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不想长大】
近日一份调查显示,80、90后中潜藏着大批的“不想长大族”。为什么他们不愿意长大?这不愿成长的意愿,于他们,于大众,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能够体谅他们对童话世界的向往,虽也无法苟同“不成长的人都缺乏责任感”这一观点,我更不赞成怀抱畏惧之心而拒绝望向现实。虽不能妄言每位不想长大族都缺乏责任感,但毋庸置疑,他们在逃避,在惧怕,他们缺乏的是直面的精神。或许是渴望幼时无论遭受何种委屈都会为他们敞开的母亲的怀抱,当他们长大后,将不能再肆意撒娇;又或许是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使他们害怕……总之,他们沉溺于过去美好的幻象,顽固地将自己束缚在华丽的象牙塔中,为不想长大找出的无数理由,是在粉饰那颗恐惧于未来锤炼他们的风雨的心。
诚然,纯洁的童话世界是每个人心中一片清宁净土。可只有当我们承担起与年龄相称的担当与责任,这片净土才不会被磨蚀价值而变得空洞。蕴藏于此的童心,当是我们心灵的居所,是为了让我们喘过一口气更好地担当前行。人只有在意识到了身肩的责任并主动承担它的时候才算完全。现实社会需要的是有参与感且不惧风雨的人。若人们沉浸于“不想成长”中,这是以一种“任性”的姿态时社会与自身滞留不前,于己于众都无多促进。
王开岭曾引用道“去吧,去尽可能多的经历风雨吧。”风雨虽大,锤炼我心。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击败过去弱小的自己。一味逃避于事无补,兜兜转转间目之所触唯有家旁风景,而敢于面对风雨的人,早已走出了那片幼时的居所搏击长空。或许在不愿长大的人心中,成长不仅意味着风吹雨打,更是要他们获得成功。其实不然,成长不意味着夺取怎样辉煌的果实,而只是成长本身。只要人在使自己成长的途中,无畏地挑战自我,人即为自我。
阳光只会献给经历万千风雨之人,去吧,去成长吧,经历尽可能多的风雨,方有新生的自我。
【篇二:决不转身】
做出了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决不转身,让自己的背景孑然在天地之间。
选择
人生总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一辈子蜇居在一处,出生、成长、衰老、死去,都只静静地守在那一方水土;有的人生来就只向往着远方,相信山的那头有比这头更明媚的天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一首诗所彰显的是一个总在远方的毛泽东,作为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我可以想见,离乡远行的那一日,上演在某个山村的那一幕,背着重重行囊的他,头也不回的走在越来越远的山路上,他没有转身。因为对于梦想者,转身意味着不舍与累赘,身肩重担的他,再也承不起这无形的重压了。
停滞
只是因为多看了一眼,便舍不得触手可及的美好;只是因为一丝的留恋,便迈不开踏上渺不可知的前途的步伐,勾践如是,唐玄宗亦是如此。对于勾践,或许只是在离开富贵枕的那一刻多了一个转身便再记不起卧薪尝胆的滋味,而是像飞蛾扑火一般越陷越深;对于唐玄宗,又怎不是在决心远离温柔乡的那瞬,多了一次回眸,便从此沉沦于美人眼中的深情,一发不可收拾。谁人不是凡物?何人又真正无情?人心肉长,不愿转身,只是怕在重重的诱惑下,决心被抹平;不愿转身,只是不想遭遇那一瞬的停滞,甚至是一世的停滞。
背影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有人说,触及不到的才是永恒的。漫漫的历史长河,有多少人留下了他们的背景?林徵因做到了,张爱玲也做到了。冲破热恋的迷雾,林徵因知道,这个男人不是她的港湾。有伤心、有不舍,但绝没有藕断丝连,毅然决然的离去,留给他的、留给世界的,只有那个单薄却充满无限力量的背影,于千万人中遇见你要遇见的那个人,没有多言,只轻声道一句:“噢,原来你也在这里。”谁有这份云淡风轻?张爱玲是也,对于胡兰成,她是真的放手了,一旦放手,再不转身。刻在所有人脑海中的张爱玲,便是那个洒脱而无牵无挂的背影。背影是一种姿态,它表达的是一种义无反顾,不求别人理解,只是用背影告诉世界,更是告诉自己:一旦选择,便再不转身。
行在路上,我告诉自己:决不转身。