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有时也想经过那条雨巷】
那个烟雨朦胧的季节,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飘来一阵花的清香,弥漫整个小巷,深远而幽长。
在一个暮色苍苍的黄昏,天地仿佛笼罩在那雨水敲打雨伞的声响中,一袭泛青长衫的戴望舒、撑着一把散发着清香的油纸伞,携着寂寞和忧伤,立在雨巷,柔软的风轻轻掠过他黝黑的发梢,抚摸着那堵颓圮砖墙,他眼睑低垂的凝望,寻着花香的来源。小巷的尽头,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投出太息的眼光,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忧伤美丽的诗,千百次轻拨我的心弦,我多想路过那条雨巷,在那个季节,看一看,那是个怎样的姑娘,撑着一把怎样的油纸伞,多想闻一闻,她丁香一样的芬芳;我多想在那条悠长雨巷的石板路上,倾听戴望舒的诉说,诉说他的忧伤彷徨,再感受微风经过那堵古老的篱墙时,是怎样的斑驳和古老……
我多想路过那条雨巷,我多想与戴望舒打一个照面。把新世纪的温暖与光明附在信封中捎给他:告诉他,新世纪已经褪尽了旧时社会的黑暗,褪尽了旧时社会的沧桑。告诉他,当初动荡不定的年代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世纪的安定与富强……再想想他拆开信纸时的模样,那一定是重拾希望之后的欣慰与安详。想必他一定会绽放出喜悦的笑颜,溢满眼睛里的迷惘与忧愁已不复存在。那个如丁香的女子会迈着轻快婀娜的步子在温柔的细雨中走出雨巷,走出诗人愁怨的意境,一起享受雨后如洗的蓝天。
有时,我真想路过那条雨巷,倾听戴望舒的诉说,看一看那个如丁香一样芬芳的姑娘,然后想象,当他们走出雨巷,感受阳光后的定格在脸上的笑意。
【篇二:梦中的雨巷】
一切都不是真的,仅仅是一场空梦。而我却在梦里遇见了他……
密集的雨点沾湿了江南小巷的一条条石板路,不远处酒家的旗帜在风雨中摇曳,来往的人们撑着五颜六色的纸伞,仿佛这里就是我们向往的天堂。而他也在这雨天独自信步而行,走过我的身旁,两把油纸伞高低相错,留下久散不去的无奈和悲伤。
他神情恍惚,怀着无限的落寞和惆怅,好像他心中总有那解不开的一环。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那种诗人特有的期待和追求。他盼望着,盼望着能再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那位大诗人和近乎天才的翻译家,正与我擦肩而过。
戴望舒对欧洲的语言情有独钟,他20岁开始学习法语,于是他一生中便注定了要与文学亲密无间。在他千辛万苦之下的《璎珞》旬刊和《文学工场》相继创刊后,24岁的他成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就有那个最著名的诗篇——《雨巷》,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极力推荐,他给予了戴望舒“雨巷诗人”的称号,因而这首诗瞬间成为了传诵一时的名作。
我驻足望着他,可是他并没有注意到我,只是低着头,无奈地远去。雨还在淅淅沥沥地落下,人群依旧川流不息。我调转方向,跟在他身后默默走着。在他匆匆的背影中,是日夜为文学奔波的辛劳,是对如今政治风云激荡的忧愁,是历经世间沧桑的从容。
之后他赶赴欧洲,开始从事大量的翻译工作,在多所大学的磨练使他具备了各种语言高超的翻译能力。然而他并不喜欢去学校上课,而是抓紧一切时间为文学做着一点一滴的贡献。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比利时、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文学巨著,还用心研读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没想当他刚回国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可他反而变得更加勤劳,他参加了各个报刊的主编工作,其中包括和艾青主编的《顶点》。1941年底,戴望舒不幸被捕入狱。
朦胧中我看到了他在牢房里的生活:惨灰的墙壁、生锈的铁窗、破旧的桌椅、潮湿的床铺、早已变质的食物,和那熟悉的身影。尽管他的活动受到了严重限制,可他的诗兴依旧不减。满腔愤懑的他写下了《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当时不知鼓舞了多少爱国抗日的人士和潇洒的文人。
抗战胜利后戴望舒继续从事翻译编译工作。可是正在他辉煌的时候,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他却被积劳成疾的病魔击溃了,永远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走了,走的悄无声息,走的那样突然。
正如我眼前看到的他。渐渐地,他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走尽这雨巷。他也许还在期待着似曾遇见的姑娘,还在另一条雨巷里满怀忧愁地走着,追求那幸福的生活。我目送他离开,伫立良久。
细雨绵绵一直下着,恰似我心中翻涌的波浪。曲折的雨巷悠长寂寥,载着他多少难舍的情结。这一切的一切真的只是一场梦,而它们胜过尘世所有的奇迹。
【篇三:杭州的雨】
戴望舒在《雨巷》一诗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有诗人的情怀,诗人有诗人的想象。可当我每天撑着雨伞走在杭州的小巷中时,却只感到这雨是如此地无聊、漫长和郁闷,偶尔撞上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也只是听到她在骂“这鬼天气,受够了!”
