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相关作文

【篇一:人生三书】

有一位作家说:“人生需要读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这三本书都是人生的必需品,缺一不可。

“有字之书”是第一本,也是三本书中最简单的。在页页书纸中,我们读李太白的举杯狂歌《将进酒》、陶渊明的闲恬雅趣《过故人庄》、辛弃疾的爱国壮曲《过零丁洋》、王维的蓬勃韵律《少年行》……我们在宇宙间探索无穷的奥妙,理解科学的语言,体会画笔的灵动,感受音符的曼妙……从古到今,我们都在带着对知识的憧憬中,将一个个泛着墨香的字渗入脑海,用它们来充实自己的智慧。这本书,只要有耐心和专心,就能贯通古今上下,明知世界千态。

“无字之书”是第二本,它不局限于书中固定的一笔一画,它是变化莫测的现实之书。读这本书,需要我们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远则亲身领略自然的大千风光,了解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运作,近则感受每一次失败与成功,尝遍生活的喜、怒、哀、乐、惧相互交融的五味杂陈。生活,需要自己亲身经历,这一本书,需要自己来书写。

第三本“心灵之书”,就像读后感,是从生活的感悟中提炼出来的。要读通这本书,首先要有主张和自己的想法,其次要学会思辨,最后要学会了解自己。没有主张的人,只会随波逐流;不会思辨的人,只会提出一些无稽之谈;不了解自己的人,就会不相信自己,从而举棋不定。人生,可能“今晨捧袂,喜登龙门”,亦可能“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造就了这本书,或悲凉感慨,或怒火中烧,或欣喜若狂,而这完全是自己的缔造。要想读好它,就像潜入深海,虽困难重重,但一旦克服了障碍,找到真实的自己,就能欣赏到别样美丽的风景。这一本书独一无二,品甚难,写更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品读第一本书,人生如知识般真切、奇妙;品味第二本书,人生如生活般多姿多彩;品析第三本书,人生如明镜般透彻、敞亮。我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研读此三书,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绚丽多彩,更重要的是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篇二:我们需要“不一样”】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比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更值得担忧和警惕。我认为是极有道理和警示意义的,因为人首先应征服自己,再审视其他。如果我们先失去了身而为人的充沛的情感和思辨能力,如同计算机一般活着,不仅于己身无益,更会拖垮一个时代的进步。

计算机是模式化的机器,倘若一个人习惯以计算机般的模式生存,其必是死板且无变通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将失去判断是非、自主思考的能力,充沛的感悟世界的情感和对推动世界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创造力,带来无可估量的后果。

自主思考过程的缺失使我们依赖于他人已做好的判断,遵从他人设下的“答题模式”,按部就班,犯下低级的错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再分辨和质询事物的真假好坏,因为只要达到预期结果就好。也许个人、企业、社会的办事效率会因此提高,但缺乏外力的适时更正,终会有不可逆转的结果。进一步地,缺乏自主思考间接引发思辨和创造力的流失。十九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沉溺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西方势力警惕防备,并不思索辨明先进技术和落后生产方式的优劣,人为阻止新时代的到来,酿成惨重后果;相似地,中世纪西欧坚定持有“地球不是圆的”观点,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反抗的声音微弱到几不可闻,直至麦哲伦航海成功,用事实再次向世界证明“地球是圆的!”,倘若不是质询和思辨精神,人类社会又会被“蒙蔽”到几时呢?

人之所以为人而具备的丰沛的情感若是流失,同样意义非凡。区别于计算机,人会因悲伤而哭泣、因快乐而发笑、因郁结而沉思、因外物而动容,酸甜苦辣中体味的人生经验使人不断成长,从而进步。一个漠视自己,漠视生命的人注定无法与世界发生共鸣。老舍在底层劳动百姓中深刻体会人性,揭示人性,对苦难感同身受,并深为动容,方才写出《五九》一般含蓄深沉的作品。同情之心使我们感知世界,讴歌美好的、思考沉重的、唾弃卑下的,若是失了“情”,便当真成了“活的死人”,不仅人生毫无乐趣,更使社会失去活力,死气沉沉。就如《变色龙》中的世界,黑暗残酷,麻木不堪。

