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给老师的一封信】
亲爱的黄老师:
一提起您,太多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在小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以最真实的笔触,写给我眼中的您!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值不值得提起,但每每回想起来,它曾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算是一个对作业还比较认真的孩子,但那次您要求我们把两首诗背会,我却忘记了。第二天,您要检查背诵,这下我可慌了,赶紧临时抱佛脚。“田恬,你来背!”您还是叫到了我,我只得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唐,李白——李白……”我竟然连题目都忘了,有的同学捂着嘴“哧哧”地在下面偷笑,我的脸开始发烫,似乎能听见自己怦怦的心跳声。这时,您走了过来,眼里满是信任,我却羞怯地低下了头,只听您亲切的说:“回想一下,诗句开端,就自道姓名,写了离别场面,后两句抒发作者与好友之间深厚的感情……”。我脑海中逐渐浮现了古诗内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现在我将最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送给您,我想这是最恰当不过的。
难以忘却的还有您在课上拓展的那些内容。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从《采薇》到《诗经》,从董永到《天仙配》,从《夏天里的成长》到农谚……虽然点到即止,我却记得似乎和文言文注释一样熟。您提到的是几个句子,几个人物,几个作品,打开的却是我整个文学殿堂的大门。我曾经认为:以您的才情,或许更应去高校教大学生,更能恣意地发挥才情。
六年的时光如云烟飘过,时光老人无情地把时针拨向离别,您是一个好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十二本语文书的厚度,更是“语文”两字的重量;不仅是考场上六页语文试卷,更是敏锐的文字触感,深厚的人文情怀;不仅是白纸红字的考试分数,更是对待事物的思想思辨,对待生活的用心。您的语文课,始于语文,却比语文更多…
“还有几天,我就不再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了。”那天,您说出这句话时,我忽然伤感到:属于我们的您的语文课,真的不多了。那严肃优雅的课堂氛围不多了,那婉转动听的课文朗读不多了,那天马行空的东拉西扯不多了,那点点滴滴的生活语文不多了,我们的毕业季真的到了。
非常荣幸过去的几年能随您学习,感受文学的欢欣悲喜,也感谢您这几年来,对我们的爱护与关心。我深深地知道,我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现已快至告别,遂更加珍惜,遂愈加留恋,遂加倍努力,遂今后常回头。
祝您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爱您敬您的学生:XXX
2020年6日23日
【篇二:论苏东坡的才情与风险】
前言
可以说,在我了解的所有宋代文学家中,苏东坡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却无可奈何地走上了向赤道方向贬官的不归路。“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被贬官的路上”,这是他的真实写照。才学的丰富,官场的风险,一个伟人走出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No。2
才情与风险
1037年的1月18日,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纷纷登场,大部分黯然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子由,陪伴他直到生命的尽头。
他初次崭露头角时,是他去参加科举的那一次,直接中了进士,而且其文被文坛领袖欧阳修赞叹不已。那年,他21岁。
更有意思的一件事发生在苏东坡死后十年,宋徽宗崇宁五年五月。刻有苏东坡名字的元佑党人碑被雷劈,宋徽宗被吓得半死,他自然不会把这和积雨云、阴阳电极等等联系起来。他认为这是上天愤怒的表示。于是他对苏东坡进行了制裁,严禁苏东坡的著作传播,还剥夺了他在世的一切官衔。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苏诗不但没有被禁止,而且在崇宁大观间,海外苏诗盛行,朝廷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宋徽宗尴尬呀,更可怕的是,一个道士向他奏称,苏东坡成了玉皇大帝的驾前文曲星。宋徽宗吓坏了,马上恢复了苏东坡的官爵,后又另封高位。
这就是学霸的风采。
一般来说,学霸都是很受人欢迎的,但宋朝有些官员并不这么想,甚至还想要至他于死地。为什么学霸还能有如此风险?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了,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见不同。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影响苏东坡一生命运的人,现任国务院总理王安石。他是个很有理想的人,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准备变法,一场注定失败的变法。因为他推行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而王安石同志居然想在一个小农国家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这完全就是违背社会经济规律。
