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香粽】
年年端午到来时,飘香粽子遍唤起那亲切记忆。
——题记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源自,屈原五月初五投了汨罗江,楚人为纪念他,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屈原的作品和故事,心中在充满了对诗人的敬意的同时,看着那透着竹叶清香的糯米粽子,嘴里早已是口水欲滴,剥开皮,咀嚼着香甜柔滑的同时,口中不自觉地也在念叨着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一股铿锵的民族魂和铮铮骨风也弥漫着整个小屋。年幼的我们,节日不仅是玩耍,更多是别样美味的体验。芳草香夹杂着一股幽幽粽香扑面而来,那时端午便轻叩门扉了。鱼肚白刚挂树梢,伙伴们就匆匆起床,和约好相邻腻友结伴去田野里采艾,素面布鞋轻软地掠过草地,晶莹露珠,悄悄溅湿了裙袂衣袖,伙伴们依然兴致勃勃,就着满把艾草清香,在小河边梳洗那份用双手劳动得到的艾。
为了能吃上香甜的粽子,带着清香的艾叶,赶回家,等着母亲将它们上蒸笼。家人提早买回糯米、五香肉、绿豆、蛋黄,以及粽子叶等。包粽子的叶用的是竹叶,放在那里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端午节前总会先将糯米泡一夜。然而在包粽子时母亲熟练的包粽子的技巧,总会令人赞叹不已,母亲把粽叶卷成漏斗状,勺子里舀入适量调配好的糯米,夹上一块五花肉,再舀适量的绿豆,只见母亲吧粽叶一折一卷包裹成型,用绳子紧紧地扎住粽腰,结实得像碧青的四棱石块。“包住了,包住了”我大声地喊道,包住了童年的记忆,包住了一家人的幸福。
孩子们静静地等待,等到粽子下锅煮到快熟时一种属于粽子的特有香气就会飘散出来,清香四溢,光闻味道就让人食欲大振,没有馅的白粽子剥了皮略微有些黄绿,香气扑鼻,香甜而不腻……在这飘香时节,邻里总会相互赠送各种馅料的粽子,表达浓厚的友情。到了端午节那个夜晚,一家人一起剥开红丝线系紧的绿色祈愿,一家人其乐融融。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一份。装在衣兜里,沉甸甸的坠着,好像这是四个月以来的期盼,快乐都装在衣兜里,我们用手捂着,生怕它溜走……
其他大人们在门楣窗前,屋檐下插满一支支还沾着露水清香的艾叶,以图驱邪纳福,孩子们也学着大人的模样,更多则是一种乐趣。其实,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良药。之后,慈爱会给每个孩子手腕,脚脖系上五彩线,在胸前佩戴上用五色丝线织成的香包,四溢香气,也成为端午节特有时尚特色。淡淡粽叶香,却表达了浓浓世间情,如期而至的不仅仅是端午,还有说不尽的幸福和欢乐。品尝香粽,缅怀古人,纪念温情,更多则是祝福今天越来越美好。一只香棕一小词,一段小词一生思。香甜粽子飘过岁月,似水年华,解开一个个红丝线扎紧的记忆,这是端午的味道。这个节日也远远而流传。
绿色的叶,金黄的米,五月中的粽子带着浓厚的飘香,无比幸福的端午一年年地生动起来,味道如同陈年老酒,醇厚而绵长。
【篇二:《乞巧》改写】
咦?今天是什么日子?皇上来了吗?外面怎么那么热闹?我带着疑问走出了家门,抬头遥望天空。天空已经黑了,可大街上还这么热闹。哦!原来今天是七夕节啊!妇女,少女都在街上走着。仰望上空,星星对我眨着眼,月亮弯弯的像一条金灿灿的小船,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地面上十分热闹,天空也不平静。突然一个大叔叫到“牛郎织女相遇了!”一句话,把人们的目光转向空中。一只只喜鹊排着整齐的队伍,搭了一座平坦的“喜鹊桥”。银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星星像一颗颗珠子撒落下来。织女穿着她亲手做的红长袍,腰上系着五颜六色的丝条,手上拿着一支长长的笛子。牛郎穿着破旧的衣服,挑着两个胖娃娃,激动的泪水流淌下来说:“你这段日子过得还好吗?你看孩子都被我养得白白胖胖的了。”
牛郎和织女越走越近,当然,已以皓月当空了,人们个个都忙碌起来。有一些奶奶,外婆拿起彩带,树枝,毛线做起篮子。妇女们个个都皱起了眉头,拿起针和线坐在明亮的月亮之下,小心翼翼地穿着针。有一些顽皮的小孩在她们旁边左摇右晃地玩耍,可她们毫不在意,继续穿针。
渐渐的,深夜已经来临,乡亲们收拾好条条红丝线,把它们放在一个十分珍贵的盒子里。有些妇女把她们穿的针挂在她们小孩的脖子上,希望他们也能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名诗人见了,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篇三:看焰火】
“明月如镜,星斗满天”,今晚的夜空真美,又正好赶上豆腐文化节放焰火的时候。于是,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广场小区看放焰火。
来到那儿,那儿已是人山人海,偌大的广场竟被人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激动,整个广场一片沸腾。
八时整,在人们如潮的掌声中,美丽的焰火升起来了。一串串如喷泉似的烟花涌上半空,五光十色。瞧!一个个小火球从底部一骨碌一骨碌冒上来,马不停蹄。接着,又从底部冒出一个,飞向天空,猛地一炸开,一个个朝四处逃奔的“小水珠”立刻散落在空中。广场上响起一片海潮般的喝彩声。
快看,一丝又一丝,一缕又一缕的火链,攒成一朵“大菊花”绽开了。“花瓣”又相互交错,纷纷下落,仿佛天女散花……
这时,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彩球”飘了上去。“啪!”从天空中飘下无数红丝条,像蜈蚣,不,像细条。噢,是仙人撒下的幸福线,让我们抓住它,去天庭做客!这样想着想着,无数条红丝线又化成一个个红色可爱的小灯笼,摇摇晃晃,如喝醉酒的仙人,最终,沉落于夜幕中去了。
一个气势磅礴的景象出现了,只见一座金黄的“瀑布”从楼房的高处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前来,就在前面的一排巨浪刚刚冲来的一瞬间,后面的早已接踵而至。说时迟,那时快,一条条金光灿烂的“巨龙”齐刷刷地跌进深渊。人们都仰着头,踮起脚,大人们把孩子抱着,扛着;孩子们叫着,笑着,欢呼着……
看着看着,仿佛我也飞了起来,飞进了那美丽的夜空,也成了一朵小小的礼花,一朵会笑的礼花!
