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说“隐”】
提起隐士,就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隐;当然,亦有王勃“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小隐。但是,这真的是“隐”吗?
我看不然。“隐”应该是发自内心,伴随天性,远离尘嚣,自身高洁自好的;而更高层次的隐应该升华渗透于一言一行中,内心平静,对功名利禄不以为然,而又在充满超脱世俗的同时,又伴有些许理性。
且看陶渊明,自古就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三径就慌,松菊犹存”,但这只能从表面看出来陶渊明有希望像菊一样的“隐”的灵魂的愿望,但他的内心真的毫无功利心吗?陶渊明本出身于贵族,与官场自然脱不了干系,而其后曾出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官职。若陶渊明真是“富贵非吾愿”的话?为何要几度出仕呢?依我看“帝乡不可期”才是他归隐的真正缘由吧!陶渊明自己也表露过:“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只是因为官场污俗而复杂,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陶渊明没有掌控官场的“规则”,而受排挤。对于高官后名,他也有着蠢蠢欲动之心,对于圣主的恩宠是可望不可即的。那么,若是有加功进爵的机会,陶渊明还会还乡吗?若是官场不黑暗,陶渊明还会归隐吗?
同样的,身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神通王勃,如此一个天之骄子,曾锋芒毕露,傲笑于官场之上。若是没有被逐出沛王府,他还会吟出“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欲归的托辞吗?
嘴皮子上的归隐,内心又盼着一登“庙堂”这并不是隐。若要称得上是真正的隐士,我当举颜斶。当齐宣王问道:“王者贵乎?士贵乎?”颜斶斩钉截铁地答:“士贵耳,王者不贵。”单凭这七个,他就可以人头落地,可他却不畏不惧。当宣王许他贵重赏赐扔个高官给他时,他却道出:“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正是这“无罪以当贵”把颜斶的真挚,坦荡而又富有理性绘得淋漓尽致。
如此一比,颜斶可谓“隐”的“自然”。真正的隐士,不需要痛恨官场。若是无对官爵的期盼,对为官的“爱”,哪来得憎恨。隐士不会恨功名利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那样的资格和价值。内心向隐之士,即使整个江山摆在他面前又如何!金山银山堆在眼前又如何,我只爱绿水青山,这便是隐。
或许就如颜斶所说:“矢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陶渊明与王勃已涉情于官场,要毫无丝连也难。唯有其本性归于“隐”,人才属于“隐”吧!
【篇二:读《王子与贫儿》有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王子与贫儿》。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作。
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机会互相交换了身体,王子变成贫儿,贫儿变成王子。贫儿享受着荣华富贵,还当上了国王。王子则四处流浪,忍受着乞丐们的嘲笑。在好心人享顿的帮助下,王子终于回到王宫。贫儿在良心的谴责下,将王位让给了王子。
贫儿得享高寿,成为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儿。贫儿也得到了尊敬、得到了荣誉。人们为他行礼,表示对贫儿得尊敬,大家都记得:他曾经当过国王。人们向贫儿行礼,他则报以微笑,人们都很欣赏他的微笑,因为他的一生都光荣。
一个总是做坏事的人,总会得到报应,一个仁慈的人,他的生命总会发亮,正如国王爱德华六世那样,仁慈。
爱德华在位时间不长,活得也不长,但他活得很有意义,他曾经对一位高官说过:“你知道什么是痛苦和压迫?我和我的人民都知道,而不是你。”
在那些严酷的年代,爱德华的统治非常仁慈。现在我们要离开他了,让我们记住这值得赞扬的一点吧。这就是王子与贫儿的故事。
【篇三:李白改变了我】
我这是在哪里,对面坐着一位一袭白衣的人,他虽然头发花白,但却在饮酒,大笔一挥就是一篇千古名作。
你沧桑与坚毅的眼神告诉我你是谁,李白,你本有天圣之才,却无奈仕途坎坷,本有豪情壮志,却怎敌官场黑暗,你没有选择与那些人同流合污,而是保持本心,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
面对黑暗的社会,你虽然无法改变他们,只能发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叹,但自己却并没有被他们所改变,
你用笔书写自己的伤春悲秋,你用文字捍卫自己的高尚尊严,当别人都在追名逐利的时候你却远离世俗,不为他们所动。
以牺牲前途为代价,宁可忘情于山水,也绝不会对那些高官甜言蜜语,当那些高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一定会留名青史的时候,你却在深山中与山水为伴,以鸟兽为朋。
你我伴灯而坐,相对无言,你默默饮酒,我在旁静静思索,当一切都被物质化了以后,需要的就是你的浪漫,你放白鹿于青崖间的淡泊,不为旁人所改变。
我从梦中惊醒时已经是满头大汗,很奇怪,我与李白坐在一起,难道是他在指引我吗?
