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当你垂暮之时,你是否还会有牵挂?又是否还有信仰?又或是会坚持年轻时的执著呢?偶然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拿回来细细阅读,又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退休后的哈罗德跟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悠闲自得。而一封信打破了生活的平静。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是来自于二十年未见的同事也是老友奎妮,奎妮说,自己可能会三个月后离去。哈罗德甚是震惊,那一夜,他彻夜未眠。他从奎妮想到自己:在酿酒厂做了四十年代表,既无朋友,也无敌人,生活太过平静。
哈罗德做出一个决定:走路去贝里克郡。
一个人,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只凭着一个信念,走下去,让老友奎妮活下去。从他迈出脚步开始千里跋涉的那个时候起,他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安于现状的随遇而安的哈罗德。六十五岁,踏上一场全新的征途,从英国最西南处走向了最东北处,横跨了整个英格兰。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一个信念。这个信念,不仅是意味着让老友活下去,更像一场穿越时光遂道里的一场旅行。磨破多少双鞋,身体多少不适,但他是在履行着年轻时未实现的承诺。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旅行者,在人生的路上走着,旁边会有美丽的风景,会有困难,我们心中有封信,那个人在遥远的远方等着我们。不能放弁,不能有任何杂念,只能一心一意去见那个人,走到最后,你终于成为了,你本该成为的那个人。
【篇二:各自的朝圣路】
林徽因曾言:“那些在雨季相伴前行的人,到某个路口,终要分手。”
人生亦如是。没有谁离不开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各自的朝圣路。
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言,“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闪烁着各自的光辉,正是这点点星火,斑斓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星空。林逋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妻鹤子;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豪情万丈。这是个性的彰显,是他们独有的精神烙印。
西方人文主义以人为万物之尺度,正是一种对人的独特性的弘扬。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的价值并不由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也无高低贵贱之分。“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正是有七十多亿的烟火在天空中绽放,才有了这繁华热闹的盛世。
“路”字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人要用双脚前行,而“各”就意味着人各有各的路。人的独特性,决定人各自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这是一个提倡创新、渴望声音的时代,我们鼓励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声音。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各人有各人之见,何必于那康庄大道上随波逐流?
且观那陶渊明于东篱下采菊饮酒,苏东坡于赤壁之下作赋放歌,贾岛苦心思索那“推敲”之奥,刘伶“幕天席地”的“酒德”……或隐逸出尘,或通达豁然,或精益求精,或洒脱狷狂,都是他们各自的朝圣路,通向他们各自的天堂。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诗,古岂能拘牵?”道不同,不相为谋,旁人指指点点,那就由他们说去吧,我们要做的只是“走自己的路”。
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惟此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惟有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之人,走上各自的朝圣路,方能成为天地间“大写的人”。庄惠濠上之辩中,庄子对于惠子的质疑,轻描淡写地答道:“我知之濠上也。”只此一句,他与世界一同优游的精神显露无遗,他那充满奇特想象的心灵在天地之间翱翔。
