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行走在消逝中】
年味儿,从二十三就开始酝酿,环绕着忙碌的人群,不急不缓地发酵着,越来越浓,越发诱人,惹得人总是停下手中的活计,猛地嗅上两嗅,像是好酒之人等待着亲手酿的绝世琼浆出窖一般,每等上一秒就多了一份欣喜和期待。
三十儿晚上,震天的鞭炮声从家家户户中传出,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成了新年的序幕拉开前最强的音符。孩子们被炮声激得上蹿下跳,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才钻进被窝,平日里有些惧怕的冰冷的被窝,此时却丝毫无法冷却孩子们雀跃的心。
大年初一,天上还有点点星光,人们就起身忙碌起来,爷爷踩着高凳细细地将蘸了糨子的新对联粘平,我在下面偷着抿一口冷糨糊,却粘住了嘴。奶奶抱着早准备好的苍绿的柏枝在院子中央堆成一堆,点了火,多油的柏枝立刻哗哗剥剥的响了起来,袅袅的烟也随之而起,在夜幕下,分辨不出颜色,火光点点,火苗跳跃着,随风飘摇着,小小的院中充斥着柏枝浓郁的奇香。
奶奶拿来衣裳,在火堆上烤了一遍,又招呼大家来烤手,我们围成一团,奶奶口中不住的念,问她念的什么,她却不屑于讲给我。之后奶奶就在火堆的照映下,上香,拜各路神通,再将驮了硬币的刺猬馍,含了枣的鱼儿馍,从东屋赶到西屋,从南屋赶到北屋,说是招财招福。这一切,在深蓝而冰冷的天空下,显得庄重神秘,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痕迹……
没错,这只是我心中的痕迹罢了,再鲜明生动也只是回忆。如今的年,被高档的团圆宴,飞满祝福语的朋友圈占据了,只是那奢侈的酒窝,到底是苦是甜?那转发群发的祝福,到底有几分真心?新年中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对劳动的赞美和犒劳,又留下多少?
当韩国将端午节作为本国的节日申遗时,我感到中华文化正在被一只手窃取,抑或说正大光明的拿取。追其根源,不过是这只手的主人珍爱它,重视它,而我们——真正的主人却对它不屑一顾。若文化不在了,中华精神也不在了,炎黄子孙之称又是从何而来?
我们,还是给自己的文化留片净土吧,切莫让这人类的瑰宝在我们的眼中,渐行渐远。
【篇二:思念家乡的作文】
又是月圆思乡时,想想近几年的团圆宴都是和教会的弟兄姐妹一起,去年是7个人,来自6个家庭。形单影只的几个人凑成一个临时大家庭,也真的是其乐融融!
这些弟兄姐妹是我们生活中的伙伴,也是我们奔跑天路的同路人,很感谢神的怜悯,让这些弟兄姐妹聚在一起,常常相互的扶助,彼此警醒,常常用祷告相互托起。用主里的爱怜悯安慰。
我们这些不完全的人,也免不了磕磕碰碰,争争吵吵。但也因为都在主里才能相互饶恕,因为在主里才能“看别人比自己强”,相互的补足。
如今,在阖家团聚的日子,我们这些行在路上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也许不能和亲人在一起。但主也给了我们特别的家人,让我们不孤单。
亲人常常和我们分离,因为我们需要肉体的`团聚。
不能回家的游子期盼着和亲人团圆,承受应许的天国子民有着更大的期盼。
我们在地上原是做客的,是寄居暂住的,终有一日,我们要回到我们永恒的家乡。
在我们寄居的日子,或许有许多的艰难,让我们不再留恋这地上的家。或许有许多的诱惑,让我们贪恋这地上的家,但主要我们知道天上有一个更美的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
