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生命不止,传承不息】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而文化则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题记
小时候的我曾不知“文化”为何物,随著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才渐渐地对“文化”一词有了些许瞭解。
何为“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我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开始,我常常都会趴在父亲的怀里跟著他读一首首的唐诗宋词,《唐诗三百首》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我;过年放鞭炮会令我欢天喜地;八大菜系里的美食刺激著我的味觉神经;京剧里华美的服装也让我无比著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著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成长。同时,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也影响深远,并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身处岭南古镇,可以接触到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产物。其中,骑楼就是岭南文化的表现之一。在那一条条古老的街道两侧矗立著一栋栋带有岭南特色风情的骑楼:拱廊直簷,外牆雕塑著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图案。在那驻足停留,可以看到历史的沧桑变化,以及埋藏在那一栋栋骑楼背后深深的孤独:随著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它们的主人迟早有一天会将它们遗弃在小镇的角落里,独留下它们支撑著残破不堪的身躯见证世间的沧海桑田,抑或是无情地将其拆除,重新建造装潢华丽“气派”的洋房高楼……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为了利益和物质上的享受而把自己民族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抛之脑后于不顾?他们可知道,一个没有民族文化为自身内涵的人,到头来就如同一具空无灵魂、行尸走肉的躯壳!
中国文化是华夏儿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蕴藏著鲜明的民族特色。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如果没有自身独有的文化内涵,如何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立足?
在中国传统文化正遭到史无前例的压制和漠视的今天,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孰轻孰重?物质上的富有远远比不上精神上的满足。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理应去拯救!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有责任将它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弥足珍贵,让我们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伴随著生命脉搏的跳动大放异彩……
【篇二:敬畏文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并仍在广泛使用。汉字是目前唯一“活着的”表意文字,是中国大陆、台湾的法定文字,也是新加坡、联合国的法定文字之一。
汉字是重要的文化承载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多种发音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
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
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未来也有可能出现少量新造字、新简化字。
汉字是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6亿人使用汉字并作为常用文字,并是诸多国家的官方文字。
汉字是是我国古代先民发明的记载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统一前,各诸候国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汉字是我们的瑰丽国宝,对中华文明稳定发展和民族凝聚统一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人是借助汉字凝聚在一起的,中华民族是借助汉字绵延至今的。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写道:“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古代的西夏王国有自己的西夏文字,他们的文明曾达到一个巅峰,蒙古人攻占了西夏,并实施了报复性的杀戮灭绝行动,所有的书册被烧毁,所有的碑文被凿去……这一民族也从此消失。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生命。
因此,请加倍地珍惜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吧,好好地保护它,继承它,中华文明就能得以传承,民族精神就能继续闪耀,中华民族就永远不会灭亡。
【篇三:话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当听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我就知道中秋节来了。
关于中秋的传说很多,其中一个是这样的: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嫦娥的善良女子,她有一包长生不老药,据说吃了可以升天成仙。有一个坏人,强迫嫦娥交出神药,嫦娥被逼无奈只能吞下了神药,她身子立马飞了起来,飞到了月亮上。人们很舍不得,于是摆上嫦娥爱吃的东西来纪念她。你们知道故事的名字吗?没错,它就是嫦娥奔月。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众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比人之团圆,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期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每年的中秋节都是在爷爷奶奶家过的,今年也不例外。当天爷爷奶奶家热闹非凡,我的几个可爱的弟弟也来了。我们享用着爷爷奶奶精心烹制的中秋大餐,欢声笑语不断。我们吃饱喝足后,玩了一个小游戏,每人说一句关于月亮的诗词。弟弟们先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呵呵,他们说得还不错呀!爷爷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接着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游戏玩得十分尽兴,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中国的古诗词真是太美妙、太伟大、太神奇了!
