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
怀念北京的老规矩,就像怀念曾经的四九城。
古都总是美妙么?未必。课本里有郁达夫先生令人怀念的秋天,扫把经过留下淡淡印记,也有老舍先生并不太令人怀念的酷夏,祥子在泥泞中挣扎谋生。但在今天,不管是否经历,怀念这座城市,往往会是将其幻化为前者,选择性地遗忘后者——这其实不是因为过去更美,只是因为现实悲催。悲催的一点在于,无论好坏,老北京城从视线中消失了。
老规矩总是有道理的么?同样未必。牵涉封建迷信的自不用说,男尊女卑那套礼法也早就被淘汰。今天人们怀念起老规矩的时候,这些负面内容被下意识地排除在外,他们强调的甚至不是规矩内容,而是规矩所带来和体现的规规矩矩的社会生活方式——这其实不是因为老规矩更合情理,只是因为现实悲催。更悲催的一点在于,在这座快速变化的城市中,一些旧有美德的确正在被淡忘,包括有规矩和守规矩本身。
没有规矩,才是最可怕的沦丧,它比城市建筑风格消失更不可逆。事实上,变迁难定对错,人们破坏一些,他们创造另一些,城市在变,审美标准也在变。譬如,曾经被骂得一钱不值的,楼宇顶上的中国古代风格“帽子”,现在看来,并不比形似内裤的所谓现代派建筑更丑陋。但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不会变,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一旦失去,再难回来。不难想象,没人指望卑鄙人性会留下高尚者的通行证。
破坏规矩,首先是对秩序和现实的不尊重,有些属于反社会心理问题,有些纯粹出于其他目的的反科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当城市走上一条快速发展道路之时,当偌大一座现代化都市里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甚至违法乱纪的行止时,如何寻回那些老规矩,如何让老规矩带给人们规规矩矩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恰恰是怀念老规矩的那些人,未必有心思琢磨得那么远,这是他们的家,他们只是本能地感到忧虑和愤怒,一种不学而知的良知。
怀念北京的老规矩,就像怀念曾经的四九城。
无关老规矩,有关没规矩。
【篇二:师姐】
私塾里面不能只有男孩子,便成为封建啦。都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又有古人因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不让女子多读书。而世事终究换了,毛主席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去了许多封建的立校规则,把违背人性的纪律都废除了。女子也可以读书而且现代派的私塾正是需要女性的加入。
我很开心就有这么一位师姐,姓雄,英雄的雄这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然而后来证明不是的,只不过当时我试而且非常坚信,我听到的一定是对的。这师姐,留着长发带着黑框眼镜,去看就知道是一个读书忒多的女博士型的人才。
她平常是班里面笑的最厉害的一个,同时又是背书最厉害的一个。她的严谨,她对学术的钻研,几乎让班上的每一个男同学都为之而称赞。有一次,我们背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就是冯友兰先生写的那一篇,那个时候我只能被4段,而她从头一口气从未断过的背诵完全篇。那个时候我心里发自内心地崇敬她。
有一次师傅请吃饭,酒桌上他们都在喝酒我跟师姐不喝酒,于是我们两个就坐在了教室外面。我们两个就在那儿聊天。闲聊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她还有如此可爱而鲜活的一面。
可能这也是我一直都没有料到的吧。我一直以为她是多么严肃啊,她从来都是认为我应该是很好的。我很感念她当我开始想与我年龄相仿的一个同学一起玩儿的时候,她说,不要跟他闹,自顾自的学习好。我当时真的很很想玩儿,然而我终究停了下来。
师姐仿佛是彻彻底底的好。现如今我也很少再见到她了,我还是很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