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语文,是在生活中绽放的花朵,被风轻轻一吹,纷纷地散落、飞扬,散落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春节的一天,我们到一个大的商场,居然看见专买的时装上印着“一帆风顺”,这四个字虽然小,却很醒目。那是商家美好的祝愿,此时品味这个成语,心中有一股暖暖的春意。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坐在电脑前看到五花八门的广告居然用了很多成语如鹏程万里、风卷残云、秀外慧中等,原来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接触到语文。当我读到“啃老族”、“月光族”、“给力”这些网络新词时,不由得感叹:中国的词汇里真是丰富多彩呀!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口贴着喜气洋洋的春联,都是人们精心挑选寓意深刻的。许多春联散发着赞美春天的气息,给人振奋人心的力量。当读到“春到山乡处处喜,喜到农家院院春”和“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时心中也溢满了对春的喜爱。读着“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老骥伏兮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不由得让人精神振奋。这一幅幅对联也让我明白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它不仅是一朵芬芳四溢的鲜花,也是一条澄清明澈的溪流,更是一坛陈年老酒,让人如痴如醉,回味无穷!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篇二:劳动演讲稿】
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复兴中学的某某学生,今日我的演讲主题是“劳动”。
纵历史而观,五千年的传承已将劳动因子深深铸于血脉中,也正是因为劳动,具体物质形态不断于劳动中被创造,精神世界不断被开垦,这才将五千年文明延续——同时,劳动的加入使得当下时代鲜明有别于原始海洋世界,当下时代为“人化”世界。
劳动的主体更换,生产线上更多的是人工智能的身影——当下人工智能产业正焕发异彩,为社会插入了一张崭新的幻灯片。但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就代表了人类生产劳动的消亡了吗?我想这是不见得的。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凝结劳动的物质载体,基于人类劳动基础而生,人工智能所从事的活动受制于人类编写的程序,是从人的劳动实践中抽取而出。不管是生产智能化也好,机器人写作也罢,人工智能的究极发展目标仍是为人类劳动所服务。而这从一定程度上看,便是人类劳动于新时代的延伸。
因此,表面上是使人类脱离劳动的智能发展,实际上仍是人类劳动的外延。而于当下,劳动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外延的扩展,还体现在内部性质的演化:机械劳动的比重下降,意识形态的脑力创建活动比重上升。但无论如何,脑力劳动以机械劳动为基础,机械劳动以脑力活动为指导。我们不该陷于形而上学的泥沼,固执地切断二者的联系,自认已受制于学习,已经有相当的脑力劳动基础便无暇顾及其他,任懒怠与偏执丛生。
而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为对劳动的懒怠提供了表面上的立足点。但究其本质来说,社会中的劳动量从未减少,只是以其他形式流通。日益精密的社会分工劳动于经济层面的体现便是自身与他人劳动的交换,仍是需耗费自身劳动量换得劳动所得,从而进行下一轮的”劳动置换“。分工劳动不该成为懒怠的借口,将劳动拉下社会的平台。
因此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即使是在当下电子时代,劳动就会断档隐匿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劳动并不会消亡,只是在社会中进行性质、形式的转换。
但当下,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频发。有些人剥离了自身与社会联系,糟蹋他人的劳动,孰不知其最终仍将会波及自身。在这里,我希望诸位同学践行当代“劳动精神”,响应号召,自觉加入劳动的队伍中,将个人热情与劳动的践行相结合,共同传承美好品德。最终,社会主义“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将会通过劳动转换成现实。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理解劳动,尊重劳动,践行劳动!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