至于各自的路何处寻觅,十分简单,只须“认识你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也就发现了属于你的路。而那些与千军万马一同挤独木桥的人,即使侥幸未被他人挤下桥去、落入水中,也至多只能在别人的路上重蹈他们的足迹。何不开辟一条你自己的路呢?只有你的朝圣路,通向的才是你的天堂。
“上帝让我生活在一个铁的时代,就是要让我唤回一个黄金时代。”时代洪流激荡的今天,愿人人都能踏足各自的朝圣路,抵达各自的天堂。
【篇三:朝圣之路】
任何路的开头都是简单的。
我们的队伍整齐而有序地行进着。每一个人都是活跃的,每一颗心都是激动的。
我们穿过清晨的薄雾,我们经历了繁忙的街道,我们越过陡峭的V型谷,我们翻过高耸的山。
队伍就像五线谱一样严谨规矩,我们就是五线谱上的音符,活泼而不失章法地跃动着。激凉的风穿梭进我们的身体,透过毛孔,把身体里的热量和不断产生的乳酸吹到身体外。血液在高速地运动着,就像一支军队一样,给我们全身带去能量,又随时把疲惫歼灭。
太阳光懒散地从云缝间流下,洒在我们的皮肤上;四月的风轻轻地拍打着我们的肩膀;灰尘伴着泥土里的清香驾驭着风,冲进我们的鼻腔,歇在我们的肺里。
渐渐的,阳光开始变得炙热,路开始像正弦函数一样上下摆动。衣服早就被汗水浸湿,但我们的脸上只有笑意,我们依旧跑着,跳着,没有停滞。
我们以歌来回应路途的艰难。
在半山的烈士陵园中,我不禁沉思良久。
烈士,在成为烈士之前,也是有血有肉的,有儿女情长的人。他们会喜悦,会愤怒,会恐惧,会急躁;他们也会动摇,也会犯错。他们中的一些,在面对敌人时,会害怕;在受到诱惑时,会动摇;在走向刑场时,会绝望,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但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抛弃他们的道义,没有损害国家的利益,没有丢弃自己的信仰。当子弹结束了他们生命的时候,他们也获得了身心上的解脱,也成为了大无畏的,真正意义上的烈士。
烈士倒下了,他们的血液浸红了土地,他们被埋葬,他们的躯体和骸骨慢慢地腐烂,他们慢慢地和土地融为一体,他们慢慢地消失殆尽。在这片土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的,是他们的勇气,道义,与爱国爱民的精神。
而烈士们留下的精神,会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房,会随着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身体里流淌,并由我们传承给下一代。
陵园中,生长着参天的松柏与殷红的花,就像那些英雄,即使让鲜血撒满大地,也光荣地,骄傲地矗立着。党的旗帜由他们的鲜血染红;我们的幸福生活的空气中,也有着一丝丝的血的甜味。
我们为烈士们默哀的同时,也应该为我们是烈士的继承者而自豪。
很多的队伍已经被冲散了。
下午的太阳变本加厉的毒辣,我感到已经筋疲力竭了。我开始有奇怪的感觉——我身体里的军队已经死了,他们的尸骸被我的血液运到我的下肢;积满灰尘的肺开始抗拒我的身体,灰尘挤破了肺泡膜,在我的身体里下沉,随之,我感到了太阳光的质量,它压在我的脊背上,我喘不过气来。
一阵凉风把我激醒,我意识到了我看到的是假像。还是累,双腿像灌铅一样的沉重。口也渴极了,我似乎能看见从我喉咙中呼出的烟与火焰。在几个小时的忍耐后,胃也到了极限,开始麻痹了。
不知看了多少次手表,路上的景色开始变得熟悉——陡坡,V型谷,山,终于,街道出现在我眼前,我灌铅的双腿开始恢复直觉。
在我以为我要到了极限的时候,我看到了校门——校门,就是那个放假后犹如噩梦一样的校门,此时,已经变成天堂的大门了。
朝圣之路,不仅传承了烈士的精神,也教会了我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篇四:朝圣之路】
“梨花时起正清明”,在这追思怀远之际,恩施高中高一年级学生和老师们为缅怀革命先烈何功伟、刘惠馨同志,向方家坝何功伟、刘惠馨烈士陵园开启了朝圣之旅。
早晨八点左右我们便从学校出发了,一路高歌,把红色信仰贯穿于十五公里的朝圣之路上。泥泞小路,康庄大道,蜿蜒山路,无一不印上了我们坚定的步伐。
来到烈士陵园,正值正午时分。肃穆中,我们脱帽恭敬地直立于烈士陵园中默哀。那一刻,时间之河仿佛停止了涌动,革命烈士注视着我们,与我们同在;那一刻,我仿佛在与先人对话,感受他们伟大的灵魂和不屈的信仰;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庄重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那一刻,我惋惜他们的生命中从未享受过今天的幸福,但我也羡慕他们为理想前仆后继。献礼完毕后,我们便踏上了返程,来路漫长,消耗体力,可返程更加艰辛。
