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心灵深处的那座桥】
从我懂事开始,我就知道去外婆家必定要经过那座桥。
在记忆深处,那座桥是一座普通的水泥桥,整座桥都是由水泥铺砌而成的,那时小河很窄,桥拱也只有一个,像一个月牙儿横跨在小道上。到了夜晚,河旁边的路灯倒映在河中,宛如一条条银蛇在游动,皎洁的月光笼罩着桥面,在黑暗中桥显得有些突兀,桥墩旁的草丛里蟋蟀、青蛙的叫声接连不断,更添加了一种可怕的气氛。那时候每每晚上回家走过桥,总要把头靠在妈妈怀里,双手紧紧抱着妈妈的腰,不敢抬头看这可怕的情景?
对这座桥最深的记忆是在我八九岁时,那时正值深秋,因为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桥变得破烂不堪,就像民国时穷苦人家的一件布满补丁的衣服,虽然仍是水泥桥,但这里破那里破,桥面坑坑洼洼,骑车过去都要颠好几次,我记得那时候总问妈妈:“妈妈,你说我们经过桥的时候,桥会不会突然断掉,然后我们掉到河里去?”妈妈总回答我说:“不会的,这桥啊,你妈我小时候经常走的,结实得很。”深秋的季节里,桥边的草木都变得枯黄,凛冽的秋风吹过这座桥,感觉摇摇晃晃,特别危险,所以我给这座桥起了一个名字——“危桥”。
没过几个月,政府下了命令,决定要对我们这块区域拆迁,建高楼大厦,理所当然,这桥也是要拆的。刚开始,为了方便我们通行,在危桥的旁边搭了一个吊桥,是由几根麻绳、几块木板组成的,风一吹,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那时候,我走着吊桥觉得比危桥还可怕,特别是河水已被抽干,走时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往下看,黑乎乎一片淤泥,就算是大白天也会让人心生惧意?
现在,去外婆家仍然要走一座桥,只不过这桥已不是危桥,桥面铺着柏油,因为河道挖宽的关系,桥拱成了五个,对称状分布,到了夜晚,没有蟋蟀,青蛙的歌声,桥旁栏杆上装着五光十色的小灯泡,夜晚一闪一闪的,映亮整个桥面,还有路灯的光亮,远远看去,不再可怕,而是一片明亮,而我心头却有几分空虚。不变的是路灯依旧倒映在河里,宛如一条条银蛇在游动,月亮依旧倒映在河里,依旧那么皎洁明亮?
“危桥”,存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心灵深处的那座桥。
【篇二:桥的变迁】
外公的老家门前有一座水泥桥,桥的两边没有护栏,桥面也很窄,只够两个人并排通过,妈妈说她小时候有几次走到桥边上,掉到河里了,好在河水不急,每次也都被及时发现了,才被大人救了回来。
妈妈说以前这是一座木桥,走在上面,木桥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好像杂技演员走钢丝一样。这座桥一用就是十几年。时间就像河水一样潺潺流淌,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的好多人家买了自行车,村民骑车通过木桥也很不安全,出行很不方便。后来村里就集资修了水泥桥。这是妈妈小时候眼里的桥。
我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回老家,经过了南京长江大桥,它就像一条巨龙一样横卧在江面上。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这么长的一座桥是怎么建成的呢?妈妈跟我说为了建这座桥,当时克服了技术、自然灾害等困难,是中国自主建设的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争气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现在,我们还把桥建到了江底下,港澳港珠澳大桥已正式开通,高30层楼的主体大桥,城管隧道人工岛,其难度和工程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但是我们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震惊中外,变成了世界建桥技术的典范。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
我想未来我还会见到我们国家创造新的奇迹!
【篇三:家乡的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在改变着。我深深地感到:家乡变了!家乡的人、家乡的景、家乡的物都变了。
家乡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得文明、时尚了。不管是树丛中渐渐减少的垃圾,还是见人就打招呼的好习惯,都让我觉得“文明”是我们村民的代言词。尤其是我儿时的朋友——王书帆,他的改变是我意料不到的,在她身上似乎再也看不到当年那个整天惹是生非的“假小子”的影子。
记得,那时我们一起放学回家,一路上蹦蹦跳跳,肩靠肩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开心的很。就在我们准备穿马路时,一辆摩托车突然像疯了一样冲过来,差点把我俩撞倒,却连对不起都没说就又“飞”走了。搞得王书帆一直骂骂咧咧。而现在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却是过程都变了。那位叔叔很抱歉的对我们说:“对不起啊。刚刚差点撞到你,很抱歉。”书帆也只是喊道:“下次可要小心点。”事后,我对书帆说:“为什么和你走在一起就老是被车撞呢?一定是你“人品太好了”,哈哈。”书帆却是感叹着说:“总之他们变好了不是吗?”
是啊,都变了,难道不是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不只是人,还有那不失温馨的景。房子仍是一排排紧挨在一起,石子小路成了柏油大路,绿化也是越来越好,连那满含我童年回忆的石拱桥都重新建成了更加牢固的水泥桥。
家乡的一切都在改变,变得更加美好了。我爱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