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相关作文

【篇一:游宁波博物馆】

在乱石滩上,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挺立着,它像一座被人遗忘的房楼,又像似一座古老的金字塔。

但跨进这幢房楼时,一派华丽的场景出现在眼前:一块长方形牌子工整地写着“宁波博物馆”五个大字,顿时,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跟杂乱的外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博物馆分三层,每层都有许多有趣的展示厅。如:特别展示馆、历史馆、竹刻馆、民俗馆……我最喜欢的还是历史馆里的河姆渡文化和精致古老的竹刻馆。

一进历史馆,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副精美绝伦的场景:河姆渡后期文化里的人和动物都是陶泥制作而成的,他们一个个全身赤裸裸的,光着脚在地上行走。他们有的一只手拿着碗,一只手打饭;有的眉开颜笑,在向别人打招呼;还有的蹲在草棚下,跟小狗玩耍。

三楼的竹刻馆更为有趣。在门口放眼望去,在一张张玻璃罩里,一个个精致的竹雕展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抱着孩子的夫人。她穿着一身柔软的丝绸衣裳。她有一头乌黑秀丽的头发,上面有一支十分漂亮的玉钗子。两撇细而黑的柳叶眉使游人都往这里瞧,那闪闪发亮的大眼睛让整个竹刻馆都光彩夺目。她手里抱着的孩子紧皱着眉头,张来嘴巴,大声啼哭。这个竹刻作品整洁而又古老,令我难以忘怀!

奇妙的博物馆之旅即将结束了。这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博物馆啊!它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还让我跟新的知识宝宝交上了好朋友。

【篇二:美丽的家乡】

我们的祖国中国,有无数美丽的地方:有古色古香的老北京,有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还有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的厦门鼓浪屿。不过,在我的眼中,最美丽的地方还是我那风景优美的家乡——余姚。

说起余姚,我想,我们脑中一下子就会浮现出我们余姚的母亲河——姚江。她虽然没有黄河那样波澜壮阔,也没有长江那样奔流不息。但是,千百年来,她养育了无数代的姚子、姚孙,让我们姚人都有一种仰慕和敬佩。她,就坐落在我们余姚的市中心。在河中间,还横跨着一座古桥,对!这座桥是通济桥,始建于北宋,整座桥都是用人工搬运的石头筑成的,上面不仅有栩栩如生的龙,还有美丽的莲花座,所以至今还是我们余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余姚旅游的人都少不了要对通济桥拍照,做一个美好的纪念。

当然,我们余姚有一个独具韵味的地方,他拥有七千年的文化,出土了无数珍贵的器皿,其中,出土的稻谷壳,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稻谷的国家,对!他,就是沉睡了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他,也拥有了无数中华的瑰宝;他,也养育了我们华夏儿女的祖先。河姆渡遗址让我知道,我们的祖先有多么聪明,他们会用自己的双手来盖房子;会用石头做的叉子去捕杀猎物;会用尖尖的东西把猎物的皮扒下来,给自己做成衣服,给自己取暖;会用石头做成的石器来耕田……

余姚!你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呀!你是多么的优美动人呀!你是多么的如诗如画呀!虽然朴实无华,但是,我还是喜欢你!

【篇三:博物馆游记作文】

今天,我、弟弟、妈妈和外公外婆一起准备去东钱湖,可是车开到高速上,倾盆大雨就从天而降,不一会儿,地上就出现了许多水洼,为了安全起见,妈妈决定去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这时雨也停了。停好车,我打开车门,顿时,清新空气迎面扑来,真舒服!我们沿着石板路来到了博物馆大门口,上面写这个“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八个大字,走进博物馆,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动物骨头,说明这里以前有很多动物生活在这里,我又看见了很多陶制的罐子和木头做的劳作器材,让我知道了古代人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知识。离开了博物馆,我们又来到了考古发掘区,那里立着一个个木桩和几座古代人的房屋。房屋是用木头做的.柱子和横梁,屋顶盖着稻草,房屋离地面有一米多高,妈妈说这有可能是为了防止野兽攻击和下雨积水,我走进去,发现里面是用稻草做的房间。屋子里散发着发霉的臭气,这让我知道了以前的人很聪明,但同时生活条件很艰苦。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要回家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个印有余姚历史的笔筒,踏上了回家的旅程。虽然今天没有去东钱湖,但是参观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也是很值得的。

【篇四:我骄傲,我是河姆渡的子孙】

透过亮的能照出人影的玻璃,余姚博物馆中那一件件稀世珍宝在蓝盈盈的灯光下闪烁着它迷人的魅力与光彩。虽然已是几千年之久,可是时间的推移使它们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这个寒假,我才真正接近了它,悄悄撩起了它的头盖?

“这木头上雕刻的还真精致。看介绍是远古时期的耶!”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阿姨兴奋地嚷嚷着。

“这老祖宗们到底怎么做的,没刻刀,没机器的,光凭手做,可真聪明啊!啧啧……”一位老奶奶带上老花镜,瞅了半天,不住地点头,连连啧啧称赞。

一位颇有文化的叔叔仔细端详着玻璃柜自言自语道:“余姚人还真的很了不起!这些东西可都是很有艺术收藏价值的东西啊,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啊!”

