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相关作文

【篇一:让我难忘的那本书】

书,从造纸术发明之前的“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直至21世纪精美的印刷体,它一直被认作知识的载体与输送智慧的通道。它被人们所喜爱,所传颂。几千年前孔夫子的语录直至现在依然流芳,甚至连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有时还能来上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最喜爱的书籍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从最开始看的青少年版,直至后来厚厚一大本稍带文言色彩的白话文本,内容愈读愈难懂。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蒋勋说红楼梦》。

好书不厌百回读,它让我感触倍发,久久难以忘怀。

林语堂先生曾经阅读过《红楼梦》,他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蒋勋就说,在《红楼梦》中,没有最喜欢与最不喜欢。

探春虽然是赵姨娘的女儿,却不似她那样善妒和刻薄尖酸,她反而聪明大气,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不同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在王熙凤卧病期间,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林语堂先生深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而探春正是他所尊崇生命典范。

而妙玉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不得不在贾家寺庙为尼。她孤傲,看不起世俗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却唯独钟爱宝玉,亲自给他挑选最好看的梅花,但她的爱是不能说出口的。她的孤芳自赏,也就变成了怕受伤的保护。

就像最柔软的蛤蜊,需要最坚硬的壳来防卫。

我们能不喜欢她吗?能嘲笑她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

面对堕落似薛蟠,沉沦似贾瑞,作者也只是叙述,没有轻蔑或批判,这就是平等,这就是智慧。

蒋勋老师说:“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一样,可以包容每一本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

正如臧克家所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我的益友是令我难忘的,我会好好珍重“他”的!

【篇二:悠悠美景悠悠我心】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亚弥尔诠释:“每一片风景都是一颗心灵。”是啊,智慧的人乐水,因为水孕万物、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水的灵动变通代表了无数的智慧,清水潺潺,卒显知者之志;仁爱的人喜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沉稳大山不言,却凝结了仁人志向所取;所以每一片风景都是我们价值取向的体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行为都是内在品行的自然流露啊!

把美当作信仰,蒋勋才会写出“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这样令人深思的话,透过这样细腻的文字,我们也看到了一颗发现美、追求美的心灵。可以说,世外桃源,繁花盛开,蒋勋就是那热爱美、记录美的作家;蜘蛛网封了炉台,灰烬余烟布满窗台,蒋勋看到的却是余烟袅袅之美,这都是因为蒋勋有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

世上的人若是见着优致美景,那必然喜笑颜开,但上天给你的若是荒草丛生、污秽遍野之地呢?台湾学者林清玄的每次转变,总会迎来许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攻击,但他仍以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他说:“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短短几言的背后是林清玄面对人生骇浪的镇定从容,更是一颗“纵浪大话中,不喜亦不惧”的大爱心。

“哐当……哐当”那一声声雄浑有力的打铁声,你听见了吗?铮铮嵇康面对司马氏黑暗权势不屈从、不迎合,远迈不群的性格致使他走到山穷水尽之地,哪有什么别致的美景,命运更多地只给了他万丈悬崖,以他的名望,只要说一句恳求的话,就能一别身后万丈深渊,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但他就不,给历史留下一个豪放的背影,不羁地走了。

“每一个偶然注定下一个偶然,每一个决定注定下一个决定,所以人生从来没有偶然。”龙应台的话在此我很想引用一下,嵇康与山涛绝交、与司马氏对抗,每一个决定都体现了他不向权贵低头,只愿在竹林里豪迈饮酒的洒脱,这些行为都是内心的外在体现啊!

相比之下,同为“竹林七贤”的阮籍在面对人生绝境时只有哭泣,“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连王勃也看出了他在山穷水尽之景下缺少勇敢之心。

于细微处见人品,于喜好处见志向,于风景处见心灵,愿诸君不管面向哪种风景都能悠然我心!

【篇三:孤独六讲读后感】

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偶然拿到了蒋勋的《孤独六讲》,本以为这一本是深涩难懂的哲理书,但没想到它带给我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思考。

在汉字里,“孤”与“独”都不是大众容易喜欢的字,《礼记·礼运大同篇》里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是没有大人照顾的孩子,我们现在在汉语里还叫“孤儿”。“独”是没有年轻人照顾的老年人,我们现在也还常说“独居老人”。“孤”和“独”都是失去亲人照顾的人,这两个字都有令人悲悯、哀伤、同情的意义。汉语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二字,总使人感到哀婉悲悯。在生活中,我们尽量避免孤独,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心灵仍然感到孤独。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孤独呢?蒋勋写出来了,也许我还介于一种懂与不懂之间,但感触依旧很深。

那是与孤独的第一次相遇。小学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在那个连装水也要手挽着手的年纪,我也是孤身一人。刚好当时的女生是单数,21个人。20个人欢欢喜喜地找好同伴。没错,我就刚好是那多余的“1”呢。“没关系,一个人挺好的。”我总是对自己这样说。“没关系,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总是在心里这样想。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把它们从尘封的记忆中找了回来。我也记得因为有过这样的遭遇,所以我拥有了许多与自己独处的机会,但那算是一个小小的低谷吧。曾经有过一个夜晚,我坐在床上,看着对面的灯忽明忽暗,心里难过得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就是这样一种孤独,明明眼前是人群熙攘,玩笑嬉闹,却是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这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孤独,在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厚重,如果不去接受它只会觉得前行的路越来越冰冷。

孤独是圆满的。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曾读过一首李白的诗,叫《月下独酌》,当时是真心没读明白,只是觉得李白这个满身是诗的人很孤独,孤独到了跟影子和月亮玩闹。但现在我却明白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李白清冷孤独的境遇的写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大胆想象,举杯邀请月亮和影子与自己作伴,一起享受及时行乐的欢愉。这时孤独成了酒和月光,伴随李白一起玩乐。在我看来,这种孤独成了一种狂喜,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原来孤独从来都是一种宝贵的东西,它让你有了与自己独处的机会。而独处后,孤独成了思维沉淀后的清明,它让我们拨开了心灵上的薄雾。相信我,不要惧怕孤独,也不要排斥孤独,孤独一直在你左右,如果你不那么做,它便会化成你的力量,伴你前行。

“孤独六讲”,蒋勋以半生见闻,所思所惑,熬成这样一锅浓浓鸡汤,它不油腻,但很细腻,它将化作细水长流,滋润你我的内心,悟到其中的大智慧,当能醍醐灌顶。

在长大的岁月中,我们数次面对孤独,曾恐惧,曾躲闪,曾逃避,但最终都将学会面对。“敬畏孤独,享受孤独”,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