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乐在其中】
一台雕花木桌,一壶幽缕香粉,一把素雅古琴,这定是要配上一杯好茶,才能明白其中的滋味。
在过去,我是讨厌饮茶的,觉得茶口感清淡,还带着一些苦涩,味道远远没有巧克力好,但不知从何时起,我就慢慢爱上了茶,它的味道萦绕在我心间……
饮茶,更加的是“解惑”,解什么惑呢?也许是迷茫时的冷静应对,恐惧时的一种力量,悲痛时的一种清醒感悟。茶的魅力也正是如此。
一壶火候极佳的茶,慢慢倒入杯中,与茶杯的颜色相对应,青中带着一点黑。慢慢端起,放在唇边,一股幽远的清香,轻轻一口,饮入口中,味道清淡,却带着一种愁绪,流入心间,苦中带涩,却带着几分伤感,沁入心田。回忆,感受,领悟。更多的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情怀罢。饮茶的乐趣在于茶给人的思考,无与伦比,让人能在这简单而清雅的味道中追求自己的本色。茶的味道令人陶醉,让人愿望在这清淡的茶叶中忘记自我,回归原本的美好。学会饮茶,让人乐在其中,也是所谓的苦趣吧。
爱上饮茶,才能明白古人所说的品茶的美好。饮一壶茶更多增加了一些平静。巧克力虽甜,吃多了则无味,使人腻在其中,过久后,反而觉得不好吃。而茶虽苦,喝多了却能在苦涩中感受到甜,过久后,只觉得清雅。饮茶也是一种高雅的情趣。也寄托着许多不同的情感,似乎向茶诉说着自己,这也算得上是一个知已吧。
乐在其中,饮茶,茶给人的感受才是饮茶最重要的,这样简单的乐趣却能让人沉醉在其中,乐此不疲,茶之乐,也和茶的气节有关,在烈火中燃烧最平淡的自己,虽不是波澜万千,但也此起彼伏。
【篇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每个人都看过很多书,也有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一定让你懂得了很多。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杨绛先生写的《将饮茶》。
《将饮茶》的书名中虽然有一个茶字,可书中正文和茶一点都不搭边。为什么杨绛先生要给书取这个书名呢?她在书的前言里做了解释。原来,传说人死去的时候都会喝下孟婆茶,喝了孟婆茶,就会把前生的人和事都忘记。作者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即将要饮孟婆茶了,为了不忘记,她要重新把这一生身边的人,干过的事,都重新回忆一遍,在喝茶之前把这些都写下来,所以书名叫做《将饮茶》。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她虽然是个女子,但却被尊称为“先生”,因为她非常有才华和学识。除了《将饮茶》,她的代表作还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她还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妻子,书中描写她和钱钟书是一对心有灵犀的夫妻,两人只要会意一笑,对方就能明白自己是什么意思。
书中包含了“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丙午丁未年记事”和“隐身衣”等文章。这些故事让我知道了: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无锡人,虽然成年时做了很多大事,但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和普通孩子一样;杨绛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杨绛的姑母不愿意一个人出去,每次都会带上杨家的一群小孩。还有关于钱钟书写《围城》时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让我不再看一些没有用的书籍,让我成长了很多,让我阅读中能够深入思考,让我爱上了阅读!
【篇三:门外与窗前】
停驻窗前,吹着春天慵懒的风,望着明媚的太阳,现世安稳。有的人选择就此停驻窗前,过一成不变的生活。而有的人选择留在门外,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或阴暗。让身在远方,淋着最猛烈的大雨,看着最震撼人心的日出,轰轰烈烈。而我很贪得,年少时,想在门外多经历些;年老后,想静坐窗前,安静的生活。
当我还是棱角尖锐,为人处世不周全,还时不时的冒着些许傻气时,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不妥协,固执的于世界枪影碰撞擦火花。半夜无人时,独自一人在黑暗的角落舔着刀刀见骨的伤痕。伤口结痂之后,又生出一个全新的自己。我不停的出发,离开;不停的怀揣新的梦想。我想,这世间千山万水,随意行去,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么方向。
我能是孤独的雄鹰,只要曾奋力飞翔于蓝天。雨水打湿了羽毛,闪电毫不留情的猖狂,黑暗的天空,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让我放弃飞翔的梦想;我能是那即将被蒸发的一滴水。沿途的高山,静谧的深潭也不能将我留下。因为我无畏无惧,我心中向往的是无垠的大海。
在门外,所有的苦难,艰辛,欢乐,掌声我都接受。煮成一碗茶,递给那个在窗前看报的自己。顺便问一句:火候够了吗?可还香醇?
