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米饭相关作文

【篇一:我的家乡】

【篇一:家乡赞歌】

许珂溢

我的家乡在宜兴,宜兴是一座历史悠长的文化古城,凡到过宜兴的人们,都能品到它的浓厚的文化气息。

我的家乡风景优美。有许多风景胜地:竹海、善卷洞、团氿、森林公园……先说说龙背山森林公园,它是沪宁杭地区最大的城区生态公园,上万平方米草坪绿意盎然,而岩壁飞瀑,拈池碧波和茂林修竹,常使游客流连忘返。公园中的文峰塔高达108米,十分雄伟壮观。它有9层36个角,显得十分精致。如站在顶层,宜兴的景色尽收眼底。来宜兴旅游,善卷洞可不能错过哟!溶洞内岩石千奇百怪,引得游人不停地啧啧赞叹。进了善卷洞,你会禁不住怀疑,这是不是在做梦呀?洞里的石头仿佛活了过来:一块石头像大象,另一块石头像狮子。难怪叫“狮象大场”啊!里面还有“山鹰戏熊”“月影荷花”“青龙飞腾”……数不胜数,让你眼花缭乱。

我的家乡物产丰富:有宜兴红茶、乌米饭、百合、紫砂壶、太湖三白等等。尤其是紫砂壶,驰名中外!紫砂壶是用紫砂泥做的,工艺大师们赋予了它灵魂。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是扁圆形的,有的是方形,有的上面有精细的雕刻……

看,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听完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来旅游呢?

【篇二:家乡赞歌】

冯墨颜

我的家乡宜兴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城市,这里可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它虽然没有上海那么繁华,但它有它独特的魅力。

这里优美的风景让人陶醉:竹海、善卷洞、东氿,其中我最喜欢欣赏东氿风光。来到东氿边,一片碧色出现在眼前,在阳光下,水面闪闪发光如一面镜子。仔细看,水中泛起层层连漪,好像被风吹皱的丝绸在水中荡漾。有时刚下完雨,湖面上漂着一层薄薄的水雾,让东氿显得非常神秘。东氿广场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湖边微风习习,孩子们在广场上放风筝、滑旱冰,非常开心。

宜兴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有着丰富的物产,乌米饭、紫砂壶、百合、茶叶都是宜兴的特产。其中紫砂壶驰名中外,技艺高超的紫砂工艺大师做的一把壶价值上百万呢!这里的阳羡雪芽也是非常有名的,用它们泡出的茶水滋味鲜醇、汤色明亮,喝完后让人身心舒畅。

宜兴的变化也很大。在这几年间,城东高楼林立,万达、八佰伴、图书馆、科技馆丰富了大家的生活。

这就是我美丽富饶的家乡,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我相信宜兴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篇二:迷人的鹅溪畲寨】

朋友,你知道鹅溪畲寨吗?它座落在中国最美县城浙江桐庐,这里青山绿水好风光,原生态的畲族风情让人迷恋。我与小记者们来到鹅溪,真切感受到了迷人的畲乡情。

这里有连绵的山,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树把一座座山峰点缀得漂漂亮亮,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房子在山中若隐若现。看着与家乡不同的景色,我们感到很新奇。

鹅溪畲寨里有各种鲜明的畲族文化符号。在这里,我们这些汉族小记者华丽“变身”了!少数民族服装馆里有各种民族服装,这些衣服色彩鲜艳,绣着花,缀着各种饰物,还有那小花猪形状的布鞋子有趣极了。我们各自挑选喜欢的华丽衣服穿在身上,变成了一群“泼妮崽”。我还和小伙伴许诗涵、王森一起拍了一张美美的合照,留作纪念。

我要重点给大家推荐“乌米饭”。乌米饭是畲族的特色,用乌饭树树叶泡制的大米做成,加上白糖和桂花,据说吃了一年都不会被蚊虫咬。乌米饭上桌了,甜甜的、香香的、糯糯的。我们还体验了畲族的“敬酒礼”——畲乡美女一边敬酒一边唱歌。当然,给我们小孩子敬的“酒”是饮料哦!

