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独行记】
黑夜掩盖了一切格格不入的景象。
我,一个人,独自踌躇。
寂静在喧嚣中沉默不语,树影与我在黑夜中目光相交。它倚着湖,摇曳生姿,不胜温柔缱绻的月色。
它们大概是孤独的吧。一辈子就在这儿,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经年历月。
我望着斑驳的树影,那般浓重,酝酿出亘古的孤独,竟觉得我在本质上与树一般。白日,我嬉笑怒骂,偃仰啸歌;深夜,四周皆寂,却倏然发觉内心一片澄明,一丝孤独,难以名状,捉摸不透。也许是悲伤,也许是平静,亦或是享受这份久违的孤独?
我怅然,所以独自,漫无目的的走在这条熟悉不过的小路,心中却有异样的感觉。路边的草,凛然挺拔,可透着孤独;河岸的芦苇,恣意张扬,却露出孤独;连那河啊,也终逃不过孤独。
百年一孤寂,千年一渗透。
时光崎岖,岁月深长,我从不是一个人,却终究是一个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或许,能够长久陪伴我的,只有那份孤独感。它似针,猝不及防地刺痛我的神经。于是,我感到无所适从,无法超脱。却忘了蒋勋先生那句“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我想,人大概是需要一份孤独感的。就像某种仪式,而我是个虔诚的教徒。它让我的内心逐渐丰盈,它让我变得清醒、客观,让我感知生存的意义。平庸单调的生活总是令人感到不幸,波澜万丈的人生才令人至死不忘。而孤独,恰恰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它反而更令我珍惜平庸乏味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意趣。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是了,这份孤独,若有若无,无时无刻撩拨我的心弦。独处是自己与自己约会,它让我的心腾出足够的位置,把自己捉回来,与另一个自己深入交流,一点一点接近真相,一层层拨开了生活的面具,在黑夜中让灵魂得到一丝喘息,然后,以全新的姿态面对生活,面对这个不愿接受孤独的世界。是孤独让我明白,只有独处,才会不断追问自己,审视自己,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我的机会。
于是,孤独不再孤独,而是一种慰藉。我是独行者,在这条路上,有过阳关大道,有过独木小桥;有大地长天,有远山沧海;有杏花春雨,有塞北秋风;有迷途知返,有绝处逢生。这些是我的必经之处。
我踽踽前行,不问出处。
我不再怅然,我告诉自己,无论是过节还是平常,无论是天晴还是阴雨,都是孤独给予我的最好的时光。
独行,不再孤独。
【篇二:我心中的草房子】
草房子,在我心头先留下的是颜色,而后才是情感。
青绿色。
这是孤独。在草房子住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丝孤独感。是的,你在人群当中,可孤独感还是向你袭来。每个人,你都认为,你与他们愉快的交谈着,但当你笑着离开了他们,一阵空虚莫名而至。喧闹过后,你发现,没有人可以陪你在精神上漫步。你感到自己变得越来越低级。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于是,你感到累,感到落寞。之后的第二天再强打起精神,强颜欢笑,再一次又一次与“铁哥们儿”的交往中,你的精神越来越空虚,以至于忘记了交友的初心。有一句被人经常用的话:患难之中见真情。有生死存亡时,你才能看破假象。有一个例子:过生日了,你有一万个“好友”祝你生日快乐,之后你在意见阴冷的小屋里独自啃着冷蛋糕看着手机,用此显示你的幸福。人的生活有两种,一种是充实,一种是装得自己很充实。当绚烂的烟花过后,和你一起收拾满地废屑的,又有几人?
之后是金黄色。
丰收的颜色。在草房子住的人,或多或少会尝倒丰收的喜悦。纯朴也好,狡猾也罢。当自己辛苦一年之后看到了结果,一定会加倍珍惜,也还是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白白得来的,与努力挣到的,确实不一样。当然,这不代表用脑子挣到的钱就不是钱,更不代表一定要人为地创造困难。但是,正如生活一样,享受路上的景色,活在当下,用心对待每一个旅途中的事物,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熟、蜕变,或许才是生命的真谛。莫等到失去才去回味当初的梦,且行,且珍惜。
红褐色。
这是最后一个颜色了。它是沉稳,它是泥土的颜色,不卑不亢。正如油麻地人,他们用一切捍卫自己的梦。是的,他们不起眼,他们被践踏,被不屑一顾,但他们才是人类社会的根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在中国的黄土地上,用愚公一般的执着,祖祖辈辈用开裂的大手托起中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以色列饱受战争蹂躏的年代中,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在刚刚被轰炸过的地方摆摊设点,她们放弃重金回国公开表示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国家。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草房子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爱的种子。他们可以在平时你我拌嘴,在天灾面前,你帮我助;他们可以在平时吝啬无比,在人祸面前慷概解囊。他们自私,他们抠门;他们热心,他们有同情心。他们,就是一个个中国老百姓,一个有人情味儿的质朴无华的中华民族,他们就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
有时,在生离死别面前,你会发现爱,是一种背景音乐,因为一直都存在,反而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但,你也会发现,这不起眼的背景音乐就是生活的主旋律。是的,这里就是一个爱的天堂。
【篇三:乐于为善】
《论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会出现“羞于为善”的情况,认为从众才不会有孤独感。事实上,“羞于为善”带来的才是孤独感、压迫感,而真正能脱离孤独感的是“乐于为善”。
“羞于为善”是一种时代通病,许多人在心里都曾经有过这种疑问:我做了善事之后会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这样就会引起“羞于为善”。因此,克服心里对压迫感、孤独感的恐惧,并且坚信:只要乐于为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相伴的。
其实,“羞于为善”现象的出现是对于他人与社会的“异样关注”的恐惧造成的。人们总爱讨论别人的行为,这样对他人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恐惧。
因此,人们对于为善不再热情,继而害怕。很多人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不敢让座,害怕全车的人都看着他,害怕这种孤独感、压迫感;也有许多人在该见义勇为的时候退却了;看到老人过马路,或是看到有人摔倒了都不敢扶,甚至把“羞于为善”转变为“耻于为善”。小悦悦事件就是这“羞于为善”下的牺牲品。
其实,做善事何须害羞,别人把眼光投向你,只因为他们佩服你,欣赏你,你也不必感到有压迫,因为他们是善意地把你推向“一个地方”,一个可以使更多人知道你的善行,以呼吁更多人加入到“乐于为善”的阵营当中。
新疆的阿里木,凭借自己卖牛杂小吃的收入资助小学生读书,他乐于为善,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良心油条哥不卖有害食品,保护人们的健康安全,他也受到了各界的称赞;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在马路上捡到钱包交给警察叔叔,同样也值得我们表扬。他们并不羞于为善,因为他们并不会因为善而感到另类而觉得有压迫感、孤独感,他们乐于为善,以为善为荣。
是啊!何必羞于为善,乐于为善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乐于为善,并呼吁更多的人为善,弘扬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