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说“隐”】
提起隐士,就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隐;当然,亦有王勃“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小隐。但是,这真的是“隐”吗?
我看不然。“隐”应该是发自内心,伴随天性,远离尘嚣,自身高洁自好的;而更高层次的隐应该升华渗透于一言一行中,内心平静,对功名利禄不以为然,而又在充满超脱世俗的同时,又伴有些许理性。
且看陶渊明,自古就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三径就慌,松菊犹存”,但这只能从表面看出来陶渊明有希望像菊一样的“隐”的灵魂的愿望,但他的内心真的毫无功利心吗?陶渊明本出身于贵族,与官场自然脱不了干系,而其后曾出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官职。若陶渊明真是“富贵非吾愿”的话?为何要几度出仕呢?依我看“帝乡不可期”才是他归隐的真正缘由吧!陶渊明自己也表露过:“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只是因为官场污俗而复杂,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陶渊明没有掌控官场的“规则”,而受排挤。对于高官后名,他也有着蠢蠢欲动之心,对于圣主的恩宠是可望不可即的。那么,若是有加功进爵的机会,陶渊明还会还乡吗?若是官场不黑暗,陶渊明还会归隐吗?
同样的,身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神通王勃,如此一个天之骄子,曾锋芒毕露,傲笑于官场之上。若是没有被逐出沛王府,他还会吟出“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欲归的托辞吗?
嘴皮子上的归隐,内心又盼着一登“庙堂”这并不是隐。若要称得上是真正的隐士,我当举颜斶。当齐宣王问道:“王者贵乎?士贵乎?”颜斶斩钉截铁地答:“士贵耳,王者不贵。”单凭这七个,他就可以人头落地,可他却不畏不惧。当宣王许他贵重赏赐扔个高官给他时,他却道出:“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正是这“无罪以当贵”把颜斶的真挚,坦荡而又富有理性绘得淋漓尽致。
如此一比,颜斶可谓“隐”的“自然”。真正的隐士,不需要痛恨官场。若是无对官爵的期盼,对为官的“爱”,哪来得憎恨。隐士不会恨功名利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那样的资格和价值。内心向隐之士,即使整个江山摆在他面前又如何!金山银山堆在眼前又如何,我只爱绿水青山,这便是隐。
或许就如颜斶所说:“矢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陶渊明与王勃已涉情于官场,要毫无丝连也难。唯有其本性归于“隐”,人才属于“隐”吧!
【篇二:读《王子与贫儿》有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王子与贫儿》。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作。
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机会互相交换了身体,王子变成贫儿,贫儿变成王子。贫儿享受着荣华富贵,还当上了国王。王子则四处流浪,忍受着乞丐们的嘲笑。在好心人享顿的帮助下,王子终于回到王宫。贫儿在良心的谴责下,将王位让给了王子。
贫儿得享高寿,成为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儿。贫儿也得到了尊敬、得到了荣誉。人们为他行礼,表示对贫儿得尊敬,大家都记得:他曾经当过国王。人们向贫儿行礼,他则报以微笑,人们都很欣赏他的微笑,因为他的一生都光荣。
一个总是做坏事的人,总会得到报应,一个仁慈的人,他的生命总会发亮,正如国王爱德华六世那样,仁慈。
爱德华在位时间不长,活得也不长,但他活得很有意义,他曾经对一位高官说过:“你知道什么是痛苦和压迫?我和我的人民都知道,而不是你。”
在那些严酷的年代,爱德华的统治非常仁慈。现在我们要离开他了,让我们记住这值得赞扬的一点吧。这就是王子与贫儿的故事。
【篇三:李白改变了我】
我这是在哪里,对面坐着一位一袭白衣的人,他虽然头发花白,但却在饮酒,大笔一挥就是一篇千古名作。
你沧桑与坚毅的眼神告诉我你是谁,李白,你本有天圣之才,却无奈仕途坎坷,本有豪情壮志,却怎敌官场黑暗,你没有选择与那些人同流合污,而是保持本心,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
面对黑暗的社会,你虽然无法改变他们,只能发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叹,但自己却并没有被他们所改变,
你用笔书写自己的伤春悲秋,你用文字捍卫自己的高尚尊严,当别人都在追名逐利的时候你却远离世俗,不为他们所动。
以牺牲前途为代价,宁可忘情于山水,也绝不会对那些高官甜言蜜语,当那些高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一定会留名青史的时候,你却在深山中与山水为伴,以鸟兽为朋。
你我伴灯而坐,相对无言,你默默饮酒,我在旁静静思索,当一切都被物质化了以后,需要的就是你的浪漫,你放白鹿于青崖间的淡泊,不为旁人所改变。
我从梦中惊醒时已经是满头大汗,很奇怪,我与李白坐在一起,难道是他在指引我吗?