【篇四:中秋心愿】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八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等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
在我们凤台中秋佳节之日,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每逢中秋我们家都会把小桌子搬到阳台,摆上月饼、桂花酒、大救驾、苹果等食品,这些食物都是圆的,喻意团圆,也是甜的,代表甜甜蜜蜜。中秋节之时爸爸妈妈不管自己工作多忙,都会回家和我团聚,一家人在阳台吃着月饼,聊着天,赏着月……我认为这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了。
中秋节那天我们不能吃梨和藕,因为梨代表分离,藕切开后有窟窿,也是不圆满的意思。以前,每年中秋节一家人都能在一起过,而今年的中秋却少了两人,姥姥和姥爷都回老家了。大姨开了个粮库,没人看,只能让姥姥姥爷去看。唉!如果姥姥姥爷中秋能回来就好了。我多么想让姥姥姥爷回来呀!我希望妈妈能看到我这篇作文,把姥姥姥爷接过来过中秋,希望姥姥姥爷能回来和我一起吃月饼、赏明月。
【篇五:身处碎片化的时代】
近些年我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听到这个词——“碎片化”。那么,“碎片化”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被现代社会的高速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一天又一天有限的生命被诸多超负荷的任务撕裂成无数个“程序”;当社交从一个下午的庄重会面转变为聊天软件上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寥寥数语的问答;当获取信息的方式从一整版一整版的报纸转变为一条又一条闪烁着电子光晕的屏幕上短小的链接……
我们意识到我们真真切切地置身于“碎片化”中。碎片化,原来是完整事物割裂存在的形态。
它带给我们的生活许多改变。
当我们的生命被更巨量的任务填充,几乎一天之中的每一秒都被精细地安排了用处,我们的生命被“割裂”了,但同时我们完成的事情却大幅增加。
当我们的社交更多地从现实接触转变为虚拟交互,社交的情感性变弱了,社交的仪式性消匿了。但同时,社交的广度增加了,社交的效率升高了。
当我们的阅读从灰色的、白色的、原木色的纸张跃然而起、遁入虚空——进入充斥着数码与算法的虚拟维度,获取来的信息源浅而短记。但同时,信息所涉领域如繁星四布,而其本身也变得浩瀚星辰一般体量巨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碎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时代的印记,也如世界上任何一事物一般有着它的两面性。二十一世纪的天穹之下,有人深受其害,却也有人受益其中。
而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选择地利用。
有学者指出,当今社会不同于传统媒体主导的社会。在传统媒体主导的社会,全社会的受众都接受着几乎是统一的、同一层面的信息。而在今天,社会文化多元,维度相异,彼此相对独立地存在并拥有着各自的受众。因此,在今天,即使是同辈,可能也会存在交流上的鸿沟。“二次元文化”、“韩流文化”、“欧美文化”……不一而足。它们也将社会变成了“碎片化的”。
譬如社交,如果我们适当地结交各文化圈的朋友,那么对于我们自身,可以建立更多元、客观、广阔的世界观,也可以获取更多、更广、更深的信息。这就是对于“碎片化”合理的利用。
而我相信,“碎片化”的可挖之处远不止于此。
【篇六:年味】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有时年味近在眼前,有时也在心中。回到外婆家,看到熟悉的一切。其中有从门内走来迎接我们的带着一脸慈祥笑容的外公和外婆;有被拴在侧面小屋的大黄狗用热情的眼神看着我们、并不停地快乐欢叫。面对这一切我感觉生活竟是多么的美好!
这种是在城市中感受不到的乡下田园生活:我可以坐在树下阳光萌萌地照在身上、静静地等待黄昏的降临;坪前有鸭子时不时在发出声音;屋边会有过往的车辆和人。邻里间相互问候一下便会洋溢出满脸的笑容;同时展示手中的年货,共同分享着团圆的喜事。这些使我快乐地思考,这就是独有的年味吧!
回外婆家的第二天,大家纷纷开始忙碌起来。外公还没等我们起床就在门前的地坪前开始炸扣肉,只听见屋外传来阵阵砰砰地响声。等炸满完一锅子扣肉后,外婆又在灶上换了个小一点的锅,开始和妈妈一起做蛋饺子。蛋饺子虽然小,但有些费精力和时间。要经七八个小时才能把原材料准备好,最后才进行蛋饼火上加工及人工包制。鮮黄的蛋皮外层,即使没煮都特别让人有食欲。除夕的团圆饭丰盛无比:有河中的野生草鱼,牛肉、鸡、鸭、等。让人觉得这就是年的味道。我小时候不能吃辣椒,当时感觉外婆家的菜好辣。外婆家的菜做的五香味具全我很想吃,但吃完后只能大口喝水。这也是我小时候留下的年味。如今外公和外婆岁数大了,注重身体和饮食,但年味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变,依然是那么热热闹闹,使人心情愉悦,令人多么地向往!
