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服相关作文

【篇一:我追赶“孙悟空”】

在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我是一个仙人,正在追赶着一个石猴幻化的妖怪。

情况是这样的,玉皇大帝命我去极北之地找来龙鳞巨石交给他,但我不小心把龙鳞巨石弄碎了,玉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正欲把我贬下凡间的时候,千里眼顺风耳来报,说下界有一个厉害的石猴,正在兴风作浪。于是我主动向玉帝请缨,愿意去收服这石猴妖怪,将功折罪。玉帝听了,答应了我的请求。

我化为一缕青烟,到达人间。据说这妖怪的洞府就设在血漫山上,取名妖王洞。那妖怪自称“美猴王”,我且叫它孙悟空吧。我站在妖王洞外,大声叫喝:“孙悟空,赶紧出来束手就擒。”那孙悟空出到洞口一看,见来的是想要收服他的仙人,也不害怕,想来也是有点本事的。我们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宝贝,打了整整五百个回合后,孙悟空渐渐落了下风,便开始逃跑了。他逃到一个湖里,变成了一条鱼。而我用火眼金睛马上看穿了他的变形,化身成了一条大鱼,张口就要把他吞掉。他快速逃窜到岸上,变成了一只兔子。我马上就是一只狐狸,追在他身后。他躲进一个树洞,变成一条小虫爬上树梢。我即刻变成母鸡,扇着翅膀用尖尖的嘴巴去啄他。他又幻化成了一只小老鼠,左右逃窜,我变成一只黑猫对他紧追不放。最后他改化为一条蛇,游进树丛里。我化身成一只老鹰,用尖爪伺机把他抓住。

我与孙悟空缠斗了一日,虽然耗费了大量法力,但终究还是收服了这个妖怪。我把他封印进一个小口瓷瓶后,立马就去玉帝那里复命。玉帝见我完成了任务,轻饶了我,罚我去镇守锁妖塔一百年。我一欣喜,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

这追赶“孙悟空”可把我累的够呛啊!

【篇二:难忘的第一次】

人生都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都有许多的第一次,而这第一次或许是喜悦的,或许是悲伤的,又或者是惊险的,可我们却能在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里受到启迪。

令我最难忘的第一次便是为对我疼爱有加的父母洗衣服。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早上,我兴高采烈地走出房间,这眼前的一幕令“人叹而观止”。一大堆脏兮兮的衣服裤子在地上悠闲地睡着美觉,客厅里“一片狼藉”。我刚一叫妈妈,才想起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没办法,这一“烂摊子事”总得有人管吧!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把它们“消灭”掉!我这个人性子直,说风就是雨,尽管没尝试过,对!就这么办!

说着,我便整装待发,准备“消灭”这些“敌人”。我把衣服装到盆里抬到石板上开始“作战”。最上面的是一条牛仔裤,这牛仔裤简直就是“极品”。裤腰上一圈黑;还有裤包,这裤包可真有意思,上面还有一种“油花”,多“美”啊;这裤角也是“油花百出”,这时的恼了起来。想着刚才这么做是有些冲动了,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前脚已经卖出去了,总不能收回来吧?我硬着头皮洗了起来。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我现在才真正懂它的意思,原来洗衣服这么累。以前看妈妈洗的时候也没觉得累呀,现在自己终于尝到这个滋味儿了——不好受。我才“消灭”掉没几件衣服,自己已是“遍体鳞伤”满身都是水,我忍不了了,赶紧去换衣服。

我再次上到“战场”,又开始了“强势攻击”。终于把衣服洗好了。,只剩下清干净了。顿时,我紧绷的神经已放下了几根。可谁知,这些衣服虽已被“收服”,可他们还“负隅顽抗”,又给了我重重“一击”。我把水淋淋的衣服拿在手中一抖,没想到它竟给我来个临时雨,泼得我满脸满身都是,传说中的落汤鸡也不过如此了。我本想去换衣服,可想着也没几件了,加油吧!于是我湿着身子吃力地清着衣服。我历经千辛万苦,经历种种磨难,总算是把这些“叛军”给收服了。我也应该欢呼了吧!哦!忘了,还是先去换衣服吧!

晚上,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了。妈妈看到竹竿上挂着的衣服,看了看我。此时,一阵晚风拂过,妈妈眼圈红了,几滴泪珠滴了下来……

从这件事中我才深深感受到母亲对我的爱,同时也知道了做事一定要敢于尝试,这样你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三:我给全家收衣服】

洗完澡,一出来我就看见了阳台上的满满衣服还挂着,这活平时是妈妈来做的,但今天我决心把衣服都收光光。

我首先把衣服从衣架上一件件取下来,收到了沙发上。等我把阳台整理完毕,回到了沙发前,大惊失色!原来是妹妹把我收的衣服当玩具:先丢到天上,又掉下来。刚好沙发上的茶几旁有爸爸冲的几杯茶,我快给吓晕了。

“住手!”我边叫边上前阻止。我跳上沙发,往前跑,就抢到衣服了。可是,我脚一滑,踩了个空,摔了一跤,头撞到了沙发的扶手上。

“啊,真疼!”我揉着脑袋抱怨着。妹妹只是笑了一下,然后就继续搞破坏。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一下子就把妹妹抱去了餐椅上,给了她一颗糖,她才安静了下来。哈哈,看来硬拼不行,还得靠智取。