因此,为了摒弃同机器般模式化的人生,我们需要“不一样”,不一样的见解和看法,不一样的情感和态度,不一样的回应和行动……这些独一无二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头。模式化的麻木不堪的人性在过往岁月中时有显现,但人类史中的英雄和伟大的先驱不吝于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独一无二展示出来,于是他们愈发闪耀。十九世纪末中国苦于外国势力的侵扰和疲惫的国力,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发动洋务运动,希望做出改变,虽然历时三十年最终失败,但中国人民对于进步的摸索,已在失败后渐渐有所作为,为后代给予荫泽,不难想象,若始终无人站出发声,最终会怎样;美国独立战争的发起与之相似,被殖民的人们充满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大声宣告并最终使英国折服。这些都源自于对时局的审慎和探索,源自丰沛的情感和热血豪情。当今社会更是有如动物保护协会等组织,勇于为爱与正义发声……足见充满情感的质询、思考对社会有多大作用。既然是他们的“不一样”让这世界“独一无二”,我们又如何能够迈入计算机思维的陷阱?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情、在于思考、在于创造,我们依靠它们走过漫漫岁月,用我们的勇气和坚持踏破腐朽崩坏的旧体制,而不是死板严谨、模式化的计算机思维来维持运转。没错,跳出计算机模式吧,人类世界需要那个“不一样”的你。

【篇三:活的思辨,死的思维】

短短几年中,时光列车将人类渐渐载入了新的时代——智能时代里,一样样原先只会出现在想象中的发明创造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从阴影中走出来,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如此多的智能设备以及人工智能,我们不禁思索人与智能之间的差距。

不得不承认,得益于数字化的处理方式,人工智能大多数时候对单一环境的预判能力都远超常人,且近乎神速。当人类棋手与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相遇,人工智能挑战世界第一,几乎颠覆所有人对智能的认识。纵观近30年来国际五子棋排行,亚洲人几乎死守着前十,可短短几个月,美国籍的人工智能却打破了这一常态,迅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其与韩国选手李世石与中国棋手柯洁的对弈,更是受到了举世瞩目,坐在一台极速运算的的超级计算机面前,人类棋手的落败像是必然的。面对这样的怪物,又如何致胜呢?面对几乎必胜的下棋机器,普通人又如何敢坐下来对弈。棋对于人类,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式,更是项特别的娱乐消遣游戏,人们对坐着,喝着茶,一边谈心或是辩论,又一边期待着结果的出炉,然而,面对冰冷的对手,人又如何能耐得住寂寞呢?

人工智能渐渐出现在每一个领域当中,且近乎精通,它们的存在,它们的运算过程都是人们为它们事先输入好的罢了。可人却不是,人的思考就像是奇迹一样,不单单是思考,更有思辨,绝不是单单只有“0”与“1”的运算,更包含了对这个大千世界的认识,有三观,有人情,有情感。而机器没有,它们的“思考”从输入到输出,只有一条路径,它们不会像人类为一些事纠结,不会像人类一样改正思想上的错误。它们的结果只有答案亦或是错误。人永远也不可能与一个没有思辨能力的空壳对酒当歌,侃侃而谈。

纵观近几年的几起引起轰动的刑事案件,在网络中,在文字里,人们哗然一片,舆论的声音相互争辩,在法与人情中寻找突破口,在现有的法中寻找漏洞。但倘若这些案件都由机械们来宣判呢?结果定会是依法判决。人类的思考更加多维,不仅仅被法律限制,更有着偌大的世界观,人情观,人们知道法也会顺时间而更新,他们比法律更近一步的思考去衡量案件,而机械若是有如此多的裁决标准,怕是早已因这些条件而系统崩溃了。人类的思想总是比当今时代更加遥远,他们想象,于是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一个个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他们反思,于是法律在人们法理与人情的掂量之中不断加固完善。这些,都是人类可以做到的。

人类的思辨性是所有人的财富,在每个人不断的思考,反思,再思考中,社会才迎来了如此快速的进步,就是这种超乎程序的思考,才让这个程序越来越大,让这个时代越走越远。

【篇四:文化思辨】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在日新越异地积累丶更替,各种文化在急速地交融、碰撞,新的经济阶层催生新的政治要求。由此,我们神思:现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呢?

在世纪之交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以传说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心理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土崩瓦解。在这时,有人以西方文化为坐标,衡量中国文化;有人振臂高呼“文化回归“。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以西方文化为坐标,每一种文化的诞生既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之处。所以,全盘的以西方文化为标准来衡量我国文化必定是不合理的。那种以为推嵩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种的理是不利于文化发展的,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西方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发展中提高文化思辨。

有人振臂高呼“文化回归“在我国的文化中,有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优良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而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丶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优良文化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其前进的方向。

所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我们更应该提高文化思辨能力,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只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懈耕耘,我们才能享有充满阳光的文化生活。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