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们的和平共处】
自从进入了新的学习氛围之中,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周恩来总理在印度会谈中提出的几项原则。它大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此这几个原则就流芳百世了。我将它巧妙的“活学活用”。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进入新学习有了新同桌。这人际关系要处理好。这个新同桌他忠厚老实,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干两件事。一是将他的大长腿伸到我的课桌底下,真以为自己的腿是长颈鹿的脖子。对此借助第一条原则的时候到了,“互相尊重主权”,在此原则作用下,他才毫不乐意的收回他的“大象腿”。还有一个“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他呢,老是喜欢抄我作业,几次后,我也无可奈何的找了这一原则来遏制他。
“互不干涉私事”,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就是不喜爱八卦。但前面一个女同学,那就是“八卦神”,从她嘴里出来的都是“及时快报”,别人的好事传出门,坏事也是传千里。这不又想八卦我同桌了,他也总是不耐烦地找借口撤离。最终我与同桌决定使用周恩来总理的原则,“互不干涉私事”,她对我们也无话可说了。
“互不侵犯”,作为同桌,当然交流不会太少啦。为了放松一下,我们下课后经常斗嘴。本来我是一个不太爱说话的人,被他感染了,最终都会变为追逐打闹。有次他说了一些攻击人身的话,我勃然大怒。因此一天都没理他。在其百无聊赖之中,只好主动承认之前这违反“互不干涉私事”的原则。
“平等互利”,对于利弊衡量,我们是很清楚的,因此用“平等互利”规定上课期间除学习以外的事都不准交流。
“和平共处”,都说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社会上,阶级性明显。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并非不无其道理。想想当今社会,唉,金钱至上。今日我与同桌以“和平共处”这一原则,实现人人平等,和谐相处。
没错,这五个原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它不仅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原则。
希望人们能够将其完善,将其发扬光大。
【篇二:同学小传】
我的同学宋嘉昱是我们几个好友的老大。对待我们几个小弟,他总是格外地关心、体谅、帮助,但凡有点好处,首先想的就是我们几个;在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着实没有辜负老大哥的这个称呼。
在第一次去学校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同学就是他,个子挺拔,气质极佳。
后来,发现他那连笔字是同学中写的最好的一个。他的字清新脱俗,与人长得一样,超世绝伦;每条竖笔锋如奇,刚正不阿,像极了他在处理人与问题的时候,总是毫无偏向,正正好好。那每一个横写得端端正正,出类拔萃,像极了他在运动会的100米赛道上,总是能依靠自身的潜能来冲进前三,那传说中的字如其人在他的身上我见到了。
那白晰的瓜子脸盘上长满了青春的标志。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紧紧地盯着老师或黑板,一个字也不愿意错过。下课后,观察他的嘴唇,也总能想到那句话“哪组没交素材……”尽职尽责的语文课代表呀!
还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在刚刚开学的时候。因为一个假期没怎么运动,腿也快锈住了,依靠梁老师的一句话“都是心理作用”。起初,我坚持跑了两圈,在第三圈的时候,我就远远地脱离了大队伍,在被宋嘉昱套了一圈后的我,心里压力更大了。突然,我感觉到一只大手在后面推着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他!先推着我跑了两圈,最后又一把力将我送回了大队伍,随着大部队冲刺,我也用尽了洪荒之力冲到了终点。我躺在那里一边喘着粗气,一边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大哥。
他的学习成绩更是杠杠的,名列年级前十,是我学习的榜样!
