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人相关作文

【篇一:家乡粽子香】

奶奶知道我们喜欢吃她做的粽子,夏初,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包粽子要有大芒叶,需要提前从山上摘回来晒干,用时在热水中泡几分钟就可以了,有一种特别清香的味道,这是我们广宁人特别喜欢的。奶奶把糯米洗干净,倒上碱水,需要腌制十五分钟,在等待的时间里,奶奶给煮好的红豆加上了糖,扎粽子的竹篾也放在随手拿到的地方,一切准备就绪。

奶奶果然是个高手,一个个在她手里出产的粽子,大小均匀,形状一样,活生生的多胞胎粽子。我在一旁看着奶奶娴熟的手势,忍不住赞叹一番。奶奶说:“这个很容易做的,不信,你试试。”奶奶一说,我果然动了心,心里想:“这么简单的事情,应该难不倒我。”

奶奶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摆放芒叶,把糯米摊开,放红豆在中间,把粽子包扎好,那么简单的事情,我却做得手忙脚乱,粽子没有包扎好,糯米已经撒了一地。我有点泄气,奶奶安慰我说:“有些事情看似简单,如果不得法,同样会做不好的。慢慢学吧。”奶奶都这样说了,我能够放弃吗?我仔细观察着奶奶的动作,研究着其中的要领。吸取这个教训后,我决定再来一次。

这次包粽子轻松多了,我摆叶子,摊糯米,放红豆,扎粽子,动作一气呵成。当我拿着我的处女作时,骄傲地自夸了一番:“奶奶,跟你的水平差不多吧。”奶奶也开心地表扬了我:“做成这样,已经是很好了。”我几乎得意忘形了。

我与奶奶合力,粽子很快就做好了。下一步,就是放在锅里煮。

我们农村的习惯,就是用柴火烧,煲出来的粽子特别香。奶奶架起了木柴,我负责看着火,只需要不时加一点柴上去就可以了。因为放了碱水,糯米容易煮烂,一个钟头后,就闻到粽子的香味了。

家乡的粽子特别香,它不仅仅凝聚了奶奶的爱,更让我明白了:有些事情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篇二:广宁豆豉酱】

在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四月天,大自然总是无私地给予人类最新鲜的食材。在广宁的田埂上、菜地里,总会看见一小片勃勃生机的紫苏、薄荷、香料。经过冬季的酝酿,在春天吐芽抽叶,焕发新绿。

每当看到如此水灵灵的紫苏、薄荷、香料,总会让广宁人情不自禁地做起最具竹乡特色的菜式:豆豉酱。把鲜嫩的紫苏、薄荷、香料采摘成一把,然后再摘几条番薯藤叶和一把韭菜,把这些新鲜的素菜洗干净切碎,再把一块上等五花腩猪肉切碎,把肉沫混合切碎的素菜在砧板上快速均匀不停地剁碎,让素菜完美地融合在肉沫里。再把豆豉洗干净撒上去,放适量的盐花、生粉,一会功夫,一小碟豆豉酱就做好了。

蒸豆豉酱十分讲究。如果放电饭煲里蒸,一般会焖黄,像猪菜糠一样。因此最好要隔水蒸,锅里的水开了之后放上去蒸七八分钟就可以了,蒸好之后再洒几圈花生油拌匀,豆豉的香味夹带着香料紫苏薄荷的清香扑鼻而来,一碟热气腾腾的豆豉酱可以吃几碗白米饭。

用最亲民的新鲜食材,花一些心思做出的豆豉酱,就能让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在七八十年代,豆豉酱是许多广宁人饭桌上一道奢侈的菜式,那个时候,能吃上猪肉已经不错了。面对一小块猪肉,持家有道的农妇心灵手巧地创设出豆豉酱这一菜式,就是为了让一家老小都能吃上一口肉。这是一道代代相传的美味佳肴,也是广宁人忆苦思甜舌尖上的美味。

豆豉酱是广宁寻常百姓家的美味,在每一个老广宁的心中深深扎根。这道菜式不仅让人食指大动,而且包含了广宁人一种浓浓的乡愁,轻轻咀嚼,一种温暖的情感记忆就会萦绕心头。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