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场变法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错误,但有人确实意识到了,像苏东坡,像司马光。尤其是司马光,他当然不想看到这个当年他用来砸缸的石头推行一场违反经济规律的变法,便联合了包括苏东坡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上书反对变法,结果纷纷被发配去支援边疆建设。苏东坡的贬官之路从此开始,一路向南。也开始了他才情与风险之旅,从此圈粉无数。
1071年7月,苏东坡任杭州市委书记(一把手),作诗无数。杭州作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喜爱,写下了很多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被贬密州,他写下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样的生活很舒适,但某些人并不愿意他自在下去,于是,他在湖州任上的1079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而这一群施暴者,就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当时的独特国情。小人把持政府,历史上赵高、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特别普遍。接下来就是轮番扑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的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最终,苏东坡没有被打死,贬谪黄州。黄州对苏东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年没有长江经济带,黄州只是长江边上的穷苦小镇,但苏东坡顾不得这些了,死里逃生已经让他心有余悸。不过,他相信安静的力量,于是开始乐呵呵地种田开荒,过起了农家乐,发明了东坡肉还写下了《念奴娇》和《赤壁赋》。一路的贬官,一路与孤独为伴,在黄州的大彻大悟使他面对生活有了一种乐观的心态,这从他的《赤壁赋》中就能看出:
他用辩证法的思想十分真实的阐释的世界的规律,而身为尘世的自己,不必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的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因黄州这几篇名作而记住了苏东坡。这样一个千年难遇的才子,却注定了他在那个时代的悲哀,他是乐观的,但我们仍为他当年被贬黄州而感到莫大的愤恨与同情。苏东坡想突围,可是只有厚重的枷锁与暗无天日的牢房听得到他悲切的呐喊。
正直的驳斥,诚恳的解释,对于已被舆论糜烂了的朝廷,都无济于事。曾经痛苦的岁月带给他深深的烙印,让他此后远离那令他无奈的朝廷,隐居山间,踏歌而行。抚一抚长须,豪酒入胸,七分酿成了醉入山水,三分酿成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
苏东坡的才气让他多次面临险境,有才气便意味着多了一分风险。只因这个破败的朝代,一个注定不会长久的时代。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军两路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金将完颜宗望押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和赵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苏东坡最终没有看到这一切,但他并没有与北宋王朝一起消失在朝代更替中,因为他和他的伟大作品,将一起载入史册,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臧克家说:“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壮哉!
【篇三:读董卿有感】
美丽有质,唯有才情能打败岁月。
——题记
董卿,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吧?她是央视知名主持人,毕业于东华师范大学,拥有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而《董卿》这本书,正是讲她的才情气质。
翻开封面,一段话赫然入目:“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是啊,真正的美人,并非在于她的容貌,而在之于她的才情与气质。董卿的气质里,藏着她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阅过的人。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她,其实经过无数次的磨练,但她始终咬紧牙关,把最完美的自己展现给观众。
张爱玲曾说过∶“女人如花,如花的女人应保持如花的容颜,如花的才情,如花的品质。因为,当岁月流逝,容颜老去,伴随一生的只剩下内在的素养和气质。”
才情是永远穿不破的衣裳,我们所读过的书,看过的诗,念过的词,都会写进我们的气质里,藏进我们的灵魂里,变成眼底的清风明月,变成心中的星辰大海。
《董卿》一书,用充满智慧的话语告诉我∶不妥协,不将就,为自己而活,你终将会成为最有气质、最美丽的自己!
