓦楼上黑壁满满,这是战火、无休的战火留下的痕迹,在这栋不大的楼房下,埋藏着的却是四万万个同胞哭泣着的心。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也可以在世界民族之林里骄傲的呐喊:“我们是中国人”!从以前的旧社会改革发展到今天的新社会,我们的先辈是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代价呀!从破旧的高脚楼到高楼林立,从简单的瓦房工厂到现代化的工业强国等等。我们可否能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呢,不能!它如一根无形的长鞭抽打着我们,痛却鞭策着我们进步、进步、再进步。
抬头向天空远望,此时已是繁星满天了,月亮也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形,周围是一片寂静,可心里却是暖暖的。下了小山走到大街上,早已是夜深人静,牌坊也打了烊,休息去了。窗外的霓红灯蒙上了一层水雾,来往的车辆依旧骆驿不绝,又是一番景像。
“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带着这一个愿望,我进入了梦乡。
此时,又有一双灵动的双眸注视着这个悄悄萌芽的国家。
【篇三:学会欣赏】
喧闹的老街,纷纷扬扬的尘土在阳光的照射下跃动。
书屋不知是什么开设的,印象里,它很狭小,很破旧,孤零零的坐落在老街的一边。只记得那时候,老板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耳畔还回想着周杰伦的《叶惠美》,哥哥喜欢在午后喝着绿茶,恭恭敬敬地站在老板的书店里看书,而我不愿意踏进,亦不明白哥哥为何那么虔诚。
后来,我便搬家了。
那天,刚好镇上赶集,集市从镇口如丝绸般蔓延到了老城区。尽管说是老城区,但古老的建筑早已经被华丽的商品楼取代,徒留下一段石板街,似乎还留着旧时的气息。走在嘈杂的人群中,我似乎有一点点地迷失了我的方向。在人们拥挤下,我被推搡,无奈前进。
终于,站稳了脚跟,我拍拍满是灰尘的裤子,年轻的店主正在看着周杰伦的跨时代演唱会。
“又回到这里了”
旧书店竟然还在那里。瓦楼经过风吹日晒,好像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牌匾上本应该泛着金光的大字,早已经显现不出当年的轮廓,就连长途迁徙的鸟儿都不敢在这之上歇息,仿佛一碰就会掉下来。旧书店的老板悠闲地躺在摇椅上,杂乱的发髻间隐约露出些白发。我仔细打量着书屋,依旧破旧,却让迷失的我找到了一丝心安。
再次来到书屋,已经是半年之后,所有的砖墙上都被刷上了刺眼的红色,老城区似乎在做着最后的挣扎,经过无数次的缩小,叫卖声也消失了,瓦楼下的书屋成了唯一的风景。
那天很特殊,店门口挂着一块小牌:所有书一律五折。老板也没有了往日的闲暇,眉头上分明皱起了沟壑。看着渺小如蚁穴的书店里摆满了书,我终于踏进了这家书屋。
老板见有客人,起身,热乎的招待我:“看看吧,都是些好书”。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老板转身继续用鸡毛掸子轻轻地拍打着书架上的灰尘,我分明看到了泛黄的扉页上有哥哥留下的痕迹。最终我选了一本《明天》。
离开后,刚走几十米,我慢慢转身。在阳光下,那牌匾仿佛又恢复了昔日的光芒。
几天后,老街区变成了一堆废墟,但书店的牌匾仍在废墟中闪闪发光。我心中有些许悔意,直到今日我才真正欣赏了这间书屋。
可又有些庆幸,我终于学会了欣赏它,尽管是迟来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