啊,夜,比童话还美的夜!
啊,焰火,比神话还迷人的焰火!
【篇四:我的中国结】
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你们知道此谜语的谜底吗?答案就是——中国结!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买中国结挂在家中。中国结代表了吉祥如意,人们挂中国结,都是为了让家人平安,家庭富足、幸福。我家在春节时非常热闹啦,不但墙上挂着中国结,而且还大红灯笼高高挂呢!闪亮了我的双眼,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你们再猜一猜,远古时代,人们是怎么记事的呢?你们都猜到了吧!答案就是——用结绳来记事,结绳就是中国结的起源,生发于民间,甲骨文字里更有中国结的象形。
听长辈们说,古人的衣服没有今日的钮扣、拉链等配件,但他们用一种漂亮的盘扣来将衣服系牢,盘扣也叫中国结扣,中国结还叫吉祥结等等,还有许多装饰也需中国结来辅助呢!比如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剑柄上装饰一个“法轮结”代表弃恶扬善之意。这些结都是用来代表吉祥,并且每一个中国结都代表一个让你眉开眼笑的寓意。
我第一次感到我们中国人对美好传统文化的追求,是这样的执着和热爱。
中国结的特点就是每一个结都用一根线完成,上下左右还是对称的,看似简单,做起来可难了,需要经过结、穿、绕、缠、编、抽多种工艺技法进行编结呢!中国结在当代也可以当礼物赠送朋友,让友谊更加长久。
中国结是寄寓了美好祝愿的艺术品,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回到家,我要让妈妈教我制作属于我的独特的中国结,我要将亲手制作的中国结赠送给亲朋好友,我希望成为传承者,也希望大家的生活像中国结的寓意一样越来越美好!
中国结属于我,也属于你!
【篇五:做灯笼】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我想做一个灯笼,迎接佳节。
我立马选了材料,准备起来。我选择了“大吉大利”红包、中国结、红色小流苏、微型钉书机、红丝线。我要用它们,做成一个“吉利灯笼”,祝愿大家大吉大利,安康快乐。
灯笼是要用三个“红包花环”组成,两小一大。两个小的“红包花环”放上下两端,大的“红包花环”放中间。我要做的是个双层的灯笼,第一层是个大点的,需要用两个八朵“红包花”组成的花环和一个十六朵“红包花”组成的花环,共三十二朵。第二层是个小点的灯笼,需要用两个六朵“红包花”组成的花环和一个十二朵“红包花”组成的花环,共二十四朵。
我把一个个小红包往里折一下,再往外折一下,然后用手指往里捏成一朵“小花”,用钉书机固定住。把红包上金光闪闪的一面折在里面,到时候做成灯笼时会很漂亮。妈妈特意给我买了可爱的微型钉书机,方便操作。可我还是遇到了难题。因为红包很硬,折到一起后就更硬了,我使出了“洪荒之力”也没办法将它们钉好,只好请妈妈帮忙。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把小“红包花”们做好了,它们堆在一起,一朵一朵绽放得美不胜收。
紧接着,我们把小“红包花”们钉成需要的“红包花环”,再按设计的样子钉到一起。大小不一的“红包花环”做好了,红通通的,像一个个玫瑰花环,也像一个个闪着金光的皇冠。我连忙把它戴到头上,感觉自己很像个帅气的国王,逗得妈妈哈哈大笑,还拿出相机给我拍照。我们又把“红包花环”们组装成两个灯笼,一大一小。胜利就在眼前,我和妈妈信心满满,越做越起劲,越做越开心。
我们又用红丝线从灯罩穿过去,把大小两个灯笼串到一起,大的放上面,小的放下面。在红丝线上打上结头,再把灯罩和灯笼们固定好位置,这样灯笼就不会老是往下坠了。这样子,灯笼就基本上做成了,但感觉缺了一点点、空了一点点,总感觉有些不对劲。于是,我和妈妈又把红色的小流苏和中国结用钉书机装扮在灯笼上,这下,总算大功告成了。
看着漂亮的闪闪的灯笼,我觉得和妈妈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元宵佳节,提上自己做的灯笼,我感觉超级自豪。做灯笼,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