我们还跳了竹竿舞,进一步体验畲乡风情。篝火晚会更是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大家肩并肩、手拉手,满心的喜悦如同中央飞溅的火星那样,热烈而耀眼!

最后我想说说我们的特色住宿,我们住的是一间间三角形的木质寮屋,很奇特的房间,里面装饰着少数民族手绘图案,房间不大却充满了情调,睡在床上,仿佛能闻到原木的香味呢!

我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心动了?若你有空来鹅溪畲寨,我愿做你的小导游哦!

【篇三:学做乌米饭】

每年的清明前后都是吃乌米饭的时节,吃着香香糯糯黑黑的乌米饭,你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今天,我就来学着做一做。

我从冰箱里取出妈妈从市场上买来的乌树叶。这乌树叶乍一看和平时看到的树叶没什么两样。这就让我感到更奇怪了,它怎么就能把白白胖胖的糯米给染黑呢。

妈妈教我先要把乌树叶从枝条上摘下来。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我左右捏住纸条,右手用力地扯着。过不多久,我的手感到了酸痛,再看看我摘下的树叶,不是那个缺角,就是那边扯破,几乎没有完整的。看着妈妈摘下的叶子,像是一位熟睡的绿宝宝,安静而完整地躺在盘子里。我忍不住问:“妈妈,怎样才能让树叶尽快脱离树枝的怀抱呢?”妈妈微笑着,边示范边解说:“左手捏住树叶根部,右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照着妈妈的方法一试,真的既快又省力还很完整。

终于撕完了,我的眼睛都瞪圆了。接下来就是非常重要的搓树叶了。我把摘好的树叶放入盆里,加上适量的水,捧起树叶搓起来。妈妈告诉我,不能老搓同一些树叶,要搓搓放放,再捞些新的搓……5分钟过去了,水还是水的颜色,几乎没变。15分钟过去了,谁似乎有点儿“脏”,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树叶的汁水。一听“汁水”出来了,我更带劲了,开始使用各种方式搓,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汁水汁水,多点多点,流吧流吧!半小时后,发现我盆里的水成了深棕色。

接着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滤网滤出干净的汁水。将汁水倒入淘好的糯米,并且没过它……妈妈微微一笑说:“等一个晚上吧,它会给你奇迹。”看着这些,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这棕色的水怎能将糯米染成黑色?

第二天清晨一起床,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厨房看看变化,小心地用勺子舀了一些米。嘿!神了,米不是棕色的,有些深紫色,但还不是黑色!妈妈说:“不急,看最后的变化。”接着妈妈煮这些浸泡好的乌米饭……

揭锅啰,一阵香味迎面扑来,再伸头往锅里一瞧。“真的变黑了!”我不禁大叫起来、。那个米粒啊,一颗颗黑得透亮,黑得骄傲。妈妈在一旁,淡淡地说:这,就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惊喜。

【篇四:以芳华为题】

母亲总说我这一代人是无土栽培植物,没有老宅老镇老水老土的滋养,长得快却没有精神。于是她不厌其烦地拽着我在一个个老镇上行走,说要踩点儿地气,才能有点灵魂,人只有有了精神和灵魂,才能一吐芳华。

初到木渎,似乎比以往走过的那些“新造的老镇”要朴质一些,至少店铺主人大多是当地人,间杂在店铺间的民居也住着当地老人。

想去乾隆行宫领略一下当年风采,无奈到得早了,还没有开门,饥肠辘辘,沿着行宫前的一条石子小路走,东张西望想找一家早点铺。

整条街几乎都是古装摄影的店铺,这是老镇招揽游客的招数,穿上古装临水照影,咔嚓一下定格,发到朋友圈,这是很多游客的老镇之行必有的一种行为。木渎也不例外,我也见怪不怪,我曾见过古色古香的紫砂壶旁放了一双铁筷子,真是不伦不类。而这些,也成了我反驳母亲的有力证据:你以为到那些老镇就能找到你所谓的精神和灵魂吗?