【篇三:食香年味】
家乡江南时常有冗长小巷,踏上青石板路,转角处,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自家门口捣辣椒,深红细碎的辣椒皮与又黄又圆的椒籽在古铜色的捣具里相互磨合,如同洛阳城内夕阳下依然热烈开放的牡丹,艳而不俗。回头看,小巷深处依稀传来家乡特有的浓郁而略呛人的辣椒香,勾起了我停滞感受的年味。
穿过熟悉的街道,欢欢喜喜来到姨外婆家拜年,我和姐姐寻着香味凑到厨房。案台上摆放着出锅不久的各种菜肴。绿秧秧的白菜苔、棕色的野生菌、油亮的回锅肉、金黄的肉圆子和酿豆腐,整间厨房氤氲着调人味蕾的菜香。这是人间烟火的民俗民风,是尘世天高云淡的宁静安祥,更是幸福满满的食香年味。炒菜的时候,心里一定是幸福满足的。多种新鲜的食材组合在一起,被演绎得让人啧啧称赞,美好而充实的年味就在舌上轰然令人震慑,为辛勤耕耘一年的人们带来最高的犒劳。
食香作侣,润冶心生,在韶华流逝中给予了我生命的记忆,便不惧流年。一年前的鸡年春节,我们十个人的大家庭拥簇在一起,桌上热气腾腾的火锅咕噜咕噜泛着喜庆的红油光,周围满满一桌金黄的蛋饺、透亮的腊肠、焦黄的扣肉与白白的饺子,丰盛的除夕团圆宴上,大家红光满面,品尝美食,祝福不断。欢声笑语,犹如昨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外婆的病逝为今年过年的翻天变化埋下了伏笔。外公回老家过年去了,妈妈的兄弟姐妹也都在各自家中过了个”清静“的大年三十。而我与父母三人也第一次在长沙家中过年。妈妈虽然也准备了清汤火锅,但看似食香浓浓的年味中总感觉淡了许多。味道变了,蕴藏着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痛处和落寞。如果能再让我尝一次外婆亲自准备的年夜饭,我一定会好好珍惜。
姨外婆为我们准备了丰盛可口的饭菜,弥补着我和姐姐思念外婆的伤痛。依然是家乡浓郁的乡情、乡音和年味,但今年的春节味道总会有所变化。
青瓦白墙浸染着朦胧的雨雾,外公挥毫写下的春联红彤彤地划出道道诗韵。穿过悠远岁月,细品食香年味,残留的爆竹余烟中飘过几句话,“有些人有些事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期而遇,又在寂静的时光里,渐行渐远。有些人有些事一旦入心,便再也不会忘记……”
【篇四:花好月圆情满中秋】
时隔一年,转眼间就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放孔明灯祈福。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中秋到来之际,平日奔忙于各地的家人都会欢聚一堂共享美味的团圆宴。饭后大家搬大桌子到门口,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玉盘一样清透洁白的月亮,诉说着这大半年中发生的有趣事迹。我最喜欢蛋黄馅的月饼,外表金黄酥脆,咬上一口外酥里嫩。月饼十分厚实,蛋黄的味道瞬间在口腔中爆发出来,美味在味蕾中散发,简直是回味无穷让人流连忘返。看到我们这其乐融融的画面,月亮好像也笑了起来。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为了祈福和抒发思念情怀去放孔明灯。成千上万的孔明灯迎风飞行,摇曳而上,漫天的孔明灯就像满天星星点缀着整个夜空,让人不由地赞叹不已。我在孔明灯上写下了祝福和心愿并放飞,看着一个个升上天空的孔明灯我心想这承载了多少家人对于团圆的期盼啊!
