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生三书】
有一位作家说:“人生需要读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这三本书都是人生的必需品,缺一不可。
“有字之书”是第一本,也是三本书中最简单的。在页页书纸中,我们读李太白的举杯狂歌《将进酒》、陶渊明的闲恬雅趣《过故人庄》、辛弃疾的爱国壮曲《过零丁洋》、王维的蓬勃韵律《少年行》……我们在宇宙间探索无穷的奥妙,理解科学的语言,体会画笔的灵动,感受音符的曼妙……从古到今,我们都在带着对知识的憧憬中,将一个个泛着墨香的字渗入脑海,用它们来充实自己的智慧。这本书,只要有耐心和专心,就能贯通古今上下,明知世界千态。
“无字之书”是第二本,它不局限于书中固定的一笔一画,它是变化莫测的现实之书。读这本书,需要我们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远则亲身领略自然的大千风光,了解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运作,近则感受每一次失败与成功,尝遍生活的喜、怒、哀、乐、惧相互交融的五味杂陈。生活,需要自己亲身经历,这一本书,需要自己来书写。
第三本“心灵之书”,就像读后感,是从生活的感悟中提炼出来的。要读通这本书,首先要有主张和自己的想法,其次要学会思辨,最后要学会了解自己。没有主张的人,只会随波逐流;不会思辨的人,只会提出一些无稽之谈;不了解自己的人,就会不相信自己,从而举棋不定。人生,可能“今晨捧袂,喜登龙门”,亦可能“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造就了这本书,或悲凉感慨,或怒火中烧,或欣喜若狂,而这完全是自己的缔造。要想读好它,就像潜入深海,虽困难重重,但一旦克服了障碍,找到真实的自己,就能欣赏到别样美丽的风景。这一本书独一无二,品甚难,写更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品读第一本书,人生如知识般真切、奇妙;品味第二本书,人生如生活般多姿多彩;品析第三本书,人生如明镜般透彻、敞亮。我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研读此三书,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绚丽多彩,更重要的是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篇二:我们需要“不一样”】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比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更值得担忧和警惕。我认为是极有道理和警示意义的,因为人首先应征服自己,再审视其他。如果我们先失去了身而为人的充沛的情感和思辨能力,如同计算机一般活着,不仅于己身无益,更会拖垮一个时代的进步。
计算机是模式化的机器,倘若一个人习惯以计算机般的模式生存,其必是死板且无变通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将失去判断是非、自主思考的能力,充沛的感悟世界的情感和对推动世界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创造力,带来无可估量的后果。
自主思考过程的缺失使我们依赖于他人已做好的判断,遵从他人设下的“答题模式”,按部就班,犯下低级的错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再分辨和质询事物的真假好坏,因为只要达到预期结果就好。也许个人、企业、社会的办事效率会因此提高,但缺乏外力的适时更正,终会有不可逆转的结果。进一步地,缺乏自主思考间接引发思辨和创造力的流失。十九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沉溺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西方势力警惕防备,并不思索辨明先进技术和落后生产方式的优劣,人为阻止新时代的到来,酿成惨重后果;相似地,中世纪西欧坚定持有“地球不是圆的”观点,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反抗的声音微弱到几不可闻,直至麦哲伦航海成功,用事实再次向世界证明“地球是圆的!”,倘若不是质询和思辨精神,人类社会又会被“蒙蔽”到几时呢?
人之所以为人而具备的丰沛的情感若是流失,同样意义非凡。区别于计算机,人会因悲伤而哭泣、因快乐而发笑、因郁结而沉思、因外物而动容,酸甜苦辣中体味的人生经验使人不断成长,从而进步。一个漠视自己,漠视生命的人注定无法与世界发生共鸣。老舍在底层劳动百姓中深刻体会人性,揭示人性,对苦难感同身受,并深为动容,方才写出《五九》一般含蓄深沉的作品。同情之心使我们感知世界,讴歌美好的、思考沉重的、唾弃卑下的,若是失了“情”,便当真成了“活的死人”,不仅人生毫无乐趣,更使社会失去活力,死气沉沉。就如《变色龙》中的世界,黑暗残酷,麻木不堪。
因此,为了摒弃同机器般模式化的人生,我们需要“不一样”,不一样的见解和看法,不一样的情感和态度,不一样的回应和行动……这些独一无二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头。模式化的麻木不堪的人性在过往岁月中时有显现,但人类史中的英雄和伟大的先驱不吝于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独一无二展示出来,于是他们愈发闪耀。十九世纪末中国苦于外国势力的侵扰和疲惫的国力,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发动洋务运动,希望做出改变,虽然历时三十年最终失败,但中国人民对于进步的摸索,已在失败后渐渐有所作为,为后代给予荫泽,不难想象,若始终无人站出发声,最终会怎样;美国独立战争的发起与之相似,被殖民的人们充满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大声宣告并最终使英国折服。这些都源自于对时局的审慎和探索,源自丰沛的情感和热血豪情。当今社会更是有如动物保护协会等组织,勇于为爱与正义发声……足见充满情感的质询、思考对社会有多大作用。既然是他们的“不一样”让这世界“独一无二”,我们又如何能够迈入计算机思维的陷阱?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情、在于思考、在于创造,我们依靠它们走过漫漫岁月,用我们的勇气和坚持踏破腐朽崩坏的旧体制,而不是死板严谨、模式化的计算机思维来维持运转。没错,跳出计算机模式吧,人类世界需要那个“不一样”的你。
