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这是一个专属于年轻人的故事,叛逆、放荡、残酷的故事,来自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也许因为我自身的年龄、经历的事情,也许我没有主人公如此的愤世嫉俗,书中为了表现霍尔顿的不学无术每句都是满嘴脏话,令我有些遗憾。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不过虽然有这些粗俗词语,但霍尔顿拥有一颗敏感的心,也正是因为这颗心才让他如此不同,“出淤泥而不染”。霍尔顿厌恶学校、厌恶人群、各色各样的人,但本质上他是个很不错的人,只是“假模假式”的社会不得不令他心烦。他并不像那些伪君子一样,屈于种种利益、名誉,最终堕落虚伪着生活着。不论权利再大的人,也只是这个社会的傀儡罢了。
他想逃离这个一刻也不想待的地方,甚至想去乡下装聋哑人来摆脱世俗,可做“不食人间烟火”也只能想想而已。仅此而已。
霍尔顿最痛恨电影,做作的情节使他头疼,可在百无聊赖时他又不得不迈入电影院;他痛恨玩弄的感情,一种肮脏的爱情,可他又做了他痛恨的事情……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太多。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是悲剧的,他的悲剧比任何人都要痛苦。挣扎的太多,惶恐无助,逼迫做自己讨厌的事情,只是因为他看破红尘、看淡一切,想逃避。最后,也只好妥协。
霍尔顿的人物形象也是很讽刺的吧。
他的幻想是美好的,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守望着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就像他的妹妹菲苾、弟弟艾里那样。在这个喧嚣污浊的世界,也仅仅有孩子拥有花儿般得心灵了。却也完不成这个愿望了吧。这个世界被腐蚀了太多太多。
有时候,比起主人公的“愤怒青年”我更喜欢那个可爱的菲苾。她虽是小孩子,但比她哥哥更理性。她懂得做事的轻重缓急,当然也打消了霍尔顿不切实际的想法。
你的身边,也总会有这种人吧。像主人公的桀骜不驯,菲苾的善解人意,伪君子的假惺惺,它会使我们引起共鸣。我想这也是《麦》畅销的最大原因吧。
【篇二:《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我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J·D塞林格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岸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一个年仅16岁的矛盾男孩的简单梦想,我想应该是,而这应该是和标题相对应的。“孩子的笔记本我总是百看不厌”他喜欢的孩子,是一个充满童趣富有爱心而又纯洁善良的人。然而他又放荡不羁,不求上进,满嘴咒骂。嗯,这才是青春,谁的青春不腐朽的。
起初,我称这本书为“黄皮书”只因为封面黄色,粗略看过后,也许是为了麦田的颜色,青春的颜色,鲜亮明艳。霍尔顿总在想中央公园南头的那个浅水湖,他好奇湖里的鸭子到哪去了,是有人开卡车把它们运走还是自己飞走?因为看得粗略,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多次提到这件事,看完后又看了一下评述之类,也许浅水湖就是社会吧,而四季便是变迁,鸭子也就指人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到底会如何,而霍尔顿就属于里面的一类,他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然而当金钱物质利益汹涌袭来,梦想不得不与现实接轨,小说最后霍尔顿还是没有去西部,由于妹妹菲苾等多种羁绊,回家后大病一场,病愈之后他开始走向这个社会,这个假模假式充满伪君子的社会。
他的老师安多里尼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大概就是成长的叛逆热情与稳重安定吧,就像霍尔顿与安多里尼先生。
看到最后会发现,这是霍尔顿的回忆,是霍尔顿接受精神分析医生的回忆,这是可悲的,但它又是青春的史诗,是反抗成人世界的宣言。
遵从本心。来日方长,我定当细细“品尝”。
【篇三:青春的童话作文】
暑假里,当我无意中翻开这本蓝色书壳包裹着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时,一场神秘又兴奋的青春之旅便就此展开。
文章讲述了一位名叫霍尔顿的学生,因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开除,而进行了一次两昼夜的旅途。起初,作者笔下的霍尔顿用粗俗的话语肆意宣泄着他对同学、学校、社会的不满。这让我不禁认为他就是个品行不好,学习又差的不折不扣的坏学生。可后来我才明白,其实并不所以。
或许他是一名坏学生,他的五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他会在宿舍里与同学打架斗殴,大打出手。亦或许,他只是一名与众不同的学生,不愿在棒球队胜利后虚假地称赞;对校长攀附权贵家长的势利表现而不满;讽刺学长挣钱为买一辆凯迪拉克来显摆的伪君子表现。又或者,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会对两名修女慷慨捐赠;对妹妹老菲瑟无微不至地关爱。他生活在那个社会,可他的那颗纯洁善良之心却与社会的昏暗显得格格不入。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霍尔顿就如同一朵莲花般不随流俗,在世人的'“假模假式”中展现着自己的纯洁与美好。唐代诗人刘禹锡不慕名利身处陋室却仍惟吾德馨;晋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腐败,洁身自好,归隐田园。他们所传达的都是一种不随波逐流,敢于逆流勇进的超然之境。
有时,看着书中16岁的霍尔顿,我仿佛看到了那个16岁的自己:冲动、迷茫、不知所措。常常对繁多的考试练习抱怨连连;对身处之境感到压抑,不适。我想,恐怕这就是腐烂的我,这就是我腐烂的青春。
电影《猜火车》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当腐烂的青春成为过去式,否定了以前的生活,一切都变干净了。能够一直向前走,不再也不用回头。也许,你还在压抑的泥潭苦苦挣扎;还在无数次现实的打击中倍感失望。但那又如何,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式。霍尔顿有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身边的孩子们守望成长。而我们也能找寻自己的方向,一路向前,坚定地走下去。
书中,霍尔顿的老师告诫他: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也许,青春不曾腐烂、凋零,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守望者,守望者青春,守望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