月饼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城市,好似繁星点点的孔明灯飞舞在皎洁的月光下,我站立在夜空下,希望每一年的中秋之日都能和家人团圆,欢度佳节。
【篇五:孝心没有固定模式】
母亲节至,朋友圈中“晒妈”成风。有人点赞称好,有人讥之徒具形式。我认为,这种现象是人对母亲感恩之心的正常表达,比之为母亲捶背洗脚并无本质区别。
孝心没有固定的表达模式,山羊跪乳,乌鸦反哺,故人丁忧守丧三年,今人逢年过节发朋友圈祝福,都是为人儿女的拳拳孝心,不应有高下之分。孝,是儿女对父母躬自鞠养、日夜辛劳、无私付出的感恩与回馈,是自然而然、出自心底的情感流露。现代人大多习惯于将情感和日常生活现于朋友圈,故而在母亲节晒妈成为风尚也无不可。
有人说这只是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很多父母并不玩微信。我认为,子女不妨趁此机会增进与父母的感情。若是发了全家团圆宴照片的,一定要陪父母唠嗑、帮父母做家务。若是相距遥远不能回家的,记得发朋友圈也要记得打电话。若是替父母装备了智能手机,不妨再帮父母用上微信,好方便联系,也能让父母跟上时代潮流,安享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有时向亲戚邻居去炫耀一下,也倍儿有面子。毕竟,现在很多父母不愁吃喝,需要的就是精神层面的满足。
还有人说这流于形式,不如切实为母亲做点儿事。对于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这固然可以。对于那些在外打拼,隔千山万水的年轻人,他们能对父母表达孝心和感恩之心的方式,怕也只有发一条朋友圈了。网络让天涯若比邻,让羁旅客乡的游子也能明白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并收到父母的关怀。再者,线上线下两个世界,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否在网上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都是真正的心怀孝道。
只是有些时候,我们可能太注重朋友圈,错把“云孝”当真孝。我们可能太专注于方寸之间的屏幕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父母,可能太重视谁为我点了赞而忘记了为什么有这个赞。孝心的表达没有固定模式,但真的不能徒具表面形式。孝,应该让父母切实感受到幸福。
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将“孝”置于重要地位。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时刻铭记孝当先,无论以什么方式表达,都是为人子女最真挚的感情。
【篇六:所谓年味】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年味已经没那么浓烈了,大家总是会与自己记忆中的年味比较,但他们也忘记了过年真正的意义,如今的生活更加美好了,对于以前的人来说也许这样的物质需求,难道我们不是每天都在过年吗?
每个春节都是迎接新的一年,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家都祝愿新的一年红红火火、万事如意,许下美好的愿望。
我的狗年春节当然年味是很足的,虽然没有比以前更多新奇的方式,但是家的味道与幸福的味道仍在,在除夕味道是最浓烈的。
除夕夜晚,推开爷爷奶奶家那支支吾吾的大门,就被一股刺鼻的辣味呛着了,“煊回来了!”‘唉,是的’奶奶在厨房里包着饺子与爷爷一起,客厅则闹翻了天,小孩在追赶,大人们一边看电视,一边聊着家常,好不热闹呀!趁着吃饭前,我便吆喝着小孩们一起到楼下放烟花,没有一点颜色、声音,春节怎么会热闹呢?看着五颜六色的烟花点满星空,心里是美滋滋的。家庭的团圆宴,家人们团聚在一起亲情的味道便都流露了出来,对彼此的祝愿,在这马上要到来的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是多么的珍贵,大家虽然没表达内心的感情,但是大家每个人脸上的笑脸都流淌着幸福,大家都知道。吃完饭大家就坐在一起,不闹了,都围在一起看起春晚来,享受着歌舞、小品的熏陶。在这有着黝黑天空的除夕夜晚,多了烟花点缀天空,家人团聚的欢笑声,来自五湖四海人们的声音、舞姿。这样年味也就出来了。
“三、二、一!”转眼又是新的一年了。全中国都在欢呼!烟花撒满了天空,点亮了每个人的心灵,在这一时刻没有什么比家人在一起更重要了。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如今虽然以有更加现代化的过年方式,但也不能忘记中华传统习俗,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画年画、守岁、放鞭炮、包饺子。“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除夕一人独守囚牢,只有孤灯相伴,连饮屠苏酒的梦也不再做了。与家人在一起是才是最重要的。
一道道烟花划过天空,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一个个家庭团聚在一起。这就是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