已是正午,太阳高悬,泥泞小路的积水已被蒸干,剩下了颗颗粒粒的小泥团。片刻不停的行进使豆大的汗珠一颗接一颗地从我的额头、鼻梁、背脊、小腿上沁出,骨溜溜地滚落下去。太阳炽亮得叫人睁不开眼,头皮被晒得发烫,脚板越来越疼,时不时还有小石子弹进鞋中做脚底按摩。回程较来程艰难太多,也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我盯着前面同学的步伐,只顾一步一步地跟着,不虑前程遥远,道路坎坷。我第一次毫不间断走这么远的路,仅仅三十公里就让我觉得十分艰苦。让我实在惊奇红军是如何行完那二万五千里的,况大山漫雪,荒草无粮,衣着单薄,还需对抗敌人的围剿。念在口头再熟悉以至平常不过的“长征”二字,第一次在我的心头烙下震撼与难以置信。究竟是怎样的人才有强烈至此的信仰,足够支撑他们活下来,走下去,又究竟是怎样的人才有如此强烈的信念,即使在那样黑暗无助的日子里仍然会坚信前方的康庄大道。即使身心疲惫,却仍咬牙坚持着,这简直就是奇迹般的故事,而这真真切切地就发生在我们的前辈身上。我是中国共青团团员,没有理由向这一点挫折低头!向前走,向前跑!奔跑中,脚板的痛感骤然减轻。
我爱祖国,先辈们奋斗的轨迹必须在我辈的拼搏中延伸。科技强国当教育先行!学校不是监狱,是理想的大殿,是强国的后盾;学习不是痛苦的煎熬,是欣然的求取;学习之路确艰辛,新世纪的长征路确坎坷难行,但我们是中国的新青年,是新一代的共青团员,更是将来的共产党员,祖国的希望,我们必须足够坚强,足够努力,足够相信。新时代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眼前的一切汗水、泪水只是为了做一个有充分准备的人。
慎终追远,牢记使命!朝圣之路,信仰至上!
【篇五:那些剩下的东西】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条朝圣之路。
在前进的旅程中,你的食物会越来越少,你的衣物会越来越破旧,你的身体会越来越衰弱……但你依然会坚持向前迈步。明明自己已经看似一无所有,但为什么依然在困厄中挺直不屈的脊梁?支撑你的,就是此刻你心中所剩下的东西——执着的精神。
精神在那些物质至上的人们眼中是缥缈而无用的。殊不知,精神的意义绝不是通过“有用”“无用”这把尺子就可以轻易测量出的。
周国平说过:“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等,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而活得有滋有味。”诚哉斯言!我亦向往诗歌中流露的飘逸与不羁、哲学里蕴含的深邃与高远、爱情中潜藏的甜蜜与温馨……总之,我向往着这些剔除了利益杂质之后剩下的纯精神的东西。
在今天这样一个丰衣足食的年代,却仍有许多的人沉湎于利益的追求,甚至为之而不择手段。皮革奶、瘦肉精、地沟油的生产商们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这些人利欲熏心,耽于物欲,而缺乏精神的陶冶,很多人最终落得锒铛入狱身败名裂。还是听听成功人士的翘楚乔布斯是怎么说的吧——“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由此可见,精神追求是物质、科技之类无法取代的,精神的丰盈才能带来人生的充实。
精神追求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强大。就像在哲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获得别处难以得到的惊喜与精神的升华。手捧《苏格拉底全集》,吟诵着“我们与世界相遇,我们与世界相蚀,我们必不辱使命,得以与众生相遇”,我相信,我们的心灵会自然而然变得纯粹而又丰赡。
也有人认为对精神的追求应在获得物质满足之后。对此,我大不以为然。相反,我认为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同样重要,甚至比物质追求更为重要。当一个人悠然沉浸在物质的大染缸中时,他必将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一个人就会失去灵魂,每天庸庸碌碌地过着没有朝气、没有活力、没有激情的生活,最终,则会荒废一生。
毕淑敏曾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这样写道:“若有可能,我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爱与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安放自己。”
是的,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灵魂与精神修建一座小屋,用这座小屋来收藏那些剔除了物欲与杂念之后所剩下的东西。在人生的朝圣路上,也许你会有千金散尽、朋友反目甚至孤独绝望的时候,但是不用担心,你还拥有灵魂与精神的陪伴。它们会给你力量,给你信心,在你的心中点亮一盏不灭的灯!
