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泪水的味道】
我永远不会忘记,泪水的味道。
那一年,母亲走了,去了非洲。因为马里的暴乱,联合国再次向中国求援,陆军总院再次被选中代表中国支援。这是联合国派往马里的第三支中国维和部队了,我以为母亲不会再去了,不会像上次那样毫无征兆地走了。看着她的背影,我的眼中汪出了泪珠。为了不让她看到,我便用手抹去了。此时,事实和感官向我传达着“泪水是咸的。”
12月25日,我的生日到了,同时也是母亲离开中国、离开故乡、离开我半年的日子了。母亲送来了祝福:“虽然相隔197403米,我对你的爱总能传达”。她是这么写的,可我并没有感动。一片心意怎么可能只是一段文字?文字是没有感情的,它只是手机屏幕上映出来的字库中的字体而已。虽然父亲让我理解她,可是父亲他也未曾有过自母亲离开自己的感受。我努力地理解母亲,想象着她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人道主义,为了救死扶伤,义无反顾地放下自己的一切,走上战场,走向我所未知的不和平的苦难国家。努力之后,我只能无心地吃了蛋糕。蛋糕是甜的,伴着蛋糕下肚的泪是苦的。
在那之后,沈阳军区组织了一次先进个人报告会,我和父亲去领了奖。大会后,在别人的演讲手稿里,我看到了删减的那一段文字,是我本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在异国他乡,在随时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母亲曾留下了遗书。瞬间,泪如泉涌,咸中带甜…………
现在,母亲在我身边,生活回归正常。但我从未忘记,她从机场回来时的眼中滚落的泪,是那样的富含着爱的味道……
【篇二:《爱之链》续写】
乔依的眉毛颤动着,睁开眼,刚一起身,妻子已在他一旁睡下了。他朝门外走去,一开门,只见外面大雪纷飞,地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雪猛得冲进来如一头白虎,向房里冲进来四处觅食。
乔依望了望山下,树的枝条上连刚才回来时的枯叶也不见了踪影。他叹了口气,一切显得那样凄凉,像乔依那冰封的心。他关上门,点上了一只烟,昏暗的火光照亮了漆黑的房间,他无意中发现了那个小小的纸包,他走过去,发现了一些钱,回头望了望妻子,她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发。乔依的眼睛模糊了,他心里想,妻子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多少,为什么自己如此无用?乔依又打了门,从口袋中掏出了车钥匙……
车子从山上开下去,车胎在冰上滑着, “吱吱吱……”凄凉的心如秋天的落叶任狂风摆布。车子好几次无法控制,转着滑向山下,汽车开进了山下的小树林,向集市开去。乔依一开车门,顿了顿,掏出了小纸包,朝市场走去,他买了菜,精心挑选,然后留下一些钱,走向了菜场,他坐在菜场门外的长石椅上放下了菜篮,几个卖菜的看看他,有个人说话了:“嘿,兄弟,买菜还是卖菜?”另一个插道:“看人家买那么多菜,当然是卖喽!”乔依向他们笑了笑,“我叫乔依,现在和你们同行,新来的,多多指教!”几个人也朝他笑了笑,“乔依,你住哪?”“住山上。”“哦,对了,你带秤了吗?”这话把乔依问住了,他挠了挠后脑,呆住了,一个矮的人说:“我叫马里,我的秤借给你吧。”“那你怎么办?”“大家都是朋友,我再买一个!”“不,不行,我去!”两人争执着,最后乔依帮他卖菜,马里去买了。到了这时晚上,人群涌入了菜场,乔依高呼道:“卖菜了,新鲜的蔬菜……”一位老人来到了他的摊位上,她俯下身,挑了几个,伸出手,拿着大钞在乔依面前晃了晃:“给,拿呀?!”老人一抬头,顿住了。“乔依?”乔依又惊又喜,这时老人看了看他手中的纸包,问:”那家在山上的餐馆是你开的?””夫人,您去过吗?”乔依说,”这个纸包是我给老板娘的,她给你的吗?”老妇人问道。乔依听完,把包着钱的纸包放在她手中说,”还给您。””不,你收下,就当我给孕妇的营养费。”老妇人说。乔依无奈,只好收下,他一抬头,老妇人已不知去向。这时马里把新买的秤递给乔依,乔依接过来,紧紧握着。“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就和大伙说,能帮的上的我们一定帮忙。”马里说着,点了支烟递给乔依……
5年过去了,乔依,早上和下午去卖菜,晚上打工,终于,把山上的破餐馆做成了新的餐馆,破旧的汽车也换成的新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一起卖菜的朋友也来了餐馆帮忙。乔依的孩子杰森也5岁了,是个乖巧聪明的孩子。乔依觉得很幸福,他说,是爱点亮了他的人生。
【篇三:苦难的洗礼——《悲惨世界》书评】
黑暗的时代里,雨果让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在苦难的洗礼中透明、纯洁的心灵。《悲惨世界》是雨果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它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也是巨大的。每当我拿起这部沉甸甸的九百多万字的著作,心中神圣感油然而生。每一次翻开书页,心便慢慢沉静下来,感受那份沉重的苦难和清澈的文字带给我心灵的洗礼。
