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相关作文

【篇一:观挑幡】

于三月三十一日观挑幡,惊其绝妙技艺,乃记此篇。

初,未始时,吾观场地之内有三人执幡而立。手中之幡,高十余米也,直入云霄。仰头观其顶,五颜六色,有旗挂旁,架支起布,布缀金边。转视其下,有如是大抵相同之两处,形皆似宝塔,还有其余不多述。幡幅占幡长之大数,控有绿布,其中绣有字。幡杆由毛竹制成,体色翠绿,粗大。一幡重有四十余斤,常人难起之。

俄而,少时,耳边骤起鼓点,方知表演将始。看官随我,目视场中:艺人齐聚,先出二人,一黑发精烁,一发白精干,皆环抱幡杆,后单手举之,轻易不得起之幡竟被其单臂抓起,不禁令人称奇。那二人手一翻,甩得那幡如龙盘旋直上,转至背,另一手接过,绕身一周。遂转数圈,呼呼生风,迅猛且疾,有狼虎之势。一人退后,另一人将幡放于脚尖,放手,猛一踢,幡直飞而上,似倒非倒,其不慌不忙,稳稳伸手接之,博来阵阵喝彩。

少许,上一白发老妪,虽无弯腰弓背,但却令人微起疑:其可举起幡乎?俄而,那老妪竟忽地举起幡,过后缓缓放于额,那幡竟立于额上,奇哉!掌声如浪,不绝于耳。其不足于顶幡,竟腰转“风火轮”,双手旋手绢,真叫人目瞪口呆,要赞!

谁道老妪不如少,挑幡功夫绝建州。

那老妪下场,又有三人入内。转其幡,三幡齐转,看官,此真乃眼花缭乱,虎虎生风,场边叫好不绝。

前演脚踢幡之人,又出,将幡放于脚尖,可不同于前,脚尖一踢,幡起,飞天而上,又稳于另一脚,反复几次,幡在其中真乃随心所欲!

近观,那艺人手指粗大,显然乃是艺人长年累月训成。看官,久熟生巧耳。十年磨一剑,即使干将莫邪,出生不过精铁,非千锤万凿,怎能生宝剑邪?这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

【篇二:心中一亩田】

悠远的苏城内,温柔而绵长的升息蔓延,掠过碧色的爬山虎。清清浅浅的漫溢开去。

这时的苏城,凭谁也是想去走一遭的。

春水碧于天,划船听雨眠。青石板路,黛瓦白墙,小桥流水人家,这是苏城最古老的映像。小巷的墙自墙角开始发霉,流转千年的时光。

“嗒嗒,嗒嗒……”苏城的小巷里传来叫卖声。

眼前是一位佝偻着背的老妇人,推着一辆老式自行车。阳光透过稀疏斑白的头发,裁剪出星星点点的碎影,却也普照了老人心里的一亩田。

我走了过去,想知道老人家究竟卖的是什么?

见我走来,老人便眯起眼来冲我笑道:”丫头,要来点纯手工的麦芽糖?”我一怔:怎么还会有纯手工的麦芽糖呢,正宗的麦芽糖,也只有小时候才吃得到呀,那就来一块尝尝好了。老妪随即便捡了一块色泽诱人的麦芽糖让我尝。

此时,暖风熏人欲醉,阳光和煦暖身。树梢花瓣飘落而下,顺风落到车旁。一时间,竟不知实话的香甜还是糖的香甜了。就连晓风也夹杂着丝丝麦芽的香气。

我拿起唐,轻咬一口,已然间,唇齿留香。这糖甜到好处,甜虽甜,却不腻,这就是手工糖的独特魅力把。

不经意,浮现出老妪制糖时的场景。老人在碗中趁热不断搅拌着粗糖,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之中,老妪眼角眉梢中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直到糖发起来,扯出丝丝缕缕的甜丝,才肯罢休。我仿佛闻到了麦芽味道的梦在手中。

老妪搅拌糖的身影却也是很美,在这搅拌的过程中,倾注了老人对手工制糖的热爱,更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自己手工制糖的梦。在她的一亩心田种,他用麦芽种子种出一个梦。

麦芽的梦,沁人心脾。

风穿过回廊,陌上花飞上花捎。苏城的小巷里回荡着:嗒嗒的叫卖声。老妪与她的自已车和他的麦芽梦驶向远方。

夕阳正好。

【篇三:街头卖菜者】

在靠近姜堰新华书店的大街上,经常有一位衣服打满补丁的卖菜老妪,头上裹着一条满是汗渍的白羊毛巾,深陷的眼睛,只有当来人买菜时才能闪烁出几丝不易察觉的光亮。

岁月在老妪的眼角毫不留情地刻下了道道印痕,她脖子上的红色丝巾也真够旧的,好像是在仓库里一放多年的旧物。

老妪的手上有不少老茧与血痕,指甲缝里随便抠抠就能掉出泥来,手背上的青筋非常突出,不论谁看了心中都会泛起一阵酸楚,仿佛不买一点菜就无视了这个老妪的辛勤劳动。

老妪的裤子一看便知有了年头,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如同她的手一样很是沧桑。她的脚上是一双大尺码的童鞋,袜子因为破了个洞,脚指不安地裸露在外面。

旁边是熙来攘往、川流不息的人群,耳边是超大分贝的有声广告,老妪坐在小椅上,眼里只有自己那水汪汪的青菜,不管是北京三里屯的灯红酒绿,还是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的纸醉金迷,老妪都不关心,她只关心自己今天卖出了多少菜,还要采多少菜,这份单纯如同天目山的泉水一样,有着来之不易的清澈与简单。