【篇四:我眼中的林徽因】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关于林徽因、陆小曼等民国著名女性的故事。第一次听到林徽因的名字,还是在今年的高考题。高考语文的最后一道阅读题就是林徽因作品《窗子以外》。哥哥考完试后,给我说,他读不懂那篇文章。也许是因为,他看不懂林徽因。
林徽因,出生在杭州,祖父给她取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父。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无疑,林徽因是一个骄傲的女人。长大后的林徽因给自己改了名字,因为当时有一个男性作家叫林徽因,时常闹出误会。但是她说:“我并不担心别人把我的东西当成他的,我只害怕人们他的东西当成我的。”她一直这样骄傲。
林徽因的父亲,有三任妻子,但是她的母亲并不得宠。反而是她,非常受到父亲的宠爱,只是庶出的身份,让她自小多了些男儿的好胜心态。
说到林徽因,又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陆小曼。陆小曼是24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平与上海滩的名媛,她出生高贵,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这两个人,好似八竿子都打不到关系,但是人们通常,谈到林徽因就离不开陆小曼,两个人时常被拿来比较。这是因为一个男人,她们两个都拥有过这个男人的爱,他便是人人熟知的伟大的诗人徐志摩。当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见的时候,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是徐志摩确将林徽因当作诗中美好的女孩儿。就是这么巧,在林徽因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徐志摩出现了。当徐志摩为了林徽因同自己的发妻离婚时,林徽因,却已回了国。徐志摩再三向林徽因表示,可是无疑,林徽因是聪明的,她转即嫁给了当世大儒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后来,徐志摩则爱上了陆小曼。两人于是结了婚。在这场感情当中,无疑是陆小曼取得胜利,但是最后以胜利的的却是林徽因。不信?你随便问个文艺小青年,她多半觉得林徽因是静如莲花的女神,而陆小曼则是肤浅的虚荣的,甚至是愚蠢的。陆小曼愚蠢吗?实则不然,她只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而林徽因一直知道,她是一个女人,她迟早会人老珠黄,她不可能永远是徐志摩心目中那诗一般的女孩。而作为诗人有着浪漫思想的徐志摩却是从不会想到这点的。
无疑,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作为一个女人是现实的,而她作为一个诗人,却能写出最感动人心的诗。林徽因被誉为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确实看到她的相片容貌秀美,有南方女子的小家碧玉之感。但是她的才情却不输给任何人,她可作书作诗,也可译书,无疑,是个才情丰富的佳人了。
林徽因的一生过得极其恣意,绚烂。她是得不到的明月光,是心口的朱砂痣,是集红玫瑰和白玫瑰于一身的女神。我不一定能够读懂真正的林徽因,但我却可以从她的一生当中学到许多。
【篇五:中华诗词】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共同驰名于世界。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皆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产物。甚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仍有许多古人留下的未解之谜。不仅如此,中国所独有的诗词才情,也从古流传至今,韵味悠长。
《诗经》有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首《关雎》抒发了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见倾心的绵绵爱意,公子才情四溢,少女倾国倾城,可谓是才子佳人,天作之合。短短十六个字,便让人不由联想到了初见时的场景和那份美好的情愫,诗词的魅力,可见一斑。
唐朝盛世,众多诗人相继而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无一不是满腹经纶,清词丽句,流泻于纸上。万国来朝,正如王维笔下的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那是何等的雄伟壮观!九重宫门层层打开,万国使节,朝见天子,威武庄严。雄厚的国力,和平的盛世,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国的诗词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不断衍生。
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阙《水调歌头》,将他对弟弟深切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上到白发老人,下到黄口小儿,无不知晓这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一阙思念。
唐诗,宋词,元曲,随着历史的河流一路流淌,带给后人无限遐想与感触。
古有唐诗宋词三百首,今有诗歌散文若干篇。中国的文学,又通达到一个独特的境界。它是徐志摩的感慨“人生不过是午后到黄昏的距离,茶凉言尽,月上柳梢”;它是林徽因的微吟“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它又是萧红的遗憾“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在这个回首只剩滚滚尘埃的世界里,在这个到处散发着奢靡之气的俗世中,我们惦念着盛世唐朝的馥郁才情,惦念着文雅大宋的清丽词句;我们努力捕捉着那些残醉余芳,却在这时嗅到一缕沁人心脾的花香。这些近现代的的诗人们,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享受,犹如荒芜的崖谷边开出一束清香的百合,慢慢繁衍,终于遍布谷底,引人流连。
中华的诗词,是一种永远的韵味,是唯独炎黄子孙所能领略到的一份旖旎。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或是落了灰尘,一番风浪,便如落叶,不慎被拍入水中,隐匿了身影。但不同的是,在这个有傲然风骨的民族里,总归有那么一些人,不安于它的销声匿迹,重新寻找,将它再次投入河流,让它带着又一番风情,踏上旅途。或许善良的人,将它的残缺的原身替换,但它所承载的那份风骨,那份哀思,那份传承千古的诗情画意,却永远不会改变。
这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角,折射出一个满腹经纶的国家。我们或许没有大文豪那般丰富的思想与才情,无法给沉没的它注入新鲜的血液。但至少,我们可以永远的铭记,一代一代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文化底蕴,让它永远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