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朗诵比赛】
上周五。期盼已久的朗诵比赛,如期而至。
早上五点钟我已经醒了,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激动,兴奋,紧张,这几种情绪在我脑中滚动,循环着。想想今天在学校舞台上朗诵发生的各种情况。想着想着。时间,便随着钟表溜走了。
进入校园,看见同学们穿着各色各样的演出服,有汉服,旗袍,西装等等。跨越了时空的距离,地域的差距。绽放在一中的校园里。
中午十二点,朗诵比赛正式开始。我们班抽到了第五个上场。前面四个班朗读的都不错,分数一个比一个高。马上轮到我们班表演。不由得倍感压力,心想:“天呐,这可怎么比。”只听的主持人说到:“下一个上场朗读的是八五班。”朗诵节目是《琵琶行》。我赶紧穿上了我们班订做的服装——汉服,戴上帽子,压抑着紧张的情绪,强做镇定,走上舞台,微笑着,双手微微颤动,接过了老师的话筒。
全场安静了下来。我微笑着等待音乐前奏。眼睛向右望去,看见姜老师微笑地向我点了点头。我就知道要开始了。此刻,不用说我有多么紧张了。音乐响起,悦耳的声音传了过来,20秒后,前奏结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读完第一句,我向台下扫去,看见了同学们认真地倾听今天我们的节目,心里顿时放松了许多,随之而来的是激动和兴奋。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开始动情表演当中的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边表演,一边将右脚向前一伸,右手上下舞动,宣泄的心中的无奈与忧愁,似乎自己就是被贬官江州的白居易,悲伤无奈,只能用诗句来发泄。读到白居易在浔阳城的境遇时,我脑海中不由得再现出她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情,不由得流下眼泪。看着台下的观众们,他们好像也没有感染了似的表情,严肃陷入了沉思,这时风吹过来,吹动了我的衣衫,吹进我心房,吹走了我的不甘和泪水。读到“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句的时候,音乐气氛都达到了沸点高潮。我大声的向观众们朗读着,旁边两位同学弹着古筝,跳起了舞蹈,齐声朗诵,台下的观众似乎也被我们的朗读感染而共鸣。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由我朗读。最终,我们班圆满的结束了表演,大家感觉发挥不错。
走下舞台。当听到我们的分数是09。53。最终和四班并列第五名。我哭了,潸然泪下,不甘心,怎么这么低,尽管大家都认可我的表演,我也获得了优秀领读奖,可是我并不兴奋,还很失落,个人的奖和集体荣誉算起来太微小了,如果我们能表现得好一点没有明显失误的话,我们班也许能获得更好一点的名次,那才是最好的结果。
这次朗诵活动结束了,这也是我在学校最后一次朗诵节,虽然我们没能拿到前三名,但是我们成功地享受了这一次朗诵比赛,从中感受到了古代诗词的强大魅力,也由此更加热爱朗读。
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篇二:青衫湿】
琴声悠悠,《长恨歌》起,诸多爱恨,在千年的故事里流传。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你心系百姓,为官清廉,虽有心改变却无能为力。面对朝廷的更迭,你一心忠君为国,却怎奈抵不过奸佞的谗言,因越职言事而被贬去他乡。
你看着窗外的商女弹奏琵琶,琵琶清脆的声音悠荡在你耳边。此时的你已不在长安城,不再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自此一别,已不能再和你的朋友们饮酒作诗,寒灯孤影,以后的以后,终究是你一个人要走的天涯。
回想过去的时光,你不禁惆怅。如今,你为江州司马,虽有名,有俸,但也无权,无事。曾有过的风光终湮没于红尘,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再思忆也是无用,不如过好当下。
夕阳西下,余晖散在远处的山丘上,恍惚间,那些过往又在心中闪现……权势是一把磨亮的屠刀,抹杀了人之情,褪去了鸿鹄志。
但你亦不屑于那些消极颓废之人为伍,多少个星星失眠的夜,都无法将你心中的豪情消减分毫,跌宕的行途反而让你那颗偶尔脆弱的心灵更为强大起来。
只是有时,还会发出一声长叹,毕竟,再痛苦的歌,也比不过心中的悲凉。
座下泣中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琴声幽幽,名篇累累,唯《琵琶行》最是让人动心,动情,动容。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篇三:我眼中的李逵】