河边站着一个人。

一袭布衣,双手覆后,静静地看着河水。有些寒冷的清晨,早行的人们都有点缩手缩脚,许是有点冷,他本不高大的身影,有点佝偻。

中年人身后的店铺,是百年老宅的格调,门上油漆斑驳,顶上有块牌匾:“百年老店乌米饭”。

我不以为然,所谓的百年老店太多了,现在的商家,动辄千年百年,挂个虚名招揽顾客而已。只是腹中饥饿,不想再多走,便进店去,管他什么米饭,果腹而已。

中年人听见了身后的动静,转身进店,招呼我和母亲坐下,说要稍等片刻,乌米饭还在锅上蒸煮,等完全熟了才有滋有味。原来他就是店主人。

店里没有其他人,母亲和他攀谈起来。

“四点上山采南烛叶,五点捣烂淘米,六点起锅蒸煮”,一清早他的劳作时光被他几句话轻描淡写地带过,“三十多年了,从我父亲手里接过这个店,每天早晨就是这样的,习惯了。”

我惊讶于这样近乎原始的经营方式,好奇在这纷纷扰扰的红尘世界里,还有这样清明的人与宁静的心。他的青春年华,和无数的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相比,简单到让人诧异。

“我,只想守住这家店。这个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想守住他。”说话的一瞬,他的眼神闪过疲惫与坚定。

本被无数“古镇摄影”打杀得无影无踪的古镇情怀,在这一个清冷的秋晨,温暖了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十多年没有涨价,也没有分店,因为怕砸了牌子;工艺复杂劳累。墙上挂了非物质遗产证书,也许无形中也是一种负担,孩子被热闹的世界吸引,耐不住这样的寂寞相守,能否传承,成了未知数。

中年人的芳华早已逝去,额上颈上皱纹累累。

乌米饭熟了,每一粒米都呈现出晶莹饱满的紫色,它们汲取了南烛叶的清香和中年人的辛苦,天然,不做作,冒着热气,被盛放在我的面前。店里氤氲着紫色的芳香。

小口品尝着乌米饭,在这小小的一个屋子里。屋外河水静静流淌,百年老镇的沧桑与落寞、繁华与热闹,似乎都与这一方小天地有关又无关,风中传来旅游团导游的的喇叭声:“我们现在要进入的是一家百年老店,特色是乌米饭,整个古镇只有这一家卖乌米饭,五元钱一碗,大家可以品尝一下。”

人声喧嚣而来,中年人站起来,整理了身上的布衣,仿佛一个即将上场的名角,抖擞了全部的精神,这一刻,似乎他的青春年华又回来了。

人群潮水一样呼啸而去,丢下一桌子吃剩的乌米饭。中年人佝偻着身子收拾,店里寂然无声,我和母亲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慢慢地吃光了碗里的乌米饭。

我们把空碗还给店主人时,他笑了,许是懂我们的心思,他把笑容绽开得极其明媚:“没事的,我能守住这家店。”

“守”是最艰难的吧,一寸地,一寸坚持。这一刻,母亲要我寻找的精神与灵魂,清晰站在面前。走出小店,回望中年男人,透过暗屋里的热气水气,回想他那句坚定并付诸实际行动的话语,他佝偻的背影逐渐变得高大起来。

“世上有朵的美丽的花啊,那是青春吐芳华……”隔壁摄影店里传来淡淡的歌声,穿越在老镇清冷的空气里。

我的心,炽热起来。

【篇五:我眼中的美食世界】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就有吃遍四季的习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植物和粮食的变化规律,人们开始拥有了舌尖上的四季美食生活。

春天,万物生根发芽,长出了嫩嫩的小苗或小芽。春笋也跟着第一声春雷的打响而萌动,裹着花衣服从土地中探出了洁白如玉的芽来。立春后采挖的笋,肉质鲜嫩,美味爽口,含有丰富的水分,丰富的植物蛋白、膳食纤维等营养。炒、煮、焖、煨,随意制作,皆成佳肴。《本草纲目拾遗》说它还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呢!