【篇三:活的思辨,死的思维】
短短几年中,时光列车将人类渐渐载入了新的时代——智能时代里,一样样原先只会出现在想象中的发明创造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从阴影中走出来,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如此多的智能设备以及人工智能,我们不禁思索人与智能之间的差距。
不得不承认,得益于数字化的处理方式,人工智能大多数时候对单一环境的预判能力都远超常人,且近乎神速。当人类棋手与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相遇,人工智能挑战世界第一,几乎颠覆所有人对智能的认识。纵观近30年来国际五子棋排行,亚洲人几乎死守着前十,可短短几个月,美国籍的人工智能却打破了这一常态,迅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其与韩国选手李世石与中国棋手柯洁的对弈,更是受到了举世瞩目,坐在一台极速运算的的超级计算机面前,人类棋手的落败像是必然的。面对这样的怪物,又如何致胜呢?面对几乎必胜的下棋机器,普通人又如何敢坐下来对弈。棋对于人类,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式,更是项特别的娱乐消遣游戏,人们对坐着,喝着茶,一边谈心或是辩论,又一边期待着结果的出炉,然而,面对冰冷的对手,人又如何能耐得住寂寞呢?
人工智能渐渐出现在每一个领域当中,且近乎精通,它们的存在,它们的运算过程都是人们为它们事先输入好的罢了。可人却不是,人的思考就像是奇迹一样,不单单是思考,更有思辨,绝不是单单只有“0”与“1”的运算,更包含了对这个大千世界的认识,有三观,有人情,有情感。而机器没有,它们的“思考”从输入到输出,只有一条路径,它们不会像人类为一些事纠结,不会像人类一样改正思想上的错误。它们的结果只有答案亦或是错误。人永远也不可能与一个没有思辨能力的空壳对酒当歌,侃侃而谈。
纵观近几年的几起引起轰动的刑事案件,在网络中,在文字里,人们哗然一片,舆论的声音相互争辩,在法与人情中寻找突破口,在现有的法中寻找漏洞。但倘若这些案件都由机械们来宣判呢?结果定会是依法判决。人类的思考更加多维,不仅仅被法律限制,更有着偌大的世界观,人情观,人们知道法也会顺时间而更新,他们比法律更近一步的思考去衡量案件,而机械若是有如此多的裁决标准,怕是早已因这些条件而系统崩溃了。人类的思想总是比当今时代更加遥远,他们想象,于是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一个个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他们反思,于是法律在人们法理与人情的掂量之中不断加固完善。这些,都是人类可以做到的。
人类的思辨性是所有人的财富,在每个人不断的思考,反思,再思考中,社会才迎来了如此快速的进步,就是这种超乎程序的思考,才让这个程序越来越大,让这个时代越走越远。
【篇四:文化思辨】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在日新越异地积累丶更替,各种文化在急速地交融、碰撞,新的经济阶层催生新的政治要求。由此,我们神思:现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呢?
在世纪之交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以传说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心理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土崩瓦解。在这时,有人以西方文化为坐标,衡量中国文化;有人振臂高呼“文化回归“。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以西方文化为坐标,每一种文化的诞生既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之处。所以,全盘的以西方文化为标准来衡量我国文化必定是不合理的。那种以为推嵩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种的理是不利于文化发展的,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西方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发展中提高文化思辨。
有人振臂高呼“文化回归“在我国的文化中,有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优良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而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丶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优良文化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其前进的方向。
所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我们更应该提高文化思辨能力,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只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懈耕耘,我们才能享有充满阳光的文化生活。
【篇五:用思辨的眼光看待多与少】