这场雨已经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下起,每日总是有长有短地下着,有时甚至一下就一整天,像是一辆循规蹈矩的洒水车,每天总是准时出现,把大街小巷冲得狗血喷头。我从来没见到过这么无赖的雨,赖在杭州不走,真心让人讨厌。如果戴望舒走在这样的雨巷中,他肯定要准备好塑料鞋,并且随时可能被电瓶车飞过激起的浪花弄脏了衣裳,在这样的雨境中,除了彷徨,还能生出怎样的情感呢?
当我们上课的时候,它在下着;当我们放学的时候,它还在下着;当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它还在下着,没完没了,无始无终。瞧,我们学校已经水漫金山了,操场上也布满了积水,体育课都已经没上了,害苦了那些足球小子。有人说,雨声不是很动听吗?可是,纵然再优美的乐声,听久也会感到厌烦。这雨就不能停下吗?让我们歇歇自己的耳朵。
杭州的雨,就像是我的泪,无休止地流着。瞧,有位大哥的车子都掉到水里去了。看,许多商店都被水淹了,损失惨重。唉!那些民生工程,因为大雨的影响,都被迫停工了。每天的新闻报道,也都是出现哪里又受灾了,哪里又塌方了,哪里又死亡了,坏事接二连三,镜头前,都是泪水,比雨水更加难受的泪水。
雨水啊!请您快点停下吧,要不,建议您到大西北的沙漠去逛逛,那里的人民也许十分欢迎您!再见吧,杭州的雨!
【篇四:家乡的雨】
喜欢江南的雨,家乡的雨,轻盈淡雅,让我如痴如醉。
家乡的雨,如牛毛,如细丝,密密斜织着,如烟似梦,为家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朦胧的江南的家乡最有意境,别有一番诗意。
家乡的雨在那诗的意境里。这些柔和的雨给予诗人们灵感。你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戴望舒在雨中留下的动人的一幕。江南家乡的雨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它是那么的如诗如画。
如果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中的小巷,那么,雨中的烟雨楼的成就者就是杜牧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么一个朦胧、动人心弦的场景让人忍不住想象站在雨中的楼台上,观看那迷人的雨景。
家乡的雨是惆怅的。在梅雨时节,细细绵绵的雨丝像掉不完的银线,淅淅沥沥地从早落到晚。这时,我们的情感最容易变得忧愁,因为那细雨萦绕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的心飘回过往。想起那些忧伤的过往,在那个潮湿的季节,在家乡的雨中,我不禁不住撑着雨伞,在朦朦胧胧的雨界中忧伤、怀念,尽情享受雨的惆怅。
家乡的雨是柔和的。雨一下就是几天,这些小雨慢慢渗入泥土,地面上渐渐溢出的芬芳。难怪都说江南的女孩是美丽温柔的,在这么柔和的雨的滋润下,怎么会不亮丽呢?
江南的雨是轻盈淡雅的。下雨的时候,整个天空都笼罩在朦胧的烟雾里,淡淡的,清清的。每当柔柔的细雨轻轻飘过这个古朴的小镇,我会觉得我的家乡很美,美中带着丝丝的忧郁,美得让我心动。
家乡的雨,如诗,如画,如梦。家乡的雨是婉约的,轻盈的,淡雅的。我喜欢这家乡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