当我眼角低垂,两鬓斑白,成为一个安详喜静的老人时。在美好的雨天,静静的坐在窗前,满眼的清新与宁静,视线在玻璃上,听得见最轻的风。在明媚的晴天,在园里种下一棵果树,冬雷夏雨春华秋实。透过窗户,听蚂蚁爬过石头的声音,听猫咪晒大阳光是舒服的叫声,听风透过太阳穿过树叶吹至耳畔的声音。有客人来,静座饮茶、说书说山。独处时,躺在摇椅上看看报纸,眯一个下午。还会在某个有阳光的日子里,将过去的回忆拿出来晒晒,感叹年少时的轻狂与喜悦。
只有经历过奋斗与不安,才会珍惜那些收获,只有年少时在门外经历那些风雨,接受磨难,才能懂得窗前静坐饮茶的弥足珍贵。门外与窗前,便是我的一生。
【篇四:茶文化】
今天有一节有趣的作文课,老师的课桌上摆放一套茶具、茶台,原来今天作文课是学习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影响了世界文明,日本和韩国也效仿中国的茶道,举世闻名的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信阳毛尖、福建铁观音等名茶,除了茶叶,还有必不可少的茶器,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用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看来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精的必然过程。接下来就是观察茶叶了,同学们一个个兴趣盎然,首先是太平猴魁,入水前它的形状像一棵棵海草,当遇上热水时就会伸展着身体,渐渐地还会浮上水面,一眼望过去会看见深绿色的它在水中慢慢变大,可是轻轻一闻非常淡,几乎没有味道,然后就是普洱茶,它是一根根的条状,遇上热水时水就会瞬间变得很红,但会有一股浓浓的中药昧,让好多人不太喜欢普洱。
铁观音口感更独特了,它的形状像一棵棵小颗粒,颜色有点深,一口品下去有着淡淡的清香,在水中像小颗粒,过了一会儿就变成一片片绿叶般大小,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的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饮茶还有一个口诀呢,“一杯水、二杯茶、三杯四杯是精华”,万万没想到中国的茶文化有这么多奥秘,希望下次还能品到中国的十大名茶。
【篇五:饮茶文化】
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有多少文化正在被扼杀着,有多少文化正陷入困局当中?“喝茶”文化在广东话里称作“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饮早茶的文化来源于广东,在近几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把饮早茶这个传统文化的习惯逐渐丢失了呢?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人们更愿意去吃洋快餐。
时下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吃洋快餐,他们的去向往往是时代的标签。年轻人的标准是“快”,何为洋快餐,当然是以上餐速度快为卖点。上餐速度快,眼下非常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要求——起床晚了,用5分钟就可以解决,这无疑影响了身体健康,细嚼慢吞才是养生之道。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的饮品。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但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
记得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诗句,广东人爱“饮茶”,在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广东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馆、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饮早茶”是广东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饮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时,用手指叩击桌面以表示对斟茶人的感谢。这手势还是源于皇帝微服出巡呢。皇帝在出巡时也不忘饮茶,与臣子们偷得浮生半日闲一下呢?