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强烈的阳光直射在植物的叶片上,让它们更好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加速生长。乌饭树是神奇的植物。乌树叶被人们从乌饭树上摘下,经过搅拌机的搅拌,此时已成糊状。放入盆中,静置半小时,滤出汁水,倒入洗净的糯米中拌匀,只需一个长夜的等待,糯米便脱胎换骨,迎来新生。人们只要倒掉多余汁水,便可上笼蒸煮。不久,那令人期待的乌米饭便出炉啦!乌米饭一粒粒晶莹剔透,如同黑珍珠一样,闪闪发光。迫不急待尝上一口,乌树叶的清香加上糯米的米香,瞬间充盈了口腔和鼻腔。味蕾随之打开,舌尖已被甘甜的味道所迷惑。周围已弥漫着诱人的味道。

秋天,中秋节吃月饼的食俗已由来以久。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而它也为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月饼的外形像月亮,又大又圆,分广式月饼、潮式月饼、苏式月饼,滇式月饼、京式月饼等,各有各的特点,这些是传统月饼。随着时代进步和食材的变化,现在已开发出许多新潮月饼,如冰淇淋月饼,海味月饼、榨菜月饼等,许多新的元素和文化被融合到了月饼当中。月饼的皮酥酥软软,香甜可口。做功精细,图案精美,如嫦娥奔月、花开富贵、福禄寿喜等,无不表达着人们美好的祝愿。月饼馅料的选择也十分丰富,口味因地域而不同,但大多还是以甜为主,寓意生活甜甜美美。我喜欢吃新潮的冰淇淋月饼,一口咬下去,有一种时间被冻结的感觉,而我正好静静地品味着透心凉的味道,那种体验真是棒极了。

冬天,人们经历了丰收季节,储藏了大量食物。在闲暇之余,人们会将食物变着法子来吃。年糕,便是其一。人们将新米磨成粉,浸胀蒸熟,放在石臼中,几个大汉反复锤打,随后捏成条状,便成年糕。好的年糕,特别有嚼劲。桂花糖年糕是我的最爱。闻一闻,桂花的香味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尝一尝,糖的甜味在舌头上蔓延开来;咬一咬,年糕那又软又糯的感觉充满了整个口腔。吃后,桂花的香气总会留在唇齿之间,回味无穷,那是一种幸福和满足的感觉。新年到了,人们都要吃年糕,因为年糕有着年年高的意思,象征着来年步步高升,当然这也算是一种祝福了。

四季的美味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看着四季变化,品尝丰富美味,在这背后却是辛勤的付出,以及辛勤付出之后,随之而来的收获喜乐。这种苦尽甘来的感觉,让我们对于美食有了特殊的理解和更丰富的含意。

四季更替,美食依旧,但我们已走在了新的征途上。这便是我眼中的美食世界。

【篇六:外公的竹林】

外公有一片竹林,那儿到处是绿的海洋。竹子是绿色的,竹枝是绿色的,竹叶也是绿的,连灌木丛都是深绿色,到处跳动着勃勃的生机。那儿,给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

外公常常去竹林,或是挖竹笋,或是砍竹子。我每次去山上外公家,肯定先要带着小狗贝贝上一次竹山,和外公去干点所谓的“正经事”。

竹山上有很多“宝贝”,让长年待在城里的我大开眼界。外公常常给我讲这个是野草莓,可以吃的,那个是乌米饭树,叶子可以用来做又香又软的乌米饭。我常常在这时候把青涩的野草莓或乌树叶塞进嘴里,然后又“呸呸”地吐出来,苦着脸对外公说:“难吃死了!”回头瞧见一个青的野草莓,又摘去了。外公这时候总是笑,一直一直地笑,笑到岔了气才罢。