年味,真是一种无法忘记的味道啊!
【篇七:我的中国梦】
我希望有一个文化内涵的梦,我希望用无数个有文化内涵的梦,编织一个盛世中国,文化中国乃至文化地球。这样的梦想,可以上接五千年,下接五万年,内接文化圈,外接欧美文化乃至星外文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宇宙。但他们都有一个核心;文化的梦想与追求。、
我梦想,我梦想我能去到宋朝,在那个诗与游的朝代里,体验那蕴藏着神秘宝藏的皇宫生活,体验民间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去欣赏那诗歌如画的天地,那神奇的大自然为什么能让诗人们都为他沉醉呢?那蕴含了神秘能量的水,为何永流不息呢?
我梦想,我梦想我能去到唐朝,在那个如剑如酒的唐朝。在那样一个时代,是多么的幸运啊!那时正是大唐盛世,在世界的地盘数老大,百姓们安居乐业,发展极快。如今,要是有那么一个盛世中国,那该多好啊!
我追求,我追求自由辩论的春秋,我追求那个大同社会,我记得在一篇课文中这样写道:“不独亲其亲,不独自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个大同社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我追求,我追求强硬对外的汉朝,那种团结一致的力量是不可抵档的。有一首歌叫做《团结就是力量》吗?这首歌唱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俗话说:同一条船,同一条心吗?从古至今,许多事情都证明着团结就是力量,可又有多少人能这样做呢?我追求这样的一个社会。
我憧憬着未来的生活,我希望未来是一个科技随心所欲,和平的时代。我向往大同社会。向着这样美丽的梦境出发,用脚开拓有汗水装饰,用双手美化,走出来的,也许不再是个人的梦,对于一个民族甚至世界,都会有微小的贡献。
这个人的梦想成就民族的梦想,每个强大的个体合起来就是一个强大的民族。
【篇八:年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写出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在孩子们面前永远是美好的,因为春节可以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服,走亲戚又可以拿不菲的零花钱。正月初一,我们全家与其他家庭一起拜访各自的家庭。每去一个家庭,小孩们的目的都是,餐桌上各式各样的零食,遇到自己喜欢的,就藏在口袋,不予他人分享。
春节在家庭主妇眼中是忙碌的,她们不仅要打理家务,还要买年货以及为那些走坊亲戚的人放鞭炮,倒杯热茶,发香烟。看见他们一个个笑眯眯的,也不容自主地笑了。
到了徬晚,每个人都回各自的家庭吃着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在途中,我们每人都分享了2017年获得了哪些成果,有时候也会鼓励他人怎么去更好的完成还未完成的任务。
吃完年夜饭,我与堂哥堂姐们玩起了鞭炮,调皮捣蛋的我把一只鞭炮放在了家门口,“啪”的一声,把还在餐桌上吃饭的长辈们给吓了一跳。妈妈见状,准备打我的时候我伸出了舌头,跟妈妈说:“你之前跟我说过,春节不能打人,说脏口,不能泼脏水,不能倒垃圾以及洗衣服。”妈妈听了之后,放下了手上的筷子,说了一句:“算了,这次先放过你,会长沙再修理你一顿,还有放鞭炮去其它地方不要在家门口放,听见了吗?”我点了点头,走出前,还扮了个鬼脸。家人们也随之,被我们母女俩给斗乐了。哥哥见了,问:“还玩鞭炮吗?”我道:“那必须的。”刚说完,一声炮响吓得我连蹦三跳。后来,我发现是哥哥放的,说了一句:“果然是亲哥。”
这份浓浓的年味,是多么温馨,热闹,美满以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