有人说“多总比少好”;有人说“少却比多好”。而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思辨的眼光来看待多与少。何时应该多,何时应该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就比如说钱,太少了不行,太少了就会饿肚子,就无法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钱多固然好,但钱太多了,人便会变得懒惰,便会整天生活在花天酒地的世界中,与其让自己碌碌无为,不如把钱捐献出去,让钱少一点。
多和少其实也是存在这一定的联系的。得到了什么,就必定会失去一些什么。此时,你就需要权衡一下利弊,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就拿美国职业篮球赛来说吧。最近,属于雷庭“三少”之一的哈登,因为薪水不够高和球权太少的缘故而没有选择与雷庭对续约,加盟了火箭队。在实力相对较弱的火箭队,哈登显然成了球队的核心人物,享有无限开火权并以顶薪续约了火箭。哈登似乎得到了很多,他拥有了更多的球权和薪水,但他却又失去了一些东西,他和雷庭队另外“二少”用三年时间建立起的友谊变少了。还有,他原来可以与另外“二少”一起率队冲击总冠军,而他却为了钱而选择了离开。由此可见,有得必有失,某些东西多了,另外一些东西就会变少。多和少的关系可见一斑。
如果我们生活字一个团队里,那我们应该多一些团队合作,少一些个人功利。例如,在2012年夏天,洛杉矶湖人队用交易换来了两名全明星级别球员,使湖人队都市拥有了科比、加索尔、纳什以及霍华德共四位球员。这样一个豪华的阵容,却在常规赛开始之后战绩平平,节节败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少团队合作,这支球队里有着太多的个人功利心,球员只顾着自己单干而放弃了团队合作,这样,使得球队的进攻毫无章法可言。即使拥有再多的明星球员也赢不了球。
所以,我们要用思辨的眼光来看待多与少,不能一味追求多或一味追求少。我们要权衡利弊而作出最正确的选择。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走向成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
【篇六:经典之约】
“山雨合为一,满眼尽翠绿。但闻雷声震,夹杂欢语声。内心悦喜之,恩之天甘露。尽享山中美,论语书声起”。
——题记
这便是在暑期身处深山中的我的生活写照。那天正值大雨,山景,雨景,与心景,不由得赋作此诗。再回首,带着那么丝丝回忆之情却也不得不感慨着自己那时的无忧与祥和。
一直以来,我便是个急性之人,做事永远风风火火,绝不拖泥带水,这便使得我的性子里多了分急躁,说话做事给人留下的印象绝非是一位很娴静的女孩儿,有时都感觉自己的性子里带着男孩子那分刚性。我并非如家里人的那么不争不躁,坦然大度。我带着更多的可谓是争强与思辨。所谓的思辨,并非大多数人们所理解的针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讨论。我更多的却是文字的搬弄与说倒对方的那股蛮劲,这个缺点伴了我多年,最终便爆发在了初三这一年。
初三这年的我,在孩童与成人的世界中徘徊,或多或少带着那么几丝渴望脱离束缚的心与对老师父母的叛逆,各种各样的摩擦随之而来,事事不顺心,处处生厌倦,父母说东我偏要向西,饭菜的咸淡衣服的样式都是导火索;老师教导我们学业为重我偏要重朋友陪着他们网上聊天却敷衍作业;与父母老师之间的各种互不理解也使我下定决心参加书院暑期阅读经典之行,获得自由。终于能够远离父母,不再受约束,是我要去山上修行的初衷。
初触传统文化经典之时,我略带着反感,看着那本本厚厚的经典,印刷着晦涩难懂的古文,还要我一遍又一遍朗读时,实在觉得这是比抄写生字更加无趣的事。可我天生的习气---那就是争强好胜又上来了,凡事只要我不服输我会逼着自己做到最好。当我看到书院里其他的同龄人比我优秀之时,我总是会不甘落后的努力,超越同龄人,他们背完七章,我一定要背到最后一章。逐渐地,我的内心在阅读经典中得以平静;同时有着支撑我的最大信念——书院的伊老师,在我内心最焦躁之时给予我帮我,在每日自评的后面他都会带着那么几句在平凡之中却蕴藏深理的话语,最令我难忘的是一首赠予我的小诗:“求静读经聚崂山,薄云骤雨绕心田。清风身影何曾观,本无来去心即安。”从老师对我的自评,到谆谆教导的每日交心,对经典从最初的反感到最后全身心的投入,这期间的一切都像微风拂过般那么自然,心境在慢慢的变着,原本那急躁之心随着山中宁静之景平和下来。
经历过书院生活的我,如今能够静心专注于经典中,随着古人的心境时而欢悦,时而惋惜,时而赞叹,时而忧伤,每每读完一段,那内心中波涛澎湃无可言状。
在经典中,我读《老子》,随着李耳那柔弱胜刚强的柔性在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此起彼伏;我读《孔子》,随着仲尼那因材施教的贤德在春秋末期的儒家思想内遨游中华两千年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读《孟子》,随着亚圣那传承孔孟之道在战国时期中的人性本善发扬光大;我读《史记》,随着司马迁太史公那忍辱负重在西汉王朝中不畏酷刑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我读《三国演义》,随着那曹操孙权刘备那三国鼎立在东汉时期的共创辉煌;我读《唐诗宋词》,随着那文人雅士那丝丝情愁在我书香笔墨的大唐和文盛武衰的宋世中的气象雄浑与清新婉约;我读《水浒传》,随着宋江等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汉那英勇无惧在北宋之际大展神采;我读《元曲四大家》,随着先辈那清纯与浩瀚在大元一枝独秀;我读《明朝那些事儿》,随着开国之皇朱元璋那犀利眼光在明朝之巅雄霸东方;我读《红楼梦》,随着曹雪芹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读遍人生百态;从近代史读到现代史,我目睹我大中华之不断崛起之胜境!先前的叛逆与任性早已远去,如今的我徜徉于经典,遨游于文学宝库,如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般的铮铮向上!倾听心的声音,不断前进!
怀念与经典相约的日子,将日后的我引入经典的殿堂,带给我内心的祥和与充盈,脱离那世俗糟粕。如今的我已找到方向,依靠经典文学之力,走向那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