故事围绕核心人物冉阿让的经历展开,四位主人公冉阿让、芳汀、珂赛特、马里于斯的故事在19世纪那个悲惨的时代下展开。冉阿让为了给姐姐饥饿的孩子偷面包而做了19年苦役犯。出来之后也无人接受他。在福来主教的感化下,他变成了一个无比善良的人。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最终他将小珂赛特抚养成人,小珂赛特和马里于斯相爱,最终冉阿让幸福地在珂赛特怀中死去。
事实上,这部作品是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它是十九世纪的缩影,在整部作品中体现的,是在贫苦的低层,那些苦难的人民的生活。不仅有人道主义思想对于人们的影响,还有共和思想对于人们的指导。这两大思想同时贯穿着整部作品。人道主义,讲的是对于一个内心的救赎,而共和思想,则是对于整个时代的救赎。二者有矛盾之处,即时代的变革需要有流血牺牲作为代价。但它也是必要的,它无法让贫穷的人真正脱离外界施与的苦难。对于内在,雨果对于仁爱思想的局限性的认识在“泰纳迪埃”这个形象身上表现了出来。仁爱并不一定能感化所有的人。
文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给予我很深的印象,比如福来主教,他可以说是善良的化身,他的宽容和仁爱让冉阿让觉醒,并走上了救赎的道路。雨果的仁爱思想在他和冉阿让的身上很好的体现。
冉阿让在被福来主教感化之后,先是做了市长。为了救一个被冤枉的人,承认了自己苦役犯的身份,再次入狱。他救了被社会逼迫到堕落的女工;救了被残忍地利用的孤儿并将其抚养成人;救了一直追捕自己的警察;参与街垒战却不伤害一个人,只救了那个夺走他的爱的人;最后为了孩子的幸福,将自己的一切给了孩子,并让她与相爱的人结婚……冉阿让的高尚是那样真实,不为了任何利益,只为了善良。他不信宗教,却比教徒更好地完成了上帝的使命。他的善良源自心底,被激发出后,便不再遮蔽。
整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在那个混沌的世界中纯白、温暖的一束光——善良和纯洁之光。像百合一般纯洁的少女珂赛特与马里于斯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冉阿让对珂赛特的爱是纯洁的;小伽弗洛什虽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却仍善良单纯,为革命奋斗的热情是纯洁的……在苦难中,雨果为我们展示了人道主义的力量。他们一无所有,但他们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
让我更为感动的是那些真实的表达。冉阿让深爱着珂赛特,她是他唯一的寄托。当马里于斯出现时,冉阿让发现自己可能会失去爱,自然会嫉妒马里于斯。这种嫉妒是毫不掩饰的,它源于人的本心。但冉阿让的高尚在于,他在这种情况下仍救了马里于斯,并祝福了与珂赛特的爱情。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让自己最后孤独一生,但他还是这样做了。珂赛特作为纯真的少女,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变得很美,于是出于爱美的本性开始注重自己的打扮。雨果对于这件事也是一种慈爱的态度,他说“妩媚源于天真”。他对于这一切真实的描述与善良的诠释,源于他本人内心的纯真。高尚,不是没有卑劣的想法,而是虽经历过很多,却仍选择去做善良的人;纯洁,不拘泥于细小的举动,而体现在一个人的心灵。人的本性是无需违背的。
这部作品的伟大为历史所见证,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它让我们在时代中得以找回自己,找回本属于我们的纯真和善良。
【篇四:美丽的马里冷旧】
马里冷旧,是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景区里的一块高山草甸,它神秘、奇幻、美丽,就像一块翡翠镶嵌在大山深处。
走进马里冷旧,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湖泊,水面如镜,看上去挺深,一棵枯树从水面上伸展开来,真是奇幻极了。如果要过河,只有几根孤单的石柱矗立在水中,必须得小心翼翼,脚踏实地一步步迈过去,才能走进大山。
往前走,就慢慢进入山中。隐隐约约看见辽阔的草甸上散布着许多马、牛、羊。它们被天空苍茫的云雾和长长的绿草遮挡住了,若隐若现,这景象真比得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登上一层层台阶,成群结队的马、牛、羊越来越近,这时,一群可爱的小野猪向我们奔跑过来,扭动着圆滚滚的身体,真是憨态可掬。
身边的小溪缓缓地穿过草地,欢快地流淌着,宛若一条透明的丝带。密密麻麻的老鹰在天空中盘旋着,绕着圈儿飞翔着,仿佛飞旋的风火轮,又好似水里的大漩涡。
这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袭薄薄的纱衣,又好似被撒上了一层甜甜的糖粉,让我想起了《爱丽丝梦游仙境》里梦幻森林的场景。
天空一直笼罩着的迷雾,终于慢慢散去、消失了,所有的一切逐渐清晰起来,清风徐来,每一口空气都如此甘甜。
马里冷旧,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