【篇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上,短时期内就达到了巨大提升。可是中国的文化正面临严峻的形势。
当下,文化除了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之外,也逐渐成为国际体系中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文化软实力提及和运用的时候
我国目前的文化状态用复杂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它不仅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内容—悠久的传统文化,多元的外来文化,层出不穷哦你给的网络文化,同时复杂二字反映出我国文化当前面临的巨大困境,从客观方面说,中国的当下文化反映出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现象。
西方文化传入之初,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撞击,二者之间的分歧,矛盾,冲突剧烈。诸如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关系的问题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本位”;在如何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应该协和万邦,和而不同,西方文化认为应该征服世界。在具体价值观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更向往和谐,西方文化更崇尚竞争。
既有文化遭遇到其他文化的入侵时,必然会产生抗拒而侵入文化在原有文化中传播,也必然对其产生撞击。所以,在原有文化的固有影响力和侵入文化的生命力双重作用下,二者之间出现的是一种“冲突—共识”的融合状态,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冲突融合。通过传统思维去解读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可以丰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在博弈中再生与创新,
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命题,西方在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将先进的文化带到落后的地区,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读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当前面临的极大现代化挑战,必须寻找正确的途径,才能做好保守与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再生体系才能更好的张开现代化建设。
【篇四:成长也需要感恩】
在成长的路上,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帮助着你,呵护着你,教育着你。正因有了他们,我们成长的路上,才会可能一帆风顺,没有那么多的荆棘与坎坷。
在家里,因为有了父母,我们衣食无忧,他们的呵护,成了我们的避风港,他们的一句“天冷了,穿暖点”让我们的心灵倍感温暖,他们的一句“怎么了”让我们受伤的小心灵得到安慰。因为有了他们,我们快快乐乐的像盛夏树阴底下的一只猫咪。
在学校,我们有老师、同学,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成长更加丰富多彩,因为有了他们,我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懂得了怎样做人做事,怎样交流和沟通。
初一时,我有幸认识了一位老师——李老师,他就是我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他和蔼而严肃,(唉,不知用啥词了,如果再写,就突显不出李老师的朴实了)他认真而负责,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李老师对我们发自内心的好,而非表象和做作。
有一次,我与同桌矛盾,我想让班主任给我调座位,就去找他,与他谈话中,我禁不住哭了,他告诉我不要哭,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他了解前因后果后,并没有允许我调座位,因为他认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换座位,只会激化我们之间的矛盾。他给我分析说:“人与人之间相处总会产生矛盾,但如果自己能够思考、解决好矛盾,也会是一件好事,因为你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次,我洒下了泪水,因为有倾听者,不会向李清照“欲语泪先流”那么委屈。李老师是一位好倾听者,我想他的每一位学生都在李老师那黑洞洞的办公小屋里都流过滚烫的泪。
因为有了他,我们知道了要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找到了一位好倾听者。所以,我们也需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李老师、父母、同学,感谢李老师的教育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
成长,也需要感恩,感恩生你养你的父母,感恩那些曾经给你帮助的人们,感恩那些让你懂得道理的人,不是吗?
【篇五:距离产生美】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以前不太理解这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才明白,距离产生美是真理。凡事都要有一定的限度,过犹不及。
我其实并不太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而圈子里你接触的人总是不同的,那么和什么样的人保持什么样的距离,这是一门学问。我以前一直是个优柔寡断的人,难以下定决心去拒绝别人,总觉得拒绝别人情面上过不去,挺不好意思的。其实在我看来这只是表面上的礼貌罢了,举手之劳的事情答应也无妨,不过或许给了别人一种温和如白莲花的假象。你不习惯去拒绝别人,别人也就习惯了向你索取。你不拘小节,答应得太爽快,别人或许会感动两秒然后觉得你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下次大事小事继续找你。所以学会拒绝,永远不要让别人把你对他的好当做理所应当。
我以前有个很“奇葩”的同桌,第一次让我帮忙接水,我礼貌一笑答应了,第二次“不择手段”让我答应了,第三次直接命令我去接水……不知道多少次,我忍无可忍拒绝了,她生气的说看白我了。我问她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麻烦别人,她回答说,能够让别人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麻烦自己?
是的,我们并不需要对所有人都溢满善意,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是应该保持客气而又疏离的距离的。你可以言辞温和,可以安静腼腆,但一定要学会拒绝,学会保持距离,这样你才能真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轻松洒脱。
对于熟悉的人我们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梁实秋说:“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就算是再要好的朋友,也不要太过形影不离。毕竟友情需要保鲜,无时无刻都腻在一起不见得会增进感情,反而会少了些话题甚至产生矛盾,可能我比较喜欢自由,觉得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时候我反而挺享受一个人的安静美好,不希望别人打扰。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过犹不及。心灵的距离需要我们好好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