通常我们一走到目的地,外公用犀利的目光一扫就开始挖竹笋了。他挖竹笋很“奇怪”,不挖竹笋而是挖旁边的泥土。我常常叫起来:“外公,你挖竹笋就得了,难不成要把泥土挖回去?”外公这时会跟我讲,挖竹笋要把周围的土挖开,再从根部下手,一锄头下去,笋就可以拔出来了。我有时听得不耐烦,就自己动手。这无非是我用力把笋往一边推,然后把竹笋从中间掰断,再得意扬扬地把竹笋芽儿交给外公。外公这时候总是装着生气的样子,笑着说:“你这个小丫头!”我总是调皮地跑开了。

下山时,我也不好好走。有时候累了就坐在地上,从山坡上滑下去。那厚厚的竹叶堆了一地,我从它们身上滑过去,一点儿也不疼。倒是弄得竹叶满天飞舞。“下竹叶雨喽!下竹叶雨喽!”我开心地喊着。而小狗贝贝以为我滑倒了,急急忙忙拼命咬住我的衣服,想阻止我滑下去。最后总是弄得连人带狗一起滑下山去,我总是“咯咯”地笑着,玩得不亦乐乎。

啊!外公的竹林,你带给我多少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童年,你别走!让我在你的怀里多赖一会儿吧。

【篇七:家乡的风俗】

【篇一:“做羮饭”】

燕湖小学六(1)致远班潘思诺

这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按照溧阳的老规矩,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左右,都要“做羮饭”。这“做羮饭”也被称为“过小年”或“请祖宗”,而这一习俗却没有来历,一是为了不忘祖,二是为了求保佑。

在腊月二十这一天,奶奶大清早去买来菜,有鸡,鲢鱼,刀头(猪肉),豆腐,还有些蔬菜。奶奶、妈妈在厨房忙忙碌碌,进进出出,一会儿工夫,外面餐桌上摆上了煮好的整鸡,刀头(猪肉),煎好的鲢鱼,奶奶对爸爸说:”要先请六神。”然后就去把门开了。叽里咕噜说了一些什么。只见爸爸把三个酒盅和三双筷子摆里面这一面,面向外。再摆上香炉,点上蜡烛,插上香点上。最好奇的是桌上还放了一把菜刀,我疑惑地问奶奶:“为什么,还要放把刀?”奶奶一本正经地说:让祖宗们自己切啊!”原来请六神是这样的啊!我看爸爸倒上酒,过了一会儿,就在磕头了,边磕头边嘴里在念叨叨,然后叫上我和弟弟磕头,嘴里还要说让祖宗们保佑我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然后爸爸开始撤桌上的酒盅,筷子,碗。奶奶去门口烧纸。

第二轮请祖宗开始了,这一次我看除了刚才的菜外,又添了好几个菜,有扎肝,肉圆,团子,豆腐,芹菜,萝卜丝等。这一次爸爸把桌上摆了六个酒盅,六双筷子,都倒上酒。又等老祖宗“吃”了一会儿,我们便又开始磕头,我和弟弟相视一笑,嘴里嘟嚷着:“老祖宗保佑,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保佑我和弟弟学业进步!”虽然嘴里在念叨,可直想发笑:真有这么灵验吗?奶奶还在边上说:“你们看这香烧的多好!老祖宗保佑我们肯定很兴旺。”接下来,又反复了几次,我和弟弟两人磕得腰酸背痛,但愿老祖宗真能保佑我们哦!

虽然,这只是一个习俗,看上去也有点迷信,但却是我们对亡灵的一种最好的怀念和思想的寄托。我觉得也是比较有意义的。

【篇二:家乡新年俗——宋团城观灯节】

燕湖小学六(1)致远班林一诺

学期结束,放寒假了。我正忙着把书包里的作业揪出来,把柜中的书塞进行李箱时,忽然瞟见窗外有个模糊的形状。定睛一看,才发现是一个招牌。再往上看,一行大字闯入了眼帘:“2020中国溧阳第五届宋团城观灯节”。观灯节?一提到这个词,脑海中似乎有些被遗弃的记忆又再浮现出来了。我放下书,极力回想那段记忆。对,是一段关于去年灯会的记忆……