是李白改变了我,让我重新做回了自己,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也不会因为别人,随随便便改变自己的决定。
【篇四:炮火的声音】
世上优美的声音都能不知不觉地让人们陶醉,但是,唯一能牵动我心中那根弦的,却是那不能忽视的炮火声。
每当看到世界各地战乱的新闻时,我都听到了,听到了那无情的炮火声,在那一片片炮火声中,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硝烟弥漫,颓垣败瓦,尸横遍野。那炮火声所掠之处,都伴随着孩子无助的求救声,百姓们逃难的脚步声,士兵们进军的吆喝声……这让我不禁低头沉思。
想想世上那些战乱不断的地方,一些暴力分子为了争权发起了一系列战争,恐怖分子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教义”,用炮火屠杀了成千上万的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面对炮火,手无寸铁,毫无反击之力,只能看着一个个炮弹在他们周围,甚至他们的身上无情的“绽开”!正是这无情的炮火声,导致了多少百姓痛失家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还记得那个为了跟随父亲逃难,而“蜷伏”在海滩上的那个小男孩吗?望着他死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他离世前所经受的磨难,我仿佛听到了在它周围“绽开”的炮火声!一个多么无辜多么幼小的孩子啊!他却在炮火声中失去了自己还正待发展的漫漫人生,他的梦想、他的人生伴随着一声声的炮火声,刹那间灰飞烟灭……
想想吧!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们,那些为了所谓“正义”恐怖分子,你们的忽视、你们的冷漠,导致了世界上各个角落炮火声不断!试问,谁来安抚那些在炮火声中受伤的心灵,来重建那些在战乱中支离破碎的家庭。
想想吧!当高官们在餐馆吃大餐时,那些在炮火声中的人们还饿着肚子,四处奔波,无处觅食!当高官们在担心自己所贪之财如何挥霍时,那些在炮火声中的人们还为了活着到天亮,四处逃难,躲避战火!
永远不要忘了那震撼人心的炮火声,它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世界,要为世间注入人道主义精神,要让世界布满和平的色彩!
在希望中,我向往着,一个没有炮火声存在的世界。
【篇五:黔之驴新编】
我们已经学完了《黔之驴》,它告诉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就一定能够获得胜利。一般理解为讽刺唐朝时统治集团中官高显位、仗势欺人而又无德无才、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课文中就是用驴指代它。
然而,我觉得柳宗元笔下驴似乎不像高官显贵,也没有仗势欺人,更谈不上与上层人物有多大关系;相反,它看起来是个可怜的动物,最后被老虎吃掉,它的遭遇让人同情。
驴不像《三戒》中的其它动物一样,依仗别人逞威风,也没有招谁惹谁或者得意忘形,甚至忘了自己是谁。可以说,驴完全是个弱者,它的悲剧正是因为触怒强者而找来迫害致死的结果。
资料上说,柳宗元小时候就非常有才气,二十一岁中进士,走上仕途以后,成为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他敢说敢做,与贵族豪强、旧官僚形成对立局面,展开激烈的政治斗争,直到改革失败。后来皇帝把他贬为永州司马,这是给他政治上判了死刑。一个为国处处着想的人竟然得不到重用,反而被贬,他能不痛苦吗?为了抒发这个感情,但又不便明说,只好通过寓言曲折地加以表达,就有了这一篇《黔之驴》。
他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与痛苦经历中,总结出一些全身远祸的为人处世之道,让同道的文人借鉴——不要触犯强者而惹来杀身之祸。
【篇六:记叙文作文】
光阴似箭。不知道还能不能在年少轻狂的时候一起做梦。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从人间逝去的风和烟掩盖了我们最初的欲望。但是,我想,当这些最纯粹最原始的希望,像那浓浓的夜色中渐渐绽放的顺滑,直抵我的心田时,你会不会像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在那片茂密的绿林中,重新唱起那首安详的歌?
夏天,那些夏天在你的领口下静静地沉睡,渐行渐远。
我记得小时候最好的事情就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静静的听着,听着父亲嘴里说的每一句话,吐出每一个字,那清脆磁性的音色把我的童年紧紧地绑成一条线,紧紧地绑在他身上。夏天是我和父亲最喜欢的季节。他总是把我扛在肩上,在校园最浓密的树荫下唱歌。我问他为什么要唱歌,他说:唱的多好听,能包容我所有的困惑和挫折。我也爱上了这首夏季歌曲。那时候在幼儿园,我喜欢和别人聊爸爸。我说他是全世界最好的父亲。等待我的永远是别的孩子的那句奇怪的话:“你爸爸是什么,我爸爸是公安局局长。”“我父亲是大学教授。”晚上回家,我主动找爸爸。我对他说:“爸爸,你爱我吗?”“当然。”“那你努力吧,我要一个有成就的父亲!”我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父亲的眼睛立刻暗了下来,然后突然爆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什么也没说,但我知道他知道我说的话:我渴望一个有成就的父亲。
这是第三个夏天,第三个他没有和我出去玩的夏天。我后悔了,我已经后悔了:为什么,我当初为什么这么说!自从我对他说了一些话,我就能意识到我父亲变了。之后的第一个夏天,父亲住进了医生;之后的第二年夏天,父亲成为常委;之后的第三个夏天,——,父亲现在是高官,大方得体。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的父亲,现在的父亲。但是我也看到了,看到了很多天彻夜未眠的身影,看到了很多天表现出痛苦和坚定的`脸,看到了新长出的白发。我不想相信也不想接受。爸爸前半个月回家过一次,到现在两个月没见了。你知道,你知道,爸爸,我渴望你回到我身边,就像我记忆中的白色夏天。我不要什么政绩,我不要什么高官,只要像以前一样陪着我的父亲,我知道,我爱他!这是我永恒的情感,被时间在心里深深的种下了种子。
我们逃不出命运的手掌,但我知道,我在等待和憧憬着下一个夏天,我可以在他的歌声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