……

一阵喧杂的讨论声把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一群人们围在一个玻璃柜四周赞叹纷纷。我仗着个子小,轻松地钻进人群中,那里展示着一块成半圆形的木雕艺术,定睛一看介绍,那是出土自河姆渡的凤鸟形象牙匕状器,外面一圈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剥落了一块一块,微微凸显光泽,导游阿姨说这“油漆”经鉴定是生漆,这是中国至今最早的漆器。正中央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一圈一圈清晰的雕刻纹路向中间簇拥起来,导游阿姨说这是人们信仰的太阳神。这太阳神象征着威武象征着神话,两边簇拥着的火焰鸟仿佛太阳神的守卫者,它们昂头相互对望,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闪耀着威严的光芒……

随着人流,我又参观了遗址的现场。现场雕塑着几千年前各种各样的人和大大小小用竹子稻草编成的草房子。定睛一看,只见许多“人”或光着身子,或披着简陋的稻草衣,正在辛勤地劳作呢!目睹着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我脑海中浮现了一幅幅的画面:昔日的河姆渡,古木参天,水草茂密,瞧,犀牛在原野上奔驰,大象卷着鼻子在嬉闹……一派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不远处,一位河姆渡先人正用骨哨吹奏着悠扬的曲子呢;炎炎烈日下,勤劳的人们手持骨耜,不时地掀起土来,正干得汗流浃背;在茫茫的姚江边,先人们正在捕捞江里的鱼虾,为自己准备丰盛的晚餐呢……

漫步前行,我置身于简陋的茅屋和动物骨头制成的工具中,爱幻想的我不不禁再次遐想翩翩:远古的河姆渡人手持木制的长矛,驾着一支简陋的木船,在姚江游弋着。有时可能浊浪滔天,但是他们奋勇前进,手持长矛,身背弓箭与大象、犀牛等大型猛兽进行殊死拼搏,虽然有时生命悬于一发,但他们仍奋不顾身。聪明的先人们为了使自己免受地面潮湿的侵袭,在地里密密地钉下木桩,再在桩上搭起一排排茅屋。他们就在这难避风挡雨的茅屋里过着群居生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制出土瓶、陶罐、石斧木杵、骨针、铁镞。河姆渡人也已经渐渐远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白天,男子去树林打猎,女子则在家里用木杵舂米,用陶罐做饭,用针线缝纫。河姆渡先人在劳作之余还用艺术来调节生活。男子把吃完肉的动物骨头制作的埙、笛等各种各样的乐器。?这里独特的木井,是河姆人智慧的结晶。历史的风沙已把河姆渡的文明深埋于地里,但是,现在已经发掘,它的文明程度让人震惊。这一古文化遗址是煜煜生辉。

妈妈还告诉我:拥有七千年悠久岁月的河姆渡文化,作为中国南方史前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世界上最早的笛子、最早栽种的水稻就是我们河姆渡的祖先发明创造的呢!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想:先人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过人的智慧,创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河姆渡,它不正像一颗姚江边的明珠吗?不正像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吗?

细雨中,我继续走在河姆渡一条条古道上。耳畔响着中华文明的远古晨钟。河姆渡,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五:挡不住的好心情】

5月12日,天气虽然阴沉沉的,但挡不住我的好心情。我们《东南商报》的小记者们兴高采烈地到余姚一日游。

我们首先来到余姚的河姆渡。河姆渡遗址坐落在余姚市东部,占地四百多平方米,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高大的墙壁,墙壁上挂着一副巨大的油画,导游告诉我们,六千多年前,河姆渡还是一个亚热带地区,草木茂盛,鸟兽十分多,所以古人才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以前古人用各种动物的骨头做成的工具,我最喜欢的是用象牙做成的长矛,上面雕刻着各种动物的样子。

河姆渡的遗址再现了原始部落的生活场景,几座破草房,几处古人生活场景的雕塑,采草药的,搬水的都栩栩如生。河姆渡遗址象征古人的智慧,我喜欢这七千年以前,河姆渡人留下的丰富历史遗产。

河姆渡让我大开眼界,而下午学做年糕让我更是不亦乐乎。我一走进雾气腾腾的年糕加工厂,就看到几个忙碌的身影,一个伯伯正在倒刚刚蒸好的米饭,两个阿婆则把做好的年糕放大塑料盆里……

做年糕团可真不简单。首先要把米团压得越大越好,再把喜欢吃的东西放在米团上,最后一步最难,把米团揉在一起,如果米团不够大,之前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我把馅放入压扁的米团中,小心翼翼地把米团揉在一起,“哈哈,终于没露馅。”我尝一口,软软的、香香的,不知是年糕的好味道,还是甜滋滋的好心情。

余姚一日游——快乐无比,回味无穷!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