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夜晚,当天晚上,夜空漆黑一片,燕山公园却灯火通明。我漫步在石砖道上,欣赏两旁的花灯:路两旁,迷你小房子闪着金光,一群一群的劳动人民在灯光照耀下辛勤劳作;山顶,一座多层宝塔闪着阵阵亮光,照亮了周围的树林,给人一种神灵将要显灵的感觉;河上、桥下,荷花灯乘着绿叶随波漂流。河上点点亮光,如同天上的星星;此时的河,成了璀璨的银河……一路上,闪耀的花灯注视着我,照着我前行的路,陪伴我共度这个美好的夜晚。

正当我沉浸在花灯的世界中时,一阵食物是香气传来。我循“香“而去,只见一条华灯璀璨的小吃街。臭豆腐、炒鱿鱼、炸土豆……扑鼻的香气与诱人的卖相,让无论多么吝啬的人都停下匆匆的脚步,瞧一瞧,擦擦流出的口水,禁不住要尝一尝。

宋团城灯会已经成了家乡的新年俗。

传说在明代中叶时,溧阳曾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的乡贤马一龙,在辞官隐居家乡后,为了改变活动泛滥、民生凋敝的状况,会同乡绅们每年由出资主持,在八个地方筹办八次大型节庆活动,让老百姓广泛参与,免费享受,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自行组织的民间活动,遏制奢侈浪费的风俗习惯。第一场节会便是观灯节。这便是如今灯会的前身。现在,不仅灯变得多样化了,还增加了舞狮、舞龙、小吃街等新事物,使灯会更加热闹。

可今年,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大家不约而同的成为了“宅男宅女”,灯会也暂不开放。但这并没能打消我的热情,反而让我更加期待了。等疫情结束,我一定要第一时间冲到灯会门口,好好感受这家乡的风俗。

【篇三:跳马灯】

燕湖小学六(1)致远班高翊诚

溧阳,春秋时代已有其名。秦建县制度,悠久的历史蕴育出璀璨的文明。秀美的山水养育了万物生灵,更孕育了溧阳的地方民俗文化。

跳马灯是是我们溧阳民俗文化之一,已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观看跳马灯是我们们过春节必看的传统节目。今年却是个例外。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当时地方发生瘟疫,无良药可救,百姓为驱邪避灾,送走瘟神,便扎起纸人纸马,扮成各种神灵,嘴里念念有词,跳出各种障法,以祈福消灾。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马灯有毛竹编制成框架,用涂上鲜艳颜色的纸裹起来,神态兼备,栩栩如生。十匹马是神马,配有神将,马童,护卫者,旗鼓铳手等相应的角色,十位神将身披战袍,头戴木雕面具,其余的身着黄裳。马灯表演分上下两场,场面壮观。上半场表现杨家将率众抗击敌军,令旗指挥十匹神马,首先是包围敌军,十匹神马踩着鼓点依次围场转圈,有小圈变大圈,先慢走再快跑,越跑越快,奔跑跳跃,象征正在包围一座城池,分头作战,几个回合,人喊马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锦旗迎风猎猎,时而高举,时而舞动。锣鼓时而奏出高昂激越,时而奏出急急风。十匹神马兴高采烈,十位战将欢欣鼓舞,逐渐排列出‘天下太平’阵图。下半场表演军民共庆胜利,祝福万民安居乐业,逐渐排列出‘五谷丰登’阵图。在锣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边穿梭边变换,边跳跃边奔腾,这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与灯,人与马之舞,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

跳马灯,作为我们溧阳的一种地方民间习俗文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给一年一度的佳节带来喜庆的气氛。

【篇四:年前请祖宗】

燕湖小学六(1)致远班黄蕾

正月初五拜财神,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七吃巧云……我觉得,年前祖宗是最重要的年前请祖宗也可以叫作“做羹饭”,是人们对祭祖的称谓。一般都是晚饭。这天,人们总要买来香烛冥纸,摆上酒席,虔诚地祭祀一番,也是为了感恩祖先并祈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