提到《水浒传》,自然而然就想到梁山“一百零八将”,“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那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物,汇成了群星闪烁的忠义星空。在这片璀璨的星空中,李逵,是那夺目的一颗。
书中,李逵是个十足的“莽汉”。
“黑熊般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天蓬”就是猪八戒啊,头发像铁刷一样竖在头上,身上皮糙肉厚。用“五大三粗,邋里邋遢”这两个词形容李逵,一点也不夸张。
李逵生性残暴,嗜血如命。“只见那人抡两把板斧,只顾砍人,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李逵的“莽”让他只管伤人,不顾平民百姓的死活,一味的抡斧杀人,何曾想过后事?正因为李逵的粗莽,才使他只看眼前,顾不了大局。
李逵做事说话全凭“快活”二字,毫无道理可言,只要稍不如意就乱杀人,使得江州人人害怕。有诗为证:“天性由来太恶粗,江州人号李凶徒。他时大展屠龙手,始识人中大酒徒。”
虽然李逵鲁莽冲动,生性残暴,但书中分明还隐藏着一个善良温顺的“铁牛”。对哥哥宋江,五投投地,恭顺有加,明知是毒酒自己也饮下,甘心至死相随。对家中老母,自己在梁山稍有安稳,可以好吃好喝后,便想接她上山,尽其孝道,让母亲安度晚年。原来,再粗莽的李逵也有亲善温情的一面!
让我们再次翻开书本,品尝文字的盛宴,用心感受那些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
【篇四:论鲁智深与李逵】
一览水浒传中众多英雄好汉,个个英勇无畏,侠义忠肠,威震一方。花和尚鲁智深与黑旋风李逵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两位好汉处处相像,却又有所不同,且看。
鲁智深,本名鲁达,因他背上有块刺青故得绰号“花和尚”。原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经经略府提辖,又称“鲁提辖”。后为逃亡在五台山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受宋江拉拢上山,被封为步军头领之首,为梁山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李逵,又叫李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农户出身家有老母与一兄李达,因打死了人而逃亡,遇到赦宥,当上江州牢城的一个小牢子,与时任江州两院押牢节级院长的戴宗熟识。与宋江偶然相遇后入伙,是梁山泊第五位步军头领,参与许多重大活动。
若细说二位好汉的相同之处,首先便是两人的外形与作战风格。其一,他们均是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其二,均惯用斧子,锤子的重型武器。其三,他们都善打硬仗,与敌人正面对抗,往往作战时士气勇猛,无人能挡。
再谈二人性格,不难发现最大的相同就是刚直与侠义。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解金氏父女之扰;大闹桃花村,惩治恶人周通,除刘太公之女被逼婚之忧。李逵怒杀殷天锡,触怒高太尉。且不说事件结果如何,二位好汉的见义勇为,扶危济贫,嫉恶如仇已跃然纸上,还有其行事的鲁莽。
虽然二位英雄有如此之多的相同之处,二人在水浒中未上梁山的境遇和下场却大相径庭。一个是做僧避祸,不守戒律,大闹五台,终看破世俗,于六和寺出家。一个是陷入困境,受宋江相助,终却被疑心毁梁山声誉,饮毒而亡。究竟为何?答案便是他们骨子里的不同。
鲁达做官出身,阅历丰富,认清社会现实,并对此深恶痛疾。他虽然同李逵一样行事鲁莽冲撞,但却在斗争时考虑细致。三拳打死镇关西,他首先想到自己会为此而坐牢,又是独自一人,后半生定过得不是滋味,便假装当做镇关西诈死,在光天化日之下逃了。再者说,宋江要招安,他极力反对,这足以说明他极富正义与自己的立场,他加入梁山泊的目的便是反抗黑暗的朝廷。但李逵却不同,他是率真,敢作敢为,但这并不是他反抗意识强的表现。许多时候他的举动缺乏思考与目的,不是出自命令就是自我的宣泄,甚至有时后者的意愿超过前者,这一点从江州劫法场尤其体现。至于反抗朝廷的理由,他似乎是想拥戴他心中的大皇帝宋江而已。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如此评价鲁智深“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鲁处,他也有些粗鲁;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真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鲁智深活成了一个嫉恶如仇的正义英雄,李逵活成了一个愚忠的江湖怪兽。他们心里,只是装着不同的梁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