摊前的最后一捆青菜卖完了,老妪要收摊了。她麻利地把垫菜的破布卷了起来,跨上自己的三轮车。

夕阳映衬着老妪的绿色针织衫,为她镀上了一层光圈,显得动人起来。太阳的余辉和我一起目送她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前方钢筋水泥搭建的积木中……

【篇四:我多想叩开那扇门】

风起,天渐寒,路旁古银杏满树的金黄叶风风扬扬散落在地,形成一条黄金路。

路的那一端住着一位历经风雨,见证过战火喧嚣的老妪,她满脸皱纹,步履蹒跚,柱着一根相伴多年的老杨木拐杖。岁月虽然匆匆去,但是老妪依然清晰自己在有生之年的所属。

记得,有一回我因嘴馋,翻遍家里,也找不到喜欢吃的鸡蛋,便悄悄溜去老人家的后院。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只有一群在地上四处觅食的母鸡,和一只在屋檐下打盹的猫。便偷偷地在鸡窝里摸了两个蛋,小跑进厨房,自己动了次手,享了口福。片刻间,那只上年纪的母鸡开始大啼,报喜它一日辛苦,老人便去鸡舍找蛋,令她惊讶的是,居然没有蛋。于是她柱着拐杖,带着满脸疑惑如一个缩水苹果的脸,踏上她寻蛋的征途。可我这“祸首”并不知晓,依旧与伙伴在杏树成荫,清溪环绕的山村中疯玩。

日子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老人依旧守着她的母鸡和蛋。而我在学校里升到了二年级。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导下,我懂得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老妪留下的岁月不多了,可是我依然没有想去道歉。

此后,在梦里多次念叨“鸡蛋、鸡蛋”。可始终,没有勇气去偿还,也没有胆量,只是惦记着,内心深处在作祟,老人并不知我内心起伏,也许,她早已忘记这两个蛋了。

再次秋至,路那端老人家的大门油漆已经剥落,如同老人一般,经岁月的洗礼不堪一击了。门虚掩着,只留下一道令人深思的门缝。

门缝里这柱着拐杖的老妪懒洋洋地躺在藤椅上,看似睡着了,脚边绕着一只通体雪白的猫,面前则是四处觅食的鸡群。她安详地躺着,在那打着盹,门依旧虚掩着,不知是我的心虚、我的胆怯,那门在我狼狈离开时,也是如此虚掩着。至此至今,我也没有叩开过那门。

如今,老妪她已躺在那深林竹海中,与她夫君长眠与古枫树脚下,面上盖着层层枯叶,宛如老人一般。我坐在巨石上,回想这一刻,心中泛起一阵阵莫名的痛,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带着一颗忏悔的心来告慰。

【篇五:何苦营营似蝼蚁】

黄钟大吕,从不会在市井间响彻;而琳琅钰璇,也只能在昆仑峰巅上为西王母所见。是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有才德的人,又何必费尽心机的去为众人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供其惊叹呢?他们所追求的惟有能在驾鹤之日拄杖起行,最后看一眼山边黄昏,心安长啸一声:“吾本山野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柳屯田言:“人生都无百岁。”这大概是他历经风雨后的一声长叹吧。他看破人生,在名利逡巡过后,不论王侯,无论将相,结果不都是“一根残烛,半盂馊饭,凄凄黄昏雨”么?于是留恋烟花巷陌,不求闻达于乾坤。而请看百年之后,千年之后,大宋王朝那些两榜出身、钦点翰林的读书种子们,又几人青史留名呢?反观柳永,生前与世无争一心一意去寻自己人生的欢乐,人生的价值,姑不论他缘何至此,他总归做到了极尽澹泊,身后佳作流世,堪为大家。且不说他的诗作层次高低,他总归成为宋词史上的光辉一笔。

没有在汲汲社会中争名夺利,没有在未遂风云中迷失自我。弗争,则万物莫与之争!

柳七是反潮流、自负的,不屑于“花上梢头惹人媚”般的生活,因此无争于世。再说姜子牙,等待四十余年终于等来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那么在他绽放生命之花前的四十余年又是怎样渡过的呢?

姜子牙原名吕尚,年轻时颇不得意,七十岁时才娶的老妪为妻,而过了不久老妪便弃之而去,原因很简单,他认为姜子牙没有能力,不务正业,当然这也并不是老妪的过错,因为整个社会都认为姜子牙是棵无用的稂草而已,面对这等处境,姜子牙气馁了吗?显然是没有的,他仍然自信满满地去渭水边垂钓,却没有面红耳赤的与旁人争论自己是否有才能,又没有挖空心思去讨一个官做,证明自己为相才只为赚取常人叹服,仍然白衣白须皓首凝神的垂钓。意不在鱼,而在圣君。终于他得遇周文王,兴周八百年盛世。

类似韬光养晦的人还有很多,商山四士,朱买臣,诸葛亮不都是“我守我庐兮,以待天时”么?等到时机一到便“一声长啸安天下”,绽开一朵不随时间飞逝而零落的不死之花!

价值的意义不在于是否让他人欣赏,时光自会评论一切;也不在于外界的肯定,自己心安,便是人生的底线价值。待到如范仲淹一样在岳阳楼上手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时,人们才可以无愧于良心说:瞬间光华的人生,我等并未虚度。

诚然,建功立业觅封侯,身外事而已。成之自可窃喜,不成亦无自馁。心安怡然,才是人生之重啊!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