珍惜时间,我用光速去除了衣服上的衣架,再叠起了衣服。唉,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我把妈妈的衣服和爸爸的衣服分开,收去了房间衣柜等我成就感满满的出来后,现场让我面如土色。妹妹正在玩弄我已经折好的衣服,我的努力功亏一篑。不收服这只神兽,看来是没办法安心完工的。我脑子一转,计上心来。我故意拿电视遥控在她面前显摆,然后藏在了妈妈的床底下。妹妹两眼中发出来闪闪的金光,果然中计,追了上去。

把妹妹支走后,我用两倍光速收好了衣服,再洋洋得意地坐在沙发上。终于到了享受时光了,我顺手看着书,但总觉得有什么不祥的预感。算了,管它呢。啊!好疼!回头一看,原来是妹妹拿着我刚刚还没收好的衣架正在打我呢。天哪!一点点漏洞都会被妹妹钻空子整我,看来,最大的难题,不是收衣服,而是收服妹妹。

收衣服,麻烦!收服妹妹,更是有苦难言。从小到大,都是妈妈边带孩子边干的家务,但她从未抱怨过,看来妈妈真的很累啊。以后我要带好妹妹,帮全家多做点事儿,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

【篇四:《西游记》梗概】

东胜神洲上的花果山上有一块奇石头,石头吸收日月精华,孕育石胎,生出一只石猴。

石猴求师,在西牛贺洲得到菩提老祖的教导,并给他取名为孙悟空。

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又取得了东海龙宫的金箍棒,后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

后来,唐僧接受唐王任务去西天取经。

在取经路途中,唐僧救下孙悟空,收其为大徒弟,又先后收服了西海龙王三太子——敖烈为坐骑白龙马,在高老庄收服了天蓬元帅——猪八戒为二徒弟,又在流沙河中收服了卷帘大将——沙悟净为三徒弟。

前行途中,徒弟们偷吃人参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乌鸡国除妖,大战红孩儿,琵琶洞斩女妖,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误入小雷音寺……

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三次变化,来迷惑唐僧,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诡计,将其打死,但唐僧不信,怒斥孙悟空作恶,便赶走孙悟空。

后来唐僧被黄袍怪变成老虎,八戒前去花果山找来孙悟空,救下唐僧。

唐僧师徒走一路降妖伏魔,终于来到灵山山顶的大雷音寺,在大雄宝殿拜了如来佛祖。

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到真经,因取经有功,如来为他们加封: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悟能为净坛使者,沙悟净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

【篇五: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人物纷繁,战役不断,引人入胜。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更是家喻户晓,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七擒孟获。

建新三年孟获率数十万军队侵略蜀军。诸葛亮亲率五十五万大军迎敌,将敌方主帅七擒七纵,让对方主帅输得心服口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擒了王,却不杀王,反而将他放了,岂非徒耗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孟获很得当地人心,因此,收服孟获也就相当于收服了那块地的民心。文中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也就解释了诸葛亮为什么说:“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服堪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而且,孟获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因为他雄踞边境,更是因为如果南方不安定,以后怎么北伐谋取天下。

可是,在地形胜于蜀军,军队总人数不少于蜀军,军队战斗力不亚于蜀军的情况下,孟获为何又屡屡兵败,被诸葛亮玩弄于鼓掌之中呢?

我想,也许是因为这几点原因:

一轻敌自负。在书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记载:“人每说诸葛亮善能用兵;今观此阵,旌旗杂乱,队伍交错;刀枪器械,无一可能胜吾者……”还未开始正式交锋,便如此轻敌,诸葛亮名声远扬,如此布阵,孟获也不思考是否有诈,而是直截了当做出了错误判断。此时孟获在寨中,终日饮酒取乐,不理军务,谓众酋长曰:“吾若与诸葛亮对敌,必中奸计。今靠此泸水之险,深沟高垒以待之……”刚刚被诸葛亮放出来,就放此豪言,而让他自信的理由仅仅是一条河流。不仅如此,孟获在被活捉时总是会说一些类似:“此非汝之能也……”,又或是:“此乃弟贪口腹之故……”等等话语,来表明他的被俘只是运气不佳,如此轻敌,怎能不败?

二无识人之才,乏精细之谋。在第三次与诸葛亮的较量中,他试图派弟弟孟优诈降,以达到里应外合的效果,打败诸葛亮。但是,这计谋实在是乏善可陈。一直顽强的孟获突然投降,诸葛亮根本不会相信,况且还不是本人亲自来,而是派弟弟来。光是这诚意就令人怀疑。不仅如此,孟优还是一个贪吃的人,被诸葛亮灌得大醉,别说里应外合了,就连睁开眼都是件难事。最后,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被诸葛亮活捉。

三冒失挺进,不吸取教训。在第一次,第六次,第七次的较量中,都被诸葛亮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击败。尤其是第七次,依靠着藤甲军,让蜀军难以抵抗。虽不是胜券在握,但也有不少的优势,却还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让藤甲军冲入了峡谷,使藤甲军全军覆没。

四丧失信心,部下骚动。在不断的失败中,孟获的部下渐渐地对胜利不抱有希望,反而被诸葛亮的睿智、包容和自信所折服,认为孟获必输无疑,连自己也人头不保。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孟获拱手交给了诸葛亮。

也许,诸葛亮正是看透了孟获的这些缺点,才使得他如此自信,将孟获七擒七纵。

从诸葛亮身上,我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从孟获身上,我学到了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的道理。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