今年,妈妈照常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并且我不需要上课的日子来做羹饭。大清早,妈妈就去菜场买了最主要的食材,回来立马准备了起来。下午,我们一家去墓地化纸锭回来后,马上忙活了起来。

第一桌:请六神;妈妈端上整只鸡(旁边还要放一把刀),整条鱼,整刀猪肉,素菜和豆腐,点了红的团子,还有水果和糖。随后,爸爸将六个小杯子整齐地放在桌子的东西两排,再倒上酒,摆上筷子。妈妈又拿出了香炉放在桌子北边,然后打开大门,用方言说了句:“来吃年夜饭咯!”以往,这个时候还会放鞭炮,但现在禁止燃放,我便灵机一动,找来了天猫精灵来放“无烟”鞭炮,楼下的住户听到这声音也开门纳闷。我和姐姐还有妈妈在门口铁桶里化纸锭,妈妈一边化,一边喃喃自语。烧完纸后再回到香炉前轮流磕头。磕完后,爸爸又在他们的酒杯中添了点酒。之后我们开始盛饭了。

吃了一会结束后第二桌就要开始了:请祖宗;这次要准备十二个酒杯和十二个碗,把整个的鸡、鱼、猪肉切块加热端上桌。同时,香炉也要换位置,从北边移到南边,大家就团团圆圆一大桌了,聚聚了。

老祖宗吃的差不多了,要走了,爸爸便把椅子挪了一下就结束了。仪式结束后,爸爸妈妈把酒和饭都倒了,我看着白米饭和酒就这样被倒入了垃圾桶,实在觉得太浪费了,毕竟粒粒皆辛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羹饭的方式也有了些改变,虽然这些行为看似迷信,愚昧,但实质包含了朴实的人们心中深深的情意。

【篇五:四月初八乌饭节】

燕湖小学六(1)致远班饶晨宇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若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这首诗是杜甫的《赠李白》,诗中的“青精饭”指的就是我们溧阳的特产——乌米饭。

乌米饭,历史悠久。出现在唐代,那时就叫“青精饭”。在那个时候,乌米饭为道家斋日的饵食。

四月初八,在我们溧阳,是“乌饭节”。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呢!

传说因为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为了让在地狱被饿鬼关着的母亲吃到饭,想办法用乌树叶捣烂,用汁液染米,煮成乌米饭送去。饿鬼们不敢吃黑乎乎的乌米饭,母亲才终于得以饱腹。溧阳人年年吃乌米饭,就是为了纪念目连这位孝子。

这不,今年啊,我和妈妈准备动手做乌米饭。首先我们采来一些乌树叶洗干净后,我拿起擀面杖在上面使劲儿捣,眼看着就要好了,我体力却消耗大半,我停下来歇息片刻,又继续开始对乌米饭进行裁决。终于好了,我发现绿叶捣出来的汁水,竟是紫色的!

我把一缸汁液中的叶渣去除,妈妈用水兑了汁液,在泡上准备好的糯米。这一泡不知道,一泡等两宿!整整泡了两天!我苦苦等待,时不时去看看泡的咋样了。等妈妈说好了时候,我正美美的想着我是乌米饭的场景。听这么一说。我蹭的一下冲过去,用颤抖的手打开锅盖,我有些习惯的发现,刚泡好的饭,是一种灰灰的颜色,而不是黑的。

我急忙询问,“莫急莫急,看好了啊!煮好你就知道了”妈妈说,我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妈妈铺上一层布,将泡好的乌米饭一层一层的铺在上面。过了十几分钟,我得到批准,掀开锅盖。锅中的一切映入我的眼:一粒一粒米饭,就像黑珍珠,并散着清香,令人垂涎三尺。我急忙盛了一碗,听说乌米饭还有许多疗效呢!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我先尝了一小口,比狼吞虎咽起来,一边吃还一边嘟囔:“真香!

“乌饭新炊笔饭香,道家斋日以为常”,这就是我们溧阳的风俗——四月初八吃乌饭!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