是李白改变了我,让我重新做回了自己,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也不会因为别人,随随便便改变自己的决定。
【篇四:炮火的声音】
世上优美的声音都能不知不觉地让人们陶醉,但是,唯一能牵动我心中那根弦的,却是那不能忽视的炮火声。
每当看到世界各地战乱的新闻时,我都听到了,听到了那无情的炮火声,在那一片片炮火声中,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硝烟弥漫,颓垣败瓦,尸横遍野。那炮火声所掠之处,都伴随着孩子无助的求救声,百姓们逃难的脚步声,士兵们进军的吆喝声……这让我不禁低头沉思。
想想世上那些战乱不断的地方,一些暴力分子为了争权发起了一系列战争,恐怖分子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教义”,用炮火屠杀了成千上万的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面对炮火,手无寸铁,毫无反击之力,只能看着一个个炮弹在他们周围,甚至他们的身上无情的“绽开”!正是这无情的炮火声,导致了多少百姓痛失家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还记得那个为了跟随父亲逃难,而“蜷伏”在海滩上的那个小男孩吗?望着他死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他离世前所经受的磨难,我仿佛听到了在它周围“绽开”的炮火声!一个多么无辜多么幼小的孩子啊!他却在炮火声中失去了自己还正待发展的漫漫人生,他的梦想、他的人生伴随着一声声的炮火声,刹那间灰飞烟灭……
想想吧!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们,那些为了所谓“正义”恐怖分子,你们的忽视、你们的冷漠,导致了世界上各个角落炮火声不断!试问,谁来安抚那些在炮火声中受伤的心灵,来重建那些在战乱中支离破碎的家庭。
想想吧!当高官们在餐馆吃大餐时,那些在炮火声中的人们还饿着肚子,四处奔波,无处觅食!当高官们在担心自己所贪之财如何挥霍时,那些在炮火声中的人们还为了活着到天亮,四处逃难,躲避战火!
永远不要忘了那震撼人心的炮火声,它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世界,要为世间注入人道主义精神,要让世界布满和平的色彩!
在希望中,我向往着,一个没有炮火声存在的世界。
【篇五:黔之驴新编】
我们已经学完了《黔之驴》,它告诉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就一定能够获得胜利。一般理解为讽刺唐朝时统治集团中官高显位、仗势欺人而又无德无才、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课文中就是用驴指代它。
然而,我觉得柳宗元笔下驴似乎不像高官显贵,也没有仗势欺人,更谈不上与上层人物有多大关系;相反,它看起来是个可怜的动物,最后被老虎吃掉,它的遭遇让人同情。
驴不像《三戒》中的其它动物一样,依仗别人逞威风,也没有招谁惹谁或者得意忘形,甚至忘了自己是谁。可以说,驴完全是个弱者,它的悲剧正是因为触怒强者而找来迫害致死的结果。
资料上说,柳宗元小时候就非常有才气,二十一岁中进士,走上仕途以后,成为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他敢说敢做,与贵族豪强、旧官僚形成对立局面,展开激烈的政治斗争,直到改革失败。后来皇帝把他贬为永州司马,这是给他政治上判了死刑。一个为国处处着想的人竟然得不到重用,反而被贬,他能不痛苦吗?为了抒发这个感情,但又不便明说,只好通过寓言曲折地加以表达,就有了这一篇《黔之驴》。
他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与痛苦经历中,总结出一些全身远祸的为人处世之道,让同道的文人借鉴——不要触犯强者而惹来杀身之祸。
【篇六:记叙文作文】
光阴似箭。不知道还能不能在年少轻狂的时候一起做梦。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从人间逝去的风和烟掩盖了我们最初的欲望。但是,我想,当这些最纯粹最原始的希望,像那浓浓的夜色中渐渐绽放的顺滑,直抵我的心田时,你会不会像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在那片茂密的绿林中,重新唱起那首安详的歌?