放眼望去,时下的茶楼再也不如以前那么兴旺了。也许能偶尔看到几个孤单的老人家身影,想看到一家老少坐在一起说笑谈乐真是少之又少。
饮茶文化陷入了困局,我们是否该为其感到可惜?我们留给子子孙孙的仅有物质就可以了吗?也许我们该反思这一切。饮茶文化陷入了困局,我们是否该为其出一份力,拉它一把?或许不是拉它一把,而是拉我们自己一把,让我们重拾当年的温馨!
【篇六:思茶】
中国人好茶成痴,而中国的茶文化更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唐代的陆羽算是中国深究茶文化的第一人,并且著有世界上第一部与茶有关的著作─《茶经》。
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但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而如今的茶文化更是对上千年茶文化积淀的传承。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以,品茶、斗茶皆成为士人的雅好。不止文化墨,民间对茶文化也有一番独特的见解。一位作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察其色而闻其香,则千载文化便消融于此,实为斯之往也。”平常百姓只凭一饮而尽晓千古风韵,“茶中天下事”便是如此。
中国自古以来似乎都不管有茶馆的存在,茶馆的前身是茶铺,它的初衷主要是为过往的行旅商人提供角渴休息之用。直到宋代,茶馆才开始普及,也成为了文人雅士追求身心宁静和远离尘世繁扰的绝佳场所。虽说“茶馆”是为饮茶而设,但在里面逗鸟、下棋、言天下事、研飞六艺经传者皆有。茶馆日益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场所。及至老舍的话别《茶馆》,更是将茶馆文化推向了顶峰。
直到今日,中国人依旧喜欢饮茶,只是不只局限在茶馆里。中国人丝毫都不在意自己是在何处饮茶,无论是茶楼里、屋檐下,还是集市中,不管男女老幼都能围上一桌,谈天论地。真正做到了“心中有茶,则处处为馆”。
茶的艺术也别有一番风味,中国茶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同时又有香花茶和拌花茶之别,可谓品类之极盛。然而中国民间的泡茶艺术更是一门值得深究的课题。茶的“泡”与“品”就有诸多方式可以考究,这便是所谓的茶道。泡茶艺术在选茶、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及奉茶方面都极为讲究。但在饮茶方面大多数人都选择清饮,即“冲以沸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体现了中国人大方自然,喜“清净”的传统思想。中国人骨子里透出的淡然的精神境界就在这一杯清茶中体现出来。
至于中国的茶叶,相信任何一个人都能随口说出,“西湖龙井”色泽翠绿,茶香清高鲜爽,以虎跑泉水冲泡的西湖龙井,号称杭州“双绝”;“太湖碧螺春”以产于碧螺峰茶质绝佳而闻名;“黄山毛峰”入品醇香鲜爽……这些都是中国千百年来茶文化的积淀,于是每当一杯色正醇香的茶摆在眼前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不过我们不愿意提升茶的品味,而更愿顺应我们民族文化的沿袭,更愿意将“清饮”视作我们淡泊思想的象征。正因为这种思想,才有了最原始却最美好的品茗艺术。
回首昔日茶馆中文人雅士托盏吟月的场景,放眼今日人们四处为馆的随意心态,把中国人民优雅自然的淡泊宁静的高贵品质一一表现出来,而中茶文化千年不倒的原因便在于此─为茶之品,为身止行,思有惴,为盏余香。
【篇七:这里也有乐趣】
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乐趣”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诠释。
我曾以为,酒緑灯红、谈笑风生才为乐道。然自那日起,我方悟道,乐趣不仅于此。
去年七月,我随母亲去修禅,从饮茶中悟到,这里也有乐趣。
入门后,僧人递上茶,言道:“茶在众生心中,有不同的味道”。我们道谢,清茶入口,始为苦涩,在唇齿间萦绕后苦尽甘来,产生妙香。于是我想起外公的话:“茶品即人品。饮茶,有人觉得苦若生旅,有人觉得甜似爱情,有人觉得醇如诗韵。”我想,“苦若生旅、甜似爱情、醇如诗韵”都是一种乐趣,是雅致而含蓄的乐趣。