【篇六:各自朝圣和而不同】
春去秋来,看人世繁花似锦,叶落飘零。
寒来暑往,听世间松涛如怒,鸟鸣婉转。
大千世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春花秋月夏蝉冬雪,皆兀自为景,成就人间阔大气象。万象如此。而人何以处世?其必曰:各自朝圣,和而不同。
遥想当年,春秋乱世百家争鸣,“君子和而不同”之风盛行:仲尼高呼仁义,庄子逍遥而游,韩非提倡法纪严明……百家之言,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于激辩场上慷慨激昂,在生活路间泰而不骄,“道并行而不相悖”,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与交融中点燃。先哲各自朝圣,终铸就了万千气象的百年文化盛世。
继百家争鸣以来,历史的银河群星闪耀,却不如当年日月之光,何哉?秦汉以来的思想专制与文化禁锢正是罪魁祸首。统治阶级图一己私利,扼杀个性,埋没创新,使百姓众生只能喝“大锅茶”,盲目行在官方钦定的所谓“主流”的思想道路上,于是只有几点“爝火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走在自己朝圣路上,孤独或哀伤。
近代,也许只有民间思想界才隐现春秋“和而不同”之风。吴宓口中“众思造乱,而莫肯平乱”的时代,群英萃聚,大师辈出:王国维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播国学;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传宇宙文章;梁漱溟投袂而起,献身民主同盟……思想的高度和宝贵的个性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挺身而起。
莫不是真如俗语所云“乱世才能出英雄?”“算而今,重到须惊”怕是先贤来到如今所谓“开放自由”的新时代的真实感受。自诩思想包容的新思想界人物或是因他人观点不合己意,出言不逊,破口大骂;或是因无形中的镣铐与根深蒂固的血脉中的奴性,一味随声附和,被当作别人手中的棋子。看似解放思想、开放社会,众生却不能各自品各自的茶,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而微笑互相点头,实是“小人同而不和”!
究其原因,也许乱世不是出哲人的根源,自身才是。固然时代的压迫更能造就独立自信的个性,但和平年代也并非无思想的锋芒,关键在于是否存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勇气,“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个性,是否存有对理想与自由的普罗米修斯式追求。
我希望有这一天,你和我各人拿各人的杯子,各人喝各人的茶,我们微笑致意,擦肩而过,然后继续行在各自的朝圣路上。那时,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篇七:“修身明德,博学笃行”——中华学子朝圣行有感】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修身明德,博学笃行,圣人孔子,名垂不朽。“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2017年11月25日,我有幸游学曲阜圣地三孔,感受儒学之圣。
初入孔庙,便深感那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厚重的文化底蕴中漫步,似乎领略到了一位先贤的大智大慧,仿佛看到了一个青松般的身影,千秋凛然,他传承的是华夏最珍贵的文化财富,是泱泱中华的立身之本。他的仁义礼智信,他的忠孝廉耻勇,永远不会被历史抹去。一个新的人文起点由他开启,在漫长的历史中,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古今而不灭。
来到巍巍雄浑的大成殿,进行了庄严的拜师仪式:一拜孔子照亮了历史文化的长河;二拜孔子创立儒学;三拜儒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子虽然已逝,但逝去的只是他的肉体,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怀着尊崇之心,在深秋之季,游历孔庙,看到那傲然挺立的柏树,就像看到了孔子。
金声玉振坊喻示着孔子思想十全十美,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绝顶。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子如祀天,表达对孔子崇高的敬意。太和元气坊的太和指六合,日,月,阴阳汇合之气,表达孔子思想宏大、崇高的精神特质。正如颜回所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进入孔林,一种内心的宁静与祥和在心中荡漾。孔子的灵魂便沉睡于这庄严肃穆的孔林。
驻身其中,思绪万千。2500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一位中华民族的圣人,他博学笃行,修身明德,经历种种坎坷,创立儒学,终成大器。他创立的儒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演说中曾讲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当今社会,尽管我们每个人呼吸着现代文明的气息,但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处事方法,无不烙上儒学思想的烙印,儒学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内在的文化基因驻留在我们的生命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今天,我们生活富裕了,但孔夫子的话语依然回响在耳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追求快乐,简单,简朴,他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胳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他对颜回的赞赏是: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追求快乐,率真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我眼中的孔子,真真切切是个伟大的圣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孔子的理想与追求。我们也应当如此。学习儒学精髓,肩负起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为社会,国家,尽个人的一份力量。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传承优秀儒学文化,为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