夏天,那些夏天在你的领口下静静地沉睡,渐行渐远。
我记得小时候最好的事情就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静静的听着,听着父亲嘴里说的每一句话,吐出每一个字,那清脆磁性的音色把我的童年紧紧地绑成一条线,紧紧地绑在他身上。夏天是我和父亲最喜欢的季节。他总是把我扛在肩上,在校园最浓密的树荫下唱歌。我问他为什么要唱歌,他说:唱的多好听,能包容我所有的困惑和挫折。我也爱上了这首夏季歌曲。那时候在幼儿园,我喜欢和别人聊爸爸。我说他是全世界最好的父亲。等待我的永远是别的孩子的那句奇怪的话:“你爸爸是什么,我爸爸是公安局局长。”“我父亲是大学教授。”晚上回家,我主动找爸爸。我对他说:“爸爸,你爱我吗?”“当然。”“那你努力吧,我要一个有成就的父亲!”我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父亲的眼睛立刻暗了下来,然后突然爆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什么也没说,但我知道他知道我说的话:我渴望一个有成就的父亲。
这是第三个夏天,第三个他没有和我出去玩的夏天。我后悔了,我已经后悔了:为什么,我当初为什么这么说!自从我对他说了一些话,我就能意识到我父亲变了。之后的第一个夏天,父亲住进了医生;之后的第二年夏天,父亲成为常委;之后的第三个夏天,——,父亲现在是高官,大方得体。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的父亲,现在的父亲。但是我也看到了,看到了很多天彻夜未眠的身影,看到了很多天表现出痛苦和坚定的`脸,看到了新长出的白发。我不想相信也不想接受。爸爸前半个月回家过一次,到现在两个月没见了。你知道,你知道,爸爸,我渴望你回到我身边,就像我记忆中的白色夏天。我不要什么政绩,我不要什么高官,只要像以前一样陪着我的父亲,我知道,我爱他!这是我永恒的情感,被时间在心里深深的种下了种子。
我们逃不出命运的手掌,但我知道,我在等待和憧憬着下一个夏天,我可以在他的歌声中渐行渐远。
【篇七:我心中的赵云】
生子当如孙仲谋,做人当做赵子龙。
——题记
说到《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首先想到的代表人物就该是诸葛亮,刘备,曹操这等人了。前者多是与“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等褒义词一同出现,后二者则常被吐槽刘备较虚伪,曹操较奸诈,常是有褒必有贬,相比之下,赵云此人简直是太不显眼了。
“高风亮节”,“有勇有谋”,“忠心耿耿”,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较之诸葛亮,他少了一分“神”,多了一分“实”。“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微风凛凛”其出场虽未有记忆中的那些白衣锦袍、白马银枪,也不是姿容秀美、丰神朗逸,却也仪表不凡。
那么,赵云的“高风亮节”体现在何处呢?长坂坡下,曹操以重金拉拢,许以高官厚禄,其丝毫未曾动摇;巴蜀初定,刘备为稳定军心欲分封诸将田宅高官,其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谏言,劝刘备将土地分发给百姓;面对同乡兄弟以寡嫂拉拢,他未垂涎其美色,而是将礼节放在首位一口回绝,刘备听了不免夸“子龙乃真丈夫也”……此皆可看出其光明磊落,不慕名利。
赵云的“有勇有谋”无时无刻不在书中体现,尤其是他的“勇”。“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掩讫,解开了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保护在怀,绰枪上马”,此乃其为救主上忠心之勇,难怪刘备“无由抚慰忠臣义,故把亲儿掷马前”。
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此乃其对同袍之情深,念义之勇。连曹操也不禁叹曰:“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
否则后人又怎会夸赵云:“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赵云的“有谋”书中虽未明言,可却能从一些细枝末节中发觉。刘备称帝,封其为“翊将军”,这与其他虎将官职相当,性质却不同。此官职实为管理内务,相当于管理帝王的后宫。这与他武将的身份相差甚远,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人们大多认为这是他不受重视的证明,实则相反,刘备恰似一个“伯乐”,看中了赵云这匹“千里马”,他明白赵云的才智,并且绝对信任他,才将后方交给了赵云来管理。
赵云的“忠心耿耿”,在曹操的拉拢,二救阿斗,尽力辅佐刘备等情节中都可发觉。而他能显示才能,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是刘备的知遇之恩。因此,他为国鞠躬尽瘁,战死沙场。
赵云此人,就是重情重义,且光明磊落存在。三国中很多人对他有着高评价,就连与他敌对的曹操也评价其“真虎将也,吾生当致之”,刘备评价其“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姜维也在其死后评价“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尊奉法度!功效可书,当杨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篇八:勇敢的人更加需要畏惧之心】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我们在《论语》中都学过“勇者不惧”那么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才对,为什么越勇敢的人却越需要畏惧之心呢?我这里所言畏惧,不单单指的是害怕,更倾向于一种敬畏。
真正勇敢的人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相反,一个勇敢的人总是敬畏天命,敬畏规则。朱熹曾经说过:“君子之心,长存敬畏。”常怀敬畏之心,严格约束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够成为真正勇敢的人,才是一代君子。