再饮,再回味,我静领其意。饮茶何止“苦中带涩,苦后回甘”这么简单,其中的韵味就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只可神通,不可语达。更何况饮茶之于学习,之于人生!学习是苦,要背诵,要运算,要求解,苦不堪言。可每一次收获,又是妙不可言的乐趣。人生呢,哪有一路阳光明媚?哪有一路花香鸟语?漫漫生旅,几多苦尽甘来,几许柳暗花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一种乐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一种乐趣。风雨后的彩虹无比绚丽,苦难后的辉煌更有价值。
茶,是生活的浓缩;品茶,乃人生的雅致。有人说:“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由此而知,“趣”能成“品”。古人以茶入诗,以茶歌令,今人以茶款客,以茶会友。细细想来,这是何等心灵共享!旧时战胜强敌,多少马上将军、墨客骚人,聚在雪夜炉火边,品茗喝酒作乐,题诗填词于即兴。今日亲友相聚,沏上一壶好茶,端出几碟点心,回忆往事,谈笑风生,谈资与茶味交融,苦涩与甘香同现。于是乎,世间的得失荣辱、功名利禄,尽化云烟,心灵在一盏茶中得以宁静。
隐约听见僧人对母亲说:“施主,茶在僧人心里是禅,于文人笔下是雅,于百姓人家是礼。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我年少无知,不懂僧言何意。如今仿佛懂了,喝茶重在端品,以释怀之心饮一杯香茗,身处车水马龙的喧嚣闹市也能感受春风过耳的幽宁。把虚荣放一边,把物欲抛一旁,从苦涩中摄取甘甜,得惬意时光,享人生乐趣。
我又恍惚明白,母亲缘何修禅,僧人缘何言茶。原来茶如人生,人生如茶,细细体味,这里也有乐趣。
【篇八:】
五六先生有句诗说:“一杯酒,永远是一杯茶。”。从古至今,有福者饮茶,幸运者用茶,寿者饮茶,幸福者饮茶。自神农以来,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说起安溪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茶的历史。
“一缕清纯的芬芳拥你入怀,让友情甜蜜,让你沉醉……”随着七重风和明月,美妙的旋律越传越远,铁观音的香气飘满全国。人们称赞观音茶清香甘甜,润喉生津。闲暇的午后,坐在树荫下,手里拿着一本小书,一边看书,一边喝着茶,觉得神清气爽,精神百倍,一阵微风吹过,茶香扑鼻而来。在这样的下午,这种感觉就像仙境,仿佛穿越了云层。
正是这种优秀的品质,使得安溪茶叶的发展日趋激烈。然而,由于商业竞争和自然破坏,许多茶农不被允许使用农药来防止害虫,确保茶叶的新鲜和绿色。所以有一句很可怕的话,喝茶等于喝农药。关于农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分析。卡森在第《土壤的王国》章中写道:“杀虫剂继续使用,顽固的残留毒物在土壤中堆积,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正在走向麻烦。‘这样一个有效但却知之甚少的工具’带来的危害:人类的一些不当处置可能会造成土壤生产力的破坏,而节肢动物却可以安然无恙。”毫无疑问,农药不仅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也给我们脚下的热土带来危害。
当我再次拿起茶杯细细品尝的时候,我已经尝不出以前同一个下午的感觉了。我不想放下手中的茶杯,贪婪地嗅着杯中的余香,一种失落感涌上心头。茶还是香的,但是不那么纯粹,更商业化。农药的使用既保证了茶叶的产量和外观,又破坏了茶叶的内涵。
茶之所以香,不仅是茶农的辛苦,更是对土地的高要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在土地上,上面生着烂石头,中间生着砾石,下面生着黄土。”还有瑞秋。卡森还认为,杀虫剂可能会导致土壤生产力的破坏。所以农药的使用是矛盾的。六朝时,人们除了采摘野生茶叶外,还将其命名为吴茱萸、枳壳。因此,晋人张华和刘坤都非常重视喝“真茶”。今天看,我更愿意这样解释“真茶”。所谓真茶,就是一种天然、纯净、绿色、无污染的饮品。
看着空空的茶杯,怀念自然的感觉,怀念土地。我多么希望人们在发展的同时,也能想到他们正在踏上的土地。
【篇九:茶】
