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的生活,遇上完美的自己】
当纸质典籍变为手机屏上的一篇篇短文、公众号,当几小时的大型讲座变成一段段精选的视频剪辑。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的瞬息万变,变得越来越碎片化。
什么是碎片化?这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从时间的利用到知识的摄取方式,我们正渐渐抛弃过去那种"化零为整″的生活方式,而习惯于化整为零。
碎片化,早已成为了时代特征。书店里鲜有大卷大卷的文史书籍,很多畅销书,比如《七堂极简物理课》、《不可不知的100条冷知识》都竭力宣传自己的书籍中知识的概括性,零散性。再比如,上下班坐公交的20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人们利用这段时间刷刷微博,扫几眼新闻标题,看一眼市,许许多多的零散时间被利用去做一些细碎工作,也是碎片化时代的日常。
遇上了碎片化时代的我们该何去何从?美国的大脑学家称,长期阅读短篇文章的我们大脑结构正在被不断改变。"再也静不下心来看一下午的书。"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像隐形的鞭子,抽打着我们的双腿,让我们去习惯见缝插针的忙碌生活,以防自己稍微落下,别让他人超越了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心境再也沉静不下来,去品一壶茶,去看一部好电影,去赏好山好水,那人类其实某种意义上而言已经灭绝了。当一柱香的时间,温一碗酒的时间作为量词,渐渐从我们生活中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吃早饭的那十五分钟″,"上班途中的五分钟车程″作为行衡量时间的单位,我们得到的是惊人的效率,失去的却是人文的温度。
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人生,在碎片化的时代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尽善尽美呢?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或许你可以在一个慵懒的午后,约上一个好友去图书馆看书;或许你可在一个宁静的晨曦,在茶案前一边品茶,一边与棋友杀上几盘。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遇上那个完整的你自己。
【篇二:那声简单的“永远”】
“永远”,一个范围较广的量词,许多人曾许过“永远”的承诺,而最后真的可以遵守吗?可能因为小时候的不懂事,常常把她对我们的教导理解成对我们的不公平,渐渐地,我们长大了,而她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开始明白她那么严厉教导我们的用意,明白了当时因年少无知而犯下的错误,明白了她那么无私奉献,而我还要怪她,这点点滴滴记录了她辛劳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早已印在了她的发丝上,那眼角的皱纹也显得格外刺眼。
那位“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家庭妇女,背也渐渐弯了,腿也渐渐疼了,眼也渐渐花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而造成的,是时候该我照顾她了。
“妈,我衣服你给我洗了没?”“妈,我饿了”“妈,我明天干值日,你要早起给我做饭”,这些老套的话,曾是我们经常说的,难道妈妈的一生都要为了我而耗费吗?如果我们多付出一点,多做一点,妈妈也就不会这样累了,为了我们吃好喝好,她简直操碎了心,换来的,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不要让自己的母亲等得太久,要尽快完成自己的承诺,让妈妈的一生没有遗憾,让自己的心里没有愧疚。
望着那鸟妈妈教小鸟学飞,望着那狗妈妈给小狗喂食,望着那袋鼠妈妈给自己的孩子温暖的巢穴,不由得想起了妈妈教我走路,教我说话……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要让承诺变成“遗憾”,让希望变成“愧疚”,你所说的“永远”她可以等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