现在很多高官落马就是因为没有敬畏之心,他们过于“勇敢”,已经勇敢到可以无视规则,触碰了法律这条底线,等待他们的只有惩罚。相反,东汉的杨震面对行贿的人,说出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不知!”这一份凛然的豪情,体现了他的敬畏之心,让后人为之自豪。这并不是胆小怕事,相反,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勇敢。
只有能够做到随时保持畏惧之心,才能够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情形不乱方寸,在纷杂的社会中不失去真正的自己,让那份勇敢有真正的用途,仰无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勇敢之人。
【篇九:正确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的一条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也是这样,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但无论选择什么方法,都要选择最正确,最管用的。
就像材料中所说:刚开始就要求供货商要将降落伞的品质达到100%,但却只能达到99。99%,后来换用了让供商自己从飞机上跳下的方法,使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100%。所以说我们要选对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式产品层出不穷,这总会挑得头昏眼花。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买知名度高地产品,尤其是明星代言的。但随着消息的曝光,愈多消费者都不敢再相信了。后来国家实施政策: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要负法律责任。现在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越来越少。所以说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来杜绝这些虚假广告,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事迹为大家所熟知。英国将鸦片输入中国,要让我国腐败,垮掉,而鸦片一抽就会上瘾,很难戒掉。政府派了很多人去戒烟都没有用。后来林则徐换用了以前只劝说的方法,而是在虎门销烟,并且采取用鸦片可以换茶叶,银子的政策。使戒烟行动取得了大大的成功。正因为林则徐运用了正确的方法,不仅振奋了人民的士气也使人民将鸦片都交出去。从而使戒烟很成功。所以说用对了方法,我们就会获得成功,达到我们所期望的。
去年,我们国家换上了新的主席习近平。习主席上台后,着力调查一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听到了许多高官落马的消息,更有些惭愧的官员自动请职,只要查出受贿、贪污,就要着重处理,蹲监狱。现在贪官已经很少了。正因为我们的习主席用对了方法,才能使那些高官收敛,使人民真正享受到好政策。利民便民。所以说要运用正确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上也是,有时很多努力很用功学习,但是成绩总是上不去,这时我们就可以更换学习方法,高考也要临近,希望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方法区去习,用正确的方法去迎接考试。所以说正确的方法很重要。
【篇十:虚叹多艰命多舛】
自古政坛多星斗,受用与不受用,只看政见合与不合罢了。而众多文人墨客就不受用发表感慨。表面看是时运不济,无明君赏识,实则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晋有陶渊明。陶渊明独爱菊,爱菊之隐逸、谈泊、超然。而在我看来,隐逸不如说是“安逸”更贴切些。晋,天下纷争,皇权飘摇:菊,超然于世,自得于己。晋,万民于水火之中,哀鸿遍野;菊,隐逸于山水之间,自诩清高。这就决定了陶渊明一生仕途的潦倒,还有后来人不绝的惋惜与赞赏。
但处于乱世之中的晋,需要的也许不是一个超然脱俗的隐士,而是千千万万个致力于民生的仁人志士。不能为君分忧,何谈君臣忠义?不能为民请命,何谈仁爱天下?不能救民于水火,何为志士仁人?窃以为,陶渊明身为一名儒士,却辜负了儒家出仕济民的本愿。
陶渊明为一己之不遇吟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错矣。作为父母官,应心怀仁爱,济泽百姓,敢于担当别人无法承担的重任,而他竟受不了些许讥讽。他放浪山林,悠然自得,美曰“隐逸”,其实不过是“逃避”,逃避现实对他那微不足道的不公。作为有才能的人,当然能够脱俗离世,悠然自得,而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又要靠谁去拯救呢?
如若说陶渊明身居下位,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堂堂的楚国三闾大夫,又为何要自断退路?三闾大夫,朝中高官,却因不满奸佞当道,因而奋力谏言,最终触怒了楚王。当朝高官、宗室近臣却因不满奸佞小人,而自断退路,若心有不屈可退一步暂避锋芒,何必不顾实力悬殊与之冲突,做无谓的牺牲?何况奸佞的背后还有楚王的纵许。终于,含泪孤投汨罗江,忠义之举虽可歌可泣,但除了惊起一滩污浊的江水,和后人徒劳的哀叹,又能如何?
西汉贾谊以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向世人尽诉心中苦楚,博得众生怜悯。但据正史记载,汉文帝并非昏庸无为的帝王,反而是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文景之治”的开创,为汉武大帝建立丰功伟绩奠定了基础,更使他占得史书一席之地。贾谊,洛阳一介书生,却想汉文帝在顷刻间全盘接受自己的政见,的确有些妄想,仔细分析,贾谊倒是显得求成操之过急,气量太小罢了。
从政应为民请命,心怀仁义以济万民。如果你不能像曹孟德一样创造时势的话,那你就只有等待时机,等待一个最适合你政见的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