茶,是中国汉族人在迎接客时必不可少的一项饮品。在汉潮时期,茶叶就已成为了佛教“坐禅”的专用补滋品。而在晋魏南北朝已经出现了饮茶之风。在隋潮,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则成为了“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到了宋朝则流行斗茶。
吃完饭了,喝杯茶,思绪进入了某一年的夏夜。
还记得那个夏天的夜晚,柔柔的月光如水一样泻在大地上,溢入窗内,淡淡的月光将手中的一碗清茶照得平静如初。在清柔的月色中独守飘逸,在如水的宁静中品味隽永。打开一盏橘黄色的灯,泡一壶清清淡淡的茶,一团热气升起,在灯光下形成一团团朦胧的雾气,橘黄色的灯光映在上面,使这团雾气变得更加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心灵的宁静。
轻闭双眼,微微地抿一口茶,感受到来自手中茶的清香。仿佛置身于亭台小楼,一阵微风佛过,带走了脑海中所有的忧愁。有琴声从远处悠悠扬扬地传来,萦绕在耳畔,久久未能散去,幽幽地弥漫在空气之中,心情如溪水一样静静流淌。在这唯美的环境中品味着茶,茶的苦涩到甘甜都滋润着我的心田,心中的每块绷紧的神经此刻都放松了下来。生活不也是这样吗?由苦涩到甘甜,需要来人慢慢品味。
轻睁双目,看着茶味如精灵般在开水中上下翻腾,一缕芳香渐渐从那烟云缭绕中散溢开来,沁人心脾。生活不也是这样要我们花时间去充实。
曾经因为好奇而用冷水泡过茶,茶叶浮在表面上,而茶的香味却无法释放出来,而用热水泡的茶,茶叶舒展开浮上来,但舒展开的茶叶却又因为吸了水而沉了下去,如此反复,茶的香味自然地就释放了出来,有时候人生就像用热水泡的那杯茶一样,至高的境界就藏在那一高一低,一沉一浮之间,一层不变,碌碌无为的生活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
在孤寂的时候,倾一壶清茶,回顾前尘往事,若静似水。看似乎平平淡淡却总有缕缕清捍,萦绕在你的周围。品茶需要慢慢品,才能体会其中的甘甜奥妙。人生亦是如此,需慢慢品味,方能回味无穷。
茶,第一道苦苦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没有那“望尽天涯路”的迷惘,没有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付出,又怎会有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篇十:关于茶艺的作文】
在哥哥的大力推荐下,我读了《茶艺概论》这本书,它是由郑春英,李靖俩位老师编写。由台湾著名的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审阅。
实话实说,开始的时候,我并不喜欢这本书,茶还有什么文化呀?不就是喝吗,还茶艺……我一边拿着书,一边嘟囔着。爸爸似乎知道我不会好好读,就走过来说要和我一起读,一起去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史。我一听有人陪着读太好了。
原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茶——这一古老的植物经过了几千年的变革。已经从药用演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而今,饮茶又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茶艺”这个词是新生的名词,过去和它相似的词叫作“茶道”。
茶树源于我国,中国亦是茶的祖国。茶叶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应用的特有植物,中国人也最讲究饮茶的艺术。
茶各具特色,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人民的饮茶习俗也各有不同。例如:汉族的清饮、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白族的三道茶、布朗族的酸茶、回族的罐罐茶、还有客家的擂茶等。
《茶艺概论》这本书不仅包括了茶叶的发展史,茶叶知识,还有茶艺表演等相关知识,内容充实,知识面宽,实用性强,这本书的作者在积累多年的茶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又经过实践研究,才编写出这本适用于专业和茶叶爱好者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